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人生剧本的导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我们内在的某些感觉是早就已经存在的。我们的人生就好像舞台剧一般,在一幕幕的演出过程中渐渐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而也总是当童年的经验一再地于剧本中反复重现时,这出戏也就落幕了。(许宜铭,2009,122)
一、剧本导演是你自己
人生中某些重要的场景,包括你的婚姻状况。你会不会离婚、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甚至于什么时候死亡……这一切都深受你过去为自己所设计的人生剧本所支配,而这个剧本的形成是通过你在童年时期与父母长辈的互动中所写下来的。在那个时侯你完全没有生存的能力,你无法操纵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你必须百分之百倚赖父母及其他长辈才能够生存下来,而这种倚赖不只是肉体上的滋养与抚触,也包括我们在心灵上渴望被认同、被赞赏、被拥抱的情感品质……因为在我们生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理性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对外界的事物是全然接纳与开放的。(许宜铭,2009,123)
第二,做完以上功课,便可以开始让自己进入冥想的状态里面。试着去冥想的时候,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舞台,舞台上的布幕正缓缓拉起,第一幕就是刚要出生的时候,可以仔细地看看自己出生时的状况,那一些围绕在你身边的人,他们的反应、脸上的表情是什么?(许宜铭,2009,136)
接下来,请你试着去默想在你襁褓时期,父母亲对你接触的品质是如何的?当然,在你默想的过程中,脑中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并不是一定是真实的状况,但是影响你生命的是你内在的这些感觉,所以请务必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你脑海中之所以会这样想,一定有你真正的原因,所以充分去感受、厘清感觉。(许宜铭,2009,136)
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在自我觉知的过程中,重新去接纳自我的一种现象,你不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才觉得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当然,这种自我价值感的恢复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自己不断地去觉察、去练习。(许宜铭,2009,128)
三岁到六岁
人生剧本的第三幕是满三周岁到六周岁的这段时间。
在这个阶段成为人生剧本的“幼儿决断”或“早期决断”。在我们三到六岁的时候,开始接收父母长辈们加之于我们身上的禁止令、驱迫令、负面的概念,以及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中文化和次文化的影响,甚至学会了玩什么样的心理游戏等,这些都是在这个阶段当中学习的。然后到了六周岁的时候,内在孩童属于直觉的部分已经帮你选好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好方式。所以在你六岁时,人生剧本的大纲就已经决定好了,看你将来要演出的是一出英雄剧,或是拖拖拉拉的连续剧,还是一出大卡斯大制作、场面豪华的爱情伦理大悲剧……(许宜铭,2009,129)
人生概念
六周岁时的幼儿决断,已经决定了我们在人生脚本里的角色与剧本,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概念在这个阶段也已经形成。六周岁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跟老师或同学互动,在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人比较不会自主地选择,直到我们升上初中时,你会发现自己开始选择朋友了,(许宜铭,2009,130)你会选择一些跟自己性格比较相近的同学,形成一个属于你们之间的小团体,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人生概念就已经形成了,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只是不断在强化和演练自己的生命当中所作的决定。(许宜铭,2009,131)
下列的问题可以协助你进行默想:
说说你知道有关你出生的事。
当你是婴孩(三岁以前),你和谁同住?住在哪里?
当你四五岁是你和谁同住?住在哪里?
当你开始上学时你和谁同住?住在哪里?
当你十岁时你和谁同住?住在哪里?
描述一下在你小时候妈妈的样子。
描述一下在你小的时候父亲的样子。
当你妈妈对你不满意时,她做什么?
当你妈妈对你满意或高兴是,她做什么?
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过去与父母的任何一个互动情形,对我们现在人格的影响有多大。因此根据早期我们与父母的互动关系,意识深处就已经决定好,在自己的人生里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值得被疼惜、被关爱、值得拥有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人?还是一个对人生充满自卑、自怜、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任何温暖、赞赏和他人协助的人?(许宜铭,2009,123)
落幕
直到死亡为止,我们的人生剧本才算真正落幕,除非是我们在人生剧本这一幕幕的演出中,有所谓的“巅峰体验(Peak Level)”,否则,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一再地重复扮演脚本上早已设定好的角色,直到我们的生命结束为止。
所谓的巅峰体验,就是当我们的生命里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改变或抉择时,我们可能经由这些变故,从此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而这样的经验、这样的过程就是巅峰体验。(许宜铭,2009,134)
在美国就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用两只刚出生的猴子做喂奶的实验,一只用棉花做的母猴来喂奶,而另外一只则用铁丝做的母猴喂奶。几个礼拜过后,那只被棉花做的母猴喂奶的小猴子性情比较温顺、和善;而那只被用铁丝做的母猴喂奶的小猴子情绪显得相当暴躁、不安,并且非常具有侵略性和攻击性。(许宜铭,2009,123)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带着自己决定的角色,开始去跟外面的世界接触,并细心地去感觉、发现这个世界对自己是危险的或是安全的。我们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开始跟新的人事物接触、互动,在这个时候有些人也许在成长过程中碰到许多良师益友,所以他会感觉这个世界对他而言是安全而且充满支持的(许宜铭,2009,131),相反,他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他而言是不安全而且充满危险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过程并不是靠头脑可以改变的,在这样一个颠覆的过程里,生命内部会有许多经验需要重新建立于整合。只要我们的人生还没有走到落幕的时候,我们都有机会停下来好好地觉察一下,看看在自己的人生剧本里我们一直在扮演什么角色,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多辛苦,我们一直被固定在相同的角色里而无法展现出真正的自己。(许宜铭,2009,135)
二、人生剧本说明
出生3周岁6周岁12~13岁17~18周岁死亡


出生
故事开始的第一幕是你出生时的场景,当然也有些人把这个过程往前推到母体受孕的时候,甚至有人把记忆延伸到前世去,但是,在挖掘生命潜能、自我努力的道路上,比较注重今生,光是要觉察今生今世就已经够我们忙碌的,所以建议将觉察的重点放在自己这辈子要努力的功课上。(许宜铭,2009,126)
做自己人生剧本的导演
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就好像在演一出舞台剧。事实上,在演出之前,我们早就已经决定好在自己剧本里的男女主角、配角,或者会有什么样的人出来跑龙套……在这个剧本中,会有怎么样的道具、灯光、布置,甚至会出现什么样的对白都是你早就已经决定好的。(许宜铭,2009,122)
在你的人生中,你曾经与无数的人相逢,而每一个人给你的感觉也都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缘深、缘浅。事实上一般所讲的缘分跟我们的内在孩童或童年时的感觉有密切的关联。(许宜铭,2009,122)
当然,目前的医学研究报告中早已证明,在母体受孕的第十二周起,腹中的胎儿会开始对外界的事物、声音或光线有反应,而事实上所谓的胎教是针胎儿在母亲体内的时候,母亲的情绪或心理状态对胎儿造成的影响。(许宜铭,2009,126)
所以,所谓的胎教并不是你在怀孕时多念了一点英文,你孩子的英文程度就会比较好,或是你多听了一些古典音乐、多看了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你的孩子就会比一般的小孩多一点文学和艺术的细胞……真正的胎教时母亲通过脐带将体内血液的养分,传送到胎儿身上以帮助胎儿长大,而当我们在情绪或心理状态改变时,我们的血液也会开始跟着产生微妙的变化。母亲在怀孕时跟胎儿之间的联结,一会通过血液将母亲的生命经验或情绪反应传递给胎儿。(许宜铭,2009,127)
你记得的那事是你小时候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说一说。
三、理清剧本内容
看完上述人生剧本的说明之后,请找一个完全宁静、不受打扰的地方,放点轻柔的音乐,不要发出任何声音,让自己保持全然的静默,然后开始进行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先把“十二个禁止令”、“五个驱迫令”、“七个负面人格特质”及“八个心里游戏”中曾经回答过的问题,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回想的时候,不妨将回想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串联起来,当逐渐看清自己生命的全貌时,刹那间,心里会涌现许多体会和领悟,而这个“悟”的过程必须靠自己去做,至少要花三十分钟时间。(许宜铭,2009,135)
然后到了你开始学爬、学走路的阶段,你可以进入默想去看看自己在这个阶段有没有得到父母或哥哥、姐姐的支持与鼓励,你那个时候的生活是不是过得很快乐,你会不会很爱哭,被接触的品质如何?
再到你稍长大一些,在幼儿时期你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情形如何?你的父母亲怎么训练你大小便?当你不睡觉时,他们怎么对待你?在你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有没有被其他同学欺负?那个时侯的你是活泼开朗还是十分闭塞?你在跟邻居的小朋友玩游戏时,你总是当孩子王还是跟屁虫?
你碰到了什么限制或鼓励?到你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如何,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第一次求职、第一次谈恋爱、第一次失恋的经验是如何的?你在孤独时如何自处,生气时如何表达,你学会何种心理游戏,你如何选择自己的朋友?(许宜铭,2009,136)
你一幕幕去回想自己人生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在这样一个回溯的过程中,你可以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的人生一直在重复着怎样的事件或什么样的感觉……(许宜铭,2009,136)
当你爸爸对你不满意时,他做什么?
当你爸爸对你满意或高兴是,他做什么?
你小时候最喜欢爸爸的是什么?
就你现在记得的,你对父亲最差劲的记忆是什么?
你对母亲最差劲的记忆是什么?
你最喜欢母亲的是什么?
你小时候最喜欢听的故事或童话是什么?
简短地说一下那个故事的内容。
这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当你小的时候,父母做了你认为不对的事时,你做了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
在“人生概念”形成的这个阶段里,我们碰到了什么样的环境或与什么样的人互动、熏陶,让我们决定了内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的看法。于是,属于我们人生概念的能量分布图出现了。
(许宜铭,2009,132-133)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能量分布在这四个象限里的强弱都有不同,你可能发现自己经常处于某个象限里,但是偶尔也会跳到另一个象限里。我们并不是长期固定在某一个象限里,而是随着周遭人事物的变动、更换,在这四个领域里转换。
三岁前
人生剧本的第二幕是从出生之后到满三周岁的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微妙通过触觉开始于外界接触,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抚慰、认同、爱、支持、关怀或贬损、忽视、惩罚、羞辱、指责,到了三周岁时,就根据自己与父母的互动经验,在潜意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中为自己做好了人生定位,尤其是一岁以前从父母那儿得到抚慰等正面信息愈多的人,在生命里I am OK的成分就愈浓,一个从父母那儿得到愈多温暖和肯定的人,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会愈高;相反地,从父母那儿得到愈多负面信息的人,他内在I am not OK的成分就愈强。(许宜铭,2009,127)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想想,就会发现其实在人生里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要提升自我价值感,就像在这个社会上有的人通过交朋友、通过人际关系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有的人通过学历、有的人通过参加社团或从事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学佛……来建立自我的价值、找到自己的定位。(许宜铭,2009,128)
但事实上,真正的自我价值必须建立在自己生命品质的不断改善上,如果只是一味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外缘的成就或他人的肯定上,当有一天外缘改变了或社会上的价值观变更时,你的自我价值感也就跟着破灭,到那时你又会觉得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其实你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如果只是将自我价值感建立、依附在外界的诸多外缘上,有一天,当你换了一个团体、一个环境,或是到一个与你原本生长环境有不同价值观的地方,顿时间,你会觉得自己过去能力建筑在外缘上的成就与自我价值感都意义崩溃了。因此一直让自己攀附于外缘的争逐上、一心想要借由外在名利地位、权势财富来满足自我价值感的话,到了最后恐怕总要失望的。(许宜铭,2009,128)
剧本完成
十二三岁完成人生剧本之后,我们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演练、彩排,渐渐地学会挑选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一个只属于我们的小圈圈,我们开始固定地做某些行为与嗜好,在我们尚未正式登场前,我们将自己的这个角色不断堤彩排、一再地演练,直到我们十七八岁剧本完成时,我们才开始正式粉墨登场……(许宜铭,2009,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