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学生
学分: 1学分
学时: 16学时
编制: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功能
《形势与政策》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是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外,更要关心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

形势与政策课是连接学院与社会的桥梁,应运了大学生的这种发展要求,是当代大学生看中国、看世界的窗口。

本门课程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为了充分体现上述教育教学目的和功能,并充分结合我院实际,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贯彻“一根主线”与“爱党、爱国、爱校、爱岗”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理念。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依托教育部社政司制定的教育教学要点,以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主线,牢牢结合我院实际,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贯穿“爱党、爱国、爱校、爱岗”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情感智慧与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融入“一主三基”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相对稳定,但国内外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具有稳中有变的特点,而且涉及到多个领域,如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历史等等。

学院党委及党委宣传部、思政课部和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深入调研并召开教育教学专题会议,形成“一主三基”四大块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一主”是指以教育部社科司每半年下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精神为指导,讲授国内和国际热点问题、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三基”是安徽省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形势、学院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形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及其认识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内外热点问题做出分析,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概念、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理解政策的途径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和政府的基本治国方略。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形势,理解和执行政策。

1、知识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2、素质目标
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通过对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和研讨,使大学生能够厘清社会形势和正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以及对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2、教学难点:
本课程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且教学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

因此要紧密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坚定社会主义立场、有较强的形势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与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体系和内容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学好形势与政策课对于学好前两门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其它四门课程关系密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等课程为本课程方法论和理论原则与政治导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本课程直接历史和现实的素材。

本课程和其它学科也密切融合,它的体系在众多的学科基础之上,以伦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历史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托,又为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精神动力,鲜明体现了本课程思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与性、系统性与多学科融合性的特点。

六、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其内容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以及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

每学期从国内、国际两大板块中确定多个专题作为理论教学内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

七、课程内容和纲要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其内容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组织实施我院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

要紧紧围绕国内外形势、重大事件、重要时事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以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能力为着力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本课程分专题来讲授,要求担任本课程的专职与兼职教师要根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上级有关部门提供教学辅导资料,进行集体备课,统一安排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具体执行,组织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职与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教
学。

每讲均要求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认真听讲,课下吸收、运用。

(一)理论教学标准
课堂教学内容正确,表达清楚,深浅适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以及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各种政策,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状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让学生理解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是动态的,是具有时效性的,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要不断推出和调整,以及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国内形势与政策
1、学习目的要求
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掌握国内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把握国家发展状况;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发展和现状;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培养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

2、课程内容要点
(1)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两会等会议精神,这些会议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提出背景、原因、作用和实施状况等。

(2)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文化卫生教育发展形势,文化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完善、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建设的状况和发展,包括社会公平的进步、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谐社会的建设等内容。

(3)台海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问题的发展和演变,党和国家为此所做的各种努力。

(4)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带有突发性质的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影响和应对措施等。

第二部分国际形势和国家关系
1、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握国际形势,分析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中美、中欧、中日、中非等影响中国发展环境的重要国际关系,中国和亚洲各国的邻里关系,以及世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把握中国在世界局势中的地位和影响。

2、课程内容要点
(1)世界多极化的国际政治发展局势,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发展局势,中国在这两大世界主旋律中的影响和地位。

(2)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中非关系、中亚关系等重要国家关系,分析这些关系的发展变化,理解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局势中的影响。

(3)分析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的突发事件、热点问题,以及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二)学时分配
八、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第一,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先进单位或经济实体的领导人,给大学生开展形势政策讲座或辅导报告。

同时又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热点问题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让学生在授课教师精心策划和组织指导下带着各种课题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社区、农村进行实地考察。

授课教师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要求,确定一些有实践价值的课题供学生选择,这些课题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联系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运用实践教学环境,并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

首先,建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坚持从实际
出发,把握需要性、教育性、典型代表性等原则。

其次,借助学生社团组织,虚实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

我们创建了时政研究协会,并利用红旗社、真理社、求索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各种社团活动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再次,利用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利用假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以及兴趣爱好,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指导下选定自己的实践课题,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实践。

(二)教学实践环节
1、课程的实践教学通过整合课堂内外教育、校园网上网下引导、校内校外实践多个层面形成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包括:
(1)收听广播、收看视频
通过收听广播、收看视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前沿及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该环节与专题讲座环节并行,同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或撰写学习心得,以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2)讨论、辩论
结合专题讲座进度组织讨论会或辩论赛,主要针对与课程有关的当前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并辅以教师点评。

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丰富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可以充分体现课程的时效性;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及表达、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又可以通过讨论和辩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老师及时点评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是对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有益的补充。

(3)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即在课程教学期间或期末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教师进行现场教学,讲解、点评和讲授,拓展教学途径,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4)社会调查
主要指假期社会调查,即利用节假日,给学生布置较为开放性的形式与政策调查题目,要求学生撰写规范的调查报告,并在开学时组织交流活动,评选优秀社会实践论文及先进个人。

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在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的同时,
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现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特色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研究,增强大学生的群众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政治素质。

2、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1)实践教学要求老师精心组织,周密组织,切忌流于形式。

(2)老师安排实践教学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3)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之前要讲清方法及要求。

(4)演讲比赛、文明礼仪大赛后,教师要予以总结。

(5)参观、调查后,要学生写出观后感、调查报告。


3、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和内容及标准
为了确保各种实践教学方式顺利进行,应把实践教学活动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

(1)实践教学活动主要由授课教师考核,也可以吸收优秀学生代表参与考核。

(2)实践教学活动考核成绩计入该课程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

演讲要有演讲稿,调查要写出调查报告。

参观要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根据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发言情况、积极认真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给出相应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三)教师素质要求
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与学、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关系;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与本课程学习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教育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多媒体教室和现代化的电教设备
(五)教学组织实施
学院党委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制定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

思政部会同教务处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全校性的形势报告会由党委宣传部、思政部组织。

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要采
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党委宣传部和各系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形势报告会,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

思政部配合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和各系党总支要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挖掘教育资源,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进教育效果。

要通过对教育系统特别是学生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

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学生社团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学院校园网络要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

(六)推荐教材
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政工作司委托出版
2、《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3、《时事报告》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政工作司委托出版
4、《时事》VCD 高等教育音像出版社
5、其它时事性期刊杂志、报纸等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6、有关中央重要的会议文件、中央领导人讲话。

7、《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

8、《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十八讲,红旗出版社。

9、《中国青年报》
10、《人民日报》
11、人民网
12、新华网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考评将重点放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考评,结合课堂表现、活动表现等综合观察。

具体措施如下:
1、考核形式:
实行学期考核制,考核方法可以灵活多样,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及要求决定。

可以采用命题制卷考试(开卷)、写小论文、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

2、成绩评定: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采取多元考核,突出能力素质的考评。

将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四个部分:学生平时成绩为20分(含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课堂小组合作20分(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组织汇报等);学生社会实践成绩为20分(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作业、成果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期末考核采用写作论文或调研报告,成绩为40分。

但如果学生出现3次旷课,本期成绩为0分。

注:(1)期末考核:每学期学生在所讲授的专题和专家报告中选择一项完成一篇不低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或调研报告。

(2)社会实践成绩: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学生都必修根据活动情况上交两篇材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演讲稿等),主讲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态度给出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