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篇读后感(胡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传》读后感
今日完读《胡适传》,一代哲人,为民主、自由而奋争,为国难、民穷而奔波,尽一个知识分子的应尽责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人、领军人物,一度曾任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终生索求,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堪有孔子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风骨,其主张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思想及怀疑的精神,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至今令学人深思。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正如毛泽东所言,该是为其正名的时候了。
“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
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侯,替他恢复名誉吧。
”蒋介石送挽联称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当是对其比较确切的评价。
读《胡适传》有感
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
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
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
不以为意。
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
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
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
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
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补课”的。
在美国的几年,据罗织田推测,可能并没有认真读多少书。
先是在康奈尔,书没读好,倒是成了校内小有名气的演说家。
后来转学到哥大,应酬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要写好几封信。
记得以前读胡适的留学日记,他常自责不安心读书,朋友来信中也常劝他好好读书。
说胡适在美国没有读书自然不可能,但从日记中按图索骥,其这一时期所读之书,要是比起陈寅恪吴宓等来,就显得黯然了。
胡适日记中记载其与友人打牌、喝酒,动辄半天,多不甚举。
如此留学之胡适,后来竟能得享大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之人物,虽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胡适本身聪慧过人,又早怀做“社会之导师”之宏志,为此亦做了相当的准备。
胡适读书博杂而不精,自己亦承认此为生平大过,但要成为一代之精神导师,必须是个通达之才,而不能只是一个专功之家,而胡适于专业学习之外尤关注现实政治,实为其归国
后呼风唤雨奠定了基础,这些又是陈寅恪吴宓等所不及的。
读至此,不禁想,“浪子回头金不换”,胡适虽在美国虚度了些时日,但后程发力,终成名山大业。
但当年,中国虽处内忧外患之中,没拿学位的胡适尚可回北大任教,既而掀起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且在其后的岁月中纵横议论,针砭时弊,还差点参选了总统,其一生可谓传奇而多彩。
试想今日回国之留学生,虽有绝世之才干云之志如胡适当年者,安得成就如彼之洪业乎?思之不禁“西北望长安”,一声叹息尔。
重读《胡适传》有感
最近在单位整理东西,无意间看到了多年前《光明日报》连载的白吉庵先生著的《胡适传》,便再次拜读了一遍。
记得当时每天拿到报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连载的《胡适传》剪下来。
今天许多人对胡适可能比较陌生了,因为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比较久远了。
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他和陈独秀一道,是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第一人。
我十分敬佩胡适的人品!敬佩他的清正廉洁!敬佩他的骨气!敬佩他的才学!
胡适和母亲包办的年龄比他大、且识不得几个字的原配夫人江冬秀(小脚,即缠足)白头偕老,以他的身份地位和才华能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完全可以再娶第二、第三房姨太太,或抛弃原配,找个年轻貌美的。
所以,从这一点看,他比鲁迅强。
胡适的清正廉洁、他的骨气更令人钦佩。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四年驻美大使,离职时银行存款只有1800美元。
长期在美国生活,但不愿加入美国国籍,拒绝接受美国人在住宅等方面的馈赠。
在他花甲之年,国民党台湾当局送给他六万美元,被他全数退回。
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欣赏的,是胡适曾经对年轻人常讲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胡适晚年在台湾某大学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的一次题目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演讲也非常经典。
他送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三味药”:第一味药是“问题丹”,年轻人应总要寻找、思考几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地研究解决;第二味药是“兴趣散”,每个人除了本职工作外,都应有几个业余爱好。
他认为:这种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使你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
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兴趣、爱好也许比他的职业还重要,还富有成果;第三味药是“信心汤”,年轻人必须自信,要坚信自己能够干成一些事。
他说: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读《胡适传》有感
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有的人一生庸庸碌碌。
看着胡适走过的人生之路,想想现在的我,总是觉得生活很无聊,从来都不发言,从来都不写文章,从来都不广交友人,也从来都不上心于学术,我只是静静地对着电脑,偶尔玩玩游戏,偶尔发发呆,偶尔拨弄自己的头发,偶尔担心自己的作
业没有写完。
时间就这样在我这无数的偶尔中流失,流失了又开始后悔自己什么也没有做,我的生活似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胡适大学和读研期间可不是这样,他研究学术,发表演讲,研究政论,发表己见,想着怎样去救过,怎样去顾家。
当然我不能和他比,只是有句话叫做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我想我必须要求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
不管晚不晚,我希望我也能有一番作为,能严于律己。
浅读《胡适传》
在我的记忆中,胡适这个名字只是在历史书上看到过。
过分的轻描淡写,是我对这位名人的关注并不多,仅仅是知道他曾经是北大的校长而已。
不像鲁迅,几乎每一册语文教材都有一篇鲁迅的名作,这就自然而然地对鲁迅了解更深了。
想去了解胡适,是从教育学课堂上认识到教授对胡适的崇拜开始的。
因为对一个人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胡适的文章,只是借了本《胡适传》来看看。
《胡适传》总共十二章,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仅仅看了前两章,也就是仅仅是了解到胡适先生在留学美国前的那段日子里的事。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胡适先生对家庭教育的见解。
胡适先生在十几岁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此他曾经发表过相关的一些文章,例如《敬告中国女子》和《论家庭教育》。
他认为:女子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其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有一位受过教育的母亲,才能使其孩子有
更好的家庭教育。
胡适先生还引用“三岁定八十”、“山树条,从小湾”说明了: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字上分别出来。
胡适之所以如此重视家庭教育,我想这必定是从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成就的对比中,以及自己母亲和别人母亲的教育的对比中总结出来的。
胡适四岁就丧父,母亲二十三岁就守寡,但是胡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反,母亲对其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求学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胡适渐渐地卓越于其他的孩子。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做人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
”在《胡适传》中清楚地写到:“每天天刚亮,就把他(胡适)叫醒,披上衣服坐着,然后训诫他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认真改正;并且要他认真学习。
又是向他讲述父亲的种种好处……”、“平时胡适在家做错了事,母亲从不在人前责备他,而只用严厉的眼光一瞅,胡适就吓住了。
到了晚上人静的时候,他母亲才关起房门教训他……”相比之下,胡适的嫂嫂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那么的愚蠢,她们总是在不顺心的时候拿自己的孩子出气,骂给别人听。
胡适先生的父亲死后,家业逐渐衰落,但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为胡适多交学费,使得私塾的老师能在严加管教年幼的胡适,并倾尽全力教育好胡适。
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逃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学会自己读一些深奥的书了。
这应该能给现今的父母们一个启示:要求孩子学特长固然重要,但是如何令孩
子对所学东西产生兴趣,而不是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就更显得重要了!
联想到我的家庭教育,我的父母还是做的很不错的。
他们向来不会在客人面前埋怨自己孩子的不是,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树立起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外,我真的有做不好的地方,他们就会在日常聊天中指出。
我的父母始终认为不应该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另孩子失去该有的自信,否则得不偿失。
至于我的学习方面,他们从来不可以要求我去学这学那,而是培养起我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并在我求知的过程中给予我极大的帮助。
希望更多的人把家庭教育重视起来,而不至于白白断送了众多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