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_基于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视角的分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
4期
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
原因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基于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视角的分析
叶香丽
(深圳大学
,广东深圳
518060)
摘 要
:中国的农民问题
,说到底就是农民的出路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民工和农村学生不断向城市流
动
,为缩小我国的城乡差距以及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更有
待进一步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农村人口流动之间的问题。本文以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
分
,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并对农村人口的转
移出路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村人口
;高等教育
;流动
;影响
自然界流动的规律是
“水往低处流
”,而社会流动农民进入城市只是一股涓涓细流,
至九十年代的前期,
它的力量之大,
那么到了八十年代末
的规律是
“
了落差,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是由于存在着势能。社会中
的流动势能主要是由经济的差距造成的。说到底,农民
会流动是因为城乡的收入差距造成的经济势差。当然,
还有一些文化和社会因素
人往高处走
”。自然界中地势的高低间形成便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
,
可以说是震憾全国。民工潮是中国历史
上
,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
,一次规模最宏大的社会流
动
,这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速度最快的一次移民
除此之外
,(比如
,社会地行动。
位、发展前景
,生活素质等等
)在起作用。笔者在对家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
, 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
乡情况作了解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文献
,总结得出
,无力
11823万人
,比
2003年增加
433万人
,增长
318% ,
论哪种原因
,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两种因素
—
———“拉力
”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
2318%。现在由于农民工的基数已
和
“推力
”。正是城乡差距的存在而产生的各种
“拉力
”经很大
,流动增长的速度明显放慢
,在较大总量的规模
和
“推力
”使农民从农村走出来
,步向城市
,才有今天上平稳运行。
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进步。(二
)高等教育概况
一、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概况自从
1999年以来
, “扩招
”这个词频频于耳边响
在中国历史上
,一般而言
,除了大的灾荒和战乱起。的确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为
外
,农民流动是缓慢而且几乎是停滞的。改革开放后
,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
,有必要让更多人进入高等院校
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
动
,甚至
“一发不可收拾
”。在接受教育。无可厚非
,这是政府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我
这群流动人口中
,以农民工为主
(曾出现所谓的
“民工们从表
1可以看到
,政府一直为增加高等教育资源而努
潮”),除此之外
,还有进城经商的
,学习、进修的
,以力
,也取得一些成就。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个数只有
及伴随农民工进城的家属
,等等
,其中以农民工和进城598所
,到
1999年实行扩招后学校数量差不多翻了一
学习、进修的农村大学生为主
,毕竟有本钱到城里经商番
,虽然比起
1998年数量有所下降
,但那是因为整顿、
的农民为数极少。本文站在以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为主规范教育
,使一些学校合并
,扩大学校规模
,更有效地
要的流动人口角度进行分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防止浪费。截至
2004年
,全国普通
(一
) “民工潮
”的历史和现状高等学校个数达到
1731所。在这
1731所处在城市的高
如果说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期
,校中有千千万万的农村学生。
表
1 普通高等学校个数单位
:所
年份
1949 1978 1980 1985 1989 1997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个数
205 598 675 1016 1075 1020 1071 1041 1225 1396 1552 1731
资料来源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5)
(三
)农民流动新动向于劳动就业的流动以及行政区域的变化
,实际已不在农
目前
,农民数量正在逐步减少
,大约有两亿农民由村
,而此过程今后还将继续下去。农业问题专家陈锡文
作者简介
:叶香丽
(1983年
- ),女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公共经济学。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时间加班、劳动条件恶劣、生活质量不高、合法权益
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原因,导致很多企业无法留住老员
工,招不到新工人,即所谓的“民工荒”
2005年春运期间涌向“长三角”的安徽、江西等省的农
民工,首次超过了前往
结构局面。在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身份制通过
户籍制度把乡村和城镇人口人为地分割为两种性质不同
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国家对这两种人的就业、教
育、住房等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政策。这不仅客观上
把城乡人口分为两个经济利益不同的阶层,而且强化了
人口对所在地区的人身依附关系,从而限制了社会流动,
农民流动是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全面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同时,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
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标志着城乡
隔绝体
制首次被正式打破。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社会
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社会进入
了一个经济制度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城市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经济制度与社会政
策也在变化,户籍制有所松动,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宽
松,中国农民流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急剧增加。一九九
四年,中国的民工潮达到了顶点。
(二)农村人口流动的宏观动因
11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农民流
向城市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城乡居民
以至于收入差距不管是绝
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916元,
我
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9421161元,而农村居
长时间加班、劳动条件恶劣、生活质量不高、合法权益
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原因,导致很多企业无法留住老员
工,招不到新工人,即所谓的“民工荒”
2005年春运期间涌向“长三角”的安徽、江西等省的农
民工,首次超过了前往
结构局面。在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身份制通过
户籍制度把乡村和城镇人口人为地分割为两种性质不同
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国家对这两种人的就业、教
育、住房等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政策。这不仅客观上
把城乡人口分为两个经济利益不同的阶层,而且强化了
人口对所在地区的人身依附关系,从而限制了社会流动,
农民流动是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全面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同时,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
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标志着城乡隔绝体
制首次被正式打破。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社会
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社会进入
了一个经济制度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城市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经济制度与社会政
策也在变化,户籍制有所松动,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宽
松,中国农民流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急剧增加。一九九
四年,中国的民工潮达到了顶点。
(二)农村人口流动的宏观动因
11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农民流
向城市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城乡居民
以至于收入差距不管是绝
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916元,
我
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9421161元,而农村居
日前指出
,这方面的统计是从两方面进行的
:一是统计
他的户籍
,从户籍管理的角度来看
,中国的农村人口现在
有
914亿
;二是从现实的居住地统计
,这几年公布的主要
数字是从居住情况来统计的
,按这个标准
,现在真正长期
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大
概是
715亿左右。
①
民工潮过后
,农民流动持续至今出现新动向。从短
期内来看
,农村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
11省际间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将持续增长。交通和通
信业的迅猛发展将使流动人口的交通成本和心理成本持
续降低
,他们流动的空间距离自然会拉长。
21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农村
青年受教育年限的
‘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提升
,
增长
,
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只是在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
业、社会服务业等
,他们的职业类型更广了。
31女性流动者的主体发生变化。未婚女性曾经占到
女性流动人口的的大多数。然而
,近年的调查发现
,女
性流动人口中已婚者比例在持续上升
,有些地方女性流
动人口中已婚者比例甚至占到三分之二。
41外来农民工出现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的转
移。珠三角地区的工资水平低且长期得不到提高
,加上
地区打工的劳动力。
。据统计,
一开始的收入起点就不一样,
对数还是相对数都在加大。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
示,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6614元。到2004年,
在奔向
“长三角”的民工大潮中
“
,
有一部分是从
“珠三
角
”转过来的。这种劳动力的区域间转移与
“珠三角
”
地区发生的多起私人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和日益恶
化的劳动条件存在着相关性。
②
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一
)中国社会条件的变化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
,面对国内外的各种压力
,我国
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发展战
略。直到改革开放以前
,社会结构还是城乡分割的二元
民人均纯收入仅有
293614元。从相对数看
(图
1) ,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张趋势。
1978年我国城乡居
民人均名义收入比率为
2157,到
2004年上升到
3121。据
李国祥在《新农村建设
: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带来机
遇》一文中所说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由
2001年的
219上升到
2005年的
312”。中国社科院
发布的二
00六年《农村经济绿皮书》亦不讳言
, 2006中国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继续扩大
,农民消费增长乏力的现
象仍难改变。
21土地资源逐渐减少
,农村发展的内在压力加大
,
剩余劳动力被挤压出来。我国人口多
,人均耕地少
,耕
地后备资源不足
,农村里一直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据
《中国农业年鉴》
( 2005)显示
,截至
2004年
,全国耕
地面积为
13003192万公顷
( 19151亿亩
)。从人均耕地
看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01106公顷
(1159亩
),仍
不到
世界人均的一半
,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而且
,在最近
的十几年中
,由于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耕
地在以每年约
1000万亩的速度锐减。有限的耕地与大量
的农业劳动者结合在一起
,使得每个农业劳动者拥有的
耕地面积少得可怜
,由此形成的只能是小而分散的经营
方式
,规模经营根本无从谈起
,农业生产效益自然低
①
《中央今年一号文件
: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招多》
,《中国劳动保障报》
, 2006年
3月
1日
②刘尔铎
:《从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
“民工荒
”》,载《人口学刊》
, 2006 (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下
, “零值劳动力
”不断增多。
而且
,我国大多数农村到目前为止基本上都处于靠
天吃饭的状况
,只要进行农业生产的一个条件不具备
,
就会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的制约。风调雨顺的年景
,则
还有可能靠农业收入供一个孩子上中小学
(2005年以前
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还未免学费
),而一旦有天灾
,
农民连养家糊口都有困难。
虽然农业技术有所进步
,但种子和农机用油价格居
高不下
,农药、化肥价格上涨
,拉动农资价格高位运
行
,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收益减少
,农民进行农业
生产的积极性受挫
,压力加大
,被迫外出务工。笔者访
问了其家乡的一些农民
,与他们一起测算了农本。以
2004年计
,当地每亩地的农本及收入是
(旱田主要种植
甘蔗
,水田主要种植香蕉、水稻
,以香蕉最多
):
●香蕉
:
试管苗
:015元×
40棵
= 20元
(以每亩田
160棵香
蕉树计
,平均下来只需买四分之一的香蕉苗
,其余的从
自家田里挖
)。化肥、农药
(钾肥
+磷粉
+复合肥
+尿
素
+铵水粉
+农药
):合
22元
/棵。农本合计
: 20 +22 ×
160 = 3540元。
收益
: 160 ×36 ×0185 = 4896元
(全产
,每串香蕉
250元/吨)。化
制改革的深化开始暴露并日益明显
,在市场竞争中渐渐处
平均
35斤
,每斤
0185元
)
纯收入
: 1356元
(甘蔗种:
散、产权模糊、
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步入二十世纪九十年后半
期,乡镇企业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布局分
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缺陷随着城市经济体
农本占总收入的
7213%
●甘蔗
:
于不利地位
,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逐年下降。
300元。农本合计
:
籽种
:
肥、农药
:
532元。
亩产
:
100斤,计12元
合220元。农机:
15吨
,计
2700元
(2004年甘蔗价格为
: 180
元
/吨
)
纯收入
: 2168元
农本占总收入的
1917
%
●水稻
:
籽子
:杂优种
2斤
,计
24元。化肥
: 98元。农药
:
22元。农机
: 100元。农本合计
: 244元。
亩产
: 1000斤
,计
840元
( 2004年每斤米计
112
元
, 100斤稻谷相当于
70斤米
)
纯收入
: 596元
农本占总收入的
29105%
这个村平均每户有香蕉田
312亩
,有水稻田
017亩
,
通常只种一季
,有旱田
116亩。按数字统计
,平均每户
的土地上的种植年收入应为
:
香蕉
:312亩×
1356元
= 433912元
甘蔗
:116亩×
2168元
= 346816元
水稻
:017亩×
596元
= 41712元
其他套种的植物
:约
100元
一个家庭的全年农作物收入为
: 433912 + 346816+
41712 + 100 = 8325元
这个村平均每户劳动力为
2人
,一个劳动力的种田
年收入平均约为
416215元
,而一个劳动力在外打工
,一
般年收入在
6000~
9000元之间
,可见
,种地的投入与
产出比是十分低下的。所以
,这个村几乎家家有人外出
打工
,正是
“一人外出
,全家脱贫
”。
虽然
2005年废除了绝大部分农业税
,但同时化肥价
格上涨得厉害
,例如
,钾肥每包
78元上升到
2005年的
103元每包
,尿素从一包
72元涨到
102元
,复合肥从
70
~
90元每包提高到
80~
150元每包。据
2006年
2月
23
日的《江苏科技报》报道
, 2006年化肥价格走势仍将以高
位为主
,受煤、重油和天然气等原料价格支撑
,化肥成本
居高不下、国内需求增加等因素将支撑化肥价格维持高
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对大多数农民而言
,全面废除农
业税只是稍稍增加了家庭的收入
,甚至有的地方农民因
废除农业税得到的
“好处
”赶不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
涨
,轻易地就被抵消掉了。因此
,农民还得进城找出路。
31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在改革开放
的开始阶段
,由于城乡间信息闭塞、联系松散
,农民进城
缺乏条件
,加上短缺经济的存在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
僵化又给具有灵活经营机制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乡镇企业
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异军突起的中国乡镇企业
,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半期一直是超常规发展
,
到
1995年已吸纳
112亿农村劳动力就业
,为中国经济和社
(三
)高等教育扩招
自从
1999年以来
,中国的高等院校逐年扩大招生比
例
,由表
2可以看出
,本专科招生人数由
1999年的
15917万人增加
2004年的
44713万人
,约为
1999年
218
倍。每年数以万计的大专学生走进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这一群群莘莘学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地区。由
于中国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鄙视农民、看不起农
民的观念
,深植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包括深植在农民
自己心中。农民都想自己的孩子能脱摆农民身份
,做个
城里人
,往往教导自己的孩子说努力读书才有前途。正
因为如此
,考上高校的农村大学生为数不少
(从开学、
放假时交通的拥挤状况可了解到
)。另外
,大多高等学
府都集中在大中城市
,自然而然
,高等教育扩招也是农
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一个原因。
另外
,我们来看一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的情
况。表
3将本专科学生来源分为四种类别。从
1998年至
2003年的比例数据可以看到
,城市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农
村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整体上都是增加的
,相对应的
是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往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
都是下降的。这与高等教育扩招是一致的。实行扩招
后
,更多人有更大机会直接进入高等院校
,留级复读的
人越来越少。在这群报名的学生里
,农村学生占绝大多
数。截至
2003年
,农村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往届高中毕业
生分别比城市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往届高中毕业生多
135509人和
252541人。
表
2 本专科招生人数单位
:万人
年份
1987 1989 199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人数
5917
6019
10814
15917
22016
26813
32015
38212
44713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0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表
3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情况单位
:人
学生类别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城市应届
高中毕业生
比例
34102 34188 39164 40181 38185 37178
人数
1074925 1187397 1539963 1850727 2046427 2313589
农村应届
高中毕业生
比例
35194 33177 34181 36182 37115 39199
人数
1135793 1149655 1352501 1669656 1956729 2449098
城市往届
高中毕业生
比例
10199 12142 10125 9137 9194 9106
人数
347261 423019 398360 424865 523438 554676
农村往届
高中毕业生
比例
19105 18193 15129 12199 14107 13118
人数
602101 644374 593999 589247 741166 807217
资料来源
:各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其中
1998年和
1999年的比例数据是经笔者计算得出
民进城务工解决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不足的矛
盾,并降低了工业劳动力成本,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工业
起飞和经济起飞。同时,大批农民长期生活在城市,
激当地生活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促进了城市消费市场的
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管理成本。当这些管理措施跟
不上时,就会出现一些混乱的状况。
(2)城市交通问题。大规模无序的农民工流动极大
地加重了城市交通负担。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在节日尤
其是春节前后,流量集中,加
剧了铁路交通运输紧张,
甚至造成全国交通运输紧张和城市超负荷运转。
(3)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农村流动人口与家庭成
员尤其是其配偶的频繁或长期分离可能影响家庭的稳定
由于现行户籍制度不允许农民进城(这里指
对流动人口又缺乏新的有效
因而使城市不仅没有成为限制人口增长的
“
三、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流出地、流入地角度分析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分别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一定影响。
(一
)对流入地
(城市
)的经济影响分析
积极影响
:
第一
,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扩大了对
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经济需求
,推动了经济增长。农
刺
扩大,可以牵动生产的发展和储蓄增加。此外,世界银
行等机构研究证明,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
部门的重新配置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大约为16%到
20%。我国农村现在约还有2亿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
移出来。将农业中大量存在的“零值农业劳动力”转移
到二三产业就业,不会减少农业产出量,却可以带来国
民经济产出量的增长
第二,加快了城市建设速度,缓解了城市基础设施
与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的矛盾。我国的建筑业长期落
后,由于施工力量问题,很多建设项目拉长了工期,提
高了造价。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更是如此。农民工进城
后成了建筑业的一支生力军。城市矗立起一片片高楼大
厦,极大地缓解了住房难的问题;建设一座立交桥、一
条条公路,缓解了交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面
貌日新月异,农民工的功劳不可磨灭。
第三,加快了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
加速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服务业
萎缩。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
从事经商、办服务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加大了第
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
整。城里的清洁业、托运业、修车业、装修业、废品收
购业以及其他苦、累、脏、险行业,如果没有民工,所
有这些纯体力劳动性质的服务业也许将陷于瘫痪。
消极影响:
(1)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农民工大量进入城
市,使城市的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费用提高。由于农村
流动人口活动内容较广泛,滞留时间不一,因而对城市
的暂住人口管理、市场管理(包括商品和劳务市场)、
交通管理、生产管理、建筑管理、市容管理、计划生育
管理、治安管理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流
动民工的犯罪问题都比较突出,对城市的治安管理也提
性。另外,
大中城市)落户务工经商,
的管理手段,87
现代生活天地
,反而成为
超生游击队
”的隐蔽所
,流
动民工很容易逃避计划生育责任
,超生现象十分严重。
(二
)对流出地
(农村
)的经济影响分析
积极影响
:
第一
,劳务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农民到城市务工促进了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
,农村劳动
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民兼业化、非农化更加普遍。
同时
,外出务工农民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
,
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短缺的瓶颈问题
,推动了
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带动了地方产业
的发展。
第二
,提高了农户收入
,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
距。统计数据及实证都表明有流动劳动力农户比无流动
劳动力农户具有更高的收入能力。特别是最近几年
,农
村劳动力外出流动
,到城里务工获得的收入越来越成为
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当一部分流动劳动力积累了一定
的收入
,然后或者向城镇迁移
,或者回乡村搞规模性的
农业经营。勿庸置疑
,这些对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
活质量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第三
,向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外出就业
的农村劳动力走出了传统的农业工作并投入到城市生活
中
,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
,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
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
社会的动态
,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
养、少生优育等
,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
型转变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消极影响
:
(1)农村人力资本流失
,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
不利影响。一方面
,农村学生上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就业
是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原因之一。在既存在的城乡二元
结构框架下
,农村学生上大学的主要目标是跳出农门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因此
,他们只要考取大学
,毕业后一般都不会返回农
村。另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
又一原因。从目前情况看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
度普遍高于那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因此
,农
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人力资本不断
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
过程
,这对于流入地来说是获得了一种宝贵的财富
,但
对于流出地来说却是一个损失。这样
,在家务农的实际
上只剩下
“
386199”部队
,即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势
必有碍于科学知识的普及、良种的推广、土壤的改造、
新技术的采用
,也不利于农村产业
结构的调整和向农业
的深度、广度开发
,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
响。尤其是在
“十一五
”期间
,在农村里
,谁来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
?
(2)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有未成
年子女的家庭来说
,如果父母外出打工
,其子女要么留
在农村原地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照顾
,要么随父母到城
里。然而
,两种选择对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都有一定程
度的不利影响。
前一种情况下
,出现留守儿童问题。这里
,留守儿
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
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以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
务工
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
,加重了家庭留守成员
不仅监护人的劳
吸纳能力
目前,
技能缺乏,
提高他们在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的基
础上,
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都比较差。只有在首先
我国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还普遍低下,
的劳动负担。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来说
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也不可避免地增加
,
动负担增加
,
了
,具体表现在农活和家务活承担的频率和强度上。这
种负担的增加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影
响
: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娱乐和休闲
,也占用了他们的学
习时间。在后一种情况下
,农村户籍的学龄儿童和青少
年很难进入城市地区的正规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因为
现行的城市正规基础教育机构对农村户籍学生入学仍然
实行严格的限制。所以
,这些儿童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
才能大大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
,
四、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出路
(一
)进行制度创新
,消除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
制度障碍
首先
,要改革土地产权制度
,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要素
,也是保
障之本
,土地产权不明晰
,土地就难以流转
,农民则很
难从根本上和农村剥离
,惟有实现农村土地产权逐步清
晰和多元化
,允许土地流转
,才能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
之忧。
其次
,要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造
成城乡隔绝的一项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后
,户籍制度有
所松动
,但是目前农村人口自由流动仍存在诸多障碍。
从长远看
,还需有进一步的措施
,对城乡分割的户籍制
度进行实质性改革
,拆除城乡壁垒
,最终取消城乡隔离
的户籍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
度
,实现城乡居民在人格上的真正平等。继而在此基础
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让劳动力在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充分自由
,使城乡劳动
力享有同等的就业机
会
,充分发挥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劳动力工资率差距的
均等化效应。
(二
)建立科学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吸引农民
进城
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
,也应是城市财富的分享
者。而目前的事实是农民工进城后居住条件差
,失业、
养老、社会保障以及医疗、子女就学等难以解决
,这些
限制性政策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和求职风险。
城市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把农民工社会保障纳
入正常的财政预算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放宽
农村孩子在城市就读的门槛
,让农民工放心进城
,努力
为城市化、现代化作贡献。
(三
)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并规范其行为
,疏通有序
流动渠道
中介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完
善与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
,可以有效沟通用
工方与劳动者之间双向选择的渠道
,合理配置生产要
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在劳动力市场发展初期
,不
规范运行、非法运行等问题较为严重。依法整顿劳动力
市场
,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中介、维护劳动力市场
秩序等工作也早已经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重视。在一些
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地方政府开始通过培育各类
中介组织
,由其承担起组织、培训、输送、服务等促进
本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功能。
(四
)开展农民的职业培训
,提高城市对农民工的
提高他们的自保能力与生存能力。另外
,要加强农民劳
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加强其在市场
上的竞争力
,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吸纳的层
次、领域和速度。
(五
)转变流出地政府职能
,促进劳动力转移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
能
,改进管理方式
”。按照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我国政府要全面实现从
“全能政
府
”向
“有限政府
”转变
,从
“管制政府
”向
“服务
政府
”转变
,从
“细职能、大政府”向
“宽职能、小政
府
”转变
,从
“权力政府
”向
“责任政府
”转变。具体
而言
,政府应从实际需要出发
,群众需要政府做什么
,
发展经济需要政府有什么功能
,政府就应该发挥什么样
的职能。比如在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这一工作方面
,有
的地区的劳动力中介组织已经很发达
,他们完全能够在
获得市场用工信息、组织劳动力、技术培训等方面做好
工作
,那么政府的职责重点就是规范与监督劳动力市场
中的各类中介组织
,使其充分发挥功能。而在劳动中介
组织还很不发达的地区
,政府就需要承担起直接组织劳
务输出、技能培训、权益保护等方面工作。
(六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具有以下优点
: (1)第三产业部门资本装
备水平和工资水平低
,同等数额的投资可以提供和创造
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2)第三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素质和
技能要求不高
,适合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特点。
(3)
第三产业的就业稳定性强
,受冲击和影响小。我们应使
第三产业迅速而健康地发展起来
,走一条投资少、吸纳
农业劳动力数量多的道路。
(七
)大力发展小城镇
,推进城市化进程
农村人口不断地流入城市
,将会使城市
(下转
98页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校对
:余朝锡 史爱平
)
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虽然现
接轨。
而且恶化了市场环境。每个县域本
身都应该承担有国家赋予的独特职能,如林业县保障
经济日报,
[8 ]刘小玲.
究[M ].广州:
2001 -10 -31 (5).
制度变迁中的城乡土地市场发育研
中山大学出版社,
还有
,目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上处于自组织发展
状态
,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现象很严重
,不仅造成资2005.
源浪费环境污染
,
授级技工之说
,但农民却没有技术职称。一种人才管
理体制将占国民总数
70%的人排除在外
,那是绝对不
合理的
!
(五
)金融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
,融资困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的首要
“瓶颈
”。商业银行的县级机构发放货款权限
被上收
,基本上成为吸注机构
,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
体制问题不仅能力有限而且运转不灵
,邮政储蓄只吸
不贷
,民间信贷又被视为非法
,加之央行货币政策在
县域传导不畅以及金融服务手段单一
,县域经济发展
基本上失去了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
,总体上已陷
入拉格纳
·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
”。
目前迫切需要改革现行金融管理体制
,加大现代
金融服务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积极开拓适应中小
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融资产品
,建立和
完善适合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
,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
+政
策性金融机构
+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
”的县域金融服
务体系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和现代金融服务网络
在不能再搞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指令性东西
,但国家应
有的发展规划和指导纲要是必须的。中央政府应尽快
出台全国性县域经济中长期发展指导纲要
,省级政府
也应相应出台所辖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以促进
落
实科学发展观
,减少消除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摩擦成本。
参考文献
:
[1]刘小龙.中国县域经济论纲
[J] .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
, 2003, (6).
[2 ] http: / /www. china -county. org.
[3]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
[M ].广州
:暨南大
学出版社
, 2005.
[4]郭熙保.农业发展论
[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95.
[5]张春根.县域论
[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
公司
, 2003.
[6]杨小川.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N ].南方
日报
, 2006 -04 -12 (A12).
[7]陈锡文.把发展县域经济摆上重要日程
[N ].
(上接
79页
)压力加大
,总有一天会饱和
,因此
,转移
农村人口除了增强大中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外还
应发挥其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
,带动周边小城市的发
展
,为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开辟广阔的空间
,再经过
城镇居民和民工的一起努力
,将小城镇搞活做大
,向大
中城市发展。这样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指日可待。
(八
)大力普及高等教育
,促使农村学生向非农身
份转变
农村大专学生是农村流动人口的的一支分流
,这股
细流将随着农民的观念的更新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会越来
越大。依照目前的政策
,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可获取得其
学校所在地的户口
,而高等院校一般只有大中城市才有
能力办
,那么随着高等院校扩招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
村学生走出农门
,摆脱农民身份
,这对加速农村人口向
城市转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陈爱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政府职能
转变
[J ].经济问题
, 2003, (11).
[2]程蹊
,陈全功. “民工经济
”发展对策研究
[J ].经济问题
, 2003, (9).
[3]任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为例
[J ].经济问题
, 2003,
(2).
[4]刘甲朋
,尹兴宽
,杨兵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
[J ].人口与经济
, 2004, (1).
[5]董文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再思考
[J ].中国农村经济
, 2003, (9).
[6]刘尔铎.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
“民工
荒”[J ].人口学刊
, 2006, (1).
[7]王金营.中国
1990 -2000年乡
—城人口转移
年龄模式及其变迁
[J ].人口研究
, 2004, (5).
[8]李蔚.关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思考
[J ].乡镇企业
, 2006, (2).
[9]王洪春
,阮宜胜.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
[M ].中国商务出版社
, 2004.
[ 10 ]刘怀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
[M ].中
国经济出版社
, 2004.
[ 11 ]孙晓明
,刘晓昀
,刘秀梅.中国农村劳动力非
农就业
[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5.
[ 12 ]朱力.中国民工潮
[M ].福建人民出版社
,
2002.
[ 13 ]崔传义.中国农民流
动观察
[M ].山西经济
出版社
, 2004 .
[ 14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M ].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 2004 .
[ 15 ]陆子修.对经济社会事业和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国
“民工潮
”现象透视
[N ].中华工商时报
,
2003-4-29.
(编辑校对
:余朝锡 史爱平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