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与中国书法之美

合集下载

论中国书法骨肉筋力的审美构成

论中国书法骨肉筋力的审美构成

论中国书法骨肉筋力的审美构成作者:郭大兴郭丽伟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4期关键词:书法审美;骨肉筋力;审美建构;自然审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审美创造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

随着这一时期的书家对各书体审美创造思想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理论家对这一美学思想的总结也充分彰显出这一演化特征。

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魏晋书风审美风格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荡和朝野的纷争,深刻影响了文人士大夫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绪。

他们面对朝政的频繁更替和无休止的战乱,在无奈和惶恐中如履薄冰,产生了朝不保夕、命不终朝的忧虑和担心。

因此,他们逐步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

而好黄老、尚自然,成为文人、士大夫及上层社会的一种主要潮流和风尚。

正如当今学者叶朗所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发展,是对于孔子美学的否定,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活动。

”[1]一、“骨肉筋力”审美的历史渊源“骨肉筋力”的审美渊源,首先在于“自然”的审美旨趣。

老子曰“道法自然”,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确定了中国美学是以“自然”为审美旨趣的哲学体系。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这种“有无相生”命题的提出,体现了“道”“生生不息”的规律,以及万物都存在“负阴抱阳”的生命之“气”的论断,都说明了“道”的生命价值是永存的。

而这种生命价值还表现在万物的“形”“势”上。

老子认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其意明确用万物的形态审美表现特征来说明“道”的普遍审美规律,并一再用对人的审美观照方法去阐释“骨肉筋力”的外在表现,“骨弱筋柔而握固”,“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因此说,老子所确立的万物“道法自然”的命题,既包含万物的普遍发展规律,又存在对万物生命形态表象的审美认知。

书法结构之美

书法结构之美

书法结构之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笔画的排列和结构的组合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书法的美不仅在于笔画的形态和线条的流畅,更在于其结构之美。

书法结构之美,是指书法作品中笔画的排列和组合所呈现出的美感。

在书法中,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结构,而这些笔画的结构又会在整个作品中形成一种有机的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更是一种有序的、有规律的、有节奏的结构。

书法结构之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气韵生动”。

这种美感是指书法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生动、自然、流畅的气息。

这种气息是由笔画的结构和排列所产生的,它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感,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另外,书法结构之美还表现在“形神兼备”上。

这种美感是指书法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形态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在书法中,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形态,而这些形态又会在整个作品中形成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更是一种深刻的、富有内涵的表达。

书法结构之美还表现在“虚实相生”上。

这种美感是指书法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虚实关系的和谐统一。

在书法中,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虚实关系,而这些虚实关系又会在整个作品中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比,更是一种有机的、有序的、有节奏的关系。

书法结构之美还表现在“动静相宜”上。

这种美感是指书法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动静关系的协调统一。

在书法中,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动静关系,而这些动静关系又会在整个作品中形成一种协调统一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平衡,更是一种有机的、有序的、有节奏的关系。

总之,书法结构之美是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笔画的排列和组合,更是一种有机的、有序的、有节奏的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不仅仅是简单的美感,更是一种深刻的、富有内涵的美感。

因此,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不仅要注重笔画的形态和线条的流畅,更要注重其结构之美,从而更好地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结构之美

书法结构之美

书法结构之美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在书法的众多要素中,结构之美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宛如一座建筑的骨架,支撑着整个作品的形态与气势,赋予了书法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书法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指字的笔画之间的组合与排列方式。

一个好的书法结构,能够让字看起来平衡、稳定、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不是随意的拼凑,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平衡是书法结构美的基础。

就像我们站立时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一样,字也需要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平衡感。

这种平衡并非绝对的对称,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比如,在左右结构的字中,两边的笔画可能在长度、粗细、轻重上有所不同,但通过巧妙的布局,依然能让人感觉到整体的平衡。

例如“林”字,左边的木字旁相对较窄,右边的木字则略宽一些,但通过笔画的走势和重心的把握,使得整个字稳定而和谐。

稳定是书法结构的重要特征。

一个结构稳定的字,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

在上下结构的字中,要注意上下部分的比例和重心的位置。

如果重心不稳,字就会显得摇摇欲坠。

比如“字”这个字,上面的宝盖头要覆盖住下面的“子”,而且“子”的一横要写得平稳,这样才能让整个字看起来稳固。

协调则是书法结构美的关键。

笔画之间要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多笔画的字中,要注意笔画的疏密得当,避免过于拥挤或过于松散。

例如“繁”字,笔画众多,但通过合理的安排,使得每个笔画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相互冲突,从而展现出一种协调之美。

书法结构之美还体现在变化之中。

如果每个字的结构都千篇一律,那就会显得单调乏味。

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书法家们通过巧妙的变化,让书法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比如,同样是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字左右部分高低错落,形成一种起伏的美感,如“和”字;有的字左右部分宽窄对比强烈,营造出一种张力,如“利”字。

同样是上下结构的字,有的字上宽下窄,展现出一种挺拔之姿,如“冒”字;有的字上窄下宽,给人一种稳重之感,如“孟”字。

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

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

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引言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在书法艺术中,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师们对文字的造型、结构、形态、笔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这种风格正是对后世文字设计的有力启示,对中文字体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论述,并探讨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

1.书法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形态影响中国书法的形态美在形式、结构、比例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

书法的形态美主要表现在笔画的结构、布局、空间关系和形体特征等方面。

对中文字体设计来说,书法的形态美对形体结构的把握、笔画的布局和比例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法通过其丰富的形态美传达了审美的情感和内涵,为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美学资源。

中国书法传统强调笔法的变化和力度的控制,既注重意境的营造,又富于变化。

书法的笔法美主要包括节奏美、动感美和变化美。

这种笔法美为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中文字体设计需要通过笔画的起伏和力度的变化来体现审美情感和艺术效果。

书法的笔法启示弥补了中文字体设计中形式和结构的不足,使其在审美效果上更为突出。

书法的书写美主要表现在字形和字体方面。

字形美是指书法作品中的字形美感,字体美是指字形组合起来形成的整体感和文字排列的美感。

书法的字形美和字体美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启示在于,中文字体设计需要具备美感、韵律感和动感,并且需要在整体感和排列美上做足功夫,以达到审美的最终效果。

书法的书写美对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美学资源和丰富的创作启示。

1.书法美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美学理念和审美价值一直被传承和发展。

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深远影响在于,书法美学的传承与发展为中文字体设计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的精神,使其产生了丰富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书法美学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为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历史的底蕴,也为其赋予了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审美境界。

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书法是一门艺术形式,它不仅表现了字形的美丽和设计,也有其独特的结构之美。

在中文书法中,结构意味着笔画和字的组合方式,强调空间的变化和比例的平衡。

以下是探讨书法结构之美的一些方面。

比例的平衡比例的平衡是书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书法中,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是根据比例规律进行排列的,以保持艺术作品的平衡和和谐。

比例不仅涉及整个书法作品,也与每个字母或笔画的大小相关。

在书写过程中,对每个字母的比例进行精细控制,使文字的各个部分都能够良好地融合在一起。

皮影构型在中国的书法中,最重要的基础构型是“皮影”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借鉴了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以几何形状为基础,例如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等。

通过这些形状来构造一个完整的字形,帮助每个部分之间保持形状和比例的均衡。

顺序和重点书法的构造中还包含了“顺序”和“重点”,这也是书法的结构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书法中的每个笔划和字母都依照着特定的顺序书写。

这个顺序不仅仅是书写的顺序,还根据每个笔画的宽度,从开始到结束逐渐变化,表现出几何美和动态美。

其次,“重点”也是书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书写过程中,每个字或笔画都有一个主要的着重点,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体现出这个重点。

这样,字体才能够达到在视觉效果上的的对称和平衡。

笔画的运动书法涉及到了人的肌肉运动和身体的动态,并快速而有力地记录下动态的瞬间。

书法的结构之美是由这些动态和肌肉机械能力所组成的。

在更深一层次上,书法是运动的艺术形式之一。

书法家通过设定每个字的起始点和动态路径,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字体在空间中的动态美。

空间的变化书法中空间的变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特征。

这个特征体现在如何将笔画组合在一起来构成一个单独的字形。

在中文书法中,能够精细掌握空间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掌握字形的空间关系和比例,书法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连笔结构”中,笔画和笔画之间的间隔空间变得更窄,说明书写时的速度较快;相反,“分离结构”中,笔画之间的间隔空间较大,表明书写时速度较慢。

《汉字书法之美》——5分钟总结一本书

《汉字书法之美》——5分钟总结一本书

《汉字书法之美》关于作者本书作者蒋勋,是台湾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他本人多才多艺,出版过很多介绍东西方美学的作品。

关于本书这本《汉字书法之美》根据时间顺序,为你讲述汉字书法如何集中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美学,教会你如何欣赏书法之美。

让你看到一幅作品,不仅能看到表面特点,还能读懂它背后的美学特色。

作者蒋勋说,这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希望通过这本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

核心内容在世界文明中,汉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汉字书法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集中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美学。

在本书中,蒋勋依据时间顺序,带领我们欣赏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各个时代的书法之美。

在各种书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审美在不断变化,并且越来越多元化。

一、汉字如何从象形文字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从原始社会到西汉,汉字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在字形上象形意味比较重,线条比较简单,缺少粗细和形态上的变化。

汉字早期汉字的审美特质“破圆为方”,就是从篆书到隶书的过渡。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包括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以及铸刻浇筑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还有刻在石鼓上的石鼓文。

青铜器在上古时代是礼器,比较庄重,所以写在上面的金文也相对来说比较正式。

具体来说,甲骨文比较细,金文比较粗;甲骨文用笔方折,金文比较圆润圆转;金文比甲骨文更庄重、复杂,有一种装饰性的美。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以说金文是印刷体美术字,甲骨文是手写体简化字。

秦统一全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将小篆定为规范字体。

小篆的线条更加精巧秀丽,它的特点是长方形字体,线条粗细一致,笔画圆转多用圆笔。

跟大篆相比,小篆写起来更简单,风格更质朴有力量。

但是小篆太过于规整,日常生活中快速书写并不方便,所以下层民众发明了一种用毛笔直接书写的字体——隶书。

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破圆为方”,奠定了未来几千年方块字的汉字形态。

二、书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产生哪些审美特质各种字体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多元纷呈的特色。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年第03期唐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唐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

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我们的常识告诉就知道: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

“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

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

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

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

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简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结构之美,深受世人喜爱。

书法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字体结构、笔画结构和版式结构上。

本文将探讨书法的结构之美,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

字体结构的美字体结构是指一个字的外形和内部构造。

在书法中,每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之美。

字体的结构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构稳定性字体的结构应该稳定,即各个笔画之间相互连接,整体呈现出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例如,草书中的字体结构通常是以直线和曲线的相互组合,呈现出动感和稳定的结构。

结构简洁性书法中,一个字体的结构应该简洁明了,能够以尽可能少的笔画表达出字的意义。

每一笔每一画都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构成了整个字的结构,表现出简洁和秩序。

结构变化性字体的结构还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书写要求,具有一定的变化性。

例如,在行书和楷书中,同一个字的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适应不同风格和需求。

字体结构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秩序和美感的追求,也是书法艺术中的精髓所在。

笔画结构的美笔画结构是指一个字体中所包含的笔画的组合和顺序。

每个字体的笔画结构都有其独特之处,表现了书法家的才华和艺术造诣。

笔画的顺序性书法中,每个字的笔画都有固定的顺序,这是基于传统的规定和经验总结。

良好的笔画顺序能够使字体的结构更加严密和有序。

例如,在楷书中,先写横,后写竖,再写撇和捺,最后写点,遵循这样的笔画顺序能够使字体结构更加稳定和清晰。

笔画的连贯性书法中,每个字的笔画应该相互连贯,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正确运用笔画的连贯性,能够使字体的结构更加流畅和自然。

书法家们通过练习和经验,能够驾驭每个笔画,并使其与其他笔画相互协调和呼应。

笔画的变化性书法中,笔画的变化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

变化韵动的笔画能够给字体带来生机和活力。

通过灵活运用笔画的变化,书法家能够创造出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字体,体现个人的艺术表达。

笔画结构的美,是书法艺术中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书法家们创作的最基本要求。

Chinese Calligraphy(中国书法)

Chinese Calligraphy(中国书法)

Chinese Calligraphy(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线条为基本表现形式,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浓淡、圆直等多种变化展现出不同的韵致,从而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随着历史的发展,书法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

秦汉时期,篆书和隶书逐渐兴起,成为书法中的重要流派,唐代以后,草书、楷书、行书等流派相继出现,曾经有着相当长的流传时期,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发展。

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主要有五种,分别是“中正和美、宽严有度、刚柔相济、长短相宜和虚实相生”。

中正和美是指书法作品要具备正直、美丽以及中庸之美的特质。

宽严有度是指书法的整体结构、字形能够达到宽松、严谨、有度、协调的艺术效果。

刚柔相济是指书法的线条要能够兼具刚劲、柔美的效果,从而呈现出一种柔中带刚的韵致。

长短相宜是指书法的大小尺寸、字形长短要能够达到相互协调的效果。

虚实相生则是指书法的虚实度要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从而营造出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感觉。

传统的中国书法有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篆书等五种主要流派。

草书是一个自由、豁达、较为张扬、富有内涵和创造力的书法,擅长表现出墨意和气势,如王羲之、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的代表性大家;行书是书法中的带有一定自由和流畅之感的字体,如王铎、邓文原等都是行书的代表性大家;楷书则是字形端庄、工整,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书法字体,如欧阳询、颜真卿等都是楷书的代表性大家;隶书是一种秀美流畅的特殊字体,代表性大家有刘羽、刘德等;篆书则是书法的鼻祖,是中国书法艺术发源及演化的根源,代表大家有李斌方、钟繇等。

书法艺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的中国书法教育是以临帖为主的,以模仿、背写古代匠师的佳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学习笔墨、纸砚等书法用具的使用和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

除了传统的书法教育,现代的书法教育趋于多样化。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下面将从审美观念、修身养性、气韵生动等方面来分析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传统中国书法注重“气韵生动”,追求“神韵超逸”的境界。

书法艺术家通过筆墨间的肌理恢弘、结构严谨、曲线优美、风姿飘逸等手法,使作品展现出一种生命力和精神力,以求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这一审美观念强调书法作品中的“气”,即气息、气度、气韵,注重作品的灵性和生命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这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有所区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内在美的追求。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强调修身养性的理念上。

中国书法追求的不仅是字形之美,更在于通过练习书法来锤炼人的性情、涵养人的品性。

中国古人常说:“字如其人”,通过书法的练习,可以使人慢慢修炼自己的情操和气质,提升修养。

中国书法注重用心去书,通过培养专注力和耐心,使人能够在书写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表现,更有着修身养性的深远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修身养性的理念和注重气韵生动的特点上。

中国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随着现代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日益提高,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魅力,正在成为现代设计领域中的一大热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传递方式。

中国传统书法追求的是以最简洁、最精练的笔墨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它以极有规律的笔画构成,融汇了文字、画画、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美:传统书法通过线条、笔锋、空白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韵律感。

它将文字的形态美和感情的内涵美完美结合,使每一个字、每一行都充满着生命力和动感。

2.表现力:传统书法通过线条的韵律和墨色的变化,能够精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它能够通过字形的变化来传递作者的意图,使观者在欣赏时获得共鸣和思考。

3.审美价值:中国传统书法是一种高度精炼的艺术形式,它要求书写者在极少的字数和有限的纸面上表达出最多的东西。

这种审美价值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艺术追求,也成为当代设计师借鉴的重要艺术资源。

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它不仅仅是为了在作品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是通过抽象、印象和象征的方式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以下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几个常见应用方式:1.标志设计:通过将传统书法艺术中的字体、笔画元素运用到标志设计中,可以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这种设计方式能够让品牌形象更具辨识度和美感,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

2.包装设计:传统书法艺术形式的运用可以使包装设计更加别致和高雅。

当代名家书法欣赏,看我中华五千年不一样的书法美!

当代名家书法欣赏,看我中华五千年不一样的书法美!

【导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

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文化史。

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

在众多流芳百世、承载人类文明的书法中,有人选择篆书书法的凝重圆润,有人喜欢隶书书法的古朴率真,有人欣赏魏碑的遒劲浑厚,有人效法楷书书法的端庄严谨,有人心悦行书书法的流畅温和,有人追求草书书法的自由豪放,有人崇拜甲骨文的古拙简约……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几幅作品感受一下不同书体的书法美。

楷书书法之美——是正大光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

田英章亲传弟子孔德文楷书书法《诫子书》【作品来源:易从网】孔德文,河北人,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有着深厚情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沧州市分会会员,世界孔子易学学会会员。

学生时代的孔德文,就随父亲练习毛笔书法,并小有成就,后经楷书大家田英章大师点拨,并成为田英章入室弟子,多年来临池不辍,潜心研习,作品也在不断完善中逐渐得到业内人士及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认可。

孔德文的楷书书法作品,用笔精严,一丝不苟,巧密精思,端庄匀称,以工整为法,以功力见胜,以熟练为能,以尖度为尚,从而表现出一种端庄严肃的意境,具有深厚的艺术效果和收藏价值。

草书书法之美——是灵动流畅、千姿百态的变化之美。

毛泽东诗词书法石开草书书法作品《清平乐六盘山》【作品来源:易从网】石开(别署鲁人石开),原名张佩华,1946年生,山东人氏,书画世家,从事教育及书画创作四十余年,在书法创作上对草书、工隶书有着很深的造诣。

现为文化部中艺卿云书画院书画家,中国国际书画名家研究院院士,中艺名(北京)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品牌战略委员会理事,系文化部评定的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国礼书画家。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学院:年纪:专业:姓名:学号:序号:2014年6月9日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皇帝时代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学不断积累、沉淀,汇集了所有炎黄子孙的经验和智慧,绽放出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美丽。

在这其中,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特点,成为世界最美的艺术之一。

本文通过简要的说明来探究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美力量美线条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

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

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

从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到如今为我们打印方便而普遍使用的宋体字,汉字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变化,这期间中国书法艺术也随之进步升华着。

隶书之美。

古人《隶势》有云:“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针列,或砥平绳直,或蜒胶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

修短相副,异体同势。

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若钟簴设张,庭燎飞烟。

崭岩嵯,高下属连。

似崇台重宇,增云冠山。

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

奇姿谲诡,不可胜原。

”所以,隶书之美,是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

它给人的是肃穆敬仰之感,庄严厚重之情。

篆书之美。

蔡邕《篆势》有云:“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缊;扬波振,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凌云。

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翾翾。

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

”所以,篆书之美,是奇正相生、逶迤盘旋的活力之美。

它给人变幻不定之感,探索创新之情。

楷书之美。

古人《字势》有云:“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

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
计白以当黑:要 求 书 家 不 但 具 有 驾 驭 线 条 运 动 的 能 力 , 还 须 具 备 把 握 空 间 切 割 的 辩 证 的 眼 力 , 利用空白与形状不同的黑色线条运动之间的辩证统一,取得虚实相生。
端正平稳之美
平稳是书法结构造型的基本原则,端正平稳能使人产生 安稳踏实的美感,相反则使人感到不安和煌恐。书法结构要重 心平稳,就要使字的左右两侧在视觉上保持平衡。
唐 · 柳公权 · 玄秘塔碑
课程小结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 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 程。书法艺术被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书法对我们民族文化发展 有着深刻的影响。
唐 · 柳公权 · 玄秘塔碑
形态变幻之美
形态变化是产生美的必要因素之一,汉字书法作品中有 众多相同的点画、部件,却能字字不同,笔笔有异,呈现出丰 富、和谐、统一之美。
唐 · 柳公权 · 神策军碑
晋代 · 王羲之 · 兰亭集序
疏密匀称之美
点画的分布、虚白的切割划分、部件的组合是汉字结构 的重要内容和手法。
书 法 的 结 构 之 美
01
端正平稳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
02
均衡对称之美
03
疏密均匀之美
04
迎让避就之美
05
主次分明之美
06
形态变换之美
滕王阁
比萨斜塔(意大利)
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有着一致的结构规则。建筑首要是必须牢稳,书法也首重端 正平稳;中国建筑讲求严格的对称,书法结构也崇尚均衡对称;建筑讲究空间分布的实用 和通透,书法则“计白以当黑”,将黑白整体谋划,追求实画与虚白的和谐的字,左右完全对称或基本 对称。小篆中这一结构尤多,它们极富装饰之美。

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9篇

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9篇

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9篇第1篇示例:书法美学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文字体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文字体设计是书法艺术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延伸和发展,其承载着书法美学的精髓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从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影响和意义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探讨书法美学在中文字体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一、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影响1. 文字艺术表现形式的延伸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文书法作为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笔墨的运用和文字的结构美感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审美体系。

而在中文字体设计中,这种书法审美体系得到了延伸和发展,设计师们通过对文字形态的诠释和变换,将书法的韵味融入到字体设计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文字体。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书法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在中文字体设计中,设计师们通过对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字体设计之中,使得中文字体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文字体设计注入了强大的文化气息,使得中文字体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 传达文化价值观念书法美学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中文字体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领悟,设计师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文字体设计的灵魂和本质,传达出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美、善、道、德等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的传达,使得中文字体设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艺术表现,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2. 提升设计品质和审美水平书法美学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品质和审美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领悟,设计师们能够深刻理解文字的结构美感和艺术韵味,使得中文字体的设计不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更具有内在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品质。

这种提升设计品质和审美水平的意义,使得中文字体设计不再局限于形式的演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

论书法结构美的哲学原理

论书法结构美的哲学原理

论书法结构美的哲学原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之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

这些原理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审美观,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以下是关于书法结构美的哲学原理的详细解读:1.平衡与对称:平衡和对称是书法结构的基础,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特征。

在书法中,平衡指的是字形的稳定,使整个作品显得均衡而不偏斜。

对称则指左右两侧的相似或相同,给人以和谐、规整的美感。

2.对比与和谐:对比与和谐是书法结构中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

通过粗细、大小、浓淡、长短、刚柔等对比手法,使字形更加鲜明、生动。

同时,这些对比元素又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整体,体现了矛盾统一的中国哲学思想。

3.节奏与韵律:节奏和韵律是书法结构中具有动态感的表现形式。

节奏体现在笔画的有序排列和交替变化中,而韵律则体现在整体篇章的起伏跌宕、抑扬顿挫中。

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书法作品具有流动的美感,如同音乐一般。

4.统一与变化:统一与变化是书法结构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统一强调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和字形的和谐;变化则注重个体字形的创新和个性表达。

书法家在追求统一美感的同时,不忘变化之趣,使得作品既有整体感又不失个性魅力。

5.空间与张力:空间与张力是书法结构中的虚实关系和内在力量的表现。

空间体现在笔画间的空白和篇章中的布局,这些空白和布局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张力则指字形中所蕴含的内在力量和动态感,使得字形更加生动有力。

6.动态与静态:动态与静态在书法结构中体现了动与静的哲学思考。

动态强调字形中的运动感和行笔时的力度;静态则关注字形本身的安稳和静谧之美。

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使得书法作品既有动感又不失静谧,体现了阴阳互补的中国哲学思想。

7.抽象与具象:抽象与具象在书法结构中表现为对现实形象的提炼和加工。

抽象强调对物象内在精神的把握和提炼,使得书法作品更具有意象美;具象则关注物象的具体形态和特征,使得作品具有形象美。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使得书法作品既有意象美又不失形象美,体现了中国美学中的虚实相生原理。

书法之美(上)

书法之美(上)

书法之美(上)书法之美(上)博友王的盛宴请我去为一些书家的大作做点评,说心里话,让我这个门外汉去评价书法艺术,无疑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

因为,我点评的任何一幅作品,要让我达到这样的高度,估计都需要花个十年八年的时间,何况,我要点评的作品中,还有我特别敬佩的安然先生的大作,及我的朋友施惠哲的精品,无奈博友盛情难却,评价书法作品对于我来说是大姑娘上轿,我还是硬着头皮试一次。

为了做好这次评审,我还是想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确保不让博友失望。

为了不被贻笑大方,我评审的态度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在认真研读各位大家的作品后,再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如果被我评审的大家非要我先拿出书法作品再去参评,我只能表示遗憾,我不是做这行的。

好在老古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是好的作品,其展现的美的内涵都是一样的,这正如我这等丑人,应该也有对美发表赞叹的权利一样,我没有别人长得帅,我还是能看出别人帅不帅的。

1、书法因审美的需要而成为艺术。

书法其实是由两个词组成的,一是书,二是法。

书的意思其实很好解释,就是书写,由于早期没有发明笔,书写工具用的是刀或者其他硬物,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钟鼎文上能见到的文字都是由刀或者其他能雕的工具镌刻上去的,甲骨文和金文显得特别有棱角,线条也比较硬朗,这样的文字显得古拙。

法晚于书而出现,法就是指书写的法度,即书写的规定或者规范,不知道专业人士认为法是从什么时候诞生的,在我这个外行看来,秦国统一文字就是“法”的起源,秦开始使用的小篆是字型上的统一,我以为这也应该算得上是广义的法的范畴。

狭义上的法,很多人估计会认为从晋朝的“二王”开始,我尽管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是,书法从“二王”之后变成一种艺术,这是不争的事实。

书法最鼎盛的时候当推唐朝,先后出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几位楷书大家,还有张旭怀素这样的草书大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编写了《书谱》,书法在唐朝应该说进入了艺术的巅峰时期,楷书四体中,唐朝占了三席。

中国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解构主义视域研究

中国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解构主义视域研究

中国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解构主义视域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展开解构主义视域研究,认为这些词汇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论语》、《道德经》等代表性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解构主义、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价值观念、文化传承一、引言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文化素材,给世界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而词汇则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文化的载体。

当我们仔细研究中国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可以发现其中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解构主义视域,对中国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更深入的贡献。

二、中国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1.《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字的圣经”,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

其中,不少文化负载词已深入人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小人”是其中最常用的两个词汇。

君子是指有德行、有学问、有才干、有修养的人;而小人则是指心胸狭窄、品性恶劣的人。

这两个词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反映着人们对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寻。

“忠”、“孝”、“信”、“义”是另外四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负载词。

其中,“忠”强调忠诚、忠心耿耿;“孝”重视敬孝于亲、孝顺祖先;“信”是指守信用、言出必行;“义”则是指讲义气、有爱心、有正义感。

这四个词汇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品质、人际关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念。

2.《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与中国书法之美外国建筑史论文——解构主义与中国书法之美学校:南京工程学院班级:建筑学121指导老师:朱琦姓名:丁刘雨学号:214120115解构主义是八十年代晚期才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而中国书法传承几千年,之所以可以将这两者相比较,是因为他们都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解构主义本是哲学范畴的现代思想,出现在建筑领域是由于屈米等人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的作品展。

解构主义是一个具有广泛批判精神和大胆创新姿态的建筑思潮,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之后已经出现的那些历史主义或通俗主义的思潮和倾向都持批判态度,并试图建立起关于建筑存在的方式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质疑,他的“非理”的理论根据在于发现以往任何建筑理论及建立的秩序都有某种脱离时代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要求。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

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

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书法是汉字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它与建筑的美好视觉形象有着亲密的联系。

这种“美好视觉”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工艺美术字上,甚至是一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节奏化了的生命之“美”。

从某种角度而言,书法的介入不仅从内容上深化了建筑的意境,而且从形式上起到了美化建筑意象的效果,对建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的书法有很多种,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小篆属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其中的楷书的规整就像结构主义的规整,该有的都有,多余的也不会因此而做出删减,这与解构主义是背道而驰的,解构主义的意义在于精简,绝不繁琐,草书常有略笔,造成字形残缺,这给观者留下心理完形的余地。

草书则龙飞凤舞,灵活多变。

将古今各体汉字加以比较,可以说存在一个解构过程,从今天的眼光看,草体书法简直可以称之为解构书法。

建筑是门抽象造型艺术,如何欣赏和理解它,也许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你可以体会它,感受它,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建筑的功能在于它空的部分,实体的墙体并不能为我们所用,就如中国书法一样,虽然字的结构笔画很重要,但是有了留白的部分才能属于正在的字,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

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形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大书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象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样重要。

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就象西方美学研究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里那些不同的空间感一样。

相传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是从真书的结构分析出字体美的构成诸法,一切是以美为目标。

为了实现美,不怕依据美的规律来改变字形,就象希腊的建筑,为了创造美的形象,也改变了石柱形,不按照几何形学的线。

书法中的留白和建筑的空的部分由异曲同工之妙,字体结构的章法与建筑的结构也有不言而喻的关系,所以中国书法与建筑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书法是以笔画线条具有审美价值的。

建筑也离不开线条的应用,她们都以在视觉上创造具艺术感染力的对象,来表现创造者的某种追求、情调和趣味。

解构主义建筑体现了四维时空的线条之美。

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姆博物馆,似由若干单体的集中、堆砌、错位,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轮廓线:扭曲、倾斜、平缓、陡直等各种性格的线有机无序地组合在一起。

曲与直的配合使构图均衡,达到刚柔相济和强烈的动感。

行草体现了二维空间的线条之美。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全帖一气呵成,行距不拘,而且每行字的长短、曲直、正斜变化颇多,字距大小不一,个别字重心不稳。

但统而观之,却充满了线条之美的变化与生气。

不合常规之美的解构主义建筑难道只是一堆零乱符号化的隐喻之美?事实不然。

美国建筑师盖里设计的魏尔市家具博物馆,初看其外形令人眼花缭乱复杂。

其实其结构简单规整,功能布局合理,体态变化主要是利用建筑外围的入口、门厅、雨篷、楼梯、电梯等公共交通部分进行造型,各功能区域的造型相互渗透。

构图采用了独特风格的动态平衡,使其雕塑整体感很强,充满了癫狂之内的法度之美。

唐代张旭是狂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充满了恣肆奔放的气息,他的《古诗四帖》曾被形容为:“悬针垂露三异,奔雷坠石之奇。

鸿飞兽骇之姿,弯舞蛇惊之态。

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使观者感受到作者奔放的情怀。

但这种“狂”是“守法度至严”的,并非任意涂鸦,所以人说:“张颠不颠”。

这与解构主义建筑的癫狂之内的法度之美理念是相通的。

与“张颠不颠”状态一致的解构主义建筑有屈米设计的维特来公园,设计师是如何在看似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怪诞不经中建立秩序的呢?屈米把园区内不同时代风格的古典及现代建筑用网格统一,为园区建立了新秩序,在大片绿地的背景中,远看排列整齐、大小差不多、色彩一致,近看各不相同、变化万千。

在纷杂之中实现了传统建筑美学所追求的统一效果。

被认为是解构主义建筑典型代表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于1997年设计落成,位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

博物馆总面积占地24000平方米,分为十九个展示厅。

这个建筑自建成后就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人们纷纷前来毕尔巴鄂进行参观。

盖里在这个建筑上明显地体现了他对传统建筑的反叛,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就像随意拼凑的积木组合,拒绝了传统建筑所要求的严谨、整齐、和谐、有序的原则。

他运用解构的观念不仅消解了建筑的外观,更包括其内部的结构。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内庭也是极不合“规矩”的,你简直不能分清哪是柱子哪是墙壁,到处都是灵动的线条,所有的构件都像在开派对,也许你会忍不住像盖里那样发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

中国书法理论中说明行笔势态的动词非常多,有平、揭、蹲、卧、顿、挫、出、从、顾、坠、下、压、发、走、仰、收、偃、流、滑、覆、赶、折、研、蹙、按、进、卷、曲等(涂光社著《势与中国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第76页)。

当今建筑师们爱用twisting,shifting,folding,cutting,subtracting,expanding,inserting,adjoining,overlapping,……等等,这同中国书法所言有许多相通之处。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古代极其发达,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早期的书法比较具象,它重视文字的象形性。

后来随着象形字的减少,书法更多的是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来表现人们对形象的情感,抒发意境,逐渐由写实走向写意。

建筑中大量的碑碣、诗条石、摩崖、匾联等语言同时也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自身造型美与概念美的高度统一,而且书体气质与所在建筑环境性格也是高度协调的。

比如颜体楷书可增环境之壮美,柳体行书可洋溢环境之妩媚,汉碑之体势可使环境有古朴的内涵,怀素的草书丰韵使环境充满动态之美。

可见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提高建筑文化品位、深化建筑意境等方面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就好比一件独一无二的“法宝”,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其它民族的建筑体系无法相比的深广度和丰富性。

即使在今天,加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及运用,也是中国建筑语言探索中的一个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向。

汉字形体在历史上经过很多变化。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小篆属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称今文字。

古文字由线条组成,粗细变化不大,在发展过程中,字形有时趋繁,有时趋简,但总的说字形都是繁杂的。

由小篆到隶书,字形大为简化。

行书又进一步“省便”,草书是“解散楷体”,很多字写起来同楷书差别很大,书写方便,便于急就。

楷书仍然结构严整,体式方正,草书则龙飞凤舞,灵活多变。

将古今各体汉字加以比较,可以说存在一个解构过程,从今天的眼光看,草体书法简直可以称之为解构书法。

读到“草书是…解散楷体‟,楷书仍然解构严整,体式方正,草书则龙飞凤舞,灵活多变...草书书法简直可以称之为解构书法。

", 可以确定,这里对于“解构主义”,是有常见的字面化和简单化的误解的。

对于解构主义的理解,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体认,“解构”并非指外物解散某一结构,而是指这一结构内部本身即包含足以消解这个结构的因素。

但我可以确信,德里达的确强调:解构主义不等于破坏其解构对象,而在于在那个结构的核心内挖出其“最根本的矛盾之处”。

他说:解构主义是在研究对象的矛盾因素,或者说是在搜寻可以使整座房屋倾倒的那块已经松动的石头。

确切的说,解构主义并非要支解作品的解构,而是要证明作品本身已经自行解构了。

解构主义要推翻这样一种过于绝对的理论:一种解构有充分的理由在所使用的范畴内确立自己的整体性和含义。

一种义符,其表面意思或意表在瞬间生成又即刻自消行迹,因此德里达作出结论:从来没有任何绝对存在的意义,只有瞬间生成的意义。

所谓的意义,仅是一种“延异”(DEFFERENCE)的游戏。

中国书法是实用的东西,又能带上艺术性,很早的时候中国就讲究书法艺术,形成有独特表现力和魅力的艺术门类。

中国草书作为文字交流工具来说,实际作用不很大,因为字的变形大,一般人不易辨认。

但结体用笔非常自由,书者能表现出自己的情趣个性,写出飘逸奔放、变幻万千的书法作品,因而是更高层次的书法艺术。

埃森曼对张永和说:“解构是很东方的东西”,“东方人应没有困难理解我的想法,如解位和编构基地”。

“但对西方人来说是非常难懂”。

中国的书法与现在西方的解构建筑当然没有直接联系,可是中国书法理论,特别是草体书法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解释解构建筑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隋代和尚智永《心成颂》中说,“回展右肩,长舒左足”,“峻拔一角”,“潜虚半腹”,“间开间合”,“隔仰隔覆”,“回互留放”,“变换垂缩”,“以侧映斜,以斜附曲”,“分若抵背,合若对目”。

这些构图原则不是也见之于埃森曼的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中心的造型中吗!唐代孙过庭《书谱》讲草书的形象时,说有“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这些话无法移用在林肯纪念堂的形象上,也不能拿来描绘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但用来形容哈迪德的香港山顶俱乐部方案则是恰当的。

“绝岸颓峰之势”,“奔雷坠石之奇”,正是哈迪德女士方案之特色。

书法是以笔画线条具有审美价值的。

建筑也离不开线条的应用,她们都以在视觉上创造具艺术感染力的对象,来表现创造者的某种追求、情调和趣味。

解构主义建筑体现了四维时空的线条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