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 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国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人

为本的管理就是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

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

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是面向21 世纪的教学追求。

2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桎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是的,主要是讲解、提问、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如板书设计,为了让学

生打出教者要板书的一个词),教师问个不休,让学生忙于应付,不假思索,东扯西拉,课

堂上大量时间在不得要领的“分析”中虚度,课外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学生课业负担十分沉重,这样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在阅读中更加生动

活泼的思维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富于创造性的表达,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影响受教育

者一生的创造性发挥。久而久之,他们面对一篇文章,不会自主的确定从文章中学些什么,

不懂得从哪些角度去深入思考,抓不住能够突破全篇的关键段落或语句,发现不了值得品味

欣赏的精言妙语,也说不出独到的见解,提不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3 创新教育的有机渗透创造以其新颖性、独特性、流畅性为其主要特点,语文教学中对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结合语言学习,不要搞花架子,不要搞形式主义。

小学语文的创新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创新,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是有助于提

高读写能力的创新,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入无拘

无束的状态,当学生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和

诱发创造力。当然,这些创造思维也还是源于学生在某种信息的作用下(教材内容的情景,

媒体辅助,教师独到的见解和点拨)突然闪现和顿悟的灵感,可以说,只有当儿童在课堂上

真正是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时,创新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如《坐井观天》授完后,学生激情很高,寓意揭示也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我们的教师如果抓住时机进一步点拨:同学们,当青

蛙跳出井口,会怎样呢?这是教材未开发的一块领地。此时的学生就会创造性地展开想象,

就会在原寓意的基础上扩张许多寓意:“眼光短浅”,“胸襟广阔”,“看问题要全面性”,“不能

片面狭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创造性发挥的力量。

4 创新教育的几种策略4.1 求异:即答案结论的多维性。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

动的听讲,被动的回答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

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例如回答一些灵活的

题目或给课文分段,讲段意只要学生思路活跃答案可以百花齐放。有的教师照搬参考书,为

了正确的答案不惜宝贵的课堂四十分钟,穷尽“追问”,直至答案正确,这样的教学有何创新

之意?总起来,求异怎么求,教师课堂上注意“三不”: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

4.2 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求异讲的是答案结论不要唯一,就变则是讲出答

案结论的方法途径不要同一。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求变的思想在课堂

教学上的体现,就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如李白诗《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为什么不用“升”,以前我教这首诗,学生默写时总是把这个字默写成“升”。后来我

拿到课堂集体更正,有一个学生大胆地说:“我看用‘升起’的‘升’好,因为紫烟在冉冉上升,具体形象,我的头脑里始终就是那个升起的‘升’。当时我狠狠地批评过那个学生,这是大诗人

的诗会有错吗?现在一想,觉得那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扼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

鼓励学生大胆地向权威挑战。

4.3 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课堂信息交流由三部分组成,信息的发出,信息

的接收,信息的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对于信息的接收者———学生来说,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只有一条,即来自于教师发出的信息(即信息交流的单向性):“求活”就要变“单向”为“双向”或“多向”,即发出者(教师)要承担接收的任务,接收者

(学生)也应该有发出的权利,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样的“双向”交流。

课堂活动才能够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学生创造的潜能力才得以开发,创造的激情才得以释放。如《穷人》这篇课文,一位教师在讲主题桑娜的善良时,一位学生就大胆提出:为什么作者在材料安排上,不把桑娜安排两个小孩,西蒙安排五个小孩,西蒙死后,留给桑娜的负担不是更重,那主题不是更突出吗?教师就从实情出发加以引导:“七人供两个,每个人节约一口饭,两个小孩平均可吃3 口半,如果那四人供五人,一口也吃不上,只有饿死。”由于信息的“双向”交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写作要合情合理,不能只为了主题的鲜明而胡乱编造。

综上所言,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列,在语文教学中大胆进行教学创新,相信语文教学会进入一个低耗高效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