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现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和变动。
这对我国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所面临主要问题的剖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当前我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课题组通过对几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及教师的调查以及对自己教育经历的反思,发现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育对象客体化
我国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无论是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还是从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看,都很少考虑道德教育对象的主体化,仅仅把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客体,长期忽略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公民道德需要和追求。
致使道德教育只是使学生不同程度的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己来说是一种
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不能从根本上构成学生的公民道德需要。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客体化:一是在公民道德
教育过程中没有德育目标。
主要是上面指示抓什么,下面就抓什么,完全不去考虑这个指示是否能被教育对象接受,或是指示的内容能否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等。
二是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错位。
本来是小学德育的目标却成为中学、大学的德育目标,本来是中学德育的目标却成为了小学德育的目标。
目标的错位必然导致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不当,其结果是教育目标的落空。
二、教育内容神圣化
公民道德教育是将道德原则、规范和知识转化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过程。
由于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受传统圣人道德教育的影响,在强调道德教育内容先进性的原则下,往往拔高了道德教育水准,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致使道德教育内容神圣化。
在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中出现了大而无当、高不可攀、不可捉摸、无法操作的局面。
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大而无当,不重视小处之大德,因而显得虚无缥缈;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道德圣人和道德神人的,因而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对学生传授的道德知识不切实际,对学生今后的社会实践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甚至不可捉摸。
这些状况必然导致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无法操作,目标难以实现,找不到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神圣化,不仅使神圣的道德要求流于形式,而且还使学生产生一些伪道德和不道德现状。
三、教育目标统一化
据调查,在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中,学校用所制订的圣人式的、高标准的道德教育目标来统一要求每个学生,以期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此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目标的统一化,忽略了公民道德的层次性,没有看到公民道德本身就具有层次性。
公民道德主要分为自发、自觉和自由三层。
公民道德本身的层次性,要求在现实的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教育目标统一化。
四、教育途径分散化
学校、家庭、社会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三大基本途径,应该以学校德育途径为主,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公民道德教育任务。
但由于中小学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化倾向,使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理想化,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则实际化,三者之间的配合存在明显的裂痕,形不成合力,有时甚至相抵触。
由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使得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困境。
首先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
由于市场经济多元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诱惑和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这对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而整个社会又缺少一套完整的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措施、考核等规章制度,缺少公民道德教育的氛围和环境;整个社会不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的现象还很严重,比如在运用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明产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宣传代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等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
由于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却把掌握知识文化、提高学
习成绩视为教育的全部,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睬。
有部分家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上缺乏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再加上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不高,就必然会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学校的围墙很难抵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社会、家庭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屡禁不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以权谋私、官员腐败日甚一日等现象。
由于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缺少制度上的保障,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中形不成教育合力。
五、教育方法单一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在公民道德教育中都采用单一的灌输法,在灌输方法的实际运用中,教师通过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运用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等方式传授给学生被公众所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其目的是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在这个层面上,灌输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封闭的、强制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所具有的情感。
而我们知道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但就这一点来说,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方法的单一化就具有其不合理性。
公民道德教育方法应该寻求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合理张力,也就是说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应根据学生的理性与情感的要求而灵活多样,不能单一化。
参考文献:
[1]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