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生存现状调查分析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生存现状调查分析-大学语文论文
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生存现状调查分析
郑直吴莹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唱哈是广西京族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之一,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笔者从唱哈的地域分布、表演者情况、受众情况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对唱哈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及翔实的材料分析,文章观点认为影响唱哈生存发展的原因要素主要有:其一外界冲击导致生活方式变迁;其二曲调本身的难度;其三本民族语言的断层;其四唱哈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其五,对民间信仰缺乏全面的认识等。
[关键词]京族;曲艺;唱哈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90-04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部少数民族曲艺资源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12CMZ039)及2013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保护性开发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曲艺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SK13LX37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直,男,广西靖西县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2012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壮族民间文化;吴莹,女,广西宾阳县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产业化经营。
唱哈,又称为哈典国,意为唱故事。是流传在广西东兴市山心、澫尾、巫头三岛京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唱哈在京族民众的生产、生活中享有重要的地位。
唱哈始于清乾隆年间,主要以口传的传承方式在京族三岛广为流传。从产生之日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受到当地民众的推崇。然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京族曲艺唱哈受到了冲击。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对京族的民族文化进行了保护和传承,从而使京族唱哈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唱哈是京族在哈节祭祀礼仪中所唱的曲调,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山心、澫尾、巫头举办哈节的日期略有不同,唱哈的时间长度也不一样。澫尾岛的唱哈表演从祭神之日开始,一直到送神结束,时间长达7天。
因此,笔者于2014年7月对京族三岛的唱哈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澫尾岛的唱哈艺人进行了访谈,借助相关理论对京族唱哈的生存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试图为京族曲艺唱哈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翔实的资料,从而使本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一、京族哈节概况
京族人酷爱唱歌,平时生活中离不开歌,青年们相爱主结成姻缘,均以歌为媒。因此,每年京族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哈节是京族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哈”是京语,意为唱歌。哈节也被认为是“歌节”。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一位歌仙到京族,以传歌为名,鼓动群众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后来人们兴建了“哈亭”,并以唱歌来纪念她。[1]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哈节”了。
京族地区各地过哈节的时间不一样,澫尾、巫头二岛在农历六月初九,山心岛在农历八月初十。哈节主要在哈亭举行,哈亭供奉着神像和主要姓氏祖先的神位,可见,哈亭是集神庙、祠堂为一体的场所。在哈节来临之前,京族人腾出时间把门户打扫干净,布置一番迎接哈节。到了哈节那天,人们身着盛装,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神、唱哈、送神等仪式。在传统的哈节期间,京族民众相聚在
哈亭进行祭神、唱哈、社交等活动。哈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京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在民间,人们认为哈节是“请神灵听歌”的节日。唱哈是哈节的重要环节之一,唱哈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祭神到送神期间,澫尾岛的唱哈间断性长度可达到7天。在澫尾岛,哈妹所唱的哈歌主要是敬拜京族的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广泽大王、兴道大王、点雀大王等五位大神,而镇海大王和高山大王则是京族民众所崇拜的海神和山神。反映了京族民众的居住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多神崇拜的信仰体系。澫尾岛的迎神队伍将镇海大王、高山大王迎回哈亭后,到了夜幕降临之时。哈妹身穿京族传统的长衫服饰,哈妹将头发盘起,头上戴着一顶圆顶礼帽,俗称“头箍”。四个哈妹在哈亭的神台前光着脚丫依次跳“敬香舞”、“鲜花舞”、“天灯舞”等祭祀舞蹈。哈哥在一旁敲击大鼓、锣等器乐为伴奏,大鼓的疏密敲击,显现了神灵的敬畏,也体现了娱乐民众的欢快的场景。舞蹈表演结束后,哈妹站在神台前,面对神灵开始唱哈表演。唱哈表演采用的是轮流演唱的形式:第一位表演的哈妹所唱的是敬神的曲目《神灵灵》,主唱的哈妹站立在神台前,手持两片竹片作为打节奏的道具,其余几位哈妹席坐在地,同样以敲击竹片作为打节奏的道具。每当哈妹唱完一句,哈哥就敲鼓伴奏,如此反复,一直到哈妹把一首曲目唱完,另一位哈哥敲锣,以示本曲目唱毕,同时预告另一位哈妹出场。在过去也有哈妹演唱完一曲后,有听众以山歌唱和,场面十分热闹。而如今对唱的形式基本消失了,只有哈妹、哈哥表演传统的曲目《镇海大王》、《宋珍考状元》、《刘平杨礼结义》、《过桥风吹》、《摇篮曲》等等。
由于在过去,很多妇女没有受到教育,不认识字,敲击竹片是为了方便记住唱词。而如今,认识喃字的人也逐渐减少,造成了很多哈妹只会唱歌,不会看哈词
的尴尬局面。所幸的是,在民间还有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民间艺人。苏维芳①老师2002年退休后,多次参加哈节,看见哈妹表演没有唱本,多年来走访山心、巫头、澫尾等地,向一些老哈妹、老艺人收集唱词,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将收集的唱词整理、翻译成字喃、越语、中文三种文字,并且在传统的曲目上,创作新的曲目《建设雄伟新“哈亭”》、《京族三岛变化大》等。
二、京族曲艺唱哈的生存现状
(一)唱哈的地域分布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京族三岛还是一座孤岛,人们与外界交流甚少,平时外出到江平镇都是等到海水退潮,淌着海水或者划船到镇上购买物资,一直到1970年,京族三岛通过“围海造田”的方式以及1989年以后中越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加大了京族三岛才与外界的联系。
京族唱哈主要分布在京族居住的东兴市山心、万尾、巫头等京族居住地。在京族三岛地区,说到哈节,无人不知。而谈及曲艺唱哈,熟知的人们少之又少。据苏春发②、苏维芳、黄玉英③回忆。京族三岛的唱哈习俗是从越南流传到本地,在解放前有一名黄成金的越南女子嫁到本地,随后将流传在越南境内的唱哈习俗以及祭祀舞蹈(敬香舞、鲜花舞、天灯舞、花棍舞等)带到京族三岛,进而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给当地妇女。黄成金最初所教的哈妹包括黄玉英在内一共有四个,现在在世的还有两人,澫尾村的唱哈主要由黄玉英负责传授,苏维芳教新哈妹喃字以及一些指导。
在对京族三岛的曲艺调查中发现,唱哈主要分布的山心、澫尾、巫头三个小岛,因为澫尾岛位于金滩,靠近海边,拥有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其次澫尾岛京族人口最集中的岛屿,人口基数大,哈亭规模较于山心、巫头都比较大。因此,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