樋口一叶文学在中国的接受_译介及译本研究_刘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大年夜 》 、 《青梅竹马 》 、 要: 樋口一叶被誉为 19 世纪末日本文坛的一颗璀璨的彗星, 她的创作生涯虽短, 却留下了
《十三夜 》 、 《浊流》 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国虽然近年对一叶文学有所关注, 但对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却寥寥无几, 其原 选题等多种原因, 风格迥然不同, 在文体和文本的视觉角 因有待研究。而目前仅有的大陆和台湾的两个译本由于时代 、 度传达上也有可比较探讨之处 。 关键词: 樋口一叶; 一叶作品的译介; 译本文体; 译本视觉 中图分类号: H159 作者简介: 刘 文献标识码: A 344X( 2010 ) 5012304 文章编号: 1674燕( 1975 - ) , 女, 安徽砀山人, 讲师, 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文学 。
。 这显然与刘振瀛的看法是背道 觉的旧日本女性 ” 而驰的。林文月习惯在每篇作品后附译后小记, 或解 在代跋中林文月对此予以解释: 题或谈及小说技巧, “因为我觉得译文有时不能完整把握文字表面, 同时 , “我不希望只是 又兼顾文字内层所隐藏的更深韵味” 总是希望透过译文, 让读不懂 做个故事的代言人而已, 原文的人也能欣赏到原著丰饶的文学内涵 , 或者帮助 。 由此可见林文月在选译 他们了解较深的文化背景 ” 作品时明确重视原作品的文体和文字韵味的传达 , 而 其每篇译作后对文字内涵的注释也确实比萧萧译本更 详尽和更胜一筹, 同时所选作品题材较广, 突出一叶作 品的女性特质并兼顾其文学前后成长轨迹 。而萧萧译 本从选材上来看抛弃前期作品可谓内容先行 。 三 猪狩友一曾对一叶文体的魅力和特色作出评价 : 一葉の文章は散文であるが、 適度 な 長 さを 読点 で区切りながら、 あるリズムを 持 って 息長 く 続 いて [ 11 ] いる点、 韻文的なトーンを帯びている。 林文月的翻译着力表达这种散文和诗文的节奏韵 味, 译文以长短相隔, 讲究节奏和文字之美。如早期作 《 》 品 暗樱 除会话部分外行文长且无句逗点分割, 但本 身带有日语固有的节奏和韵味, 以开头和结尾为例, 林 文月是这样译的: 原文开头: 隔ては中垣 の 建仁寺 にゆづりて 汲 み かはす庭井の水の交はりの底きよく深く軒端に咲く 梅一木に両家の春を見せて薫りも分かち合ふ中村園 田と呼ぶ宿り。 译文: 这两家之间, 只隔着竹篱笆。 共用的井水, 既深且清。开在屋檐下的梅花, 一树两家春, 连香气都 分享着。这两家是中村家和园田家。 原文结尾: 風もなき 軒端 のさくらほろほろとこ ぼれて夕やみの空鐘の音かなし 译文: 也无风, 檐上却见樱花纷纷飘落, 满天夕照, 。 晚钟幽幽催人伤悲 《青梅竹马 》 ( 林译作〈比肩 〉 ) 中开 又如一叶名作 头极其有名的一段: お 原文: 廻れば大門の見かへり柳いと長けれど、 はぐろ溝に燈火 うつる 三階 の 騒 ぎも 手 に 取 るごと く…… 林译文: 从大街拐个弯儿, 到大门回望柳那一带的 路程虽然挺长, 但灯火映入黑齿 沟的三楼里头喧嚣不 獉獉獉獉獉獉 却是清晰如在眼前手边 已,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萧译文: 要绕过这儿, 才能走到吉原大门, 门前的 回顾柳, 枝条如丝, 长长地下垂着。三层妓楼的灯影映 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獉獉 射在黑浆沟里, 楼上一片喧哗的声音一直传到这胡同 来。 いと 」 , 原文中的「 原为双关语, 一指柳树之“丝 ” 「非常 に 」 二为文言中副词, 即 之意。 而从原文上下意
收稿日期: 2010 - 03 - 19
· 123·
《埋没》 品 也可以看出在题材和风格上对幸田露伴的 模仿, 且两者艺术均有井原西鹤之影, 但一叶的艺术与 砚友社派有着极大的不同, 自然主义评论家相马御风 : “浅薄皮相的写实派 ” , “幼稚单 曾将砚友社派评价为 [ 3] , 而一叶的写实主义是源于 纯的空想的理想主义 ” : “她虽是砚友社 生活和自身, 因此周作人同时也提到 [ 4] ” 派的人, 她的小说却是人生派的艺术。 谢六逸 在 1929 年出版的 《日本文学史》 “以井原 中评介一叶作品 ” , “善于写被男性与社会虐待的女性, 西鹤为法 与背 着十字 架 的 女 子, 与 被 人 舍 弃 的 女 子, 有深厚的同 [ 5] , 对一叶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有较好的概括。 此 情” 外,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个世纪 80 年代, 对一叶作品的 ③ 强调其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评价多从阶级观点出发, 有明显的时代烙印。90 年代后也有从女性主义角度出
2010 年 5 月 第 27 卷第 5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y. 2010 Vol. 27 No 5
樋口一叶文学在中国的接受 、 译介及译本研究
刘 燕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 广州 510420 )
[ 1] — —( 蓬生日记—1893 年 7 月) ” 。一叶浸染古典 味 — 文学颇久, 在其创作初期作品多取材于和歌和王朝文 学, 以恋爱为题表现王朝文学的“物哀 ” 情趣, 作品构 思单纯, 内容多依于想象, 但重修辞, 引经据典, 以求美
一 活跃于日本明治 20 年代末期的女作家樋口一叶 ( 1872 —1896 ) 被誉为 19 世纪末日本文坛的天才作家 和一颗转瞬即逝的彗星。 一叶 24 岁早夭却留下了 20 多篇小说, 大量文字优美的日记和和歌, 无论是质还是 量都颇为惊人。在其去世前一两年即被称之为“奇迹 、 的十四个月( 1894. 12 —1896. 2 ) ” 中发表了《大年夜 》 《青梅竹马 》 、 《浊流》 、 《十三夜》 、 《岔路 》 等震撼文坛 和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叶的小说都是中短篇的精致小 品, 内容多取材于日本明治中早期的东京下层社会 , 她 以女性独到的眼光和细腻的观察描写明治社会的市井 民俗、 世态炎凉、 尤其是置身于其中的女性的悲哀和少 男少女的淡淡情愫。这与一叶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 关系。一叶虽出生于东京士族小康之家, 但曾先后担 任幕府和明治政府中下级官吏的父亲在晚年却由于辞 职经商失败而导致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后仅仅十七岁 的一叶作为女户主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她和母亲妹妹 1893 年一叶移 居无定所, 靠针线女红洗洗缝缝过活, 居吉原花街之后的下谷龙泉寺町经营杂货铺 , 吉原周 围的环境和寄生于此的各色人物成为她笔下《青梅竹 《浊流》 马》 和 的原形。可以说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一叶 艺术的不朽。 一叶仅受过小学教育, 但从十四岁开始在著名歌 人中岛歌子主持的“萩之塾 ” 中学习和歌和《源氏物 》 、 《枕草子 》 语 等王朝文学, 具有很高的古典文学素 养。与来往于此的名门闺秀相比一叶虽衣着寒伧却独 显示了很高的文学天分。 她的文学创作源于 枝一秀, “萩之塾 ” 谋生之需, 受 同人田边花圃发表小说《藪中 》 ( 1888 ) 莺 所触动而开始。但一叶对文学有着自己的 …… 文学是绝不能拿它来糊口的, 坚守和执着 “ 要写 纵情发挥自己的情感 和 趣 文章应该不受任何约束,
年在中国多将其归入浪漫主义流派或以文体为据将其 ⑤ 归入砚友社派的拟古典主义或复古主义流派。 大陆 近 年 对 樋 口 一 叶 作 品 的 关 注 始 于 余 华 , 在 《文学与文学史》 一文中, 余华将一叶与犹太作家布鲁 诺·舒尔茨相比, 认为其文学价值与其文学地位不相 , “这位下等官僚的女儿尽管在日本的文学史获得 称 了一席之地, 就像布鲁诺 · 舒尔茨在波兰或者犹太民 族文学史中的位置, 可是她名字的左右时常会出现几 位平庸之辈, 这类作家仅仅是依靠纸张的数量去博得 [ 6] ” 余华的看法固然不无道理之处, 但 文学史的青睐。 此话出自从翻译文学了解外国文学的作家之口也从侧 面说明对一叶作品译介和介绍的不够 。究其原因大致 有以下几点: 1 一叶生活的 19 世纪末期, 是中国意图 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国家社会之际, 因此对日文书 籍的翻译集中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以图经世致用 , [ 7] 文学翻译也多倾向于此。 2 中国对日本文学的第一 “五四” 次翻译热潮始于 之后, 多倾向于选择表现自我 觉醒和人性解放的符合五四精神和形成一定流派的作 [ 8] 家的作品。 而一叶的创作期处于日本近代文学以及 文体的探索期, 一叶真正引起文坛瞩目的时期只有一 年左右, 并未形成固定和有强大影响的文学流派。3 尽管随着女性主义的兴盛, 以及近年一叶逝世一百年 日本对一叶文学 以及一叶肖像登上日本纸币等事由, 进行了重新挖掘并给予较高的重视, 但由于一叶作品 距今年代久远, 且文体多为叙述部分为“和文体 ” 文 , 会话部分为白话的“雅俗折中体 ” 即使对现在的 言, 一般日本人来讲阅读都有困难。况且作品中出现的大 量的典故、 和歌、 小曲、 隐喻、 俗语、 双关语以及明治 20 年代东京所谓“下町 ” 的民俗等都造成了其作品的难 译, 且其文字的古典精美细腻也非没有一定文字功底 的人不能传达。一叶作品目前的两个中译本皆出自以 日语为母语的女性之手与此不无关系 。 萧萧译本和林文月译本分别出自大陆和台湾 , 是 · 124·
, 《暗樱》 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后受江户时代 文效果 井原西鹤 ( 1642 —1693 ) 反映町人社会风俗的元禄文 在内容上开始偏重写实, 描写 学的现实主义手法影响, 对象开始转向所谓“町人 ” 阶层, 技巧日渐炉火纯青, 文字朴素而优美。 普遍认为《大年夜 》 是其创作的转 折点。一叶及其文学在日本评价极高, 被誉为“当今 — —( 水 上 日 记—1895 年 清紫( 清少 纳 言 和 紫 式 部 ) — [ 2]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10 到 11 月) ” , 同时代作家中被称为“文坛之神 ” 的 森欧外以及幸田露伴和评论家斋藤绿雨称其为“真诗 ( 明治 29 年 5 月杂志『 あさまし草 』 「三人冗語」 人” 合 評) 。2004 年 11 月一叶肖像登上日本 5000 圆纸币, 从侧面证明一叶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中无法忽视越过的 存在。 然而, 中国对一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可用“寂寥 ” 两个字来形容, 迄今为止, 大陆仅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出版的萧萧所译 《樋口一叶选集 》 , 虽然也有一 ① 些作品散见于一些合集, 但均节选自此版本且集中 出版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 此外对樋口一叶的文学介 绍也仅见于一些日本文学史教材 。而港澳台地区仅有 2004 年由台北洪范书店出版的林文月所译《十三夜— 。 中国对一叶作品的介绍最早始于 樋口一叶小说选 》 周作人于 1918 年 4 月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小说研 《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 》 , 究会上的演讲 但周作人 将一叶划为砚友社派 ② 作家是有失偏颇的, 尽管一叶 与砚友社派幸田露伴、 川上眉山等有所交往, 其早期作
④ 发对一叶作品的介绍, 但未引起一定的重视。 由于一叶 《文学界》 上, 因此近 的作品多发表在浪漫主义文学杂志
各自地区的首译本, 由于时代以及翻译和选题的目的 不尽相同而导致这两个译本在选译的作品 , 以及译文 文字和风格上显示了较大的差异, 它们的比较对于中 国研究一叶作品来说可谓一个有意义的参考 。 二 1915 年出生于东京, 萧萧原名伊藤克, 少时曾随 1936 年随华侨丈夫来到中国直至 1961 父亲学习汉文, [ 9] 1980 年代再返中国直至 1986 年逝世。 年返日, 她是 60 年代出版译作最丰的翻译家。 萧萧 中国上世纪 50 、 译本出自于中国翻译日本文学的第二个繁荣期 , 即新 中国成立后的 1954 年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之后至文化 大革命之前, 由国家出版单位组织计划选题是这一时 期文学翻译的特点。樋口一叶作品之所以入选这一时 期翻译计划与其后期作品多反映日本下层社会痛苦和 写实色彩浓厚有关, 因此萧萧译的《樋口一叶选集 》 除 《埋没》 早期受瞩目的 外, 所选均为后期代表一叶艺术 成就的偏现实主义的作品, 颇具时代特色。 除其代表 《大年夜 》 、 《浊流 》 、 《十三夜 》 、 《岔路 》 、 《青梅竹马 》 作 《行云》 。 同时还选译了一叶从 1891 外还有 和《自焚 》 年至 1896 年的部分日记, 对一叶的生平和创作起到了 。 很好的对照和参考作用 而刘振瀛所序前言不但对一 叶生平和文学创作有详细介绍, 还对选译作品一一评 — —从阶级观 介。评介的内容虽然摆脱不了时代特色 — , “她的作品在严 点出发, 但他对一叶作品有独到见解 酷的生活真实之中, 搀揉着人民对幸福向往的抒情浪 。从前言中还可以看出在当时翻译一叶作品 漫气息” , “樋口一叶是日本明治时期少数深深同情人 的目的 , “作为资产阶级残害人民的见证人, 民的作家之一” 作为被压迫的人们对那不合理的社会的控诉者 , 她的 ” 功绩在日本文学史上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 林文月 1933 年出生于上海日本租界, 直至 1946 年去台湾前一直接受日语教育。 后毕业于台大中文 1970 年代 系, 专攻中国唐代及六朝文学, 以散文见长, 《 》 《 》 、 《 和泉式部 译成 源氏物语 后又陆续翻译 枕草子 》 、 《伊势物语 》 。 因此林文月翻译一叶作品可谓 日記 是其翻译王朝文学后的一个自然的流向。 林译本《十 — —樋口一叶小说选 》 三夜— 选译作品也收录了一叶的 、 《下 雪 天》 、 《暗 五部代表作, 此 外 还 收 录 了《暗 樱》 夜》 等有浓厚王朝文学氛围的早期作品以及《檐月》 和 《吾子》 。 两篇以女性心理独白而成的作品 这些作品 , 《暗夜 》 多以女性的恋爱和家庭为主题 以明治激变中 颇具传奇色彩。 前附林文月亲撰 的女性复仇为主题, 《古日本最后的女性— — —樋口一叶及其文学 》 的 为序, “兼具传统文学的修养与近代文学的表现 ” , 评价一叶 突出其文学内涵, 后又附《与一叶对话 》 为代跋, 以与 一叶的神交描写自己对一叶作品的理解和翻译的心 。“古日本最后的女性 ” 得, 可谓匠心独运 一说源于相 马御风对一叶的评价, 他认为一叶之所以没有 成 为 “生活的革命者” “哀诉者” “不自 而仅是 在于其本身是
《十三夜 》 、 《浊流》 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国虽然近年对一叶文学有所关注, 但对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却寥寥无几, 其原 选题等多种原因, 风格迥然不同, 在文体和文本的视觉角 因有待研究。而目前仅有的大陆和台湾的两个译本由于时代 、 度传达上也有可比较探讨之处 。 关键词: 樋口一叶; 一叶作品的译介; 译本文体; 译本视觉 中图分类号: H159 作者简介: 刘 文献标识码: A 344X( 2010 ) 5012304 文章编号: 1674燕( 1975 - ) , 女, 安徽砀山人, 讲师, 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文学 。
。 这显然与刘振瀛的看法是背道 觉的旧日本女性 ” 而驰的。林文月习惯在每篇作品后附译后小记, 或解 在代跋中林文月对此予以解释: 题或谈及小说技巧, “因为我觉得译文有时不能完整把握文字表面, 同时 , “我不希望只是 又兼顾文字内层所隐藏的更深韵味” 总是希望透过译文, 让读不懂 做个故事的代言人而已, 原文的人也能欣赏到原著丰饶的文学内涵 , 或者帮助 。 由此可见林文月在选译 他们了解较深的文化背景 ” 作品时明确重视原作品的文体和文字韵味的传达 , 而 其每篇译作后对文字内涵的注释也确实比萧萧译本更 详尽和更胜一筹, 同时所选作品题材较广, 突出一叶作 品的女性特质并兼顾其文学前后成长轨迹 。而萧萧译 本从选材上来看抛弃前期作品可谓内容先行 。 三 猪狩友一曾对一叶文体的魅力和特色作出评价 : 一葉の文章は散文であるが、 適度 な 長 さを 読点 で区切りながら、 あるリズムを 持 って 息長 く 続 いて [ 11 ] いる点、 韻文的なトーンを帯びている。 林文月的翻译着力表达这种散文和诗文的节奏韵 味, 译文以长短相隔, 讲究节奏和文字之美。如早期作 《 》 品 暗樱 除会话部分外行文长且无句逗点分割, 但本 身带有日语固有的节奏和韵味, 以开头和结尾为例, 林 文月是这样译的: 原文开头: 隔ては中垣 の 建仁寺 にゆづりて 汲 み かはす庭井の水の交はりの底きよく深く軒端に咲く 梅一木に両家の春を見せて薫りも分かち合ふ中村園 田と呼ぶ宿り。 译文: 这两家之间, 只隔着竹篱笆。 共用的井水, 既深且清。开在屋檐下的梅花, 一树两家春, 连香气都 分享着。这两家是中村家和园田家。 原文结尾: 風もなき 軒端 のさくらほろほろとこ ぼれて夕やみの空鐘の音かなし 译文: 也无风, 檐上却见樱花纷纷飘落, 满天夕照, 。 晚钟幽幽催人伤悲 《青梅竹马 》 ( 林译作〈比肩 〉 ) 中开 又如一叶名作 头极其有名的一段: お 原文: 廻れば大門の見かへり柳いと長けれど、 はぐろ溝に燈火 うつる 三階 の 騒 ぎも 手 に 取 るごと く…… 林译文: 从大街拐个弯儿, 到大门回望柳那一带的 路程虽然挺长, 但灯火映入黑齿 沟的三楼里头喧嚣不 獉獉獉獉獉獉 却是清晰如在眼前手边 已,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萧译文: 要绕过这儿, 才能走到吉原大门, 门前的 回顾柳, 枝条如丝, 长长地下垂着。三层妓楼的灯影映 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獉獉 射在黑浆沟里, 楼上一片喧哗的声音一直传到这胡同 来。 いと 」 , 原文中的「 原为双关语, 一指柳树之“丝 ” 「非常 に 」 二为文言中副词, 即 之意。 而从原文上下意
收稿日期: 2010 - 03 - 19
· 123·
《埋没》 品 也可以看出在题材和风格上对幸田露伴的 模仿, 且两者艺术均有井原西鹤之影, 但一叶的艺术与 砚友社派有着极大的不同, 自然主义评论家相马御风 : “浅薄皮相的写实派 ” , “幼稚单 曾将砚友社派评价为 [ 3] , 而一叶的写实主义是源于 纯的空想的理想主义 ” : “她虽是砚友社 生活和自身, 因此周作人同时也提到 [ 4] ” 派的人, 她的小说却是人生派的艺术。 谢六逸 在 1929 年出版的 《日本文学史》 “以井原 中评介一叶作品 ” , “善于写被男性与社会虐待的女性, 西鹤为法 与背 着十字 架 的 女 子, 与 被 人 舍 弃 的 女 子, 有深厚的同 [ 5] , 对一叶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有较好的概括。 此 情” 外,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个世纪 80 年代, 对一叶作品的 ③ 强调其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评价多从阶级观点出发, 有明显的时代烙印。90 年代后也有从女性主义角度出
2010 年 5 月 第 27 卷第 5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y. 2010 Vol. 27 No 5
樋口一叶文学在中国的接受 、 译介及译本研究
刘 燕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 广州 510420 )
[ 1] — —( 蓬生日记—1893 年 7 月) ” 。一叶浸染古典 味 — 文学颇久, 在其创作初期作品多取材于和歌和王朝文 学, 以恋爱为题表现王朝文学的“物哀 ” 情趣, 作品构 思单纯, 内容多依于想象, 但重修辞, 引经据典, 以求美
一 活跃于日本明治 20 年代末期的女作家樋口一叶 ( 1872 —1896 ) 被誉为 19 世纪末日本文坛的天才作家 和一颗转瞬即逝的彗星。 一叶 24 岁早夭却留下了 20 多篇小说, 大量文字优美的日记和和歌, 无论是质还是 量都颇为惊人。在其去世前一两年即被称之为“奇迹 、 的十四个月( 1894. 12 —1896. 2 ) ” 中发表了《大年夜 》 《青梅竹马 》 、 《浊流》 、 《十三夜》 、 《岔路 》 等震撼文坛 和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叶的小说都是中短篇的精致小 品, 内容多取材于日本明治中早期的东京下层社会 , 她 以女性独到的眼光和细腻的观察描写明治社会的市井 民俗、 世态炎凉、 尤其是置身于其中的女性的悲哀和少 男少女的淡淡情愫。这与一叶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 关系。一叶虽出生于东京士族小康之家, 但曾先后担 任幕府和明治政府中下级官吏的父亲在晚年却由于辞 职经商失败而导致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后仅仅十七岁 的一叶作为女户主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她和母亲妹妹 1893 年一叶移 居无定所, 靠针线女红洗洗缝缝过活, 居吉原花街之后的下谷龙泉寺町经营杂货铺 , 吉原周 围的环境和寄生于此的各色人物成为她笔下《青梅竹 《浊流》 马》 和 的原形。可以说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一叶 艺术的不朽。 一叶仅受过小学教育, 但从十四岁开始在著名歌 人中岛歌子主持的“萩之塾 ” 中学习和歌和《源氏物 》 、 《枕草子 》 语 等王朝文学, 具有很高的古典文学素 养。与来往于此的名门闺秀相比一叶虽衣着寒伧却独 显示了很高的文学天分。 她的文学创作源于 枝一秀, “萩之塾 ” 谋生之需, 受 同人田边花圃发表小说《藪中 》 ( 1888 ) 莺 所触动而开始。但一叶对文学有着自己的 …… 文学是绝不能拿它来糊口的, 坚守和执着 “ 要写 纵情发挥自己的情感 和 趣 文章应该不受任何约束,
年在中国多将其归入浪漫主义流派或以文体为据将其 ⑤ 归入砚友社派的拟古典主义或复古主义流派。 大陆 近 年 对 樋 口 一 叶 作 品 的 关 注 始 于 余 华 , 在 《文学与文学史》 一文中, 余华将一叶与犹太作家布鲁 诺·舒尔茨相比, 认为其文学价值与其文学地位不相 , “这位下等官僚的女儿尽管在日本的文学史获得 称 了一席之地, 就像布鲁诺 · 舒尔茨在波兰或者犹太民 族文学史中的位置, 可是她名字的左右时常会出现几 位平庸之辈, 这类作家仅仅是依靠纸张的数量去博得 [ 6] ” 余华的看法固然不无道理之处, 但 文学史的青睐。 此话出自从翻译文学了解外国文学的作家之口也从侧 面说明对一叶作品译介和介绍的不够 。究其原因大致 有以下几点: 1 一叶生活的 19 世纪末期, 是中国意图 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国家社会之际, 因此对日文书 籍的翻译集中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以图经世致用 , [ 7] 文学翻译也多倾向于此。 2 中国对日本文学的第一 “五四” 次翻译热潮始于 之后, 多倾向于选择表现自我 觉醒和人性解放的符合五四精神和形成一定流派的作 [ 8] 家的作品。 而一叶的创作期处于日本近代文学以及 文体的探索期, 一叶真正引起文坛瞩目的时期只有一 年左右, 并未形成固定和有强大影响的文学流派。3 尽管随着女性主义的兴盛, 以及近年一叶逝世一百年 日本对一叶文学 以及一叶肖像登上日本纸币等事由, 进行了重新挖掘并给予较高的重视, 但由于一叶作品 距今年代久远, 且文体多为叙述部分为“和文体 ” 文 , 会话部分为白话的“雅俗折中体 ” 即使对现在的 言, 一般日本人来讲阅读都有困难。况且作品中出现的大 量的典故、 和歌、 小曲、 隐喻、 俗语、 双关语以及明治 20 年代东京所谓“下町 ” 的民俗等都造成了其作品的难 译, 且其文字的古典精美细腻也非没有一定文字功底 的人不能传达。一叶作品目前的两个中译本皆出自以 日语为母语的女性之手与此不无关系 。 萧萧译本和林文月译本分别出自大陆和台湾 , 是 · 124·
, 《暗樱》 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后受江户时代 文效果 井原西鹤 ( 1642 —1693 ) 反映町人社会风俗的元禄文 在内容上开始偏重写实, 描写 学的现实主义手法影响, 对象开始转向所谓“町人 ” 阶层, 技巧日渐炉火纯青, 文字朴素而优美。 普遍认为《大年夜 》 是其创作的转 折点。一叶及其文学在日本评价极高, 被誉为“当今 — —( 水 上 日 记—1895 年 清紫( 清少 纳 言 和 紫 式 部 ) — [ 2]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10 到 11 月) ” , 同时代作家中被称为“文坛之神 ” 的 森欧外以及幸田露伴和评论家斋藤绿雨称其为“真诗 ( 明治 29 年 5 月杂志『 あさまし草 』 「三人冗語」 人” 合 評) 。2004 年 11 月一叶肖像登上日本 5000 圆纸币, 从侧面证明一叶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中无法忽视越过的 存在。 然而, 中国对一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可用“寂寥 ” 两个字来形容, 迄今为止, 大陆仅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出版的萧萧所译 《樋口一叶选集 》 , 虽然也有一 ① 些作品散见于一些合集, 但均节选自此版本且集中 出版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 此外对樋口一叶的文学介 绍也仅见于一些日本文学史教材 。而港澳台地区仅有 2004 年由台北洪范书店出版的林文月所译《十三夜— 。 中国对一叶作品的介绍最早始于 樋口一叶小说选 》 周作人于 1918 年 4 月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小说研 《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 》 , 究会上的演讲 但周作人 将一叶划为砚友社派 ② 作家是有失偏颇的, 尽管一叶 与砚友社派幸田露伴、 川上眉山等有所交往, 其早期作
④ 发对一叶作品的介绍, 但未引起一定的重视。 由于一叶 《文学界》 上, 因此近 的作品多发表在浪漫主义文学杂志
各自地区的首译本, 由于时代以及翻译和选题的目的 不尽相同而导致这两个译本在选译的作品 , 以及译文 文字和风格上显示了较大的差异, 它们的比较对于中 国研究一叶作品来说可谓一个有意义的参考 。 二 1915 年出生于东京, 萧萧原名伊藤克, 少时曾随 1936 年随华侨丈夫来到中国直至 1961 父亲学习汉文, [ 9] 1980 年代再返中国直至 1986 年逝世。 年返日, 她是 60 年代出版译作最丰的翻译家。 萧萧 中国上世纪 50 、 译本出自于中国翻译日本文学的第二个繁荣期 , 即新 中国成立后的 1954 年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之后至文化 大革命之前, 由国家出版单位组织计划选题是这一时 期文学翻译的特点。樋口一叶作品之所以入选这一时 期翻译计划与其后期作品多反映日本下层社会痛苦和 写实色彩浓厚有关, 因此萧萧译的《樋口一叶选集 》 除 《埋没》 早期受瞩目的 外, 所选均为后期代表一叶艺术 成就的偏现实主义的作品, 颇具时代特色。 除其代表 《大年夜 》 、 《浊流 》 、 《十三夜 》 、 《岔路 》 、 《青梅竹马 》 作 《行云》 。 同时还选译了一叶从 1891 外还有 和《自焚 》 年至 1896 年的部分日记, 对一叶的生平和创作起到了 。 很好的对照和参考作用 而刘振瀛所序前言不但对一 叶生平和文学创作有详细介绍, 还对选译作品一一评 — —从阶级观 介。评介的内容虽然摆脱不了时代特色 — , “她的作品在严 点出发, 但他对一叶作品有独到见解 酷的生活真实之中, 搀揉着人民对幸福向往的抒情浪 。从前言中还可以看出在当时翻译一叶作品 漫气息” , “樋口一叶是日本明治时期少数深深同情人 的目的 , “作为资产阶级残害人民的见证人, 民的作家之一” 作为被压迫的人们对那不合理的社会的控诉者 , 她的 ” 功绩在日本文学史上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 林文月 1933 年出生于上海日本租界, 直至 1946 年去台湾前一直接受日语教育。 后毕业于台大中文 1970 年代 系, 专攻中国唐代及六朝文学, 以散文见长, 《 》 《 》 、 《 和泉式部 译成 源氏物语 后又陆续翻译 枕草子 》 、 《伊势物语 》 。 因此林文月翻译一叶作品可谓 日記 是其翻译王朝文学后的一个自然的流向。 林译本《十 — —樋口一叶小说选 》 三夜— 选译作品也收录了一叶的 、 《下 雪 天》 、 《暗 五部代表作, 此 外 还 收 录 了《暗 樱》 夜》 等有浓厚王朝文学氛围的早期作品以及《檐月》 和 《吾子》 。 两篇以女性心理独白而成的作品 这些作品 , 《暗夜 》 多以女性的恋爱和家庭为主题 以明治激变中 颇具传奇色彩。 前附林文月亲撰 的女性复仇为主题, 《古日本最后的女性— — —樋口一叶及其文学 》 的 为序, “兼具传统文学的修养与近代文学的表现 ” , 评价一叶 突出其文学内涵, 后又附《与一叶对话 》 为代跋, 以与 一叶的神交描写自己对一叶作品的理解和翻译的心 。“古日本最后的女性 ” 得, 可谓匠心独运 一说源于相 马御风对一叶的评价, 他认为一叶之所以没有 成 为 “生活的革命者” “哀诉者” “不自 而仅是 在于其本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