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快速崛起的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天冲飞的航天城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快速崛起的调查

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西安东南倾,一城欲冲天。在著名的曲江景区之南,正在迅速崛起着一座极富特色、极具前景的航天新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30日,由西安市政府划拨90万元,租房办公起步,短短4年时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4.1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增速高居西安“五区两基地”前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航天速度、航天奇迹。但这还只是航天城冲飞前的蓄能积势,一个更大、更为快速、将会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发展正在孕育之中。

特色彰显,地位日重

西安被誉为中国的“航天动力之乡”,聚集了一批像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航天九院这样颇具实力和影响的航天科研院所或其投资的科技企业。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到“神舟”载人航天、“嫦娥”太空绕月,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发展,都有这些航天人的心血、智慧和贡献。现在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原本就是航天科技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一个在航天产业和国家综合实力展示与竞争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区域。2006年7月,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立足地方发展,着眼国家未来,签署了在这个区域内共同建设西安航天产业基地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4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发展环境、配套服务等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不仅为原有航天企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还吸引了省内的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航天九院等13家航天企业的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30多项军转民产业化项目进入基地,省外的中国卫星通讯集团公司等

3家大型企业进入基地,引进了中国-加拿大卫星通讯产业园、新加坡科技卫星公司等3大国际产业项目签约入驻。另外,省内的58家卫星应用企业还将以联盟形式陆续加盟到基地卫星应用产业中。通过这种园区建设的聚集效应,基地内的航天科技企业和民用航天产业项目,不论是规模数量、创新能力、科技实力、发展潜力,还是综合效益都实现了重大跨越。目前,基地共有航天企业23家,2010年航天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占全国的18.3%。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的航天企业产值将突破500亿元,占全国的22%,成为我国航天

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基地生产总值可达到500亿元,占西安市的8%,全省的2.5%,成为我省重要经济板块和发展引擎。

天地对接,军民融合

长期以来,由于受产业政策、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航天科技企业雄厚的科技资源很难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民用航天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

建立,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构建起从太空到地面的天地一体化产业体系,实现了航天科技与地方经济的有效对接,军工企业与民品生产的迅速融合。

基地建立伊始,就确立了“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产业繁区”的发展定位,重点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服务外包及动漫创意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基地内卫星应用企业有18家,预计到2015年达到100家,产值可达到300亿元。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集聚,引进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企业13家、太阳能光伏企业14家,总投资289亿元。特别是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重大产业项目的入驻投产,以及业界高端技术领袖人才入资的项目落户基地,把西安航天基地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向了全球同行业的领先地位。根据产业发展规划,西安航天基地新能源、新光源产业规模在2015年将达到220亿元。数字航天产业已具雏形,基地借助卫星应用产业中的数据传输技术与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10.8亿元组建我国目前注册资本最大的西影航天影视动漫公司,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西部数字影视动漫产业基地,形成了陕西文化产业的航天品牌。

基地内的航天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军工企业,在发展军工产品的同时,利用自身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发出了一系列民用产品,航天四院运用火箭箭体技术开发出了双金属复合管,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运用空间有效载荷技术,开发出了车载应急通讯系统,应用于电力通讯的多个领域和国际救援。航天六院的民品产品有上百种,2010年民品收入30多亿元,占到军民总收入的50%以上。为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基地专门成立了军民融合产业促进局,为军转民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军转民企业从产权、体制上与原企业分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仅2009年就为基地内8家军转民企业从国家发改委争取项目支持资金1.14亿元。目前,基地共有军转民企业12家,已开发民用产品41种,产值9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下一步,随着航天四院产业园项目、中国卫通卫星运营中心项目等一大批航天应用项目的开工投产,航天民用产业将得到更大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航天基地的军民融合产业将实现产值600亿元。民用航天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基地人口已从建立之初的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7.2万人,年均增长25%;一般性预算收入由基地建立前的4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3亿元,年均增长55%。2010年2月,西安航天基地被工信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以航天为方向的军民融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环境助力,服务添翼

基地一开始就把打造一流环境,提供一流服务作为根本任务,从服务、管理、融资等方面为企业助力,为发展添翼。

提供高效服务。基地针对国家民用航天产业的发展需要,组建了2办15局的管理服务部门,从项目引进、企业投产、产品销售到人才招聘等各个环节,为投资者和入驻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强化投资服务功能,基地专门成立了投资服务局,全权负责入驻企业的各项政策审批、资金扶持和配套服务。基地出台的《限时办结制度》使基地内项目的核准、

备案、审批等,由市级部门要求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分别由40个工作日缩短为8个工作日。搭建转化平台。基地积极适应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同需求,以西安航天基地国际孵化器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搭建科技攻关、知识创新、企业创新三大平台,形成包括各级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等在内的社会网络资源、企业孵化培育和投融资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企业成果转化和产品制造。基地建立以来,累计孵化企业73家,培养技术人才1500人次,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打造融资高地。基地着眼于破解资金短缺难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打造投融资平台高地。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协议,授信贷款62亿元。联合民间资本与英国蓝橡资本集团共同成立了中国西部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创投资企业——长

安蓝橡创业投资公司。与新加坡公司签订协议发起规模5亿美元的新能源基金。利用陕西在能源发展过程中集聚的巨额民间闲置资本,引导其投巨资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国内资金规模最大的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投资能力最强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成立了西安航天能源产业基金和陕西航天红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1亿元人民币。同时,牵头发起组建了政府融资平台和政府担保平台,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提升了融资空间,保证了基地设施建设、土地征用及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支持的需要。

创建良好环境。基地着眼于打造高品质的产业园区,聘请了具有丰富园区规划经验的新加坡邦城规划设计公司,依据基地的地形地貌,对园区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先后投资13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

方米。目前,又启动了星河运动公园、中湖公园、人工水系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产业基地特质已经显现。按照建设规划,完全建成后的航天基地不仅是一个投资创业的黄金地段,更是一个自然与城市互动、产业与居住平衡的“追星揽月之都、低碳宜居芯城”。

创新示范,启迪借鉴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发挥优势、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其示范作用和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一,必须坚持和推动科学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西安航天基地从建立开始,就秉承“四节约一环保”的理念,坚持低碳、绿色发展,无论园区规划、资源统筹、项目引进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地内大部分项目都是科技型、环保型产业,就连基地内道路照明也全部采用太阳能加LED技术,仅此项每年节省用电量60%。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大背景下,西安航天基地的引领发展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带给我们最根本的启示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快速发展,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才会拥有广阔的前景。

启示二,必须发挥优势和充分体现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也是潜力。西安航天基地充分利用我省航天产业的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确定航天产业立区的发展战略,引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