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寒山区地膜覆盖玉米稳产高产技术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高寒山区地膜覆盖玉米稳产高产技术研究【摘要】旱地连续多年地膜覆盖玉米出现的农肥施用不足,地力下降以及氮磷配比不合理,种植形式单一,管理技术粗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旱寒地区的生产实践,总结出6条措施。
1、广开肥源,保持地力,亩农肥施用量保持在4吨以上。
2、因地制宜推广已取得明显增产效益的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
3、以地定产、科学投肥,中等肥力地块亩产指标为400-500公斤,亩施氮素6.8-8.5公斤,磷素5.6-7公斤,氮磷比1:0.82,中上肥力以上亩产指标500-600公斤,亩施氮素8.5-11公斤,磷素6.3-7.7公斤,氮磷比1:0.72。
4、种植形式与群体结构,以1.1米为一带,实行宽窄行种植,大行65-70厘米,小行40-45厘米,株距40-43厘米,中等肥力亩贸苗3000-3200株,中上等肥力亩贸苗3300-3500株。
5、综合防治病虫害,可采取立体套种、轮作、选择抗病品种、颗粒剂灌心治虫等措施。
6、减轻土壤污染,抓好残膜的处理与综合加工,新型地膜的开发研究。
【关键词】高寒区;地膜覆盖玉米
五台县属典型的高寒山区,旱、寒两大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玉米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以来,有效地促进了玉米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亩产由过去的亩产250公斤左右增长到500公斤左右,对于推动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勿庸质疑,
该项技术在目前乃至今后仍是解决我县旱寒两大障碍因素发展玉
米生产的关键技术。
但是,由于生产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人为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地力的培肥、规范化栽培、合理的群体结构、科学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综合配套技术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旱地地膜玉米稳产高产的实现。
因此,完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高综合技术配套能力和应用水平,已成为旱地地膜玉米实现稳产高产关键所在。
一、增施农肥提高土壤肥料
据调查,近十年来农肥用量呈减少趋势,重化肥轻农肥现象日趋严重,玉米田亩施农肥量在2-2.5吨之间,且有相当一部分地块在1吨以下。
分析资料亦表明,多数地块有机质含量(与80年代初比较)下降0.08-0.15%,有的地块土壤板结,理化性质明显变差,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已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
因此,要广开肥源,因地制宜地采取割青压绿肥、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积造农肥措施,大力提高农肥施用量,覆盖田每亩达到4吨以上,为实现稳产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环境
通过近年来推广的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表明,该项技术措施,对于增加土壤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益,实现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实地调查及分析化验资料,秸秆还田地块较一般田有机质含量的明显提高,当年覆盖即可增加0.10%,连续二年的比对照增加0.13%,连续三年的秸秆
还田增加0.21%。
另据多点试验,连年秸秆还田地块10-20㎝土层含水量提高2-3%、土壤空隙度增加3.2%;土壤温度在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分别比对照提高1.8℃、3.5℃、3.8℃,含水量增加2.19%、3.3%、2.8%。
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年限越长,培肥效果越好,调节土壤水肥能力越强、大大增强了作物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本县闫家寨,松台等秸秆还田试验示范区,连年推行该项技术,在2009年严重干旱情况下,表明出了较强的抗灾能力,较之一般田亩增产55-80公斤,增产率12-17%,平均单产分别达到了498公斤和550公斤,大旱之年实现了稳产高产。
因地制宜推行两种还田方法:一种是玉米秸秆整杆还田法。
在秋季玉米收获后,结合深耕,根据覆膜带宽,每隔1.1米即隔3-4犁在犁沟内将3-5根整杆玉米秆为一束以根压梢顺垅沟放好,随即覆土耕耱。
翌年春4月中旬在覆盖玉米秸秆的垄沟两侧空地结合浅耕或用旋耕机旋耕,施入农家肥和化肥,然后耕压整地,采用机械铺膜,将地膜覆盖于秸秆垄沟上。
另一种是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法:在秋季收获后,及时清除残膜,采用55马力拖拉机带粉碎机将站立的玉米秸秆直接粉碎,然后深耕翻入土中。
翌年4月中旬用旋耕机将农肥、化肥翻入土中。
然后用机械覆膜。
三、科学配方施肥,提高施肥水平
目前,玉米生产上农肥与化肥投入量不足,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有的农户施氮不施磷,“三轻三重”的现象仍较普遍。
施肥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强和盲目性。
实践表明,采用地膜覆盖对
土壤热量,水分条件及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其施肥总量、氮磷配比,以及产量指标与露地栽培相比有很大差别。
根据试验和定点观察:五台县旱地地膜玉米覆盖区域肥力可分为中等肥力和上中等肥力两种类型,中等肥力土壤有机质0.8-0.99%,中上等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1.2%。
在普遍亩施农家肥3吨以上情况下,中等肥力地块亩产玉米指标为400-500公斤,亩施纯氮素6.8-8.5公斤,五氧化二磷5.6-7公斤,氮磷比为1:0.82;中肥力以上地块亩产玉米指标500-600公斤,亩施纯氮素8.5-11公斤,五氧化二磷6.3-7.7公斤,氮磷比为1:0.72.此外,多年的玉米连作部分地块表现缺锌症状,施锌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一般以亩施1-1.5公斤为宜,高产地块亦要考虑钾素的补充,亩地硫酸钾5-10公斤。
随着土壤肥力动态监测和土壤养分测定工作的开展,科学配方施肥基本做到了以地定产,以产定肥,为玉米生产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规范栽培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地膜覆盖尤其是宽幅渗水地膜技术突出的增温保水、调肥效应,对于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培肥地力、科学施肥、规范种植等。
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整地质量差,根茬不净;覆盖度低,膜上覆土过多覆膜宽度不足50厘米(覆盖度仅45%,)水热条件利用不充分;群体结构不合理,栽培管理粗放等。
主要措施包括:一幅膜种二行玉米,形成宽窄行,大行为65-70厘米,小行40-45厘米,玉米株距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品种特性
确定,一般30-40厘米,亩留苗2800-3200株,高产地块可适当加大密度,采用单双相间留苗法,亩株数达到3300-3500株。
最好推广1600mm宽幅渗水地膜,一膜种植4行。
耐密品种如先玉335等,株距30-35厘米,亩留苗3600-4000株。
整地质量达到地平土碎,无坷垃无根茬。
铺膜做到垃紧、铺平、贴紧。
播种出苗严格把关,墒情不足进行点水抗旱播种,提高出苗率高。
中后期及时间苗定苗深中耕,锄杂草。
高产地块可采取底追并重施肥法,即底施肥总量氮素的2/3,追施1/3,掌握在拔节期进行。
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防病治虫
近年调查表明,地膜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率明显提高,一般在1-4%之间,个别严重地块达到30%。
2000年陈家庄乡松家庄村80余亩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发病率10-30%,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玉米螟的危害亦有加重趋势,虫蛀率常年在10-20%之间,个别年份危害率达到70%,玉米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影响。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选择抗旱品种,进行立体套种,如套种大豆、与铃薯、谷子等,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达到了防病治虫创高效的目的。
玉米螟的防治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甲伴磷颗粒剂灌心。
六、拣拾清除残膜,控制土壤污染
连年地膜覆盖,不注重残膜的处理,土壤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有的已影响到出苗(播种在膜上)和根系的生长,严重的地块每平方米大于3㎝2的残膜多达7-9块。
有的农户虽然在地内进行了拣拾处理,但随即丢弃在路旁地边。
每当春季风起,四处飘飞,
形成再污染。
因此,残膜的清除,集中处理及加工综合利用,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外,加强对于光解膜,除草膜等新型地膜的开发研制,才能长久发挥地膜覆盖技术的增产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建民.水地膜研制及其应用[j].作物学
报,2000,26(2):185-189.
[2]殷海善,姚建民,杨瑞平.渗水地膜覆盖玉米试验研究综述[j].水土保持研究,2000,7(4):
47-49.
[3]姚建民,殷海善,杨瑞平.旱地小雨资源渗水地膜覆盖利用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0,7(4):36-38.
[4]肖复兴等.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提高农田降水利用率的技术体系与水分基础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5,10(增刊):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