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马氏文通_的连词分类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字说 》第 9页 夫然 ,“而 ”字之位 ,不变者也 。而上下截之辞意 ,则 又善变者也 。惟其善变 ,遂使不变者亦若有变焉 。其变 有四 : 一 ,反上 下 截 两 事 并 举 , 则 以“而 ”字 递 承 , 若 有 “又 ”字之意 。故“而又 ”两字相连者 ,常也 。 二 ,凡上 下 截 两 相 背 戾 , 则 以“而 ”字 捩 转 , 似 有 “乃 ”字“然 ”字之意 。故“而乃 ”“然而 ”常各相连者 ,此 也。 三 ,凡上 下 截 一 意 相 因 , 则 以“而 ”字 直 承 , 若 有 “因 ”字“则 ”字之意 ,此则“而 ”字之本意也 。 四 ,凡上下截有言时者 ,则以“而 ”字递之 ,以记其时 之同异 。 马氏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其中某些观点有 所创新 。“《文通 》把连字分为提起 、承接 、转捩 、推拓四类 ,与 从前讲虚词的书因事立名 ,以致名目繁多的办法比较 ,如‘承 上之辞 ’‘继事之辞 ’‘承上转下语助之辞 ’‘相及而殊上事 ’ ‘义转而益进 ’‘转语 ’‘设辞 ’‘两设之辞 ’‘更端之辞 ’‘脱或 之辞 ’等等 (引自刘淇《助字辨略 》) ,这是一个进步 ”此外 ,马 氏在对“而 ”字进行分析时也增加了对“而 ”字语法分布说 明。 这与袁仁林的《虚字说 》中“而 ”字的分析相比 ,也算是 一个进步 。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对《文通 》中连词的分类 问题稍作补充 。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 》中提到 : 语法成为一个特别的科目是比较近年的事情 ,早先 呐 ,只有文法这个名词 。 ……在中国的译名上么 ,早先 是把 grammar译作文法 , ……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渐渐 注意到语言的本身的研究 ,因而语法这个词 ,就渐渐的 用得多了 , ……那么是不是讲文言古语的规则的的时 候 ,就叫他做文法 ,讲现代语言的规则的时候 ,就管它叫 语法呐 ? ……以事实论 ,的确在近来用名词的习惯上 , 事实上是有这么一点儿倾向 。
“暂拟语法教学系统 ”根据连词连接语法单位所表 示的关系把连词分为表示联合关系和表示偏正关系的 两大类 ,从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里再分出表示并列关系 的 、表示递进关系的 、表示选择关系的等小类 ;从表示偏 正关系的连词里再分出表示转折关系的 、表示假设关系 的 、表示条件关系的 、表示因果关系的等小类 。 黎氏和“暂拟语法教学系统 ”对连词的分类大同小异 ,而 二者与马氏的分类就有了不小的差别 。事实上 ,马氏在承接 连字“而 ”的分析过程中就提到“而 ”字连接的上下文“两事 并举 ,则以‘而 ’字递承 ,若有‘又 ’字之意 , ”“有时下截之于 上截虽非事理之所必有 ,而转以‘而 ’字设一或有之境者 ,亦 此例也 。”这其实就说的是“而 ”字可以充当递进连词 、假设 连词 。对于“则 ”字 ,马氏认为“凡上下之事有相感者 ,‘则 ’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第 35卷 2008年 11月
《 马氏文通 》的连词分类分析
王彦珺
摘 要 : 《马氏文通 》将连词分为提起连字 、承接连字 、转捩连字 、推拓连字四类 ,这与我们现在通行 的连词类别有些不同 。本文从《马氏文通 》连词的分类目的 、标准 、渊源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认为《马 氏文通 》连词类别虽然与现行连词类别有些出入 ,但自有其合理之处 。 关键词 : 《马氏文通 》; 连词 ; 分类
在本文的开头部分 ,我们已经罗列了一些按意义标准对 连词进行分类的几种代表性意见 。我们现在基本上用的是 后两种说法 ,而对于马氏的分类除承接 、转捩 (即现在的转 折 )还沿用外 ,其他两种已基本不用了 。这其中也涉及到连 词范围的因素 。这是否就是说马氏对连词的分类不如后两 种分类科学呢 ? 由于时代的因素 ,这也是有可能的 ,但也不 尽然 。
当然 ,《文通 》在分析连词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太恰当的 地方 ,“推拓连字 ”收类太广 、太杂等 ,这些也应该成为我们在 学习 、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 1 ] 吕叔湘 ,王海棻.《马氏文通 》读本 [M ]. 上海 :上海教育
出版社 , 2005. [ 2 ] 周刚. 连词与相关问题 [M ]. 合肥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凡分类必有一定的目的 。对词进行分类 ,其目的不仅仅 在于对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能将词自觉正确地 运用才更重要 。马氏在《文通 ·后序 》中说道 :
余观泰西童子入学 ,循序而进 ,未及志学之年 ,而观 书为文无不明习 ; 而后视其性之所近 ,肆力于数度 、格 致 、法律 、性理诸学而专精焉 。故其国无不学之人 ,而人 各学有用之学 。计吾国童年能读书者固少 ,读书而能文 者又加少焉 ,能及时为文而以其余年讲道明理以备他日 之用者 ,盖万无一焉 。 从这段话 ,我们不难看出 ,马氏著《文通 》为的是让“吾国童 年 ”先“能读书 ”,在此基础上“能文 ”,最终“能及时为文而以 其余年讲道明理以备他日之用 ”。马氏对连词的分类似乎正 体现出他著《文通 》之目的 。马氏将连词分为提起连字 、承接 连字 、转捩连字 、推拓连字 ,单从这些名称中我们就已经可以 能感受到教人为文的意味 。对“推拓连字 ”的说明“推拓连 字者 ,所以推开上文而展拓他意也 。作文切忌平衍 ,须层层 开展 ,方有波折 。”则对马氏的目的说明得更加明白 。 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以指导作文为目的对虚字进行研 究的学者 。刘勰在《文心雕龙 ·章句 》中说“至于‘夫惟盖 故 ’者 ,发端之首唱 ;‘之而于以 ’者 ,乃札句之旧体 ;‘乎哉矣 也 ’者 ,亦送末之常科 。”这便是从写作角度分析虚词的典范 。 刘淇在《助字辨略 ·自序 》中说“构文之道 ,不过实字虚字两 端 ,实字其体骨 ,而虚字其性情也 。”这样看来 ,马氏虚词分类 的指导思想和前人是一脉相承的 。
作者简介 :王彦珺 (1985—) ,女 ,山西阳泉人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级硕士研究生 。
— 62 —
不仅如此 ,《文通 》中对很多虚词的解释说明 ,也继承了 许多旧有虚词书的说法 ,特别是清袁仁林的《虚字说 》。现在 我们就罗列一些两书中比较相似的说法 :
“而 ”字之声 ,腻滑圆溜 ,有承上起下之能 ,有蒙上辊 下之情 。惟其善辊 ,故不拘一处 ,无乎不可 ,一切去来 、 起伏 、出入 、周折 、反正 、过接 ,任其所辊无滞 。用法大约 有四 :
凡上下截同类相引 ,则递辊向前 ,有“又 ”字意 ,故 “而又 ”二字相连 。
凡上下截两般相反 ,则取辊捩转 ,有“然 ”字意 ,即有 拗转之“乃 ”字意 ,故“然而 ”二字与“而乃 ”二字常各相 连。
凡上下截一理并举 ,则平辊齐来 ,有直指之“乃 ”字 意。
凡上下截一意相因 ,则顺辊直下 ,有“因 ”字意 ,故 “因而 ”二字相连 。
《马氏文通 》(以下简称《文通 》)中连词的定义为“凡虚 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 ,曰连字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 、短语 、 句子的 。对于这一点 ,语法学界基本没有什么分歧 ,我们在 此也就不再讨论 。连词的分类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标准 。有 的语法学家在对连词进行分类时 ,主要以形式为依据 ;有的 主要以意义为依据 ;有的则按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对连 词进行分类 。马建忠将连词分为提起连字 、承接连字 、转捩 连字 、推拓连字 ,这显然是依照意义的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 的 。有人把按意义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的几种代表性意见 总结如下 :
字承之 ,即为言效之词 ”。从马氏所给例句 : 礼 大学 :是故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 。 又 :道善则得之 ,不善则失之 。
我们可以看出 ,这里的“则 ”即为因果连词 。这样的说法 , 《文通 》中还有很多 ,我们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虽然马氏也 总结出了连词所表示的这些语义关系 ,但他却没有像后来者 那样为这些连词பைடு நூலகம்门设类 。这其中的原因我们或许可以从 划分词类的目的得出答案 。
2002. [ 3 ] 张万起.《马氏文通 》资料研究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7. [ 4 ] 清袁仁林. 虚字说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9. [ 5 ] (清 )刘淇著 ,章锡琛校注. 助字辨略 [M ]. 北京 :中华书
局 , 1983.
— 63 —
我们刚才说过《马氏文通 》讲的是文言语法 ,黎氏的《新 著国语文法 》虽与《文通 》相距不到三十年 ,但它却分析的是 白话文语法 ;而“暂拟语法教学系统 ”分析的已经是现代汉语 语法了 。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本来就存在着差异 。 就以连字为例 ,现代汉语的一组连词基本上只代表一种逻辑 语义关系 。古代汉语则不然 ,最典型的当为“而 ”、“则 ”两 字 。在古代汉语中 ,“而 ”字可分别作并列连词 、转折连词 、顺 承连词 、递进连词 、假设连词 。在现代汉语中 ,“而 ”与“且 ” 结合成“而且 ”作递进连词 ,与“然 ”字结合成“然而 ”作转折 连词 。“而 ”字作假设连词的情况已不多见 。我们现在也还 有“肥而不腻 ”(“而 ”在此处为转折连词 ) 、“美而鲜 ”(“而 ” 在此处为顺承连词 )这样的说法 ,但“而 ”的这些用法已不多 见 ,而且多出现在书面语中 ,以至于在黄 、廖本《现代汉语 》在 顺承连词和转折连词中已不列“而 ”字 。“则 ”字在古代汉语 中可分别为顺承连词 、因果连词 、假设连词 、让步连词 、转折 连词 。“则 ”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就更小了 。如果马氏 也按照我们今天的分类方法分析连词 ,我们可以想象在分析 “而 ”“则 ”时的繁杂 。
我们多少可以从赵元任先生的这段话中得到一些启示 。虽 说 ,一般看来“文法 ”和“语法 ”只是名称上的不同 ,但现在却 习惯用“语法 ”这个名词 。这就说明 ,这两个概念之间还是有 些细微的差别的 。除赵元任先生为我们指出的二者研究对 象一古一今 、一文一言 (也就是书面语和口语 )这个区别外 , 其中多少也有一个为作文 、一个为说话的差异 。这样看来 , 《文通 》即是研究文言书面语 ,为读书 、作文 (而非说话 )而作 的语法学著作 。从这个角度似乎更容易理解马氏划分连词 的标准 、目的 。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 》( 1983 ) 中根据在句中的意 义 ,把“连字 ”(按 :即连词 )分为提起连字 、承接连字 、连 捩连字 (依照《〈马氏文通 〉读本 》应为“转捩连字 ”,这里 可能是作者引用或图书印刷上的错误 ) 、推转或推捩连 字等 4种 。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 》( 1924)中把连词分为平 列连词 、选择连词 、承接连词 、转折连词 、时间连词 、原因 连词 、假设连词 、范围连词 、让步 连 词 、比 较 连 词 等 10 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