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作者:谭诗斌

来源:荆州扶贫信息网

来源日期:2003-10-30

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

阅读量:820次

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

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左传昭公十四年》说:“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荀子·大略》道:“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意思说“穷”比“贫”更为极端,即一无所有。关于“困”,《广雅·释诂四》释义:“困,穷也。”“困”的另一个涵义,是指处于艰难窘迫或无法摆脱的境地,即困境。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将“贫穷”和“贫困”释义为财物极为缺乏的艰难窘迫境况。

需要指出的是,《荀子·大略》关于“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的论述,阑明了物质上“贫”与“富”的相对性和可量度性。这一定义,要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贫与富的定义要早2000多年。

在20世纪后期,对中国农村中存在的贫困现象,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食不裹腹,衣不

遮体,房不避风雨”。这同样是对贫困的一种传统理解——财货匮乏论。

(二)亚当·斯密的解释——交换价值贫乏论

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创始人亚当·斯密对“贫”与“富”涵义的阐述,也是从财物或财富多寡的角度来解释的。所不同的是,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来论述财富的价值或商品交换价值,从而将“贫”与“富”定义为拥有支配或购买劳动的多与寡。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说:“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第26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他接着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已劳动,最大部分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穷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不是具体劳动,而是一种抽象劳动,是指凝结在财富或商品中的价值或交换价值。

斯密运用劳动价值论对重商主义的“货币财富论”进行了批判。重商主义认为,财富与金银货币是同义语,有很多货币的人,被称为富人;只有极少一点货币的人,被称为穷人。对此,斯密驳斥道:“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意以交换一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斯密在《国富论》中还对“必需品”作了经典阑述,其影响延续至今。

(三)大卫·李嘉图的解释——使用价值贫乏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对斯密关于贫与富取决于其所能支配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多寡,即取决于财富多寡的观点,是持赞同态度的。但是,李嘉图不赞成斯密把财富与价值等同的观点,因而,他认为斯密关于贫与富取决于所能购买的劳动量多寡是不恰当的。李嘉图认为:“价值与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价值不取决于数量多寡,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制造业中一百万人的劳动永远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不会永远生产出相同的财富。由于机器的发明,由于技术的熟练,由于更好的分工,由于使我们能够进行更有利的交换的新市场的发现,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享用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或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232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他指出,“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错误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对于这一问题的错误看法,由于把财富的增加和价值的增加混为一谈”(同上,第233页)。李嘉图认为,财富是指生产出的商品或物品,评价财富的多寡或穷与富的尺度,是商品或物品数量即使用价值的多寡,而不是劳动价值的多寡。“如果两个国家所具有的生活必需品和享受品数量恰好相等,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同样富有,但是它们各自的财富的价值取决于这些财富生产上的相对便利可困难条件。”(同上,第235页)李嘉图认为,斯密关于“一个人的贫富必然取决于其所能购买的劳动量”的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财富不取决于价值。一个人的贫富取决于其所能支配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多寡。这些东西无论对货币、谷物或劳动的交换价值是高是低,它们总是同样能有益于所有者的享用。”(同上,第234页)这里所说的“能有益于所有者的享用”,显然是指物品的使用价值对所有者的效用满足。

(四)西博姆·朗特里的研究——收入贫困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