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煤的来龙去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了这么久的蜂窝煤是谁发明的?
对很多人来说,蜂窝煤已经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了。
熟悉,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蜂窝煤;陌生,是因为如今都用上了天然气、液化气,在很多人的生活中,蜂窝煤已经消失太久了。
以至于二十岁以下的人,可能从来都没有见过蜂窝煤的样子。
不过,目前由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上,经过提名、初选、复评、终评等环节,“蜂窝煤”获得了“经典设计奖”的提名,这个奖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最高奖,此前青藏铁路、红旗渠、中国高铁曾获得过这个奖。
组委会认为,蜂窝煤是中国原创的东西,这个发明影响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他们还溯源寻找到了蜂窝煤的发明人。
蜂窝煤获得设计奖提名,也让很多人感叹:卫星火箭要记得,蜂窝煤也要记得,这种惠及中国几代亿万人民,造福老百姓,也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发明的,应该被铭记。
从煤球到蜂窝煤风靡了全国
据了解,被认为是蜂窝煤发明者的郭文德已于2003年去世。
在早年一份山东德州政协的文史资料中,有一位叫关家利的作者,曾详细记录了郭文德与蜂窝煤之间的故事。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家庭用煤,基本还是没有蜂窝的煤球,从早年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就是将煤炭粉碎后,加一些水和黄土捏成球状。
郭文德是山东德州人,他注意到当时一些市民做饭,用的都是小煤球,夜晚将炉火封住时,用火钳在煤球中间扎个小孔,这样可以使炉火一夜不灭……这个现象让他萌生了做蜂窝煤的想法,样品出来以后,炉火旺盛,耐烧力强。
而且燃烧通透,不留黑块,换煤球时用新煤球往下一压,灰烬就可以落入灰膛,只要关好炉门,炉灰也不会乱飞,又方便又卫生。
郭文德干脆组建了一个家庭工作社,在1950年10月1日正式开业。
很快,新煤球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到1953年,家庭工作社已经变成利民煤球厂,有工人10余人。
随后,这种新煤球也开始向德州以外的地方推广。
1958年北京开始推广,并将其命名为蜂窝煤。
在当年的推广资料中提到,烧煤一天要抖灰、添煤好几次,而烧蜂窝煤不需要天天生火,又不需要常通火、抖灰,于是黑烟滚滚炉灰飞扬的恼人现象就完全没有了。
一个五六口人的家庭,每月烧煤一般需要300多斤,而烧蜂窝煤则只需要200多斤,还省了引煤的木材。
北京市1958年上半年推广蜂窝煤的结果是,仅城区和部分郊区的不完全统计,节约了木柴7560吨,节约了煤73000吨。
中国人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摆在了七件事之首。
在北京推广后,蜂窝煤开始在大江南北流行,成为很多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次,组委会找到了郭文德的儿子郭春伏,他说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为人淳朴,一心只想通过自己的发明造福人们的生活。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蜂窝煤会在全国推广,能够影响几代人的生活。
”
蜂窝煤做得好能拿科技奖
和北京相比,成都人使用蜂窝煤又要更晚了。
在看到北京推广蜂窝煤的材料后,成都的相关单位也派人去北京学习配煤比例、成型方法。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蜂窝煤在成都的推广较之北京显得缓慢。
这主要还是因为成都人没什么用煤习惯。
根据成都市志的统计,在1951年,成都市的煤炭供应量还不足一万吨,当时市民日常生活中用煤的少,烧柴的多。
所以1958年前,政府的一项主要工作还是“改柴烧煤”,劝说市民用煤而不用柴。
而到1958年后,工作又变成了动员和帮助市民改烧蜂窝煤。
为了推广蜂窝煤,当时还想了一系列的办法,比如先用彭州和什邡的无烟煤。
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改变配方,终于试制成功了适合成都的蜂窝煤。
因为当时条件有限,街道居委会还动员妇女生产蜂窝煤模具“手打”蜂窝煤,直到1964年才从北京购回蜂窝煤机。
可以机制蜂窝煤了,全市先后建立了11个生产合作社,专门加工生产蜂窝煤。
成都这种经验,又慢慢推广到全四川。
别看蜂窝煤好像很是普通,在那个年代,一台好的蜂窝煤机是可以获得奖项的。
在四川省档案馆内,能看到宜宾齿轮厂的一款蜂窝煤机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1986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而在1987年,全省还专门开了一个饮食服务行业、集体食堂推广蜂窝煤的现场会,可见重视程度。
今年,虽然围绕郭文德是否是蜂窝煤发明者还有争议,比如有资料显示,1920年代有个叫王月山的德州人率先做出有洞的煤饼,并在当地风行。
此外,还有人称,见过侵华日军当年使用过类似蜂窝煤的有孔煤饼。
但毫无疑问,以前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那种蜂窝煤,是从郭文德这里开始的。
(王梦婕)
蜂窝煤
记忆
运煤、用煤皆学问
记得当时最头痛的问题是买煤,首先要去排队,等着那台黑乎乎的机器一个一个地吐出蜂窝煤来。
因为供不应求,煤没存量,鲜出鲜卖,新鲜倒是新鲜了,但是太潮易散,弄不好就成了一堆烂泥。
买蜂窝煤得起早,排队是越早越好,通常是早上6点就去,借辆三轮车,一次可以装200个蜂窝煤,正好是两个月的量。
记得有一次我天不亮就出发,到了煤厂,一看已经排了30多号人,一般一次都会买200个,但那台机器做200个蜂窝煤差不多要半个小时,这么一算,等到天黑都轮不到我,只好唉声叹气打道回府。
次日我去得更早了,到煤厂还真没什么人,蹲在地上点燃一根烟,在黑暗中看烟头一明一暗,这么漫长而空闲的时间,并没有去思考人生,而是想如何早点拉煤回家解决“燃煤”之急。
这次排第8位,看来应该没问题了吧。
结果没有想到,眼看排到了,机器又坏了,于是又找人来修。
来的这个人一副天是老大,他是老二的劲头,磨磨蹭蹭地,你急他不急,气得你喘气,还不能发火。
这一来二去整个上午都完了才终于开了工。
搬蜂窝煤是自己的事,一般是两家一起买,你抱5个,他抱5个,轮流上阵,因为机器是不断地流水作业,等着传送带一个个蜂窝煤传过来,再码在小木板上,然后装上自己的三轮车。
饿着肚子弄到下午3点过,终于装车完毕,推着车上路。
装200个蜂窝煤在车上是有学问的,新打出来的蜂窝煤又湿又稀又软,码不好就会摇摇晃晃。
而我平常没怎么骑过三轮车,这骑上去和骑自行车不一样,车老是往右偏,只好用力纠正。
好,一下子车就不听话了,直接朝一根水泥电杆撞去,只听一声响,车和电杆撞上了,一车的煤晃悠起来,一下瘫了下去,一看有半车的煤不再有蜂窝了,成了煤泥。
蹲在路上想了好久,心里一团乱麻,什么也想不出来,这本是神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啊,最后我决定,干脆拽着车子乱摇一气。
旁边的人说,你疯啦?我说,没疯,回去捏煤球烧。
有了这次经历,我烧煤就特别省。
人家一天烧3个4个,我只烧2个。
当然加煤的时机和封火都有学问,当时没人觉得这是浪费精力,那些年,人的精力和智慧就是这样用的。
(李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