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影视剧中的中西医文化冲突聚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影视剧中的中西医文化冲突聚焦

近年来,中医药影视剧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展现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西医之间的纠葛成为近代以来中医药文化不可回避的内容。在众多的中医药影视剧中,展现中西医文化冲突的影视剧主要有3部,《刮痧》、《黄连厚朴》、《神医喜来乐》。

《刮痧》这一片名就是以中医上的刮痧法命名的,也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该影片主角许大同移居美国8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他激动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但随后降临的意外却使许大同如梦初醒,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因闹肚子发烧,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而这就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也给他们全家带来了噩梦般的经历。

导演郑晓龙所言:在设计影片的初期,我们就有一个想法,要表现探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1]

对于包括许大同父亲在内的中国人来说,刮痧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常用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影片《刮痧》中的美国人很难理解中国刮痧的原理,历史上,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医的看法带有着鲜明的猎奇与偏见的色彩,也能让人感觉到强烈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正如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所说的:东方主义不是表达了对一个与自己显然不同的(或新异的、替代性的)世界进行理解在某些情况下是控制、操纵甚至吞并的愿望或意图[2]。它与帝国主义强力有着特殊的历史关联。[3]

考察一下中医被西方解读的历史,中医在16世纪开始为西方所了解,,中国近代,随着西方人大批进入中国,中医在西方人眼中成为异于西医的独特现象。黑格尔所说的医药也为中国人所研究,但是仅仅是纯粹经验,而且对于治病用药,有极大的迷信。 [4]成为西方人看中医的基本论调。

在西方人眼中,中药更加是不可思议。玻璃碎屑、人的分泌物、石棉、蛾、牡蛎壳都入药,他们感到匪夷所思,并将之作为中国落后和愚昧的标志。经常用来退烧的梨子,在传教士麦高温的笔下也变成了异物,除外观相同外.这种梨与我们家乡的梨有很大差别。它们几乎毫无味道,硬得几乎要用斧子来砍。亲眼目睹一个满脸通红、眼里布满血丝的病人有气无力地努力咬着这坚如岩石的梨以期解渴退烧的情景,实在令人可怜。[5],中药都来自植物王国.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效验的草药。[6]我们便不难看出西方人对中药的态度。

反之,考察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我们会有迥异的发现。西方的医药知识至少在明代已开始输入中国,1820年,马礼逊与李文斯敦在澳门创设赠医所,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设立西式医疗机构。此后在中国,西医逐渐获得了中国民众的信任。随着来华传教士医师的增多,以及西式医院在中国各口岸的陆续建立,一种新的医疗体系在中国得以确立。随后,中医、西医的概念出现,而至一般民众对中医和西医两种认同大体接受,二元的中西医学体系就可以说形成,中西医之间的竞争由是开始。[7]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认为,中医只是手艺,没有客观的凭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中医中药的讽刺更是深刻: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8]

中国人对西医的追捧和对中医的态度,导致了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几次大规模的争论:

第一次论争: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时的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并于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前后颁布两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都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法令》的颁布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中医界纷纷表示抗议。对此,北洋政府认为中西医致难兼采,只能先其所急,而专取西法是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依然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但为了抚慰中医界的情绪,又称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

第二次: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此事报请教育部批准时,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

第三次论争:中医科学化之争。建国初期,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又一次拉开中西医论争的帷幕。支持中医的认为,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证明,而反对者则认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是伪科学。在民间,双方的争论一直存在。2006年,中南大学的张功耀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以及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的签名,卫生部发言人表示明确反对,新一轮的中医存废争论又掀起波澜。[9]

中医近代在中国的命运其实反映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德先生和赛先生传入中国社会后,中国人在西方科学化立场下对自身文化系统的一次讨伐。中国人置身自己的文化氛围内尚且成为西方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在极少接触中国文化的美国社会,对以刮痧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误读甚至曲解自然不足为奇。

《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由此展开了电影中关乎中西医乃至中西文化的冲突,剧中高潮出现在庭审前的听证会上,这场听证会的双方分别是中西文化的代表,论辩双方辩论的焦点是:刮痧是虐待儿童还是中医疗法,在列举双方论据时所用的都是中西文化误读的例子。刮痧这一中医诊疗手段在异国国度所遭遇的误解只是一个表现,影片中逐渐展开中西医误读后所主导的中西文化中西医所在价值体系的叙述。

第一个例子:关于许大同打孩子。在听证会上,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说出了大同打儿子的事实,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甚至断绝了与老板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关系。

第二个例子: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david说许大同是一个沉醉于暴力文化的人。许大同辩解说孙悟空是一个善良的具有正义感的英雄人物,他代表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关于第一个例子,许大同打孩子是给老板面子,借用孙隆基先生的解释:中国人的人格组成中既然具有很重要的他人成分,因此就产生了在别人面前做人的观念&&做人是为了别人才去做一个人为的角色,即使最后是为了自己也必须先为别人。无论哪一种情形,都含示意个人将观众对自己的看法看得比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更为重要。面子与门面,顾名思义,是指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内里的东西,因此完全是摆给别人看的&&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味就是不待别人开口,而是从鉴貌辨色去觉察对方的需要,下级对长官也是看面色办事,对有头有脸字号的任务就更需要给他面子。一般来说,中国人的做人表示自己有心的方式就是给对方面子。&&(10)许大同当着老板的面打孩子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的相关方面。养不教,父之过,中国儿童教育以严格为主,有时需打骂管教,民间有棒下出孝子的说法。正如电影中许父说: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