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
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
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
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
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
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
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
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
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
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
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
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
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
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
”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
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二是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
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
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
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
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
故而,报刊文章所揭露的盈余管理案例多发生于以下一些涉及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费用资本化,成本分摊和存货计价,投资收益核算的会计方法选择等。
另外,有报道显示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收入也成为一些公司的调节盈余的手段。
对盈余管理目的必要性可以从盈余管理的动因来了解。
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
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或减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
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
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
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违反这些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债务契约中规定的条款限定底线,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
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上市公司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避免偿债能力比率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这样,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债务契约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3、避税动机
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
通过盈余管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
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往税率低的子公司转移利润,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4、政治动机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上市公司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
成果高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上市公司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增当期的报告盈余。
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蒙骗上级主管部门而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往往是调增利润,以避免企业及其管理者受到政策限制和行政处罚。
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经股份制改造之后上市的,国有股比例在股权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多为企业主管部门任命。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政治前途,为了其政治前途,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员会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西方会计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其他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毕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而盈余管理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从公司治理结构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关系不明。
许多上市公司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剥离或合并而成,因而在管理上与其母公司关系十分复杂,因而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多。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如下现象: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采取提前确认收入、推后确认收入以及变造交易收入的手段以达到平滑收益或伪造收益的目的。
由于企业对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企业为了粉饰盈利状况,人为地通过改变收入确认和计算原则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某些上市公司基于资本市场盈利预期的压力,或是基于再融资配股的压力,常常借助跨年度时点确认虚假收入,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等为由冲回。
更有甚者,公然违背会计制度规定,采取非法手段伪造交易事项或原始凭证,借以虚增收入和利润。
2、虚假确认费用
采用费用资本化、递延当期费用以及潜亏挂账等手段调节利润。
本该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费用,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予以资本化。
2007年1月1日实行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计入资产,根据新准则,企业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作文章。
当企业欲提升业绩,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的要求,扩大借款利息资本化的范围。
再如,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
这样,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对于已经发生的资产减值或损毁采取回避的态度,不予确认,形成潜亏挂账。
微利公司采取取少计费用、损失挂账的方式避免会计报表出现亏损。
3、利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常使用的手段之一。
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通过商品购销业务、托管经营、资产及债务重组、转嫁费用负担等手段调节利润。
下面就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解释: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
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
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产生暴力等。
著名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是通过合理利用会计准则,精心安排确认收益和损失的时间来消除利润的波动,合理利用费用重组来抵消出售大型资产带来的一次性收益,再将这类受益分摊到未来年度确认,采用收购有盈利的公司或再适时出售资产的方式调节收益等。
二是不等价交换,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如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盈利水平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非上市的国有企业,或利用债务重组等其他方式。
关联方交易历来是母公司向上市公司“输血”的一种主要方式,母公司向上市公司让利,以解上市公司燃眉之急,从而保住上市公司为母公司再融资的功能。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通过地方政府补贴、税收返还以及巨额冲销等手段调节利润。
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往往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同时许多省份和地区也将上市公司看作地方的“门面”和“窗口”。
因此,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壁垒成为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的重要因素。
比如:当地政府部门采用计划手段,按企业销售每吨产品由财政补给一定补贴的形式提高其年度业绩,使其经营业绩符合上市标准不被摘牌或者能够获得较高的配股价格。
更有甚者,地方政府补贴还成为其改善经营业绩、避免上市公司年报出现亏损的“救火队”。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
我国2007年1月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中规定需要计提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价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等等。
因为有些计提准备比例的确定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其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
例如:当本期利润较高时,可通过本期多提准备金的方式环节未来期间的压力。
另外一些实证研究表明,亏损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亏损比真实亏损大很多,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存在利用盈余管理虚减盈利以图将来亏损的现象。
亏损公司在扭亏无望的情况下,就采取“一次亏个够”的恶性亏损行为,为以后扭亏埋下伏笔。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
一般地说,由于企业及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变通机会(如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给企业政策的“再选择”设定太高的“门槛”,能让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
比如: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
我国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至少每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一次复核,当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该调整:固定资产包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一般比较大,因此,上市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固定资产的三个因素需要改变时,就可以利用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
盈余管理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适度的盈余管理是公司走向成熟的标志,表明公司的有关利益主体能够采取合法手段实现自身的利益。
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机会主义行为,如上市公司滥用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原则、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粉饰利润或逃避税款。
它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作用,已成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资本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成为阻碍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要解决目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促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防止盈余管理的滥用。
现代企业制度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有机土壤,鉴于此,应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提高董事会、监事会等非经理人员信息收集、评判能力,以加强对公司管理行为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
同时,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
激励机制的核心是使经理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挂钩,使经理也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的享有者,从而使股东目标成为经理目标,即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趋于一致。
为实现这一目标,推行股票期权计划不失为一条可行途径。
2、资本市场的完善
盈余管理产生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我国资本市场有实证已经证明是弱式有效市场,要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要促使资本市场健康完善发展,并使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有实现的真正土壤,以达到治理盈余管理的目的。
如今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干涉过多,是资本市场不能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我国已加入WTO,鉴于此,我国证券市场要渐渐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结构。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包括合法选择和非规范会计选择,这些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合理则完全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行驶鉴证职能的经济警察,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管理知识和经验,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考察,形成专业判断。
故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监督力量。
也进一步显现出增强注册会计师盈余管理外部监控的重要性。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关于公司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首先,应扩充公司上市、配股的考核标准。
针对现行财务指标的主观性强、可操作空间大的特点,可引入一些客观性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指标等。
同时,还应改变财务指标的单一性,设计一套指标体系。
如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关键经营业务指标、获利能力指标或者其他非财务指标等,提高公司盈余管理的难度。
同时,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充分披露除财务信息外的其他决策所需信息。
针对金融工具创新等财务环境变化,要改进财务报表及其披露功能,使其能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与风险。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很多,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仅依靠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还远远不够,使用者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信息分析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充分挖掘深层次的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如注重对现金流量、非经常性损益以及关联交易等内容的分析。
要强调的是,投资者作为财务信息使用者之一,他们是证券市场的基石,行为规范的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在市场上的各自责任,对违规行为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因而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有制衡作用。
投资者素质提高了,基石稳定了,证券市场才能真正进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为此应切实提高个人投资者的素质,引导其投资行为,使其由短期投资者向长期投资者的角色转变,从而使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之间逐渐建立起联系。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可供企业管理者会计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第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的信息披露是提高信息公开性、透明性的保障,也是约束信息提供者的重要力量。
目前应加强上市公司对易于被用来操纵盈余的报表项目(例如长期待摊费用、折旧、营业外收入等)的主要构成和计算方法的披露要求:加强上市公司对重大时间的前因后果及过程的披露。
第三,减少制度的多头制度。
我国现有的财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有多个制定部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财务部、证监会、税务机关、证券交易所等部门,各自制定了上市公司相关的法规制度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多头制定有多重标准,可以从各个角度处理问题,但是缺乏统一性、完整性,给财务报告带来不规范,也易形成信息披露操纵。
因此,应完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尽可能克服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 (美)马尔福德(Mulford c.w)等著;程炼,郭戎,徐凯译,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与识别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梁莱歆等编著,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加)威廉R斯科特(WiilliamR.Scott)著:陈汉文,夏文贤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王华旭,刘远洋.浅析盈余管理及其动因[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08).
[5] 刘志悦.谈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条件和动机[J]山西财税,2007(04).
[6] 尹泽.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新会计准则对其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