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1 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重要建筑物宜避开岩溶强烈发育区;

(2)当地基含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溶蚀继续作用的不利影响;

(3)不稳定的岩溶洞隙应以地基处理为主,并可根据其形态、大小及埋深,采用清爆换填、

浅层楔状填塞、洞底支撑、梁板跨越、调整柱距等方法处理

(4)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疏导的原则;

(5)在未经有效处理的隐伏土洞或地表塌陷影响围不应作天然地基。对土洞和塌陷宜采用

地表截流、防渗堵漏、挖填灌填岩溶通道、通气降压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梁板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应采用桩基或墩基;

(6)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排泄通道堵截造成动水压力对基坑底板、地坪及道路等不良影响以

及泄水、涌水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7)当采用桩(墩)基时,宜优先采用大直径墩基或嵌岩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墩)以下相当桩(墩)径的3倍围,无倾斜或水平状岩溶洞隙的浅层洞隙,可按冲

剪条件验算顶板稳定;

2)桩(墩)底应力扩散围,无临空面或倾向临空面的不利角度的裂隙面可按滑移条件验

算其稳定;

3)应清除桩(墩)底面不稳定石芽及其间的充填物。嵌岩深度应确保桩(墩)的稳定及其

底部与岩体的良好接触。

按照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对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的原则。A、堵截;B、疏导;

C、排干;

D、降水;答案:B

【例题31】按照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当采用桩基时,宜优先采用A、大直径嵌岩桩;B、中小型灌注桩;C、CFG桩、D、水泥土桩;答案:A

2 岩溶的处理

(1)地基不均性的处理:参见地基处理有关部分的叙述。

(2)洞隙塌滑不稳定的处理

1)结构措施关于总平面布置及竖向设计等方面的建筑措施,可参照“场地宏观

评价”的有关容。在结构措施中,应选用有利于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并可

适应小围塌落变位、整体性好的基础形式,如配筋的十字交叉条基、筏基、

箱基等,同时采取必要的结构加强措施,如砖石结构加强圈梁设置、单层厂

房基础梁与柱连成整体,并加强柱间支撑系统等。当洞隙深大,而两侧有可

靠岩体时,可采用跨越结构,根据荷载及跨度,可选用调整柱距,有足够支

承的梁、板、拱及悬挑等方式。

【例题32】在岩溶洞隙塌滑不稳定的处理时,下列属于结构措施的是A、 

应选用有利于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并可适应小围塌落变位、整体性好的基础形

式;B、可采用跨越结构,选用调整柱距,有足够支承的梁、板、拱及悬挑等方

式;C、从岩溶对建筑稳定性和适宜性出发,在总平面布局上,使各类安全等级

建筑物的布置与岩溶发育程度分区相适应;D、场地上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尽量避

开岩溶发育强烈地段,宜选择在非可溶岩分布的地段上;答案:A、B

2)地基基础措施①当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浅基,充分利用上覆性能较好的土层

为持力层或使基底与洞体间保留相当厚度的完好岩体。②当以岩石作持力层时,

局部加深基础,通过钻孔灌注桩或墩穿过单个洞体,使基础荷载传递到下部完好

的岩体上。③对已外露的浅埋洞隙,可采用挖填置换,清理洞隙后以碎石或混凝

土回填。当洞体深度较大,而两侧岩体完好,可挖填至一定深度,回填体断面呈

倒梯形,对有地下水活动的洞体,应回填反滤层并留有水流排泄之通道。④当顶板薄、跨度大时,可在洞底设置附加支撑以减少洞跨,也可加固洞顶,用浆砌块石嵌补洞顶岩体及洞隙边坡。⑤当洞体开口较小,开挖清理困难时,可用灌浆填塞,灌填材料视要求而定,可选用砂石砂浆或混凝土,也可用小压力灌浆法加固基底下一定厚度的溶隙及破碎岩体。3)水的整治对水的处理应贯彻宜疏勿堵的原则,对地表水做好有组织的排水,对地下水以疏导为主,即使堵也应留有出路,设置反滤层以减少淘蚀。3 土洞地表塌陷的处理(1)地表水形成的土洞它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如排水不畅,水流集中下渗所致。应认真做好地面水截留、防渗、补渗,杜绝水流入建筑区。对已形成之土洞,可采用挖填配合梁板跨越处理。(2)地下水形成的土洞1)浅埋土洞:洞体浅,其底部往往有松软土,当地下水位高时,其厚度可能较大。全部清除困难时,可在余土上抛石夯实,其上做反滤层。由于残留土的变形及地下水的活动,处理后常可再发生,故而其上还得做梁板,据广区经验,每边支承长度不小于1.0~1.5m。2)深埋土洞:清除填土困难较大,广区的经验可采用钻孔灌砂(或压力灌注细石混凝土)与梁板跨越联合处理。有些工程,在岩面上用爆破桩头以堵塞土洞与岩溶的通道,其上回填砂或黏土。3)人工降水形成的土洞,由人工降水形成的土洞与塌陷,可在极短时间成群出现,工程措施原则应是观测和预防。一旦发生即使处理了,由于并未停止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仍可再生。如何确定塌陷区的位置以确定建筑安全距离,目前尚研究得不够,有些仅对场地选择,取(排)水点位置及取水方案提出一些防治意见。①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段及地下水静动水位均低于基岩面的地段进行建筑。

②场地应与取(排)水点中心有一定距离。塌陷围小于抽水井的降落漏斗,据已有资料,大面积降水时,塌陷围约在降落漏斗中心的0.3~0.7直径围之。

③合理控制取(排)水工程的水位降深值,据某工程资料,塌陷区边缘地下水降深值大于2.0m,塌陷围与水位降深s和渗透系数k之乘积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例如sk=40m2/d时,=300m;sk=160m2/d时,=600m。④塌陷区不宜把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一般多采用柱(墩)基。某工程采用钢桁架代替排架,金属挂板代替围护墙,尽量减轻结构自重,并能承受20m围的塌陷变形。

【例题33】在岩溶地区的建筑场地,当采用大直径嵌岩桩时,勘探点进入洞底的深度为A、不小于桩径的3倍且不小于5m;B、不小于桩径的3倍且不小于7m;

C、不小于桩径的5倍且不小于3m;

D、不小于洞径的3倍且不小于8m;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