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戏、亲子教育、亲子培训方案集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2个月宝宝户外行走训练的亲子指导

10个月之后的宝宝逐渐进入了行走训练的关键期,随着他们月龄的增加,他们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活动范围也相对扩大了,室内的活动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大动作发展上的需求,他们更愿意到户外去,在与自然环境的交互活动中,发展各项大动作技能。

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设计亲子活动课程时,特意将10~12个月宝宝的行走训练活动安排在户外进行,让宝宝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尝试练习行走,体验不同的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不同感官刺激,提高宝宝平衡行走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他方面的同步发展。

根据多次开展10~12个月宝宝户外行走训练亲子指导活动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三个保证此类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要素,即环境创设要体现多样性,材料提供要有层次性,家长指导要有针对性。

一、创设多样性的环境

对于1岁以下的宝宝来说,教师在活动前精心创设活动环境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就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动作、积累经验。我们在开展户外行走训练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宝宝动作能力的发展,还要考虑不同的环境带来的不同感官刺激,挖掘环境的多样教育功能,丰富该活动的教育价值。

宽敞的草地和平整的塑胶软地是我们早教指导中心主要的户外活动场地,在这一宽敞而又安全的场地上开展宝宝的迈步行走训练是非常适合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小脚来回走一走”的活动,引导宝宝在成人的搀扶下,在草地和塑胶软地之间来回行走。活动过程中,我还鼓励家长帮宝宝脱去鞋子,让宝宝穿着袜子在草地和塑胶软地上行走,感受这两种场地给宝宝带来的不同感官刺激。

当宝宝走在草地上时,他们不仅能感觉到草地的柔软,也能体验到小草扎在脚底有点痛,又有点痒的感觉。然而,当宝宝在塑胶软地上行走时,又能体会到与走在草地上完全不同的感觉,塑胶软地是有一定硬度的,宝宝在上面行走时,他们的脚底不但能感受到地面的硬,还能感觉到地面的粗糙。其实,成人根本不需要用语言去告诉宝宝这些不同的感官刺激,通过观察宝宝与环境的互动情况我们发现,宝宝已经自主体验到不同的场地给他们脚底带来的不同刺激。因此,活动中就会出现有的宝宝拒绝将另一只脚踩在草地上,只愿意在塑胶软地上行走。

“小脚来回走一走”活动是针对10个月刚刚开始学习迈步行走的宝宝设计的,当宝宝12个月大时,他们的行走能力在不断提高,有的宝宝已经能开始独立行走,有的宝宝也已经能拉着成人的一只手较平稳地迈步行走。这时我便将宝宝带到我们早教指导中心最有特色的场地——高低起伏的小山坡以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游戏区域,在这两个富有野趣和童趣的环境里,我们和宝宝一起玩“你好,你好”的游戏,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宝宝迈步行走的训练。

在高低起伏的小山坡上行走对宝宝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来说是一个挑战,宝宝要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身体的位置,尝试控制身体的平衡,努力使自己在小山坡上不摔倒。而“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游戏区域对于即将能独立行走的宝宝来说,则起到了推进其行走能力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宝宝在与家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时,在家长的鼓励下,他们在“七个小矮人”之间尝试着独立行走。在这两个区域开展的迈步行走活动,不但能使宝宝在有趣的环境中不断挑战自己的行走能力,而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越来越多的宝宝敢于、乐于独立行走。

二、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0~3岁婴幼儿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对于月龄段越小的宝宝来说,这种差异就越明显,即便是同样月龄段的宝宝,在行走能力的发展上也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充分了解班级里所有宝宝目前的发展水平,然后再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选择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宝宝的动作发展需求。

在开展10~12个月宝宝户外行走训练活动时,我根据班级宝宝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活动辅助材料——呼拉圈、大龙球和小推车。

带声响的塑料小推车和大龙球适合那些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走技巧,即将会独立行走,但目前还走不稳的宝宝。活动中,有的家长让宝宝双手握住小推车的把手,鼓励宝宝慢慢向前走,也有的家长鼓励宝宝推着大龙球在小山坡上慢慢行走。此时,家长则紧跟在宝宝后面,控制好宝宝的行走速度和方向,做好保护工作,以免宝宝向前摔倒。

大小不同的呼拉圈则可以用来和宝宝开展“扶圈行走”的游戏。这个游戏适合有行走愿望,但还没有掌握迈步行走技巧、平衡能力又较差的宝宝。

对于那些平衡能力较差的宝宝,教师引导家长让宝宝站在呼拉圈内,双手握住呼拉圈,鼓励宝宝慢慢地迈步向前走。此时的呼拉圈是宝宝的“椅背”,它可以帮助宝宝控制身体的平衡,帮助他们完成迈步行走的训练。在这一环节中,呼拉圈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而对于平衡能力相对较好的宝宝,教师则引导家长尝试让宝宝站到圈外,与家长面对面握圈行走。此时的呼拉圈又成了宝宝的“拐杖”,宝宝在迈步行走的同时,要努力尝试学习控制身体的平衡。在这一环节中,呼拉圈起到的则是推进作用。

在同一个活动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宝宝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促进每一个宝宝的动作发展。同样,相同的活动材料也能适合不同能力的宝宝使用。这些活动材料的提供是否适宜,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现场指导是否具有针对性。

三、开展有针对性的家长指导

活动的环境是教师预设的,但是宝宝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却是自发的。教师在活动之前预设的教育目标是该活动最终应达成的教育效果,而非对活动当前的价值判断。有效的早教指导就应该体现在,教师能针对宝宝当前的活动情况,适时地向家长解读宝宝的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家长指导,帮助家长认识到宝宝目前活动的价值所在。

在组织开展“彩色小路”的游戏活动中,我特意在积木搭建的“彩色小路”旁放置了一些毛绒玩具,设置成不同大小的障碍物,目的在于引导宝宝尝试在行走中学习下蹲拾起障碍物。在活动过程中,我观察到班级里一个11个月大的宝宝在扶着“彩色小路”行走时,突然发现小路尽头的地上有一只“毛毛虫”,于是他扶着“彩色小路”,慢慢地走到“毛毛虫”跟前,蹲下身子试着想拿起地上的“毛毛虫”。起先,由于距离太远没有拿到,于是他马上调整了位置,向前又走了一小步,接着尝试。这次虽然能碰到地上的“毛毛虫”,但是由于抓握的方法不对,还是没能拿起“毛毛虫”。此时,他并没有放弃,仍然继续尝试着。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终于顺利地拿起了“毛毛虫”。

针对我观察到的这个宝宝的情况,我及时地向家长进行了行为解读,帮助家长了解到,宝宝这一系列的探索行为其实是他的一个思维过程。宝宝在完成“毛毛虫”的拿取过程中,发现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宝宝在不断调整动作的过程中,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一般来说,家长在活动过程中总是关注宝宝动作的完成情况,而宝宝在活动中的行为对他们的发展有何价值,这是家长容易忽视的。通过教师的解读,家长不仅能发现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也能帮助家长学会有效地观察宝宝的行为,从而能够正确地引导宝宝参与游戏。

《2-6岁宝宝观察力训练》

我习惯了提前给卡卡买书或者玩具,因为我不知道每个阶段宝宝应该会什么,生怕由于我的迟钝耽误了孩子的发展。而且我买回来的书和玩具,都是一股脑地统统放在那里,玩具,她能玩到什么程度就自己鼓捣去,比如,四五岁孩子玩的鲁班组装椅子,她一岁半我就放那里了,她不会组装,是全部给拆卸下来。拆完了让卡卡爸爸再给装上,她再拆,直到碰也不碰为止,我就给收起来,什么时候感觉她知道扭动螺丝,再拿出来。书,她不感兴趣的,自然不会理睬,感兴趣的,不管早晚,看呗。

《林怡育儿——2-6岁宝宝观察力训练》(全四册),这是一套类似于图画捉迷藏的练眼力的书,大约购于卡卡20个月,同时购回来的还有《奇奇好棒》等绘本,本以为她会喜欢那些故事书,这套略早,却没想到卡卡到现在也没有听完全部的《奇奇好棒》,却偏偏翻看起《宝宝观察力训练》。

适合1-2岁儿童亲子游戏

·

· 1.宝宝与你面对面站立,当你告诉宝宝说"变小了"时蹲下,说"长高了"时站起,边说边示范。然后"变小了"教宝宝蹲下,说"长大?"教宝宝站起,可反复玩。可锻炼动作协调和反应速度。[hjmAdHolder]

2. 贴粘纸:把花花绿绿的粘纸,根据妈妈的要求贴到妈妈的鼻子上、后背上或鞋子上;也可贴到宝宝自己的肚子上,脸蛋上……还可以叫他贴到椅子上、沙发上或杯子上……贴对了就表扬,错了就纠正。妈妈念儿歌“贴,贴,贴粘纸,宝宝贴对(错)了!

3.打气球:妈妈用手吊一个气球,高度随时调节,让孩予伸手跳起拍击;也可抛给他,让他用脚踢。用儿歌鼓励:“打球、踢球,宝宝,玩球!”

4.搔痒痒:孩子手掌心朝上,放在妈妈(或爸爸)的左手上。一面唱童谣,一面配合着节奏做动作(父母右手的动作):

炒萝卜,炒萝卜,(在孩子手掌上做炒菜状)

切——切——切;(在孩子胳臂上做刀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