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大全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大盘点(高中地理中所有的计算题)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大盘点(高中地理中所有的计算题)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大盘点⒈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得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得地方时作为全时区得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得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2.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得日期差别。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得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得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得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得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得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得计算方法两地之间得太阳高度角得差=两地之间得纬度差5.日出、日落时刻(1)地方时、区时计算(2)日出时刻=(24-昼长)/2日出时刻=12-昼长/2(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日落时刻=12+昼长/2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得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得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得角度差得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得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某日(R)太阳直射点得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得纬度位置;(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得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得纬度距离。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高考计算题公式大全距离计算距离计算的原理很简单,纬度1°的经线长度约为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也约为111km。

在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约为111*cosφkm。

为了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需要先确定它们的经度或纬度大致相等,然后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黄河站(78°55'N,11°56'E)距离北极有多远,可以使用公式:111km/1°×(90°-78°55')≈1221km。

地方时计算地方时的计算需要使用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或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在这个公式中,加号和减号的选用条件取决于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或西边。

经度差的计算也很简单,如果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如果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计算地方时的步骤包括确定两地的经度差、地方时差和东西方向,然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当120°E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可以使用公式:12-180/15=0.区时计算区时的计算需要使用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在这个公式中,加号和减号的选用条件也取决于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或西边。

时区差的计算也很简单,如果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的计算是将一所在地的经度除以15,然后四舍五入取整数。

计算区时的步骤包括确定两地的时区、时区数差和东西方向,然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当某人乘坐的飞机于当地时间5月8日14点从北京起飞时,纽约(74°W)的区时是多少,可以使用公式:14-(8+5)=1.日期计算日期计算的变化源于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 1()*+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012!"3456789:56;+,2<=0>?@
$%&AB9:4C9:56DB;EF-GH4IJK$H;AB@ $%&;DBLMAC56;DM7NOPQ;DM@ 3456RRS2TU34VW@ (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 2(,-./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 1 度=111 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 1 度=111*cosA 千米,其中 A 是纬度 3(012345678 (n-1)d < 相对高度 <(n+1)d (n-1)d ≤相对高度 <(n+1)d !"#n KXYZ;[G-d KXY5@ 相对高度=T/6*1000 米 !"#T K\U]^@ 4(9:;2<=>?@:>?AB>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3
![#\]$^&' 1(\_`6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算术密度=国家人口总数/总面积 人口生理密度=国家人口总数/可耕地面积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2(\_abcde 人口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数(0-14 岁和 65 岁以上)/15-64 岁人口数 3(\_fRg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 亡率 4(hi) 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 100 个女性人口对应多少男性人口。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0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 5(jk\_)l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6(mno6?pqresture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高中地理会考公式表

高中地理会考公式表

高中地理会考公式表
摘要
本文档提供了高中地理会考常用的公式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地理考试。

1. 大地形变分析
- 纵断面坡度(G):G = (H2 - H1) / L,其中H2为终点高程,H1为起点高程,L为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 直线坡度(S):S = (V / L) * 100,其中V为垂直高程差,L 为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2. 气候与气象
- 气温变化率(m):m = (T2 - T1) / (t2 - t1),其中T2为终点气温,T1为起点气温,t2为终点时间,t1为起点时间。

- 降水强度(I):I = P / t,其中P为降水量,t为降水时长。

3. 水文地理
- 河川流量(Q):Q = A * V,其中A为河道横截面面积,V 为水流速度。

- 地下水补给量(R):R = P - E - R - T,其中P为降水量,E
为蒸发量,R为径流量,T为出口量。

4. 农业地理
- 地区土地利用率(U):U = A / B * 100,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总面积。

- 农作物产量(Y):Y = N * A * P,其中N为农作物播种密度,A为农田面积,P为单产。

5. 城市地理
- 人口密度(D):D = P / A,其中P为人口数量,A为城市面积。

- 城市化率(R):R = (C / L) * 100,其中C为城市人口,L为总人口。

以上是一些高中地理会考常用的公式,仅供参考。

希望学生们
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公式,提高地理考试的成绩。

注:文档中所提及的公式为常用公式,具体应用时请结合题目
要求进行确认。

最新最全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

最新最全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

最新最全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
关注“高中生学习方法”公众号
获取更多高中学习方法知识!
方法君精心整理了《全套高中电子课本》学习资料包!
需要的同学,在我们公众号后台回复:“电子课本”免费领取!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有了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

为此,今天方法君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1、极昼衱夜的泡函=90-太阳言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千(n+l)嗡高距,大于等于(n+l)*
等高距.其中n为等高滋内条数.
3呱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时百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千昼半球
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
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今经度1分/4秒钟),
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
(3)公式计算:
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同学们挣得3�4分,甚至更多。

不过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地理计算常用公式(很有用)

地理计算常用公式(很有用)
方法一:根据昼弧、夜弧的弧度 即:昼长(夜长)=昼弧(夜弧)弧度150
01
方法二: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计算 即:昼长=(12-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12)*2
02
昼长+夜长=24小时
03
关于昼夜长短的计算:
例: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 A.7日4时 B.8日8时 C.7月8时 D.8月4时
综合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图形计算综合题 该类试题大多以示意图或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计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判断、评价相关地理信息。
关于时间的计算 :
光照图上的时间信息: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昼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 夜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或24点
B
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土壤肥力差(土质不好);
降水较少(较干燥)、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
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降水较多(较湿润)、土质好(土壤肥力较高)
计算: 粮食产量=0.075×5.1×105 ×0.4×0.9×0.8
例4:如图所示的剖面,切过F、G、H三条大河的河源段。河源区径流(Ry)与全流域径流(Rq)的比值如表所示。 (1)据图回答河流名称,F是 ;G是 ;H 是。 (2)依据表中资料和所学知识,判断3条河流河源地区的径流量之和约占全国的( )。 A.1/5 B1/10 C1/15 D1/20
关于高度的计算
01
表格型计算综合题 :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1. 地理位置公式
- 经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位置- 纬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赤道的南北位置
2. 大气圈层公式
- 对流层:高度为0-10km
- 平流层:高度为10-50km
- 中间层:高度为50-80km
- 热层:高度为80km以上
3. 内外力平衡公式
- 等效质量:物体所受到的惯性质量
- 内力:物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
- 外力:物体受到的外部作用力
4. 人口地理公式
- 人口密度:某一地区的人口总量除以该地区的面积
- 总生育率:某一年内平均每个女性生育的婴儿数
5. 气候公式
- 温度计算公式:C = (F - 32) × 5/9
- 温度差计算公式:C = (F1 - F2) × 5/9
6. 冰川地貌公式
- 冰川流速公式:v = k · h · i
- 单位负荷: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冰川负荷
- 冰川平衡线:冰川上下移动的分界线
7. 人口迁移公式
- 人口流动率:某一时期人口流入或流出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该地区人口总数的比率
- 迁移率:人口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的比率8. 市场经济公式
- GDP计算公式:GDP = C + I + G + (X - M)
- C:个人消费支出
- I:投资
- G:政府支出
- X:出口
- M:进口
以上是一些高中地理常见的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计算公式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计算公式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1.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地区面积
2.城市化率的计算: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3.城市增长率的计算:
城市增长率=(现在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100% 4.增长速率的计算:
增长速率=(现在数值-过去数值)/过去数值×100%
5.总产值的计算:
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服务业总产值
6.土地利用率的计算:
土地利用率=用于农业的土地面积/总土地面积×100%
7.农业人口比例的计算:
农业人口比例=农业人口/总人口×100%
8.城市人口比例的计算:
城市人口比例=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9.铁路网密度的计算:
铁路网密度=铁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0.公路密度的计算:
公路密度=公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1.电力消耗量的计算:
电力消耗量=电力用量/人口数量
12.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水资源供需平衡=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量
13.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
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14.人均GDP的计算:
人均GDP=GDP/总人口
15.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经济增长率=(现在GDP-过去GDP)/过去GDP×100%
16.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
17.教育程度指数的计算:
教育程度指数=(大学生人数/总人口)×100%。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一、地理位置计算公式1.经度:经度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

经度的计算公式为:经度=时间差×15°/1小时2.纬度:纬度也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

纬度的计算公式为:纬度=午时角×15°3.距离计算:计算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通常使用球面三角法,常用公式有哈弗式公式和扁球面公式等。

二、气候计算公式1.平均气温:平均气温通常是通过对其中一地区一段时间的温度进行统计得到的。

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为:平均气温=总温度之和/测量天数2.日辐射量:日辐射量是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能量,常用计量单位为焦耳/平方米(J/m²)。

日辐射量的计算公式为:日辐射量=日照时数×平均辐射强度3.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空气中湿气的含量与该温度下最大饱和湿气含量的百分比。

相对湿度的计算公式为:相对湿度=实际蒸发量/饱和蒸发量×100%三、环境保护计算公式1.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综合指标。

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数×指数)之和/总物种数2.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环境负荷的一个综合指标。

环境负荷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因子×权重)之和四、人口计算公式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地区面积2.出生率:出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出生人口数量。

出生率的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3.死亡率: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的死亡人口数量。

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五、地震计算公式1.震级:地震的震级是反映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

震级的计算公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里氏震级公式、S-P震级公式等。

高考备战—高中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汇总

高考备战—高中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汇总

高考备战—高中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汇总一、距离计算1.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二、地方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三、区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高考地理24个地理计算公式

高考地理24个地理计算公式

高考地理24个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公式在高考地理考试中非常重要,掌握这些公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与地理有关的问题。

以下是24个高考地理常用的地理计算公式:1.速度计算:速度(v)=距离(s)/时间(t)2.加速度计算:加速度(a)=变化的速度(v)/变化的时间(t)3.力的计算:力(F)=质量(m)×加速度(a)4.体积计算:体积(V)=长(l)×宽(w)×高(h)5.面积计算:面积(A)=长(l)×宽(w)6.比例计算:比例(P)=已知量(K)/需求量(D)7.密度计算:密度(ρ)=质量(m)/体积(V)8.水的比热容计算:热量(Q)=质量(m)×比热容(C)×温度变化(ΔT)9.比例尺计算:比例尺(E)=实际长度(L1)/图上长度(L2)10.尺寸计算:实际长度(L)=比例尺(E)×图上长度(l)11.重力加速度计算:重力加速度(g)=地球重力恒量(G)×地球质量(M)/地球半径(R)²12.地势高程计算:地势高程(H)=大气压强(P)/密度(ρ)×重力加速度(g)13.图上距离计算:图上直角三角形计算公式:a²+b²=c²14.图上角度计算:图上角度和计算公式:角度和(∑A)=180°×(n-2)15. 黄赤交角计算:黄赤交角(ε)= 23.5° × sin(366.24 / 365.24 ×(d - 81))16.温度转换计算:摄氏温度(°C)=(华氏温度(°F)-32)/1.817.人口密度计算:人口密度(D)=人口总数(P)/地区面积(A)18.坡度计算:坡度(S)=地形高差(h)/水平距离(l)19.平均高程计算:平均高程(H)=平均地势高程(h)+平均洼地深度(h1)20.角度计算:弧度(θ)=角度(°)×π/18021.大洋年龄计算:大洋年龄(A)=地壳年龄(C)+洋壳年龄(O)22. 地震震级计算:震级(M)= log(能量释放速度(E))/ 4.823.土地退化指数计算:土地退化指数(LDI)=单项指数(SI)+土地能力指数(LCI)24.基尼系数计算:基尼系数(G)=(A/A+B)×100以上是高考地理常用的24个地理计算公式。

2022高考地理计算公式汇总-有哪些常用公式

2022高考地理计算公式汇总-有哪些常用公式

在高考地理科目的考察中,常常也会涉及到一些地理计算公式,如时区计算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套用公式进行计算,这就要求大家熟练掌握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自如。

整理了高考地理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如下,供大家查阅。

高考地理计算公式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注意:a. 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计算题公式大全(1)距离计算⑴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⑵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2) 地方时计算①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②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③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3) 区时计算①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大全
距离计算
1.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
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
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
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
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
地方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
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
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
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
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区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
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
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即为时区数。

2.计算区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人公
式计算。

3.案例:当某人乘坐的飞机于当地时间5月8日14点从北京起飞时,纽约(74°W)的区时
是多少?
计算过程:起飞时是东八区14点,纽约的时区数是74÷15,西五区;两地时区差是8+5=13;
东八区在西五区的东面;计算:14-(8+5)=1。

日期计算
1.日期变化原因
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于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且每隔15个经度就相差1小时。

全球有360个经度,同一个地方在绕地球一周后就相差24个小时,即1天。

为消除这种日期上的差异,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为日界线。

子夜线:地方时为24点或O点的经线,是今天和昨天的自然分界线,是由于昼夜的更
替而引起的。

2.注意的问题
1)日界线两侧的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不同,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快
24个小时,即快1天。

2)为了避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使用两个日期,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而
是绕过了一些岛屿和海峡。

3)子夜线两侧的钟点相同,但日期不同,东侧的日期比西侧的日期早(快)1天。

4)子夜线是自然存在的,地方时为24点或O点,说24点时为昨天,O点时则为今天。

3.两个日期所占比例的计算
1)在地球上,分隔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简称日界线;另一条则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

2)当地球上只存在一个日期时,两条分界线合为一条,便是180°经线。

因为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点,所以180°经线的地方时就等于新一天已经转过的时角,也就是说,从180°经线向西到地方时为O时的经线之间的范围为新的一天,其余的就是旧的一天。

因此,已知地球上某点的地方时,可以求算此刻今日与昨日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

如果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则此时在地球上今日与昨日的地区范围各占一半。

假若直射经线不是180°而是120°E,那么可以推出180°经线地方时为16时,则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大于旧的一天
的范围。

规律:
a.180°经线向西到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之间是新的一天范围。

b.180°经线地方时为0/24,则全球属于同一天。

c.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则全球新旧日期各占一半。

d.180°经线地方时为几小时,则全球新的一天占几小时。

4.案例:若120°E刚好是t日和t+1日的分界线,则t+1占的范围是()
计算过程:根据题意知:120°E地方时是0时,此时,180°经线地方时为0+4时。

t+1是新的一天,占有的范围与180°经线地方时相同,为4时,相当于地球
范围的1/6。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1.计算公式:H=90°- 纬度差
纬度差指该地与直射点间的纬度之差。

同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之差;异半球时等于两地
纬度值之和。

2.计算步骤:直射点的纬度(δ)和当地纬度(φ)是决定正午太阳高度的两个变量。

根据公式,知道或间接知道其中的两个变量,可以求知另一个变量。

3.案例:已知北京位于40°N,冬至日和夏至日其下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
计算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ˊS,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ˊN。

则两个日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90°-(40°+23°26ˊ)=26°24ˊ
90°-(40°-23°26ˊ)=73°26ˊ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计算楼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

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
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公式:L=HCotθ
L楼间距;H前一楼高;θ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
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公式:α=90°-H
α太阳能集热板与地平面的夹角;H正午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计算
1.计算公式
①昼(夜)长=昼(夜)弧经度数/15°(小时)=昼(夜)弧经度数×4(分钟)
②昼长=(12一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一12)×2=日落时间一日出时间
③夜长=日出时间×2=(24一日落时间)×2
④某纬度的昼长=相对纬度的夜长
2.案例:某地北京时间6:40日出,19:40日落,求该地的昼长、日出、日落与经度。

计算过程:昼长:19:40-6:40=13;
日出:13=(12一日出时间)×2;日出时间=12-6.5=5.5
日落:13=日落时间一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3+-5.5=18.5
经度:6:40-5:30=1:10;1:10=17°30ˊ;120°E-17°30ˊ=102°30ˊ
地形图中的计算
1.计算公式:
坡度计算: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相对高度计算:两点的海拔相减
水库储水面积计算:找到最高水位的海拔高度,根据此海拔等高线围绕的范围,估算其
面积
陡涯相对高度计算:(n-1)d≤H<(n+1)d
2.案例:计算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a、b两点间的坡度;c陡涯的相对高度;此处修筑的大
坝海拔高110米,水库的容量大约是多少?
计算过程:
①图示区域最高在600-700,最低在0-100。

交叉相减,最大高差接近700米。

②a、b两点间图距1cm,相对高差200-400,坡度在200/500-400/500之间。

③大坝一定在图中的峡谷处,100米围成的范围大致是1.5cm宽,2cm长,面积约为
750×1000=750000m2。

④c陡涯是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100米,则相对高差H为
(3-1)100≤H<(3+1)100,200≤H<400。

Pizza的做法及做Pizza
所需的原材料
厚皮Pizza面皮
材料:
高筋面粉-----400g
低筋面粉-----200g
乾酵母粉------12g
温水--------300cc
橄榄油--------35g
盐-----------12g
白砂糖--------25g
蛋黄----------1个
作法:
1.将温水与乾酵母粉拌匀(温水的温度只要比一般冷水温一点点就好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