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登高》情感意蕴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登高》情感意蕴的分析

在诗歌史上,关于登高的题材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诗人在登高的题材中或借抒发闺阁之音,或登高怀古,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苦难的忧患和个体理想的压抑苦痛,作为登高诗的名篇——杜甫的《登高》的情感是什么呢?

关于《登高》所包含的久客思乡、老病悲秋的情感内容,向来没有大的争论。但在具体分析中,仍然有些值得珍视的意见。

首先,此诗的格调不是悲哀,而是悲壮。萧涤非认为此诗“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他从总体上准确地把握了此诗的情感、境界。罗宗强则解释了悲壮感形成的原因在于壮伟的景物描写。

其次,此诗意欲表达的,不是一时之简单咏叹,而是一生之复杂感慨。陶道恕说:“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葛晓音则更加明白地指出颈联将“这种种人生最凄凉的境况都集于一身”,“这一联是总结诗人毕生的悲秋之苦”。这当然就不是即景抒情,而是将一生中所蓄积的一腔悲愤都喷薄而出了。

再次,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傲的。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认为杜甫“绝不向环境与命运屈服:‘百年’句象征性地突现了在漫长的时间、广漠的空间里他那高居于凡庸之上的虽则是病弱的孤傲身影。”因为暮年多病而强登高台这件事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兀傲的精神,而在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的映衬下,诗人的形象正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自我刻画的那样,孤独和骄傲、渺小和伟大是结合在一起的。

最后,此诗包含丰富的哲理意味。这可以分两层来看。第一层是伤逝之叹。陈贻焮说“颔联写落木无边、长江滚滚,悲秋、伤逝之叹固深”。所谓“伤逝”,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杜甫见叶落水流而感慨盛唐的繁华、个人的壮年都无情地消逝了,一切都不能停驻。第二层是永恒之思。葛晓音承接陈先生的话题,进一步点明:“秋气是那样无情,催促着注定要消逝的事物快速逝去”,而“宇宙和生命又是永恒的,正如这长江水不停地流去,却永远也没有流尽的时候。”这已经不仅是“伤逝”,还有在“永恒”面前所感到的错愕,以及意识到个人渺小生命为一个更大的自然的生命所裹挟时的感动。这明显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之景,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悲秋伤时以及思乡的复杂情感,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