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二)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中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特征。
首先,中国在持续推进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的同时,加大对海外投资和转移的力度,逐步改变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地位;其次,外资加速向中西部特别是具有电子信息和人才优势的部分西部省份转移;
再次,东部地区产业结合中西部地区产业环境和配套发展,呈现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转移,产业转移也实现从生产要素约束型向产业布局的优化进行过渡和升级,同时,产业合作和转移模式逐步创新,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中西部经济增长明显2009年以来,中国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更为活跃,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层次显著提升、方式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
中部六省利用境内省外资金总数由2009年的1.2万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3.32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2.5%,其中,湖北、山西两省在5年中利用境内省外资金分别增长5.3倍和3.9倍。从西部地区典型省份来看,2009—2013年四川省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3.3万亿元。
重庆市近5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2.1万亿元,比前5年引进资金总和增长10多倍。
而陕西省近5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44万亿元,逐步形成了以专业产业园区的形式而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态势。中西部地区利用的省外资金中,有60%以上均来自东部发达地区。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推动着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差异逐步减小。
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在2004年达到最高,为60.36%,但2004年以后而随着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开始逐渐下降,2009年为
55.05%,2013年降为50.20%。
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对较为平稳、略微上升。
2004年占比为8.68%,2009年降为8.59%,2013年达到8.83%。中部、西部地区产业比重都实现了较大幅度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从2004年的16.88%、14.07%上升到2009年的19.48%和
16.88%,2013年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分别达到21.64%和19.33%。
二、外资加速向中国内陆地区布局,特别是向中西部重点经济区转移当前,东部吸收外资在全国占比逐步下降,2009年东部地区吸收FDI占全国比例为64.11%,2013年降为55.84%。
东北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占全国比重为13.5%左右。中部地区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最快地区,2009年占全国比重仅为13.93%,2013年上升到19.47%,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尚未形成长期稳定上升态势。2009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占全国的9.67%,2011年上升到14%,但从2012年起逐步下降,2013年仅为10.19%。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具体区域布局来看,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重点经济区或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转移的趋势。
如西部成渝经济区近年来吸收外资规模增长明显,200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4.95%,2012年上升到
8.37%。
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推动下,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承接外商产业投资步伐加快,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从2009年的
4.42%提升到2013年的7.2%。
受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带动,安徽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实现了大幅增长,从2009年的38.8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06.8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从2.52%提升到了4.15%。三、中国正在逐步改变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角色,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2013年,中国对世界直接投资净额达到1078亿美元,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1187亿美元相当,远远高于2007年26.5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另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819
亿美元,同比增加17.8%,2014年中国海外投资将可能首次超过中国吸引外资数量,这表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
从中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目前对外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仍然是采矿业,其次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其中制造业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大幅上涨,从2007年的21.26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6.7亿美元,2013年下降为71.97亿元。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从资源能源领域逐步拓展到制造业及围绕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从能源资源的传统驱动形式向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投资驱动格局转变,对外投资主体也逐步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变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驾齐驱发展。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二)
四、中国产业转移进入产业链布局优化及转移与转型协调新阶段近年来,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内需市场的扩大及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国内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
一方面,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低端产业,已经逐步扩展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同时更加注重对转移承接地区综合制造成本的考量、对产业配套能力的要求及对转移承接地区消费市场的考察;
另一方面,国内产业转移逐步打破东部向中西部单向转移的态势,呈现出石化、有色金属等部分产业沿海化布局的趋势,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龙头优势企业也开始将总部和研发基地迁往东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和总部企业聚集优势。
综合来看,中国产业转移正在步入全面优化产业链布局、转移和转型协调的新阶段。
1、东部地区向东部和中西部转移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
一是东部地区在转移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加快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电子信息、机械、医药和汽车等高端产业。其中,医药行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和聚集,近5年时间里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占比增长1.84%;机械行业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推动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4.8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移聚集,分别实现增长5.12个、3.77个百分点。
二是中西部加快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和方式。
西安、成都、重庆、郑州、武汉等市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0.84%],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吸收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环境的转移,同时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建设。
三是产业基础雄厚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地区往往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东北地区拥有以沈阳、抚顺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沈阳、大连生物制药及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辽东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哈尔滨医药产业集群,通化医药集群等,在承接医药产业转移和壮大医药产业集群中表现突出。
装备制造业领域,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和东北地区的高端装备[1.18%]制造业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产业加快转移和集聚,在全国地位更为突出。2、能源原材料型产业呈现东中西部双向流动、优化布局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