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摘要: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创设学习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创设;生活体验;提出问题;实验;化学史料;多媒体技术
新课程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而探究性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尽快投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热情,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
一、运用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化学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等等,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
了解、掌握化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讲述,说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入新课。
当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大自然那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学完《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本地的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情况、工业用水情况、水质污染情况及防治措施。
这样,学生不仅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还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都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前提,而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问题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问题从情境中来。
学生通过自己对某一情境的观察、分析、综合,经过归纳、抽象、联想、质疑,才能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
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展开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并适时启发、点拨,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从而使学生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入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下去。
三、通过实验,创设探究问题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要途径。
化学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落实和实施,都离不开化学实验。
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从化学变化的视角观察、研究自然和社会实际,能够使学生通过动脑、动眼、动口的有机结合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时,可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容器中分别加入一块湿润的和一块干燥的纸条,通入氯气。
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干燥的纸条没有变化,而湿润
的纸条却退色了?是与氯气发生反应了吗?由此实验情境产生的
问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四、运用化学史料,创设现实情景
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科学探究的历史,化学史料十分丰富,在化学教育中充分应用化学史料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形成结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基本要素,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教学《原子的构成》时,我感到这一课的内容,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
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
我经过反复研究教材,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的冶炼”时,利用教材上的拓展视野,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
五、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得较多,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听消息,而且大大增加了消息的传递量。
因此,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可使本来枯燥乏味、
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而生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起火、燃烧和灭火操作的图片,使学生从生动的视听图象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与化学知识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去。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面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激活学生以往积累的经历、理智和情感体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培养新技能,发展新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