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战前欧洲政治格局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一战前欧洲政治格局的转变
欧洲在一战之前最大的国际政治变化,就是位于中欧的德国的快速崛起。在原本的维也纳体系中,德国所处的这片区域实际上是欧陆列强相互之间的妥协和缓冲的地方,也是维持维也纳体系长期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但是,德国的崛起彻底的打破了维也纳体系存在的基本条件,原本的欧洲政治格局是俄法奥普四大欧陆强国在在欧洲大陆上维持均势平衡,而作为最后仲裁者的英国则随时协调四大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以此为系整个欧洲的稳定。
而事实上,正是这个体系维持了欧洲将近半个世纪的稳定和平衡,而德国普鲁士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开始逐步具备了统一德国的实力和能力。随着三次王朝战争,德国彻底的摧毁了旧有的帝国秩序,同时完成了德国千年以来的同一梦想。
统一之后的德国迅速进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时期,强大的国力支撑着对外扩张的野心和实际需要。但是这时候的德国也依然面临着历史上一贯的重大问题——德国的地缘战略问题。
德国的地缘战略可以说是欧洲列强中最差的,其处于欧陆中部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无论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有着强大的对手,西边是世仇法国,东边是羸弱但是巨大的俄国,西北是最强大的英国,德国在她诞生的同时就陷入了巨大的战略危机中,虽然在1871年这种为还没有表现的多成熟。但是作为德国国家战略的领航者的俾斯麦则必须考虑到这种情况并且实际性的加以解决。
当时德国周边的几大强国的基本格局是这样的:英国虽然开始衰落但是依然强大;法国因为战争问题和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和德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战略上的军事对峙;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肆意扩张导致了几乎和所有帝国列强的毛矛盾;南部的意大利刚刚统一,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失败之后,改制成二元制的奥匈帝国,表面强大却没有多少实力,但是却和俄国有着巨大的矛盾。
其实,俾斯麦的基本战略就是两条:一,避免大路上出现一个反德阵营,特别是避免两线作战状况的出现;二,尽全力压制传统对手法国。鉴于和法国之间已经是事实上的潜在战争对象,所以俾斯麦想到的是利用英国压制法国。而英国则在击败拿破仑帝国之后将俄国视为其世界战略中的最大威胁,俄国则将奥地利视为其在巴尔干问题上的障碍,而奥匈帝国则视俄国为其国家的最大威胁。
在东部方面,沙皇俄国鼓动的泛斯拉夫主义和德国鼓动的泛德意志主义使得处于夹缝中的奥匈帝国备受煎熬,奥匈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很脆弱的体系,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着一大票的小民族,整个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强大的向心力。俄国和奥匈帝国都在巴尔干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奥匈帝国没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同时也没有强大的海军支持其在海外的扩张,所以必然要向只有一串小国的巴尔干地区扩张以获得领土和人口,而俄国对于巴尔干地区的传统扩张政策的核心其实就是要掌控土耳其海峡进而顺利进入地中海,完成俄国几百年的梦想。所以两者已经形成了必然性的矛盾。德国则利用这个机会充当了两者之间的调停者的角色,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更加亲近的关系,俄国如果要处理和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处理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而德国则利用1873年德俄奥三皇同盟条约维持了东部地区的安定。
由于俄国和英国之间巨大的战略矛盾,所以双方之间自从拿破仑帝国崩溃之后就一直处于或明或暗的对峙状态,克里米亚战争和英日同盟则是最好的表现,克里米亚战争终结了俄国向黑海地区扩张的能力,而英日同盟以及之后的日俄战争则摧毁了俄国在太平洋方向扩张的野心。俄国因此和英国之间几乎水火不容,而德国这时候利用和俄国之间在三皇同盟以及后来1879年签订的德奥同盟条约和俄德再保险条约中取得的和俄国之前的特殊关系,自然而然的取得了协调英俄矛盾的中间人的角色,并且以此为核心换取了英国压制法国的承
诺。
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国际政治体系,整个体系就是一环扣一环的链条式的结构。利用奥匈前置俄国,利用俄国牵制英国,利用英国前置法国,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无意中构成了另外的一个全新的欧洲均势格局,这个格局没有一个真正的条约加以约束,但是却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俾斯麦体系,这是个只属于俾斯麦一个人的国际体系。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模糊性,对德国而言几乎没有明确的朋友和敌人的关系,所有的大国都是可以利用的对象,所有的问题也都是可以谈判的筹码。
但是,这也恰恰是这个体系最大的问题,所有的国际关系都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无序状态中,而且没有非常严格的基础,一旦出现一些异常的问题,马上就会出现问题。
这个体系维持了欧洲又将近四十年的和平,而这个时间也是德国快速崛起的时期,而如此快速的实力发展即是俾斯麦所想看到的却又是俾斯麦始料未及的。强大的国力催生了德国对外扩张的实力和动力,加上德国人从骨子里就有的那种中央帝国心态,最终导致了德国国内的各个阶级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开始诉求对外领土的扩张,俾斯麦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同时也让德国传统的军国主义绑架了德国的国家战略,即使是如同俾斯麦这样的高手也无法真正的压制,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危机都是这种躁动不满的情绪的最好表现。到了俾斯麦执政的后期,也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让步,开始追逐对外的殖民扩张。而特别是当俾斯麦结束任期之后,新上台的德国领导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掌控这个体系的能力,过于复杂的国际关系脉络让所有的德国领导人都感到头疼,而且新上台的领导人往往也是那种较为激进的领导人,强大的国内压力导致了德国领导阶层必然性的要抛弃俾斯麦所确立的德国作为欧洲大国,发展有限霸权的大陆政策,转而发展全球制霸的世界政策,而这种诉求必然要和世界霸主英国产生矛盾,并且将英国推到了自己的对里面上,加上英国对于德国不断发展的实力感到不安,英国这个欧洲大陆的稳定器已经变成了德国未来的必然对手。而英国联合世仇法国,加上因为德国明确了和奥匈帝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之后导致与俄国翻脸,最终,俾斯麦极力避免的两线作战的战略格局事实上已经形成。德国的国家战略在此走入了死胡同,可以说,1871决定了1914。
法国因为普法战争形成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和德国之间几乎已经是水火不容,双方之间因为领土问题彻底失去了外交的弹性空间,而尽管以后的德国想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企图化解和法国之间的矛盾并且利用各种方式鼓动法国发展海外殖民地以转移其视线,但是法国人的眼睛却一直紧盯在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上。战败后的法国因为在实力上已经无力抗衡德国,所以想到必然需要依靠其他的力量来遏制德国,特别是实际山当时的德国依然处于战略攻势,法国实际上除了要复仇之外,更多的是要保障自身的安全,防止德国的再次攻击,而俄国和法国矛盾深厚,奥地利已经是德国的盟友,放眼之下就只剩下了英国,而英国也对于德国不断增长的实力报以很大的疑虑,因此,英法迅速接近,形成了事实上的联盟。
英国其实对于德国的国家统一没有太多的吃惊,除了早就已经看出了这个趋势之外,也觉得欧洲中部出现一个德国有利于更好地牵制欧洲大陆上的强国,更好地维持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维持自己的世界霸主的地位。但是俾斯麦经营的世界体系却让给英国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不安全感,这个世界格局虽然完善,但是却不稳定,而且特别是后来德国国家实力过快的发展超出了不列颠统治集团的预期,以及德国不断地表现出对于世界霸权的兴趣,更是从根本上触犯了英国的国家利益。英国的一切国家战略的核心和基础第一是维持自己的世界霸权,第二是保证欧洲大陆上的战略平衡,但是德国的国家过快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威胁着英国作为世界霸主的战略基础,而且这个德国已经具备了同时击败法国和俄国的力量,一旦德国真的战胜了欧洲大陆上的对手,那么英国将孤立的面对一个掌控了欧洲的德国,这是几百年来英国的国家精英们所极力避免的情况,所以,英国人一直紧紧地盯着德国的动静,实际上已经把德国当做了整个欧洲的战略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