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水养鱼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水养鱼技术

水是鱼生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的生长、发育。俗话说“鱼水深情”,也就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所以说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效果等各方面的因子。

1、水温

(1)鱼类为变温动物,水温直接影响鱼的代谢强度,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都受水温的影响,养殖对象的不同也有差异,一般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C,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鱼类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但是如罗非鱼这样的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18℃。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

(2)饲料利用率的好坏也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温度投饲率不同;

日投饲率的计算表

(3)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受水温的控制,如鲤春病毒病主要发生在20C以下;水霉病在水温18C以上时,不易发生等。

2、pH值(酸碱度)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值等于7时水体呈中性,小于7时水体呈酸性,大于7时水体呈碱性。鱼类最适的pH值为弱碱性环境。淡水养殖一般要求为6.5~8.5间,最适范围在7~8.5为宜。

(1)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生长均不利。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 ,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2)pH值低于6.5时可使动物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pH值过高,则能腐蚀鱼的鳃部组织,使鱼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3)pH值对水体环境有较大影响。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pH值高于8,水中大量的NH4+会转化为有毒的非离子态NH3。

调节pH值的具体措施:

A.用生石灰调节。每次每亩用10公斤~15公斤,根据pH值高低适量使用。

B.用氢氧化钠调节。施用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方法:先调配成1/100原液,再用1000倍水冲稀,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泼洒。以避免引起局部碱中毒。

pH值的管理

水体中的pH值有其昼夜变化规律。通常状况下,水体中的生物都能够适应这样的正常昼夜变化,不需要进行人为干预。

pH值对水生生物及水质的影响

pH值低于6.5时,鱼类血液的pH值下降,血红蛋白载氧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鱼体组织缺氧,尽管此时水中溶氧量正常,鱼类仍然表现出缺氧的症状,出现浮头现象。由于耗氧降低,新陈代谢明显减弱,尽管食物很丰富,鱼类仍处于饥饿状态。当水体pH值降到5~6.5时会引起水中嗜酸性卵甲藻的繁殖,引起卵甲藻(打粉病)鱼病的发生。

另外,pH值过低时,水体中S2-、CN-、HCO3-等转变为毒性很强的H2S、HCN、CO2;而Cu2+、Pb2+等重金属离子则变为络合物,使他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大为减轻。

pH值过高时,离子NH4+转变为分子氨NH3,毒性增大,水体为强碱性,腐蚀鱼类的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严重时使鱼窒息。碱性水会使孵化中的鱼卵卵膜早溶,引起胚胎过早出膜而大批死亡。而且在碱性环境下会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生长繁殖,而小三毛金藻的代谢物中有一种鱼毒素,可使鱼类中毒死亡。因此盐碱地的鱼池要特别注意小三毛金藻的发生。强碱性的水体还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

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A.水体pH值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100~150公斤。

b.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

c.水质检测:对于pH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pH试纸或pH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如发现pH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

B.水体pH值过高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水质pH值较高的鱼池,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用量为每亩水面3米水深用漂白粉10~13.5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值。

b.加注新水:对于pH值含量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c.水质检测:要经常对水体pH值进行测定,发现pH值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3、溶解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1)溶解氧的来源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到大气中,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时~2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

(2)溶解氧对鱼类影响

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氧量5mg/L以上时,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mg/L时,鱼类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mg/L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鱼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1mg/L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鱼不能生存。

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当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mg/L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鱼类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