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生活在别处的边缘人 帕克社会学思想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村”或者“温州村” 现象——边际人的联合。
“浙江村”或者“温州村”以经营者身份进入城市聚 集而处,形成既有一定生活情感的沟通交流,又有生 产经营的分工协作以及广泛社会联系的“准社区”。 这一独特性,既为我们研究在中国特殊的户籍管理和 人口流动政策以及制度背景下,农村人口如何进入城 市提供了理想的个案类型,也为我们探讨城乡社会流 动中社会关系如何运用和重组,社会结构如何分化和 演变给予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陌生人与本地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在空间上的二重性: 在物理空间上接近,在社会空间上疏远。
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并非是真正陌生的——至少 不是社会学意义考虑上是陌生的,而是他们根本不是 为了我们而存在的,他们处于远与近之外,没有远近 之分,无所谓远近 。(齐美尔)
在齐美尔的概念框架中,“陌生人”不是一类特殊的 人,而是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一、从齐美尔的“陌生人”理论说 起
要理解帕克的边际人思想,我们得先看看他的老师齐美尔 的观点。因为透过帕克的著作,我们经常能看见齐美尔的 影子,而齐美尔思想受到美国学界的关注,也得益于帕克 和米德的传播。
齐美尔(Simmel 1858~1918 )
● 齐美尔认为,社会并非如涂尔干所宣称的实体或者看 得见的独特物体,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一种具有意 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 了现实的社会。
小畅则接着说:“其实呢我一直都不明白,他一边说讨厌, 为什么一边还要待在这里。”
这一节目,随后演变成网络热点,有意思的是,上海 人对主持人的言论赞同者多,而外地人反对者众。
这一论争,反射的是我们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人员跨 国、跨省、跨社区的流动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映 射出了我们行走于文化边缘的各种类型的“陌生人” 的态度和价值观。
1908年, 60 岁的齐美尔写了一篇题为《陌生人》的文
章, 提出“陌生人”概念:
“这里陌生人不是此前常常接触过的意义上的外来人, 即不是指今天来、明天走的流浪者,而是指今天来、 明天留下来的慢游者——可以说潜在的流浪者 (potential wanderer)”,“陌生人是群体本身的一 个要素……它的内在的和作为环节的地位同时包含着 一种外在和对立……进行叛逆的和引起疏离作用的因 素在这里构成相互结合在一起和发挥作用的统一体的 一种形式。” (齐美尔, 2019 :341-342)。
帕克的“边际人”是由两个种族或者两种文化组合成 的混合体,他渴望进入新的群体里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然而他往往遭遇到这个新群体的排斥。而齐美尔的 “陌生人”却是一个潜在的漫游者,并不希望自己被 主群体所同化。
另一方面,帕克的“边际人”会因迁移产生焦虑不安、 分裂的特点,而齐美尔的“陌生人”则因为自己在群 体里占有一定的位置,他可以在群体中产生争执时担 任仲裁者的角色,甚至被群体中人视为一个可以依赖 的知己。
“生活的本质,如果说不是固定在社会环境的某一个 地域空间的位置上,那么它就固定在社会环境的某一 个思想的位置上。” (齐美尔)
“只要他自己感到是外乡人,那么,在其他人的眼里, 他就不是‘土地所有者’” (齐美尔)
学术生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
1. 1887-1912年的早年阶段,作为记者在中西部及纽约 为不同的报纸工作,在哈佛、柏林、海德堡及斯特拉 斯堡学习,作为布克·T.·华盛顿的影子写手和文书匿 名工作;
这样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因 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开启的时 间不过百年,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更是在近三十年左右 才出现。因此,移民问题(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农民工 和基于大型的工程——如三峡工程——而出现的移民 问题)、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今天才真正成为一个 问题。
媒体的报道和学术界,已经就这样的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讨 论和深入的思考,西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地 介绍进来。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就是其中最重要 的著作之一。
如何让这些移民尽快融入美国的文化圈,帕克将社会 整合的功能赋予报刊。帕克在对移民社区的调查中发 现,这些移民大多数在欧洲是农民,到美国的时候大 多数人也都不识字,更谈不上读报。但他们到美国不 久,他们就养成了读报的习惯。 (Park,R. E., 1923: 273-289)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帕克一方面继承了齐 美尔关于陌生人的观念,但他提出的边际人概念却有 一些新的内涵:
●社会学应该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形式以及社会组 织的类型,研究历史和现实中人们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 的基本模式。
●在这方面,齐美尔深受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影响。统治、 顺从、竞争、交换、模仿、冲突、协作、分工、隔离、联 合、接触、反抗等等社会关系的一般形式,是齐美尔研究 的重点。而他对陌生人现象的发现,正是其社会学思想的 必然结果。
主 社 会 对 陌 生 人 态 度 的 陌生人对主社会的兴趣与居留意愿
反应
探访
居住
取得成员身份
友善 (Friendliness)
过客 (Guest)
旅居者
新来者
(Sojourner) (Newcomer)
敌视 (Compulsive )
侵入者 (Intruder)
内奸
边际人
(Inner Enemy) (Marginal Man)
这一活动也正在中国悄然兴起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中人与人的联系中,间接关系 或称次级关系(Secondary relation)已经取代了原来 的直接关系、面对面的首属关系(Primary relation);
移民们“在情感和了解方面互相远离,他们完全生活 在相互依存的状态,而不是生活感情亲密的状态中, 因而社会控制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遇到的困 难也大大增加”
现代社会中的另两种陌生人类型
一种可称为“熟悉的陌生人”
这种“熟悉的陌生人”存在于移民组 成的社会里,在这里,人们虽然长期生活 在同样的时空之中,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 沟通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如在缅甸、在 爪哇,这些地区人种的混杂——欧洲人、 中国人、印度人和土著人。这是在最严格 意义上的一种混杂,因为他们尽管混合在 一起,却没有互相融合。每一群体的构成 都有自己的宗教、文化和语言,自己的思 想和行为方式。只有在市场上,在买卖关 系中,他们才作为个人相遇。
2019年的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纽 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这位本世纪中 国最优秀、最惊恐不安,也最沉静的 女性作家,为其传奇般的一生画下了 一个诡异的句号。
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 成的社会”,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与陌生人发生交往,但他们就在我们 身边,因为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陌生人不断地涌人 我们的生活,人们要花费大量时间与他们打交道。而这些陌生人,与 我们的利益休戚相关,关乎我们的情感投向并构成生活意义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现代生活要持续下去,就必须保持和培养陌生关系 (Strangehood)。近年来,在欧美社会广泛流行的“Freehugs”(抱抱团) 一词,主要是针对陌生人所发生的伦理态度——“拥抱陌生人”
罗伯特·帕克
今天我们不系统地谈帕克的这本书以及他的传播学与社会 学思想的全部。我们仅仅紧扣帕克的“边际人”思想谈点 自己的看法。
因为这是一个虽然被许多人提及,但仍然有深入讨论必要 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是因为边际人现象是当今社会发展越 来越重要的社会问题,不过相关的研究还不深入;另一方 面,透过对帕克的关于“边际人”思想的分析,也能让我 们感悟到一个优秀的社会科学家应该有怎样的学术追求与 学术品位。
2. 1913-1944年的后期阶段,他作为专业的学者供职于 芝加哥大学和费斯克大学,继承了当时的社会学家 使社会学具有科学特征的合法化和在社会学与调查 新闻学间建立更宏大知识区分的愿望
帕克思想所受影响
约翰·杜威
威廉·詹姆斯
罗伯特·帕克
齐美尔
芝加哥的当时状况则成为帕克思考的现实基础
大量的移民导致了社会“边际人”的出现,如何让这 些移民尽快地融入美国社会,如何减少移民社区的社 会偏失问题,就成为帕克的后半生的重要学术关怀。
帕克那里,典型的“边际人”是黑白混血儿。帕克认为, 边际人因处于不同群体之间而通常具有烦躁不安、敏 感好斗、拘束自私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该术语后来为 社会心理学所采用。
边际人是现代生活转型和多元文化冲突下的产物,它 是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 格,是个体在与急剧变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人际关系 和社会规范相作用时,其内在心理要素发生矛盾和冲 突,在自我协调后呈现的多元文化交织的身心结构。
另一种可称之为“现代都市漂客”
现代都市社会中,我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背景的差 异,但现代社会的单位区隔和小区设计,使得我们相 见不相识,即使住在同一个小区或者同一层公寓里, 我们之间仅有点头之交 .
在我看来,“陌生人”既是一个社会事实概念,也是 一个心理事实的概念。既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也是一 个空间的概念。
陌生人的两种主要的模型
第一种类型是“过访者(guest)”,这样的过访者, 多半是抱着好奇之心来这里的,他们没有在当地定居 的计划。因此,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地方性知 识”,对当地社区的欣赏与批评标准都是外来的。
第二类型的陌生人是指“新来者(newcomer)”。这 样的人也是一种外地人,不过他们虽然也是陌生人, 然而却是一个试图理解当地文化,加入到当地人行列 的“新来者”。
20世纪初芝加哥 街头“古惑仔”
1928年,罗伯特·帕克提出了“边际人”的概念,在一 定程度上超越了他的老师关于陌生人的论述。
“边际人是一种新的人格类型,是文化混血儿,边缘 人生活在两种不同的人群中,并亲密地分享他们的文 化生活和传统。他们不愿和过去以及传统决裂,但由 于种族的偏见,又不被他所融入的新的社会完全接受 ,他站在两种文化,两种社会的边缘,这两种文化从 未完全互相渗入或紧密交融。”
国内学者周晓虹曾将“边际人”划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处在两种社会形态的转折点或者说是两种时代 交界处的特定人格,就像当年恩格斯称但丁是“中世 纪最后一个诗人和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这是所谓 历时态边际人;
其二是处在两种文化接壤处的特定人格,他们由于国 际联姻、出访、留学、移民等原因而生活于两种不同 的文化中,因此又称共时态边际人。
在我看来,当代社会的人们经常处于半信任或者不信 任状态。
按照拉文(Levine)对于“陌生人”的分类研究, “陌生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分类系统。究竟属于哪一 类分类,由两个大的维度决定:陌生人试图与当地社 区建立的关系与本地人对陌生人的反应将这两个维度 交叉,就可以得出一个陌生人的多种类型(见下图):
边际人的文化特质在于跨时代、跨民族的生活要素融 于一身,使人格具有过渡性、边缘性和易变性。
因为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的狭缝之中,边际人在行动 上受到双重规范的约束,情感上常出现默顿(R.K. Merton)所谓“既恨又爱”(ambivalence)的矛盾 心理。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 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 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 界难言的恋慕。 ” ——张爱玲
如何理解“生活在别处”的 “边际人”?
——帕克的社会学思想漫谈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吴飞
2009年12月23日早上8点47分,上海电台动感101《音乐早 餐》的直播节目中,主持人晓君和小畅用上海话聊天逗听 众。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 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
晓君在节目中回应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 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 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吉登斯解释说,在齐美尔看来,在传统社会,“陌生人” 指的是来自其他地方、不与当地人进行对话交流的人。
吉登斯发现,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当面遭遇陌生人时,大 多以纯仪式性的客套与寒暄,表现出礼貌的疏远 。
几米漫画《向左走,向右走》
பைடு நூலகம்
吉登斯指出,齐美尔预示了帕森斯对于货币的符号性 质的论述,这种符号与信任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