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戴平
2019级全体 2020年4月
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艺术园地里占有 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和产生于公元前5世 纪的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2世纪的印 度梵剧并成为最古老的世界三大戏剧。
戴平,1942年1月生,祖籍江苏镇江。上海戏剧学院
原党委书记、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家,现兼任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 会主任。1993年~2003年任上海市第十届、第十一届 人大代表。曾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领导干部”,被 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等五单位授予“全国普通高 校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称号。主讲《美学原理》、 《西方现当代美学与艺术》、《戏剧美学》、《中国民 族服饰文化研究》等课程。著有《戏剧——综合的美学 工程》《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等。主编《中国民族 发饰》大型画册,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上布景的虚拟有时也不必追求“形
似”,一桌一椅可以代表 金殿、衙门、山坡、 城楼 、院 墙、 床铺。这种“不像”并不影响戏曲的表达效果。因为 中国戏曲追求的是“ 妙 境”、“ 神 境”。
第三部分(7、8)论述“虚”的第2个问题--“虚”的条件。
第1个条件:“虚”要与“实”结合。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拟,“虚” 从“实”来,这样“虚”才能更好地写“实”。课文举了5个例子。这5个 例子分别是:
戏曲的虚拟的美学特征,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表演的自然主义弊病。戏 剧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因为舞台上的生活,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 翻版。高尔基说过:“自然主义只是机械地指出──记录──事实;自然主 义是照相师的手艺,而照相师只能──比方说──拍摄一副苦笑的脸,可是 为了表现一副讥笑的或愉快的笑脸,他就必须照了又照。所以在这些照片中 多少是‘真实’的,然而这种‘真实’只能在人的痛苦、愤怒或愉快的一刹 那才有。但是,照相师和自然主义者对于描写人的错综复杂的真实是无能为 力的。”而戏曲的虚拟对于表现错综复杂的真实却是大有可为的。一曲《牡 丹亭》,忽生忽死,忽梦忽醒,奇趣迭出,惊心动魄;《大闹天宫》里的孙
但是,对于戏曲时空处理的虚拟性,不应强调得过于绝对。“出之贵实 ”这一面,还是不容忽视。即使道具,也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元帅升帐 ,有“三军司命”的大帐;县官升堂,有“明镜高悬”的堂匾;《空城计》 有布城,以示城墙城门的存在;《武松打店》有“十字坡”的幌子,以意味 客店的存在。《秋江》老艄翁划船,船是虚的,桨是实的;《拾玉镯》中针 线、小鸡是虚的,玉镯却是实的;《走单骑》中关羽一刀杀八个是虚的,《 武松打店》中武松手里那柄银光闪闪的匕首却是实的。有些道具,则是半虚 半实、半真半假的。例如杯、笔、灯,都是在和整个舞台艺术风格统一的原 则下不可缺少的道具。但是喝酒时,杯子里并没有酒。由此可见,片面强调 剧情环境完全带在演员的身上,那也会使戏曲的虚拟失去了生活的基础。著 名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得好:“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缺乏 生活基础的虚拟,必然会“浮”起来,虚拟变成虚假。虚拟不是目的,虚从 实来,虚拟是为了更好地写实。
第五部分(10)论述“虚”的第4个问题--“虚”的不足。
以上分析都是从不同角度论述“虚”的好处,任何事物都 有两面性,所以这一段论述的是“虚”还有不好的一面。
因为“虚”就制约了其反映生活的 广度,它适合表现历 史,不适合表现 现代。如,传统戏曲舞台上不能出现身
穿羽绒服的人物(如果出现一定会让观众误解为是送盒 饭的剧务)。另一方面,“虚”虽然有这个不足,但还不 能轻易地把它改成“实”,把台上的走路姿势该成生活中 走路的姿势,把二胡换成钢琴,都会失 去戏曲的独特韵味。
《空城计》《武松打店》《秋江》《拾玉镯》《走单骑》
如表现元帅升帐,如果把大帐中的“三军司命”换成“明镜高悬”就不行。
同样,县官升堂,把“明镜高悬”换成“三军 司命”也不行。
元帅的大帐和县官的大堂在舞台上是“虚”的, 而“三军司命”和“明镜高悬”则是“实”的。
其他的几个例子也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喝酒--
争的紧急。
例2,夫妻话别却用了 20 分钟,这种
“虚”旨在表现分别的痛苦、战争的残 忍。
例3,夫妻观灯,舞台上明明没有灯,夫妻却在观“灯”。
这种“虚”旨在通过演员的 表演,启发观众的 想象,使观 众运用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有“ 灯”的情景。可见,戏曲的
“虚”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实”。
第5、6两段讲“虚”的第二种表现--布景的“虚”,表现在3 个方面:不求真(不设逼真的布景)、不求全(不设过多的布 景,甚至没有布景)、重虚拟(注重布景的虚拟)。
《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虽然没有布景,却借助于演员的歌唱、舞 蹈、对话、眼神,移步换形,边唱边舞,把梁山伯送别祝英台一路上的复杂 心情、各种景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十八相送的地点环境是虚写,两 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则是实写,尽管两人走来走去是在舞台上,但观众觉得梁 山伯对祝英台的长途送别是真实可信的。这是由于做到了“虚由实生,实仗 虚行”的缘故。
解读课文
一.课文的体裁是: 议论文 。一篇怎样的议论文? 是一篇论述戏曲表演虚拟特征的文艺论文
二.既然是议论文,那么课文的中心论点是: 对生活的虚拟是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
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3)提出观点。
第1段,提出中心观点
对生活的虚拟是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
第2段,引用古人言论,解释“实” 与“虚”的关系--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第3段引用古人言论,从反面说明“虚实结合”在戏曲 中无所不在。这样就引出下文对“ 虚 ”的论述,即, 中国的戏曲处处注重“ 虚 ”(对生活的虚拟)。
第二部分(4--6)论述“虚”的第一个问题--“虚”的表现。
第4段讲“虚”的第一种表现--演员的表演“虚”。
例1,几分钟敌军就走了 80多里,这种“虚”旨在突出战
综述:
这是一篇论述中国戏曲美学特征的文艺论文,总体上看, 文章围绕百度文库虚实”主要内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即,“虚”的表现,“虚”的条件,“虚”的好处,“虚”的不足。
最后提出了戏曲改革的希望,如何在新时代在戏曲舞 台上推陈出新,解决不足的问题。
所以,本文实际上重点是论述中国 戏曲的“虚拟艺术”的。
戏曲的虚拟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不能对其所需反映的一切生活都具有充 分的表现力,特别是演现代戏,虚与实的矛盾更突出了。身穿羽绒服的青年 在舞台上,自然不能用传统戏的开门动作;但是,倘若舞台上的走路与生活 中的走路一模一样,那又失去了戏曲的韵味;生硬地把迪斯科、电子音乐插 入戏曲,那自然不需费大的力气,但也不见得贴切有味。时代在前进,戏曲 要革新,观众的“虚实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何根据“以实为本,以虚 为用”的原则,在戏曲舞台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程式,就有待于广大戏 曲工作者的努力了。
例1.《梁祝》中的“相送”没有布景,但借助演员的表演观众
能使感觉出他们相互送别的场景,这是 虚写,进而细腻地表 现了两个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 实写。
例2.京剧《阳平山》的背景“山”是由“ 桌子 ”虚拟 而成。
所以老艺人说:舞台上的 一桌二椅 是各种虚拟物件的象征。
例3.《秋江》中的艄翁没有船,只有一支 桨 。
戏曲运用虚拟手法,是有条件的。何者该虚,何者当实,主要取决于剧 情和表演的需要。在这一出戏里可以虚多实少,在另一出戏里却不妨实多虚 少,大可不必强求一律。戏曲舞台强调虚拟手法是对的,但也不必一概拒绝 布景道具。《思凡》可以一点布景也没有;川剧《评雪辨踪》,一把椅子可 以表示窑门,吕蒙正把身子一弯,朝里一钻,就算进了窑门;但越剧《红楼 梦》里布景堂皇,华丽精致,同样大受欢迎。观众看后,觉得整出戏的风格 依旧是写意的。河北梆子剧院在新编神话剧《钟馗》中,把写意与写实结合 起来运用。天幕上的幻灯投影,虚中有实,实里透虚,同演员的表演互相映 衬,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布景很少,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有的老艺人说: “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象征各种虚拟的物件 。有时是金殿、衙门,有时是山坡,有时又是城楼、院墙、床铺。在京剧《 阳平山》里,曹操站在山上观看曹将和黄忠、赵云在山下恶战,这座山就是
用桌子来表现的。表现城门,用布画一个大致像城门的软景片子。《秋江》 里的艄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使观众觉得满台是一江秋水。如果 把一条船扛到台上,那么,艄翁与陈妙常载歌载舞的“妙境”就将完全被破 坏,“无可绘”的“神境”同样见不到了。
悟空,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天仙配》中的织女,用碎细的台步,飘 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摆动,给人以一种凌空蹈虚、冉冉而去的感觉;《苏三起 解》唱了几十分钟的戏,走了四百里路;丑行和净行的脸谱远远不同于生活 中的真实面貌……虚拟的特征渗透到了戏曲的唱、做、念、打中间,具有无 限的魅力,这当然是为自然主义的再现所无法比拟的。
演员的表演处处注意到虚拟,唱、做、念、打,既从生活出发,又不是 生活的照搬。描写战争,探子第一次来报,敌军离城尚有100里,第二次来报 ,只有20里了,前后不过相隔几分钟;在紧要关头,追兵在即,夫妻却要抒
情话别,缠绵悱恻地唱上一二十分钟。在《夫妻观灯》里,舞台上一盏花灯 也没有出现,只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演唱,把眼前遇见 的一盏盏花灯在人物心中引起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也仿佛身临 其境,似乎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花灯,置身于热闹拥挤的元宵街头。这里, 演员对街头闹市的花灯景色,采取了虚写,而对观灯的感受、感情的交流, 则采取了实写。虚实结合,启发了观众的想象,舞台上的“意境”就传给了 台下的观众。
的需要。 二是也不要一味追求“虚”而排斥“实”。
本段中所举的前两个例子《思凡》《评雪辨踪》论证 的是根据剧情要“虚 多 实 少 ”;
后两个例子《红楼梦》《钟馗》论证的是根据剧情要 “实多 虚 少”。这段论述体现了辩证分析的特点。
第四部分(9)论述“虚”的第3个问题--“虚”的好处--“虚”
具有独特表现力,即避免表演的自然主义,又能表现 错综复杂的真实性。
这段文字实际上是论述戏曲为什么要追求“虚”。戏曲的
特点是表现复杂的 现实生,活而戏曲又是舞台艺术,由 于受 时空的限制,舞台上的生活不可
能翻版现实生活,所以戏曲要有“虚” ,要以“写意”达到“写实”。
本段中所举的5个例子,都不是舞台艺术所能“再现”出 来的,所以要“虚”。哪5个?
值得一提的是第5个例子:丑和净的虚拟。现实生活中 不可能每一个具有滑稽或刚烈性格的人都长成那一副 面孔,可是中国戏曲却神奇地创造出这一极富虚拟性 的脸谱,其优势就在于它传神、简洁、直截了当地再现 了剧中人物的性格,还增强了平民大众的吸引力。看戏 的老百姓记住了这些小花脸和大花脸。实际上戏曲本来 就是民间艺术,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中国戏曲脸谱” 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是其他 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在中国的戏曲中没有真喝酒的,要表现这个场景,只需在 演员面前摆上酒杯,不需倒酒。但这“酒杯”的“实”是必须 有的,不然在演员面前放两只碗,即使里面斟满酒,也不能表 现人物喝酒的场面,起码观众感受不到。
所以,缺乏生活基础的虚拟,必然会“浮”起来,虚拟变
成 虚假 。
第二个条件:“虚”与“实”的比例要适当。 一是运用“虚、实”的根据是剧情 和表演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戴平
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对生活的虚拟。
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 贵虚。”这就是说,戏剧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表现手法则是艺术虚拟。我 们可以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如下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 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另一位中国戏剧家,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则认为,做到虚实结 合是“甚难”的:“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事实上,李渔的意 见倒是把虚与实的关系说得有点玄乎了。我以为,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既 可意会,又可言传,既能目睹,又能耳闻。它在传统戏曲中,可以说是无所 不在的。
戴平
2019级全体 2020年4月
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艺术园地里占有 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和产生于公元前5世 纪的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2世纪的印 度梵剧并成为最古老的世界三大戏剧。
戴平,1942年1月生,祖籍江苏镇江。上海戏剧学院
原党委书记、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家,现兼任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 会主任。1993年~2003年任上海市第十届、第十一届 人大代表。曾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领导干部”,被 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等五单位授予“全国普通高 校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称号。主讲《美学原理》、 《西方现当代美学与艺术》、《戏剧美学》、《中国民 族服饰文化研究》等课程。著有《戏剧——综合的美学 工程》《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等。主编《中国民族 发饰》大型画册,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上布景的虚拟有时也不必追求“形
似”,一桌一椅可以代表 金殿、衙门、山坡、 城楼 、院 墙、 床铺。这种“不像”并不影响戏曲的表达效果。因为 中国戏曲追求的是“ 妙 境”、“ 神 境”。
第三部分(7、8)论述“虚”的第2个问题--“虚”的条件。
第1个条件:“虚”要与“实”结合。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拟,“虚” 从“实”来,这样“虚”才能更好地写“实”。课文举了5个例子。这5个 例子分别是:
戏曲的虚拟的美学特征,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表演的自然主义弊病。戏 剧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因为舞台上的生活,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 翻版。高尔基说过:“自然主义只是机械地指出──记录──事实;自然主 义是照相师的手艺,而照相师只能──比方说──拍摄一副苦笑的脸,可是 为了表现一副讥笑的或愉快的笑脸,他就必须照了又照。所以在这些照片中 多少是‘真实’的,然而这种‘真实’只能在人的痛苦、愤怒或愉快的一刹 那才有。但是,照相师和自然主义者对于描写人的错综复杂的真实是无能为 力的。”而戏曲的虚拟对于表现错综复杂的真实却是大有可为的。一曲《牡 丹亭》,忽生忽死,忽梦忽醒,奇趣迭出,惊心动魄;《大闹天宫》里的孙
但是,对于戏曲时空处理的虚拟性,不应强调得过于绝对。“出之贵实 ”这一面,还是不容忽视。即使道具,也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元帅升帐 ,有“三军司命”的大帐;县官升堂,有“明镜高悬”的堂匾;《空城计》 有布城,以示城墙城门的存在;《武松打店》有“十字坡”的幌子,以意味 客店的存在。《秋江》老艄翁划船,船是虚的,桨是实的;《拾玉镯》中针 线、小鸡是虚的,玉镯却是实的;《走单骑》中关羽一刀杀八个是虚的,《 武松打店》中武松手里那柄银光闪闪的匕首却是实的。有些道具,则是半虚 半实、半真半假的。例如杯、笔、灯,都是在和整个舞台艺术风格统一的原 则下不可缺少的道具。但是喝酒时,杯子里并没有酒。由此可见,片面强调 剧情环境完全带在演员的身上,那也会使戏曲的虚拟失去了生活的基础。著 名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得好:“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缺乏 生活基础的虚拟,必然会“浮”起来,虚拟变成虚假。虚拟不是目的,虚从 实来,虚拟是为了更好地写实。
第五部分(10)论述“虚”的第4个问题--“虚”的不足。
以上分析都是从不同角度论述“虚”的好处,任何事物都 有两面性,所以这一段论述的是“虚”还有不好的一面。
因为“虚”就制约了其反映生活的 广度,它适合表现历 史,不适合表现 现代。如,传统戏曲舞台上不能出现身
穿羽绒服的人物(如果出现一定会让观众误解为是送盒 饭的剧务)。另一方面,“虚”虽然有这个不足,但还不 能轻易地把它改成“实”,把台上的走路姿势该成生活中 走路的姿势,把二胡换成钢琴,都会失 去戏曲的独特韵味。
《空城计》《武松打店》《秋江》《拾玉镯》《走单骑》
如表现元帅升帐,如果把大帐中的“三军司命”换成“明镜高悬”就不行。
同样,县官升堂,把“明镜高悬”换成“三军 司命”也不行。
元帅的大帐和县官的大堂在舞台上是“虚”的, 而“三军司命”和“明镜高悬”则是“实”的。
其他的几个例子也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喝酒--
争的紧急。
例2,夫妻话别却用了 20 分钟,这种
“虚”旨在表现分别的痛苦、战争的残 忍。
例3,夫妻观灯,舞台上明明没有灯,夫妻却在观“灯”。
这种“虚”旨在通过演员的 表演,启发观众的 想象,使观 众运用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有“ 灯”的情景。可见,戏曲的
“虚”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实”。
第5、6两段讲“虚”的第二种表现--布景的“虚”,表现在3 个方面:不求真(不设逼真的布景)、不求全(不设过多的布 景,甚至没有布景)、重虚拟(注重布景的虚拟)。
《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虽然没有布景,却借助于演员的歌唱、舞 蹈、对话、眼神,移步换形,边唱边舞,把梁山伯送别祝英台一路上的复杂 心情、各种景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十八相送的地点环境是虚写,两 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则是实写,尽管两人走来走去是在舞台上,但观众觉得梁 山伯对祝英台的长途送别是真实可信的。这是由于做到了“虚由实生,实仗 虚行”的缘故。
解读课文
一.课文的体裁是: 议论文 。一篇怎样的议论文? 是一篇论述戏曲表演虚拟特征的文艺论文
二.既然是议论文,那么课文的中心论点是: 对生活的虚拟是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
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3)提出观点。
第1段,提出中心观点
对生活的虚拟是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
第2段,引用古人言论,解释“实” 与“虚”的关系--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第3段引用古人言论,从反面说明“虚实结合”在戏曲 中无所不在。这样就引出下文对“ 虚 ”的论述,即, 中国的戏曲处处注重“ 虚 ”(对生活的虚拟)。
第二部分(4--6)论述“虚”的第一个问题--“虚”的表现。
第4段讲“虚”的第一种表现--演员的表演“虚”。
例1,几分钟敌军就走了 80多里,这种“虚”旨在突出战
综述:
这是一篇论述中国戏曲美学特征的文艺论文,总体上看, 文章围绕百度文库虚实”主要内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即,“虚”的表现,“虚”的条件,“虚”的好处,“虚”的不足。
最后提出了戏曲改革的希望,如何在新时代在戏曲舞 台上推陈出新,解决不足的问题。
所以,本文实际上重点是论述中国 戏曲的“虚拟艺术”的。
戏曲的虚拟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不能对其所需反映的一切生活都具有充 分的表现力,特别是演现代戏,虚与实的矛盾更突出了。身穿羽绒服的青年 在舞台上,自然不能用传统戏的开门动作;但是,倘若舞台上的走路与生活 中的走路一模一样,那又失去了戏曲的韵味;生硬地把迪斯科、电子音乐插 入戏曲,那自然不需费大的力气,但也不见得贴切有味。时代在前进,戏曲 要革新,观众的“虚实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何根据“以实为本,以虚 为用”的原则,在戏曲舞台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程式,就有待于广大戏 曲工作者的努力了。
例1.《梁祝》中的“相送”没有布景,但借助演员的表演观众
能使感觉出他们相互送别的场景,这是 虚写,进而细腻地表 现了两个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 实写。
例2.京剧《阳平山》的背景“山”是由“ 桌子 ”虚拟 而成。
所以老艺人说:舞台上的 一桌二椅 是各种虚拟物件的象征。
例3.《秋江》中的艄翁没有船,只有一支 桨 。
戏曲运用虚拟手法,是有条件的。何者该虚,何者当实,主要取决于剧 情和表演的需要。在这一出戏里可以虚多实少,在另一出戏里却不妨实多虚 少,大可不必强求一律。戏曲舞台强调虚拟手法是对的,但也不必一概拒绝 布景道具。《思凡》可以一点布景也没有;川剧《评雪辨踪》,一把椅子可 以表示窑门,吕蒙正把身子一弯,朝里一钻,就算进了窑门;但越剧《红楼 梦》里布景堂皇,华丽精致,同样大受欢迎。观众看后,觉得整出戏的风格 依旧是写意的。河北梆子剧院在新编神话剧《钟馗》中,把写意与写实结合 起来运用。天幕上的幻灯投影,虚中有实,实里透虚,同演员的表演互相映 衬,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布景很少,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有的老艺人说: “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象征各种虚拟的物件 。有时是金殿、衙门,有时是山坡,有时又是城楼、院墙、床铺。在京剧《 阳平山》里,曹操站在山上观看曹将和黄忠、赵云在山下恶战,这座山就是
用桌子来表现的。表现城门,用布画一个大致像城门的软景片子。《秋江》 里的艄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使观众觉得满台是一江秋水。如果 把一条船扛到台上,那么,艄翁与陈妙常载歌载舞的“妙境”就将完全被破 坏,“无可绘”的“神境”同样见不到了。
悟空,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天仙配》中的织女,用碎细的台步,飘 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摆动,给人以一种凌空蹈虚、冉冉而去的感觉;《苏三起 解》唱了几十分钟的戏,走了四百里路;丑行和净行的脸谱远远不同于生活 中的真实面貌……虚拟的特征渗透到了戏曲的唱、做、念、打中间,具有无 限的魅力,这当然是为自然主义的再现所无法比拟的。
演员的表演处处注意到虚拟,唱、做、念、打,既从生活出发,又不是 生活的照搬。描写战争,探子第一次来报,敌军离城尚有100里,第二次来报 ,只有20里了,前后不过相隔几分钟;在紧要关头,追兵在即,夫妻却要抒
情话别,缠绵悱恻地唱上一二十分钟。在《夫妻观灯》里,舞台上一盏花灯 也没有出现,只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演唱,把眼前遇见 的一盏盏花灯在人物心中引起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也仿佛身临 其境,似乎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花灯,置身于热闹拥挤的元宵街头。这里, 演员对街头闹市的花灯景色,采取了虚写,而对观灯的感受、感情的交流, 则采取了实写。虚实结合,启发了观众的想象,舞台上的“意境”就传给了 台下的观众。
的需要。 二是也不要一味追求“虚”而排斥“实”。
本段中所举的前两个例子《思凡》《评雪辨踪》论证 的是根据剧情要“虚 多 实 少 ”;
后两个例子《红楼梦》《钟馗》论证的是根据剧情要 “实多 虚 少”。这段论述体现了辩证分析的特点。
第四部分(9)论述“虚”的第3个问题--“虚”的好处--“虚”
具有独特表现力,即避免表演的自然主义,又能表现 错综复杂的真实性。
这段文字实际上是论述戏曲为什么要追求“虚”。戏曲的
特点是表现复杂的 现实生,活而戏曲又是舞台艺术,由 于受 时空的限制,舞台上的生活不可
能翻版现实生活,所以戏曲要有“虚” ,要以“写意”达到“写实”。
本段中所举的5个例子,都不是舞台艺术所能“再现”出 来的,所以要“虚”。哪5个?
值得一提的是第5个例子:丑和净的虚拟。现实生活中 不可能每一个具有滑稽或刚烈性格的人都长成那一副 面孔,可是中国戏曲却神奇地创造出这一极富虚拟性 的脸谱,其优势就在于它传神、简洁、直截了当地再现 了剧中人物的性格,还增强了平民大众的吸引力。看戏 的老百姓记住了这些小花脸和大花脸。实际上戏曲本来 就是民间艺术,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中国戏曲脸谱” 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是其他 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在中国的戏曲中没有真喝酒的,要表现这个场景,只需在 演员面前摆上酒杯,不需倒酒。但这“酒杯”的“实”是必须 有的,不然在演员面前放两只碗,即使里面斟满酒,也不能表 现人物喝酒的场面,起码观众感受不到。
所以,缺乏生活基础的虚拟,必然会“浮”起来,虚拟变
成 虚假 。
第二个条件:“虚”与“实”的比例要适当。 一是运用“虚、实”的根据是剧情 和表演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戴平
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对生活的虚拟。
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 贵虚。”这就是说,戏剧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表现手法则是艺术虚拟。我 们可以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如下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 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另一位中国戏剧家,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则认为,做到虚实结 合是“甚难”的:“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事实上,李渔的意 见倒是把虚与实的关系说得有点玄乎了。我以为,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既 可意会,又可言传,既能目睹,又能耳闻。它在传统戏曲中,可以说是无所 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