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转型与投资机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转型与投资机

摘要:近年来,城镇化建设迅速,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地域

分工基础,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而县域新型城镇化

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新型

城镇化的主要阵地。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县、镇为基础。县域新型城镇化不仅能有效契合产业空间与劳动力分布,使农民工安居乐业;而

且能有效化解农民工落户大中城市的难题,相比大中城市,县域新型城镇化农民

工市民化成本低;县域新型城镇化更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

推进,实现新型城镇化可待续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可持

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产业转型;投资机遇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更为注重

推动各种类型城市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由重量变向重质变转型、推动城乡

统筹发展。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纽带的小城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要求用新

的发展视角重新审视其规划建设,统筹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提出城镇和乡

村协调发展的措施和路径,营造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

1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县域城镇化率不断提升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使得我国农村转移人口不断向小城镇、县城集中,县域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县域城镇化率依然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由于我国县域集中了全部的农业人口,而县域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

上,导致以县域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比重来衡量县域城镇化率水平很明显会低于

全国水平。其次县域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是由于城乡长期的二元结构使得

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市民化”,制约了县域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

1.2区域间县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县域城镇化东中西差异显著,县域城镇化呈现

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减弱的趋势。我国东部地区县域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中心城市及外资辐射强,县域城镇化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便捷程度差,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县域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而从区域间的县域城镇化率来看,东部沿海县域的平均城镇化

率低于东北和大西北县域水平,仅高于中国县域样本整体水平,与黄河中游地区

持平。东部沿海省份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东部沿海县域所在省份,大中城市数量多规模大,与其他区域相比,其地级市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县域农村人口转移主要流向大中城市,导致地级市城镇化水平高,而县域

城镇化水平偏低;黄河中游县域所在省份拥有的大中城市数量相对较少、城市规

模小,既而县域城镇成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载体,因而其县域城镇化率较高。学者普遍认为高比重的国有化产业特点导致东北县域城镇化率整体水平一直

较高,但东北地区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引起其区域竞争力不断下降,城镇化发展

随之不断放缓。

2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

2.1规划先导,产业转型

科学的规划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而产业规划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直接决

定小城镇发展方向和路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

的内在需求,要求以“绿色低碳”的视角、“三产融合”的理念、“以保促建”

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问题,引导产业转型,实现腾笼换鸟,切实推动

小城镇经济发展。一是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周边城镇产

业发展态势、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自身的产业发展方向,积极融入

区域产业格局。二是构建产业体系。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耦构建合城乡居

民消费升级需求与国民产业变化特点、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横向延展产业

链条,纵向提高产业附加值。三是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特色农业生产区、农副产品绿色加工区、休闲旅游发展区等产业集聚区的选址,并制定产业发展指引,策划特色发展项目,切实引导城镇产业转型,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

2.2维育生态,彰显风貌

不同于大中城市由高楼大厦、桥梁高架形成的钢筋水泥森林形象,小城镇以

其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步移景异的街巷空间塑造出独特

的个性风貌,也成为其提高影响力、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新型城镇化时期,更加强调以保护促发展,在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实际,采取有

效措施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工作。一是维育城镇生态廊道,塑

造城镇生态框架。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景观异质性高的区域,串联城

镇大型水面、绿地、防护绿带,形成环绕城镇的生态绿网,维持小城镇良好的大

气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小城镇旅游休闲产业发展预留空间。二是打

造绿化景观节点,提高环境景观品质。重视小城镇内小公园、小广场等绿化节点

的景观打造,避免走入“重指标、轻内涵”的设计误区。需要立足当地特色,多

采用本地植物,丰富搭配层次,配套家具小品,塑造四季有景、景景不同的景观

特色。三是繁荣乡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摸查小城镇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存,整合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村落,并利用节庆、推介会、展示馆、新闻媒体等多样形式推广文化品牌,提升小城镇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的

知名度。

2.3完善设施,均等服务

自十八大以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小城镇规划建

设的重要目标。考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市场化改革,需要在设施配置中协调公

共服务的使用方和供给方的利益关系,以“纵向分层+横向分类”模式构建公共

服务设施体系框架。小城镇在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中涵盖了镇区和社区(包括农村

社区)。镇区和社区在空间地位、规模、发展需求等方面对公共服务提出了不同

的要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则应在两个空间层面分级予以响应。具有基本服务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