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综合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
1.1概念
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 MPD)症又称手机成瘾,目前全世界都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虽非正式医疗诊断,但已被认为没和赌瘾、毒瘾、酒瘾或饮食疾患类似,属于“冲动控制失序”的范畴①临床上一般参照成瘾行为的概念①,指个体因为反复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导致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知道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难以自拔,减少或停止使用手机时出现戒断反应。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认为手机依赖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过分依赖。

手机使用多不一定就是手机依赖,关键是要看是不是在健康地使用手机。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有它的好处,也有一个依赖成瘾的问题。

他认为手机综合症的表现有: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师建国教授从2006年以来就一直持续进行有机依赖综合症的研究和治疗。

他表示,手机依赖综合症,又称手机瘾,是指一些人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所存在的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徐华,吴玄娜、韩登亮、齐志斐等人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26—27
一些学者将手机成瘾与近来行为学家提出的“行为成瘾( Behavioral Addiction)”相联系,认为手机成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行为成瘾。

所谓“行为成瘾”, 是指一部分人身上存在着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现象, 这些成瘾行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 而是指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 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导致个体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等。

这些概念的界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成瘾行为的概念,都认为手机成瘾是手机的不健康使用或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行为的出现。

但是对于行为的失控程度以及具体失控行为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①吴俊,张健,龚玲,等.重庆市1998—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4,31(1):26—27
②童哓萍.泰州市298家餐饮业食品卫生状况调查分析.职业与健康,2003,19(7):186—188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目前,针对手机依赖症的调查中,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学生,也有部分研究白领。

因为这两类人群都是使用手机的高频率人群。

相关研究认为出现“手机依赖”的主要人群是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书铭.颜美艳.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J].江两教育(管理版)。

2009,(z1):49—50.
思纬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发现,25~34岁年龄段的受访人群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最高,其次是16~24岁年龄段青少年和50岁以上中老年用户。

而在依赖度最高的人群中,白领是其最为主要的群体。

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这极有可能与白领阶层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手机使用尤为频繁,无意识中让手机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教授指导学生的一项研究课题《大学生“手机依赖征”创新研究》显示,湖南6所高校79.7%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用户出现了“手机依赖症状”。

其中严重依赖为47.5%;一般依赖为32.2%,潜在依赖为20.3%。

并且调查发现,文史类学生比理工科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更大,女生比男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更大。

中南大学研究生于旻生对此结果的解释是,文史类学生特别是女生更易于接受时尚的事物,特别是随着手机上网功能越来越强大,一些“手机达人”整日用手机登录QQ和个人空间,玩“种菜偷菜”等游戏,文科生由于课程压力比较轻,加上擅长社交,所以一些人晚上更喜欢用手机狂煲“电话粥”。

1.2.2从研究工具来看,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对于手机依赖综合症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研究该问题的权威的量表,大多数学者采用自编问卷进行研究。

外国学者Woong Ki Park根据成瘾的心理模型, 以韩国大学生为被试建立具有信效度的手机依赖问卷,并得出对手机过度依赖的行为与仪式似的动机(ritualistic motives) 更相关, 习惯力量、消磨时间的动机、逃避等能更好地预测手机的不当使用。

Woong Ki Park.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www.emarkets.grm.hia.no/semoc而Bianchi通过自行设计的“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obile Phone Problem Usage Scale) 对澳大利亚民众的一次调查研究中, 得出内外向、自尊水平、神经质、年龄、性别也是影响手机问题使用的主要因素, 并发现外向的、低自尊的年轻人更容易会有手机使用上的问题。

Bianchi. Mobile phone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ofthe research. http://www.bianchi.id.au/mobile/index.htm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作共同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根据DSM- IV 和相关资料中对物质依赖和行为成瘾等的描述, 通过个案访谈和前测, 完成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条目。

量表具有四个维度:耐受性、戒断性、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内部一致性。

并将这项量表对北京3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得出手机依赖量表对大学生中的手机依赖者具有一定的辨别力,手机依赖者在人格和社会状况方面有独特性的结论。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26—27
相关研究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结合交往焦虑量表(I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l)及手机使用问卷对800名大学生(男577人,女223人)进行匿名的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其中采用的手机使用问卷参照了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教授关于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描述。

(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77—80)
温州大学的屠斌斌、章俊龙和姜伊素这三位学者提出了从“类型-成瘾倾向”的角度把手机成瘾构想为三个维度的理论体系。

根据手机使用的功能,把手机成瘾人为地划分为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

手机关系成瘾是指沉迷于使用手机进行的人际交流沟通,包括手机通话、短信、QQ 等;手机娱乐成瘾是指沉溺于手机娱乐功能,包括手机游戏、用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等;手机信息搜集成瘾是指因害怕信息不足而不停地使用手机上网搜集信息,包括下载软件、浏览新闻等。

在这三个维度下又各包含三个子维度,分别为认知依赖、情感依赖和行为依赖。

认知依赖是指手机使用已经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占据了某人的思想。

情感依赖是指使用手机后主观感受发生了改变,诸如产生愉悦感、兴奋性等。

行为依赖是指过度使用手机与某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冲突,产生难以戒断
的现象。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48—50)
1.3研究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加深,“手机依赖”为主要特征的拇指文化已然成为当今高校校园流行的时尚。

这一现象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既有手机通讯自身的优势,也有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寻求情感归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心理需求。

然而这一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合作。

以宽容的态度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现象。

从而找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手机的特性,尝试分析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了积极有效防治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的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