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教师职业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讲,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正处于成形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明辨是非善恶的正确思想意识。从语文教师层面来讲,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可以有效的将语文教师的视线从单纯的语文学科知识层面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层面,而且语文教师在探索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我德育反思和深入思考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发展也是大有裨益。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讲,在包括语文学科的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迎合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培养出兼具丰富知识与良好道德的现代化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德育教育的对策分析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将德育教学贯入语文教学的始终。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就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分析:
(一)通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内容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案例,有的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感,有的表达了无私忘我的高尚情操,有的为读者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思想观点,有的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德育相关课文内容,以此为契机,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日常授课中。比如,屈原的《离骚》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屈原的高风亮节,我还特意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屈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屈原那种忠于祖国、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如此,屈原的爱国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版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品德情感、心理活动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透过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有问题
的学生需要及时找到学生本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针对当前很多高中学生相互攀比的不良现象,我以“同学之间可以攀比吗”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刻的思考了这一问题,有的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同学之间不可以互相攀比”的结论,还有的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之后,认识到了“同学之间可以比学习,不要比吃穿”。在作文讲评课上,我不仅在写作技法上给予指导,而且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对很多学生中表达出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意识给予肯定。诸如此类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增强德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要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因此,我经常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健康高尚的道德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加强德育教育教学,首先要不断提高我们教师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为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我会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做一次好事,在班会课上做汇报,说出自己做好事的全部过程,以及当时和过后的情绪情感,久而久之,助人为乐就成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内在品质。
三、结束语
总之,教书育人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突出“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问题,明确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并从实际出发,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对策,真正提高每一名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摘要:语文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文学性以及人文性使得它在人文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精神
一、高中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语文成为我们日常交际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
育塑造人,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吸收人文精神,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通过课程讲授来渗透。高中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主要有:(1)哲学思维。即文章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理性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劝学》中展示了探索思辨的精神,《论语十则》解释了为人处世的精神等等,这些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2)高尚品质。即文章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质。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中表达英雄的壮志豪情,可使学生在文章中了解到人很可能遇到困境,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不懈。又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给学生以启示。此外,文章中关于亲情的温暖、生命的伟大等都在改善着学生的道德修养。(3)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教学中还能够加强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塑造积极的科学的人生态度。比如,《老人与海》可以让学生看到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展现了作者激情澎湃的爱国热情。这些文章中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4)审美情怀。语文课程中的教材都是国内外文学的精华,具有语言美、人情美、意境美、诗意美。而且,作者们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勾勒出了一个个幸福的世界,让学生通过文章来感受美、认识美,并创造美。人文精神是丰富且宝贵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必要且急需的,不仅有利于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中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并未得到消减,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教育评价体制不科学。尽管国家、社会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在“一考定终身”的环境中,高考仍然是学生和教师重视的,教学俨然成为高考的工具,高考成为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这种特定的评价体制造成了教育界对于人文精神的不重视。
2.教师人文素养缺失。部分高中教师认为,能够提高学生成绩才是荣耀,忽视了对于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与此同时,知识体系的陈
旧也是造成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试想,如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不高,又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呢?
3.学生受功利思想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了影响,造成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存在偏差,如“一切向钱看”。而这种思想也波及了校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小的影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人文精神
针对以上分析的几点造成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被漠视的原因,我寻找到几点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1.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导,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于人文教育的认识,才能够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知识,思想要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还要源源不断加强对于历史文化、思想政治、社会道德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第二,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要将人文教育看成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角度出发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人格独立、思想开放、道德高尚的社会人才。第三,教师要爱岗敬业,增强对于语文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语文教育要充满热情,要用自己的人文态度影响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现在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中,字里行间都彰显着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真正领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陶冶情操,以作者的感受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对此,教师在课程导入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再通过文章的详细剖析,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让学生充分吸收文化营养。除此之外,教师要与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意识。学生也要尝试自我心灵对话,与课文中的形象进行对比,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优化道德素质,提升人文素养。
3.扩展教学课堂,弘扬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地将书本中的场景、活动、情感具体化。比如将情节较强的课文改编成话剧,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同时更加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又如,针对原著节选或者改编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原著进行对比,甚至可以为学生播放根据原著制作而成的影视作品。再如,对于对学生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的有益的课文,教
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展开演讲比赛,或者主题班会,在无形中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总之,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能唤醒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使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促进学生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在根本上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参考文献:
[1]崔培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1(9).
[2]殷迅波.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现代阅读,2011(11).
作者:蔡琳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基于此,我们提出培养传统文化的策略。【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正文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语文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所以,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二、概念的界定1、“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
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传统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能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面临着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即将带来的挑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已是势在必行。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自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的文化“革命”,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和俗文化更成为强势的文化主流,传统文化则更加弱势,更加式微。黄河断流断掉的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水,传统文化“断流”则断掉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严重缺失产生了新一代文盲--传统文盲。所谓“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语,被称为现代文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目前,中学生、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严重的失误。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
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缘于此种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一致认同:当前,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改变现状,要重振传统文化,要采用恰当的途径与策略,导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以达到“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目的。再看看高中文、史分家,文、理分科,就知道传统文化在数理化面前处于怎样的弱势。无怪乎现在的青年懂圣诞节的多,懂端午节的少;要求别人的多,要求自己的少;追求流行的多,积累历史的少;大大咧咧的多,彬彬有礼的少。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是最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教得充实,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语文学科也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五、培养策略1课内策略1.1阅读国学经典。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
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近几年有过关于儿童是否应该读经的论争,就我个人的认识来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1.2在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与之相比,其他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融逃氪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融合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选修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br>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1.3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2提供文化培育大环境2.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
的校园环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具体说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还有可以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讲讲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学生比较有兴趣。这些措施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2.2、开发《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搜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广安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开学初,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课题组汇编成册。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校本课程《走进传统文化》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节令文化、革命文化等传统文化
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能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