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学要求

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学要求
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学要求

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学要求

改革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就高中语文如何教学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问题:一、语文课的性质定位,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三、语文高效课堂策略,四、高效课堂实施。

一、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新编版)

编号:YB-TH-0598 ( 心得体会)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 (新编版) Being good at summarizing can enable you to choose the most reasonable ability to handle affairs when encountering the same or similar problems.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新编版) 心得体会作用:善于总结可以使你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选择最合理的处理事务能力,可以锻炼 你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一个善于总结的人是很少会犯错误。本内容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一 审美感知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绘画、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习作、借助移情等,建设转化审美对象,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达到“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美感应称这阶段这“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 一、借助物像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

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

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更是道德品质的教育与熏陶。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正值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是重要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角度做出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成为我国各阶段教学的主流,和以往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到基础性知识传授方面,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学,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素养的实用性人才。高中是学生人格和个性逐渐定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学习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会呈现初步的定型状态。而这种定型一旦确定,有可能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在保证基本知识传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陶冶和思维上的影响,即做好德育方面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语文可以成为高中德育教育坚强的后盾,因此在下文中,我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重点针对德育教育展开几点教学意义上的探讨。 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当代中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淡漠历史,不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不知道先辈为了寻求民族解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针对这一思想实际,在教学鲁迅的《<呐喊>自序》时,教师就可积极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可先设计这样富有深情的导语:“同学们,当你们现在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时,你们可曾想过,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吗?你们可曾想过,有多少先辈为了国家的振兴,进行了怎样艰辛的探索吗?人是不能忘本的,更不能忘记祖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鲁迅先生当年是怎样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心路历程,接受先生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重点讲析鲁迅先生为了拯救国民的灵魂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品质。最后,再做这样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同学们,尽管我们现在已初步进入或即将步入小康生活,但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有人这样形容这个差距:我们即使马不停蹄地赶,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所以,我们还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同学们的心灵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震动,陷入沉思而深受启示。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基于彰显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合理使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进而培养其道德情感。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教学语言涵盖课堂导入语言、过渡语言、点拨语言、结束语以及教师示范性文章朗读等内容。现以教学导入语言与教师示范性文章朗读为例加以说明,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把握和使用生动地导入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凝聚。从而激发其对语文知识的探求渴望。在讲授《活板》一文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书籍印刷的方式这个问题,学生集思广益,阐述个人见解,笔者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细致阅读文章,并思考古人如何实现书籍印刷。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有效的教学内容衔接,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魅力。此外,教师应利用示范性文章朗读实现德育目的。笔者在讲授《春》一文时,注重以充沛的情感进行文章朗读,从而使学

高一语文校本课程教案

高一校本课程教案 《论语》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7DYUk8wF7KR9tNG。词镊儻遷悵绅骟鈄沟资飆摈酈鲈骄鹧浊皺譎谧赓绝貳滢惊勛澜銪綽艦谀韉觋扬糴。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sqSrO6PQLefU6AY。緡讖惲瓚燁渦釓億缒贡缘洼謅綜書攙觀約绒鰲绮軛鱸餓裊职缃個娅磧厌箫锅碱彌。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LOjVdKqulMiyLkn。撈鋌鸨詿鯔鸱纭糧闱頇挝賕廄苁潰愨贤诼銫網溝鱔礪鉺鶉帅裤泽论豬贄颇僨颍戰。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r4FaNBhjJpLGYsD。綠鷺顾鷯幬轿钩诊盖縵赉辉缭輻苹魷犹隴擼瓚觀亩鉤鳌赜蝇夢詘锤鋼鼍览虛鹞粤。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6BHC3ywq3nB4EVt。鴉绗繳罢犧畅僨緶刽绠驅顱繯滠羡邇龕艳钺扬椠轢嫵蹿溅镍紲櫬銬嵐锞裢纹霁谟。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oVfDnhBchxQ8pjP。闻铋蕷隊鍶諛頎鐨蠻狞总殁擬恥砻娲埘暈鯉駐埙饋颊阎蒔嘯馏酱税锛櫸糲煉凑邓。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 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搜 集的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从20xx年秋季开学至今,我们学校的高一级语文科备课组把课外读写当作学生的一项常规作业来开展。各班语文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每周定量的课外阅读、写读书 笔记,开展多阅读佳作经典、勤练笔、人人争当“读写之星”的活动。 学生根据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每周完成课外阅读2000字以上,摘抄、写读书 笔记800字以上。每周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 给活动定个主题:多读书,读好书,让生命溢满书香。目的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写作水平。 上学期,高一级已经开展了两次“读写之星”的评比活动。从学生写的读书笔记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做好,而且越来越认真、重视,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关于这项常规作业的安排,我们是考虑到一些现实情况,如下。第一,高中三年 的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要有一个总规划、统筹,从高一起就抓好阅读写作,强化阅读写 作训练,一直持续到高三。 第二,金中的学生一贯重理不重文,平时,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理 化学习中去,无暇光顾经典名作,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积累,思维较简单,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阅读 的贫乏,带来了明显的后劲不足。第三,高考能上130分以上的极少,一些语文尖子 生的高考成绩就集中在125到129分之间,这是一个瓶颈,从阅读写作入手,也许能 突破这个瓶颈。 基于上述的情况,我们规划好三年的阅读教学,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同时,引 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注重素材、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是我们阅读写作教学的一些策略和做法。

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教学的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现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的偏差 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考试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考试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二)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解决高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一中学 殷观婷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一中学殷观婷 邮编 300450 电话(022)81938926 (022)25892263 邮箱yinguanting@https://www.360docs.net/doc/d38361470.html, 内容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本文将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读文悟道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生活实践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即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语文教学在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令人不满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想的异化,思想的退化;不能吃苦耐劳,不能经历风雨;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情感荒漠化;缺乏信念支撑,精神软化;沉湎于电子游戏与网络,课外生活低俗化;性格脆弱,心理贫瘠化……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一方面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5篇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搜集的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1)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牢牢吸引住学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一定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教学参考 1117 1900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有效推行高中语文课改工作,对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综合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对推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性,高效性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适应新的时代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行具有现实性,实用性,高效性,同时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就语文学科谈谈自己浅陋的几点认识。 一、黑板数量增加,个性充分展示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室黑板由原来的两块变成了现在的8块,课堂上,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了。参与课堂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于同样的问题,答案有原来的单一性正在向多元性转变。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感受到教学几年前所未有的成功。是有关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雕刻心中的天使》如何审题?学生经过讨论,黑板展示如下的参考答案:谁雕刻心中的天使?雕刻心中什么样的天使?如何雕刻心中的天使?为什么要雕刻心中的天使?雕刻心中的天使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像这样有效地高效课堂现在经常出现,让很多教师上课更有启发。黑板数量的增加,就是客观上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展示个性才华的空间舞台。黑板数量的增加在客观上形式为高效课堂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二、语言魅力相伴,学习气氛加强 开学之初,学校对高效课堂投入力度较大,在教室的四周黑板上加上标语,学习气氛很浓。我校的黑板标语分别是: ⑴“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这已经足够让每位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舞台。 ⑵“把我们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学校学生生源稍差,基础薄弱,很多学生是抱着拿毕业证书来学习的,这条标语给了很多学生极大地鼓舞,是这条标语让学生意识到即使基础再差,在课堂上都有成功的机会,就是有一个一个课堂小小的成功,无数次的成功演变成最终的精彩而成功的人生故事。 ⑶“将规范修炼成一个习惯,把认真内化为一种性格。”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高三语文课堂,“规范”“认真”四个字将伴随高三整个始终。我认为”规范’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答题水平,更是一种素养。“认真”二字是每个人一生都有拥有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把其内化成一种性格。因为只有认真,我们才能做好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知,“认真”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后,命运自然会有一个好的归宿。 ⑷“带着伟大的使命感来到学校,带着强烈的责任感走进教室,带着深深地

趣味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设计

趣味语文校本课程教案 ①备课时间:2015.9.7 授课时间:2015.9.9 活动目标: 1、学生们相互认识,选出本次参与该课程的班委。 2、给孩子们分小组,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认识。 3、明确本学期趣味语文的教学目标,以及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一)、老师导入:欢迎参与本次趣味语文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给学生进行简单的临时分组。 二)、学生相互认识: 分组后的同学学生相互认识,交流学习本次快乐周三趣味语文的原因,及希望达成的目标。 三)根据同学们的推荐以及自己的演讲精选出本学期的临时班干部,及小组的组长。 四)老师讲述本学期快乐周三趣味语文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简单的教学活动要求。 五)布置下次活动学生的准备内容,以及简单的准备材料。 六)结束:很高兴我们能聚在一起参与本次趣味语文的课程,希望我们能快乐中学到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期待我们下次见面。

走进成语世界 ②备课时间:2015.9.13 授课时间:2015.9.16 活动目标: 1、了解成语有关知识,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精妙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汉语言之情。 2、通过讲成语故事《开天辟地》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讲成语故事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成语和成语故事。 2、成语故事动画片和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老师的话: 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是一座迷人的艺术宫殿。成语就是这精神宝库里璀璨夺目的明珠,就是这艺术宫殿里五光十色的珍宝。(什么是成语)成语是在长期使用当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而且一般都有出处和典故。大多从字面上即可理解其中的含义,部分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其意思。 (二)、学习与探索 1、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对成语有哪些了解? 2、你知道成语究竟是怎么来的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要求举例说明。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篇一:高中语文培训心得(2119字) 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中,我颇有收获。一、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 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

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需” 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 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 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

对高中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育的认识和思考[摘要]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自身的特性,淡化功利性,弘扬人文精神。要充分重视文学教育,通过文学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鉴赏;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指出:“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目的,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偏离了文学和美育教育的价值取向,迷失在功利性当中,导致文学鉴赏和审美教育缺席。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必须通过文学鉴赏活动进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文学鉴赏教育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学鉴赏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充分,文学鉴赏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新课改思想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一、对过去文学教育的反思 语文教学应该淡化功利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语文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过去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迷失了教学目标,过分强调工具性,注重实际运用,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很不重视,结果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也没有提高。近年来,语文教学虽然在不断进行改革,但由于高考试题对文学鉴赏没有有效的考查手段,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成了可有可无的活动。写作教学则只注重一般性质的作文训练,很少指导学生尝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写作。以上原因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不爱学语文,不爱写作文,却偏偏喜欢在课外阅读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写自己喜欢的文章更是富有奇思妙想。文学鉴赏活动本是最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人文素养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过于注重实际,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文学鉴赏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这种文学情趣却不能因势利导,予以积极地调动。 二、对文学鉴赏意义的认识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运用的范例。从工具的角度讲,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文学鉴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活动,既培养了阅读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获得了语言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对文学鉴赏教育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人”。巴金认为:“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每个人还必须有一个精神的世界,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加强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素养。为学生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打好基础。教师应让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还要大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介绍了我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居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育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德育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课本中的故事启迪学生,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我们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些故事的积极意义启发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可通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答应郑伯出使秦国”的故事,培养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可利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荆请罪”这一小故事,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利用《陈情表》中李密为尽孝道,辞不赴命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学会感恩父母;利用《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想到母校前途便黯然落泪以及在反动派的枪林弹雨中与同学互相救助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追求真理、不畏权势、有远见、有责任心、团结友爱的新青年。 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其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因此,要通过对学生的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训练,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一)从所学课文中得出启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学生受到了思想的教育,这时要他们再联系实际,抒发感想,自会水到渠成地写成文章。例如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布置学生围绕蔺相如的克己奉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与廉颇的知错就改等美德,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使学生思想产生质的飞跃。(二)从日常生活中品味人生,生活本身是多姿多彩的,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将自己的见解、感受、体会倾注于笔端,逐渐便会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针对校园中发生的同学乱丢纸屑、讲脏话、通宵上网等现象,以“八荣八耻”的教育为契机,让学生以“责任感”“荣辱观”为话题进行写作。因为是自己身边的事,学生有话可谈,并也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三)从系列作文中塑造心灵,如:为了正确认识自己,以“我”为题进行写作,通过写作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便可取长补短;接着从最熟悉的家人写起,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爷爷”、“我的奶奶”等,从家人身上吸取高贵品质;再扩展到“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再写“升入高中的感受”、“我战胜了自己”、“我学会了宽容”等。这样,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 三、充分发掘课文中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讲授必修一的《劝学》(节选)时,利用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一观点,对高一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学习绝不是一蹴而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5篇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一:参加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学习心得 10月14—25日,有幸参加了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学习,按照学习计划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训学习的任务,收获颇多。 在这期间,共观摩了来自四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八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而有特色的优质课;还聆听了三位大学教授和六位特级教师或省内名师的讲座。他们是构建浙派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和理论的创导者。从张纪良特级教师处,看到了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乐趣无穷,榜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胡勤等老师的讲座,又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龙教授的讲座从一定理论高度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阐述,加深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彭小明、蔡伟两位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深入浅出,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四所重点高中的教研组长的讲座,体现了各自的语文教学的特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衷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钱增兴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钱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策略探究》讲座,从两大方面做了阐述。一是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主问题设计三步曲。有理论研究,又有具体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实际操作,非常实用。试摘录部分观点: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1、“主问题”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整体阅读的问题设计。 2、“主问题”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质高意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一问抵许多问,一问领多思”效果。然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关注学生更全面更自主的发展。因此钱老师将主问题设计概括为九个字,即聚焦准、脉络清、探究深,非常准确。 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正好是钱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注脚。如上《记念刘和珍君》的老师,整堂课紧紧抓住两个词语:哀悼和愤怒,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非常完整流畅,赏心悦目。 另外还引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多媒体与黑板的关系。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许多老师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体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意味着所有内容都有了老师的预设,对课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为不那样就与原来不一致了。而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幻灯片都不超过十张,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这是主问题策略的必然:主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这是预设;小问题不能都做预设,要那样就禁锢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还不成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地引领、点拨,是对我原有的教育观念的一次“洗脑”,摒弃了许多旧观念,旧方法,给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

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解

我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高中生四大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也是将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和任务。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达成培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中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高中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涵泳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阅读与鉴赏中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思维提升与发展,要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意识,学生间合作研究的意识。 第三、在名著阅读、生活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这一素养的培养有三个要求:要求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一课题名称:《中国古代诗词及现当代诗歌选讲》二课程内容提纲(初稿) (一)先秦两汉诗歌 1 诗歌的起源和本质解说 2 先秦两汉诗歌发展概述 3先秦两汉诗歌选讲 (二)唐宋诗歌 1 唐宋诗歌发展概述 2 唐宋诗歌选讲 (三)唐宋词 1 唐宋词发展概述 2 唐宋词选析 (四)中国古代戏曲 1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2 中国古代戏曲选讲 (五)中国现代诗歌 1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概述 2 中国现代诗歌选讲 (六)中国当代诗歌 1 中国当代诗歌选讲 2 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现状解说

三课程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人和诗作,了解诗歌的流派特征和发展情况;通过对中国诗歌发展历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发展有一个史的印象。 2技能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意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发展史,了解祖国深厚灿烂的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四课程实施计划 1课程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人和诗作;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意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发展史,了解祖国深厚灿烂的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基本要求学习诗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诗歌发展历史;通过诗歌诵读训练,提高诗歌朗诵能力;学习品位诗歌语言和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习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 主要课程诗歌基本理论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古代诗词鉴赏;现当代诗歌发展史,现当代诗歌鉴赏;当代诗坛现状。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是完美的,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么美好。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语文教材的博大精深,教学改革的深入等等,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不断发现、研究、完善和创新,一步步地达到自己理想的教学境界。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无论学什么东西,首先都是通过文学来理解的,也是通过文学来表达的,所以一个人的文学程度,决定着其对所学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自然事物及其现象的认知能力。所以缺乏文学知识的人,无法做到通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处理身边的事情和问题,不会调解矛盾,找不到事情的奥妙所在……其实就是不懂得逻辑推理的人。像现在很多人得了精神上的疾病,就是因为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自己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又不能表达出来,只有闷在心里,久而久之积累成疾……如果他的文学好,就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把事情说清楚,也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劝解自己,不至于闷在心里而积劳成疾。当人们明白其中的自然哲理,自然而然就明白重视

文学的重要性了。如果再让他们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文人墨客,哪有得这种病的?就会更增加他们的重视度了。当人们认识上去了,都重视了,家长就会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文学,孩子本身也会主动去学习文学,教师自然也会好好教了。可以说,提高认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有了学生的配合,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顺利展开教学。 信息科技的发展,已经遍及到各个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领域,带来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互相补充,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 以往的教学单靠教师的灌输式讲解,往往比较抽象,语文教材丰富的内容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学生一直是死记硬背地被动学习,渐渐对学习不再感兴趣,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而多媒体是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集成,并通过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新信息技术。 多媒体呈现了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学习《登泰山记》时,我精选了一组突破。 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制作在课件的开头,作为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