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和《创业史》的创作

柳青和《创业史》的创作
柳青和《创业史》的创作

柳青的《创业史》

一、柳青的生平与创作(1916~1978)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他从事革命活动较早,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1943年在民脂县一个乡政府任文书,历时3年。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长达14年。“文革”期间,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终年62岁。

柳青历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以生活态度、创作态度严肃著称。他在地方做父母官,但不搞特殊化。回到皇甫村,他拣了一个没人住得破庙搬了进去,为了和农民相融合,他把以前留的长发剪短了,剃成了庄稼汉那样的光头,并且留起了两撇小胡子;把干部服脱掉了,穿上了农民常穿的对襟大褂子;写作时戴眼镜,出门就摘了。他深入生活是最彻底的。他经常去农民家去串门,往炕上一坐就聊起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柳青老汉”。他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梁生宝的原型就是农业合作社的主任王家斌。《创业史》就是在皇甫村写成的,出版以后,他把所有的稿费16000元全都交给了公社。他不仅写农民,而且为农民着想,为了改变农民的生活,他经常献计献策。他写作不求快,不图名利,认真修改,一丝不苟。他给自己规定了“三不”:不讲创作经验,不登报,不照相。1978年他在北京病世以后,根据他的遗嘱,骨灰下葬到他家的破庙后头。农民非常爱戴他,文革中,他被卡车拉着游斗,大人孩子都躲在

屋里,不出来看。他的骨灰下葬那天,更是人山人海,人们放声痛哭。朋友给他的挽联上写着:扎根皇甫,千钧莫弯;方寸未死,永在长安。

他的小说大都以新中国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历次重大变革,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他计划写四部:互助组阶段,农业合作化的巩固和发展阶段,合作化运动高潮,大跃进、人民公社、全民整风。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月初版)

中篇小说《咬透铁锹》(《恨透铁》)(载《延河》1958年4月号)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

《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

《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

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

期上连载)

《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第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第版)

二、《创业史》

《创业史》(第一部)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郭振山

主要人物:梁生宝——“蛤蟆滩三大能人”︱郭世富

︱姚世杰

梁家——梁三老汉、生宝妈、梁秀兰

贫苦农民——高增富、冯有万、任欢喜、徐改霞

落后农民——高增荣、栓栓、白占魁

1、情节内容简介

1929年,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逃荒的人成群结队,不少人就饿死在路上了,渭南下堡村蛤蟆滩的人每天早上都去掩埋死在路上的无名尸首。三岁的宝娃随寡母王氏逃难到了下堡村,被村民梁三捡回来。梁三娶妻收子,重新组建了家庭。宝娃改名为梁生宝。梁三带领全家艰苦奋斗,苦熬苦做(种地、打柴、缝补衣裳),想创立起一份家业,无奈时年不济,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梁三累弯了腰,也没有实现创立家业的愿望。

土改后,梁三分得了十来亩土地,他欣喜若狂,重新萌发创业想法,他一心想走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养子梁生宝已经长大成人,而且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心想办互助组,张罗集体创业的大事。于是,父与子的矛盾和冲突便时时在两代人中间发生。

1953年春天,一天清早,梁生宝动身去郭县买稻种,为的是实行稻麦两熟的计划,使互助组多打粮食。梁三对儿子的所做所为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劝阻,只好向生宝娘发火。

村中的富裕中农郭世富正给新房上大梁,梁三和村民都前去观看,心中非常羡慕,他觉得这样的发家致富才是正经庄稼人的榜样。

村民代表主任郭振山和富农姚士杰原是一时仇人,如今都成了郭世富的座上客,梁三心中不是滋味。

此时正当春荒时分,区政府号召“活跃借贷”(当时农村实行的互相救济的一种办法,发动有余粮的农户,把粮食低利借给困难户,春借秋还,

防止高利贷剥削)。郭振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想凭借自己在村中的威望发动村中大户拿出余粮借给困难户,不料郭世富等人拒不吐口,郭振山十分尴尬。困难户们也非常失望。土改以后,郭振山一心想个人发家致富,很少关心群众利益和集体事业,在村民中的威信大大下降。

梁生宝一路上省吃俭用从郭县买回了稻种,分给众人后,自家的倒不够了,这又使梁三老汉大为不满。

村里有个俊俏女子叫徐改霞,她念过三年初小,土改时和生宝在一起开会学习,彼此产生了好感。郭振山常劝改霞到工厂去当工人,改霞心中很矛盾,想找机会与生宝好好谈谈,生宝也对改霞有心,只是苦于工作太忙,没机会接近。

“活跃借贷”失败以后,村里的困难户就把希望寄托在生宝身上,因为生宝的互助组准备进山割竹子挣钱,这无疑是一种用生产自救的可行之路。他们提出扩大互助组,也跟生宝一起干。出于党员的责任心,生宝应允下来,重新制订了进山计划,并让高增福组织人运扫帚。进山之前,生宝又拿出与供销社订购合同的预支款,分给众人做安家费用。一时大家都很兴奋,感到了有组织的优越性。

梁三老汉认为儿子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挑起这么大的担子,心中很是不安。他找卢支书诉说心事,卢支书细细给他做了一番思想工作,老汉心中才踏实了一些。

生宝进山后,村里有了一些变化。先是郭世富仗着财大气粗从郭县买回的稻种要比生宝买的多一倍。他故意让人敲锣吆喝:“唔——喜愿分百日黄稻种的,都来分啊!不限互助组,……”他要把梁生宝比下去,在大家心中建立起威信。

富农姚士杰的女人坐月子,他雇来栓栓媳妇素芳来家做月工,并借机

诱奸了她,然后挑唆她勾引生宝,破坏生宝的名誉。

互助组的任欢喜留下来照看田里的庄稼,上级派来韩技术员指导密植水稻,两个人耐心地向群众宣传推广科学育秧,渐渐使恪守旧制的农民信服。

生宝带人进山以后,先扎好茅棚安家,然后做出具体分工,劳动进行得很顺利,只有栓栓不小心割伤了脚板。生宝尽心照料他,并代替栓栓干活。他以这种公道、能干的品格博得了众人的拥戴。

栓栓受伤的事被他爹知道以后,他爹到生宝家大闹一场,并宣布坚决退组,与富农姚士杰搭伙种地,梁大老汉家也接着退了组。

生宝一行人刚从山里回来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栓栓、梁大两家一退组,任老四等人也开始动摇,八户之中只剩下梁生宝、冯有万、任欢喜三户。梁生宝毫不动摇,耐心细致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动摇的人稳住了阵脚;同时他又吸收了两户新组员,经过一番调整,互助组的力量大大增强。

经过一番苦干,到秋天,生宝互助组的密植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产量比单干户要高出一倍。这一成功,使得总路线的意义在蛤蟆滩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事实。他们主动向国家出售余粮50石,合1.2万斤。这一下大大促进了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

郭世富在这场和平竞争中成了输家,彻底收敛起了春天的那股神气。他病了,虽能下炕,但不出街面。

姚士杰则公开反抗统购、统销工作,最后受到了群众的斗争,他不得不低下了头。

经过党的教育,郭振山的自发思想有了改变,重新开始为集体的事情奔波,显示出卓越的魄力和组织才能。他积极热心地组织起一个声势浩大

的送粮队,欢天喜地去交售余粮。

梁生宝、冯有万和任欢喜到县上的“互助合作训练班”学习去了,培训回村后,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始筹建“灯塔农业合作社”,梁生宝被推举为社长。

梁三老汉在事实面前认识到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开始理解儿子的事业,儿子的创业,才是真正的创业,创社会主义大业。他决心全力支持儿子的工作。他穿着生宝妈为他缝制的新袄裤,终于流露出生活主人的神气。

生宝和改霞的爱情,最终却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梁生宝一心扑在互助组的工作上,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他与改霞之间缺少沟通,对她考工厂的事产生了误会。改霞细细地考虑了生宝与自己的个性,觉得两个强性子人扭在一起有些勉强,再者,她也不安心做个农家媳妇。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情,她带着几分惆怅离开了下堡村,去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

2、主题思想:

重大主题:柳青说《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新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1)小说描写了农村复杂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揭示了走集体致富道路的必然性,即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

(2)展示了农村最初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胜利。即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农村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命运的深沉关切。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段意识,通过描述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的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

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对于这部小说的主旨,作家作过这样的说明“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的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虾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

小说已经发表,在文学姐获得较高评价。肯定集中的两个方面:第一,反映农村生活广阔深刻程度。若干评论文章指出,作家的杰出之处是敏锐的揭示了不为人所注意的生活潜流,揭示潜在的,还为充分暴露的农村个阶级的心理动向和阶级冲突,并走向历史深处,挖掘了矛盾的,现实的、历史的根源。广阔和深刻是当时对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小朔的最高尺度,当然柳青在小说中有关农村阶级关系的这种深刻阐析根据地是50年代人们以耳热能祥的政策文件;作家的创作是把对农民生活和心理的体验和艺术想象,纳入这以况架之中的。

第二,《创业史》高度评价的另一依据,是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2、人物形象:(也代表了《创业史》中所描绘的五种农民的创业史)

1)梁生宝(先进农民代表)

小说的主人公,是作家着墨最多、倾注最大热情塑造出来的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

A 作为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甘心情愿去吃苦、去节省每一分钱,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

B 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

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如分稻种,进山割竹子。

C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甚至有些善感、多情

当时批评界相当一致地认为梁生宝——这一新人的光辉形象是创业史成就的主要标志之一。

这是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创业者地英雄形象。作为当时代贫穷地农民地儿子,他从父辈里吸取了正反两方面地经验教训,也有坚定地社会主义信念,走共同富裕地道路,窗社会主义大叶,是他执着的追求,他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再他身上体现了社会作家的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

当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非常理想化的一个创造,过度的理想化使得人物显现的天真,就象严家严先生所质疑的哪怕是生活中极为平凡的一件小事。梁生宝能一眼就发现他的深刻意义,而且非常明快的把他总结提高到哲学的理论高度,抓的那么敏锐,准确。这种本领简直是一般参加革命若干年的干部都狠难如此的成熟,完整的具备。

而柳青却认为这是梁生宝这一先进人物的主要特征,巨型的国家话语与梁生宝日常口语表面上虽不协调,但这才能显示他的阶级觉悟程度。柳青更愿意呈现给读者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而不是一个农民先进分子。

创业史中主人公梁生宝形象的意义在于:在郭振山之流的老革命参加革命的动力,已经衰竭的时候,梁生宝这个新人物形象却找到了新的起点和支点。走到时代的前面。

2)梁三老汉(小农创业史的代表)

梁三老汉是小说塑造得最精彩的形象。他是一个老一辈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共产党,给他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最

后,在事实面前,他心悦诚服并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大道。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其中饱合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挚爱之情。

A 朴实、善良、正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立家业。

B 保守、自私、狭隘,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

小说的“题叙”简叙了梁三老汉在旧社会奋斗几十年,尽管性格倔强、勤劳能干,却因天灾人祸、势单力薄,没能创出一份家业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扼要概括了无数小农创业梦幻灭的历史。解放给了梁三土地,重新唤起了他的创业热情,可儿子梁生宝积极走合作化道路的热情又与他的小农梦想相左。他劝说,冷嘲,叹息,都无济于事。他不赞成互助组,又为儿子的“闹腾”深深担优;他既有传统农民的保守、倔强,又常显露出天真、幽默的性格。在描写他思想感情转变的过程中,柳青也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现实生活的逻辑和人物性格变化的分寸感:他不是因为儿子的开导,而是因为儿子“平世事”产生的好名声给他带来了自豪才开始了转变的,甚至在他默许儿子为大家办事的同时,作者还让他说出了这么一段能够准确表现他既无奈、又通情达理的复杂心情的话:“你爷说:世事拿铁铲子也铲不平。我信你爷的话.听命运一辈子。我把这话传给你,你不信我的话,你干吧!爹给你看家、扫院、喂猪。”,这样,作家就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倾注了对传统农民的深刻理解与复杂情感,使这个人物成为一个典型形象。

对于创业史在60年代曾发生争论,1960年邵荃麟在文艺报编辑部的依次会议上说:”创业史中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前年来中国个体农业的精神负担,但很少去能分析梁三老汉这个人物的形象,“再次之后,严家严撰写的文章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因为创业史的成就,最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史意识形象的厚实,丰富,即美学的标准;一个则是在两条道路斗争中处于徘徊动摇的中间状态的农民表现。在揭示社会生活面貌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意义,即题材的价值问题。

为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梁生宝这一形象有三多三不足的缺陷:”写理念活动多,刻画人物性格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在争论中,严家严有进一步指出梁生宝的过分理想化的问题。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的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以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代来新的希望。这种希望仅仅是作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与个人发家制服,这是小生产者思想意识的局限性,推翻了统治者,自己作上了哪个位置再度重复剥削与压迫的道路。达到了地主阶级,自己成为曾被自己羡慕的地主老爷,或者只想从此边过着清净,平顺,的小农生活。并没有想到要创造一个新的天地,这是这个人物的历史意义。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梁三老汉,他一方面想保持封建家长的尊严,当梁生宝不愿意听从他的安排而且看不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的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同时他具有普遍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有着一个普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虽然梁生宝不是自己的亲身儿子,但几十年的养育之情,使他们心心相通,虽然他不赞同儿子的做法,但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合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他怕儿子失败,为儿子担心,偷偷去看新法育秧,急切地希望儿子能够成功,他对王瞎子,梁大老汉等背叛梁生宝的行为感到憎恶。觉得他们在拆自己儿子的台,当然,这些进处于一种父子之情,但对于儿子所

从事的新事业,他只是远远观望的态度。

这一个形象的塑造,可以体验到一个真正的旧时农民的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3)其他人物形象

《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也是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形象。他们都反对互助合作,自觉的维护私有制,热忠于个人发家制富与梁生宝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方向。尖锐对立,但所采用的手段方式有各不相同。

郭世富,郭世富是中农创业史的代表,他公开对抗,善于进行合法斗争。富裕中农郭世富他曾经靠给人家打工为生,“拼命地干活,连剃头的工夫也没有”。后来因为愈外的机遇发了家。他有心计,处世圆滑,善于见风使舵。‘”他是蛤蟆滩最令人难琢磨的一个人”, 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五世同堂的家长”、“孔夫子和朱夫子两位老人家的忠实后代”。为此,他“这辈子三慢一快:走路慢慢,说话慢慢,思量慢慢,做活快快!”他“决心面善一辈子,做‘天公地道’的事情:和气生财,大道生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不识字的经济专家”,精于心算,也精于在买卖中做手脚。他有心与共产党较量,又时时提醒自己“一辈子也不张狂”、“寸步要当心”。当作家写出他“是梁三老汉顶羡慕的人”时,就通过这个形象写出了中国农民的另一种典型:“外善内奸”。

姚士杰是代表富农的创业史,表面老实,暗使阴谋,习惯于背地里较量。姚士杰的人生信条是:“好汉厉害,不在脸上,在心里头。”他能干,心狠,手辣。他一方面喜听借债人的诉苦,另一方面在“热心帮助困难户度春荒”的幌子下干着纠集力量与共产党较量的勾当。小说中还通过他奸

污妻侄女素芳并唆使她嫁祸于梁生宝的情节,揭露了他阴险、肮脏的灵魂。

郭振山是暴发户创业史的代表。作为共产党员,村代表主任,既善于隐蔽又锋芒毕露。而“蛤蟆滩第一个要紧人”村代表主任郭振山的创业史,则是一个从土改积极分子蜕变为既得利益保护者、“革命的局外人”的创业史。他曾经是“被剥削者的领袖”,积极斗争地主。但在成为富人以后,他对互助组运动产生了抵触情绪。他有自己的发家计划,决心“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积赶上郭世富”,但“绝不是自己的家业接近仇人姚上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儿’水火不相容。”因此,他为“党员这样难当,怎么办呀”的问题而苦恼,一面对上级的号召敷衍,一面又嫉妒梁生宝的积极,对他冷嘲热讽。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显示了创业史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

3、艺术特色

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和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是其显著特色;

①全书结构严谨细密、匠心独具

外部结构:由题叙、正文、结局三大板块组成。开篇用“题叙”提供生活源头,最后有“结尾”承上启下,显示生活的去向,并与下一部相衔接,力图使这部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产生史诗效果。

内部结构:一条主线贯穿五组矛盾。一条主线:公有制战胜私有制。五组矛盾: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姚世杰、郭世富、郭振山。几条线索相互交错、主次分明、时隐时现,展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②小说注重分析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小说刻画了各种人物(共产党员、进步农民、富农、富裕中农、个人

发家者、落后农民)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这部小说描写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只讲述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的故事”,但却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它的真实再现性。

在艺术效果上,这部小说既有细节渲染和细致入微心理刻画,又俯视全局,视野开阔、气概雄浑。

③哲理性的议论

得失参半。

(2)在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上,引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也是一大特色。

(3)语言方面,人物语言采用经过提炼的口语而叙述语言是充分书面化,这构成了一种对比叙述语调于人物语言的距离,有助于叙述者对故事的介入,显示叙述者全知的权威姿态;

4、不足:

(一)主要是以社会政治运动的全过程作为小说的描写线索,过分夸大了农村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简单地用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

(二)在处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矛盾冲突时,把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农民劳动致富的要求,一概当作资本主义倾向加以批判。

(三)对富裕中农的描写,过分强调他们自私落后的一面,对富农的描写,在批判的同时忽视了他们可能改造的另一面。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 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更多详细的内容将由就来为你介绍,仅供参考!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旧社会,农民要想创业致富,即使拼搏一生也难以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之路。作者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采取对比手法,重点突出人物的个性,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成就。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一、《创业史》的思想内容 1、内容梗概 《创业史》主要写了1929年,陕北大旱,农民们颗粒无收。冬天,农民们都涌向渭河滩,这时候,蛤蟆滩村的梁三将宝娃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子。宝娃自此改姓梁,名叫梁生宝。有了家室后,梁三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他苦苦干了十年,却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

生活环境。创业的担子,就落在了梁生宝身上,他十三岁就当长工,将用工钱换来的小牛犊牵回了家,十八岁时,他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田,但是却被地租、高利贷敲诈了。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入终南山,成了终日不见天日的“黑人”。解放了,蛤蟆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都分到了应得的田地,而此时当上了民兵营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全身心的投入建立互助组的事业中去。经过努力和拼搏,梁生宝终于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梁生宝的创业过程是艰辛的,他为了推行一年两熟的生产计划,不惜四处奔波,引进高产稻种,他率领互助组组员进秦岭割竹子,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部集体化的创业史。 2、思想内涵 柳青的《创业史》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发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3、创业结局

名著导读《创业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创业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简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50年代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参与了当地农村合作化的过程。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鸿篇巨构《创业史》做准备。《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59年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主要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但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作品简介】 《创业史》一书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 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积极、聪明、公道、能干。

梁三老汉是书中写得最凝重、最精彩的人物,是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典型,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勾勒这一人物,而是深挖精凿,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这是一个最有深度、最能显示作者艺术潜能的不可多得的中国老农的形象。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固执保守、自私狭隘。 【阅读练习】 1、《创业史》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的代表作。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梁三老汉。 3、《创业史》中走社会主义的带头人是梁生宝。 4、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 5、《创业史》第一部分为的题叙、上卷、下卷。开篇是题叙。 6、长篇小说《创业史》写的是陕西下堡村农民的创业故事。 7、梁生宝生活的蛤蟆滩在渭河平原。 8、《创业史》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系列行动及其广泛影响来显示公有制和集体生产的优越性。 9、“架梁啦!架梁啦!蛤蟆滩又一座新瓦房…”引起了梁三老汉的羡慕,指的是梁老大新建的房子。 10、“有党的领导,我慌啥”这是梁生宝说话的口头禅。 11、《创业史》第一部结尾本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蛤蟆滩农业社成立了。

解析柳青以及《创业史》第一部

解析柳青以及《创业史》第一部 摘要:这篇论文我主要是阐述一下自己对柳青先生的认识以及对他作品的理解,然后分析一下《创业史》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柳青先生的一生经历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坎坷,他出生于1916年,正式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启蒙时期。他先后经历了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柳青的主要作品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完成的,《创业史》就是柳青的一部代表作品。但它的创作确实历经坎坷,最终这部作品的四部曲只完成了两部,成为文学史上一大遗憾。《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关键词:柳青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 柳青,一位著名作家。对于他的认识我除了从小说中看出他的创作水平以及对于他对于他所处那个年代的认识,其他的更多的是他的生平中去了解。他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方向打下了基础。他还参加了1936年西安事变后的学生运动并在那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他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他于1953年正式开始撰写《创业史》第一部,中间经历了文革时期,最终在1978奶奶临终前该玩的《创业史》第二部,但最终也没能完成四部曲。柳青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他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也就是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并且在他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创史业》见证了那时代。 作家陈忠实认为:“《创业史》是陕西作家柳青在长安的秦岭山下完成的,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

《创业史》人物形象分析

论《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 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创立家业人物形象 “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①《创业史》正是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陕西渭原县黄堡区下堡乡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土地改革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村各阶层众多普通劳动者的人物形象。 一、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 1、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 他有过逃荒讨饭的童年;熬长工在财东家马房睡觉的少年;躲抓壮丁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的青年时代,饱尝了与继父创家立业的艰辛。这个庄稼人在共产党思想的沐浴下,他认识到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下定决心学习前代共产党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党号召的事业中去。“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情‘受苦’就是享乐。”② 梁生宝是个朴实的庄稼人,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为了理想,他忘记吃饭,忘记了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家人闹翻,甚至生命也不值吝惜了。坚决走一条与继父完全相反的创立家业的道路。例如,在“买稻种”的途中,梁生宝为了节省互助组乡亲们的钱买多些好稻种,他不住宿、不下馆子,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心中只装着互助组的事。看似大老粗的小伙子也有心细的一面,注意到渭河上游的地理环境与汤河不同,联想到相同的稻种是否能在不同地方茁壮成长。当工

创业史测试题及答案

1.柳青(1916—1978),原名(),陕西省吴堡县人,()著名小说家。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和()。 2.柳青曾明确表达过自己创作《创业史》的意图:“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和()?回答要通过一个农村的各阶级人民人物在()运动中的()和()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3. ()是()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 (),为他()。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1929年,陕北大旱,梁三将灾民()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从此,宝娃改名()。 4.解放后,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梁家分到了(),梁三老汉又重新燃烧起了()的愿望。而此时当了()、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的事务里去。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即将爆发 5.1953年春天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 (),一方面要()。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希望通过()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富农()偷放高利货,郭世富要和贫雇农()。郭振山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加之自己要(),故对贫雇农的困难、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成了()和()的主心骨和带头人。为了推行()的丰产计划,他冒雨买();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互助组开进终南山()……这些举措,打击了自发势力的气焰,也让蛤蟆滩庄稼人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生宝的行动有时却不为梁三老汉所理解。 6. 生宝率众入终南山后,富农()的活动更加猖狂,处心积虑要搞垮()。他占有了互助组成员栓栓的妻子(),并指使素芬去诬陷(),达到分裂互助组的目的。在他的阴谋策划下,()、 ()两家竟一起退组。对此,生宝毫不畏惧。割竹队如期完成了任务,挣了一大笔钱,解决了互助组的暂时困难。此时的梁三老汉,思想感情也在发生变化。 7.秋天,梁生宝的互助组获得了大丰收,蛤蟆滩的()工作也提前完成。生宝的威望不断提高。郭振山的所作所为使他威信扫地。为了恢复威信,他积极整顿他所在的()互助组。后来,梁生宝他们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梁生宝的创业成功了!在铁的事实面前,梁三老汉终于服气了,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8.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任务了如指掌。在《创业史》中,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种农民的创业史: 9. 梁生宝处于核心位置,()形象,()的带头人。在他身上表现了既(),()又()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成长中的 ()形象。口头禅“()”表现了他的淳朴,写出了他的木讷。坚定的()是他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区别于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老一代创业者的本质所在。

作家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后感

作家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后感导语:《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创业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作家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后感1929年,陕西大旱,饿殍遍野的关中地区依然不断地有灾民涌来。这些灾民何去何从?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创业史》将告诉我们答案…… ——题记 他——小说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英雄,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我之所以这么开门见山地说是因为他那自强不息、勇于奋进的精神的确震撼人心。 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

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又过了两年,动荡的社会使生宝没福气安心种庄稼,不幸被拉去当了壮叮梁三老汉用卖了牛犊的钱把他赎回来后,生宝又一头钻进了终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烧炭,还要忍受着不能与家人家团聚的苦难,苦苦地熬着。尽管如此,可他没有被穷苦的命运压倒,而是从父辈创业失败的事实和自己穷苦的生活经历中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 有执着的信念在心,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难户来找他,因为他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有执着的信念在胸,梁生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外出去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所有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显功。执着的信念使他变得更热情:吸收白占魁加入农业社组,耐心帮助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正山的矛盾……这份追求执着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

《创业史》教师版复习习题

初一名著《创业史》复习资料 一、《创业史》导读 《创业史》一书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梁三老汉是书中写得最凝重、最精彩的人物,是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典型。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勾勒这一人物,而是深挖精凿,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这是一个最有深度、最能显示作者艺术潜能的不可多得的中国老农的形象。 梁生宝: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忍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画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最可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动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小说展现了梁三老汉在那个年代的复杂心理,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真实。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地改革。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

《创业史》概况

<<创业史>>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每期两章。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共分四部,作者生前仅完成了两部。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小说梁生宝买稻种情节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创业史(第一部故事梗概)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 创业艰难 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生宝,从小即非同凡俗,七八岁见人就打招呼,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创业史》(第一部)是柳青先生在一九五三着手创作;《创业史》对农民的描写及其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趣味;《创业史》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今天要介绍下柳青励志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 历史上的每个新事物的出现以及成长都是经历了与旧事物的激烈斗争。在这个时期中,有些人仍然沿袭着自己走过的老路,但是有些人却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这一现状就是柳青笔下的陕西省渭原县中名为“蛤蟆滩”这样一个小村落上演的农业变革,作者选取广阔的农村视角,真实地描述了建国后开展农村合作社时的各种矛盾冲突,并且还重点描述了生产资料在向公有制转变时所引发的不同农民的思想变化,以此为基点深入挖掘,塑造出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 (一)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 梁生宝童年时逃荒讨饭过活,少年时在东家家里做长工,并且整个少年时期晚上都睡在马棚里,青年时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而逃到秦岭深处浑噩度日,他整个早期的成长历程都饱受了苦难,他并不知道造成他苦难的源头,当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后,他便知道他和继父一次次创业的失败根源便是万恶的私有制,因而他下定了决心将自己的时间、精力、聪明以及热情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党所倡导的事业中,并且他认为在党的指引下为群众办事虽苦犹甜。在大家心目

中他是一个勤劳实在的农民,是一个公道、聪明、能干的领袖人物,积极地担当起了蛤蟆滩走向合作互助的重担。他在工作中从不摆领导者的做派,也不夸夸其谈、指手划脚,甚至在人们看来他是一个面嫩口拙的人,尽管如此,他仍然深深地爱着党倡导的社会主义,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一切,这些都是他宝贵的精神品质,在创建合作组时,他会忘了瞌睡,忘了吃饭,甚至淡漠女人对他的关怀,他不惜和家里人闹翻,哪怕将自己的生命献出都毫不吝惜,只为了要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和梁三老汉不一样的创业之路。比如,他进城“买稻种”的时候,为了帮互助组里的乡亲多买些种子,他不下馆子,不住宿,一心一意为大家办实事,在他的心里互助组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他虽然是个粗人,但也有心思缜密的一面,当他注意到渭河和汤河在地理环境上有所不同时,他便想到这会不会对稻子的生长产生影响。他遇到工作上的难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党的指示和党的政策,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党的精华所在,能够让痴迷的人觉悟,,比如“组员退组”,“吸收痞子白占魁入组”以及“进山割竹”都充满了思想斗争,最终还是依据党的指示说服乡亲让白占魁能够参与到互助合作组中。党的路线在蛤蟆滩胜利的体现,正是 因为梁生宝遵循党的指示,以及教育、依靠蛤蟆滩的农民群众,使得他创建的互助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新式秧田”工作的开展,使农民获得丰收,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梁生宝创建的合作社成为全区第一个合作社。 梁生宝虽然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但是对待自己的爱情却束手无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 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 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告诉我们一个 真理:在旧社会,农民要想创业致富,即使拼搏一生也难以实现,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 方向,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之路。作者将宏大的 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采取对比 手法,重点突出人物的个性,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成就。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一、《创业史》的思想内容 1、内容梗概 《创业史》主要写了1929年,陕北大旱,农民们颗粒无收。冬天,农民们都涌向渭河滩,这时候,蛤蟆滩村的梁三将宝娃母子二 人领进了他的草房子。宝娃自此改姓梁,名叫梁生宝。有了家室后,梁三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他苦苦干了十年,却丝毫没有改变自 己的生活环境。创业的担子,就落在了梁生宝身上,他十三岁就当 长工,将用工钱换来的小牛犊牵回了家,十八岁时,他独自租种了 十八亩稻田,但是却被地租、高利贷敲诈了。解放前夕,为了躲避 国民党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入终南山,成了终日不见天日的“黑人”。解放了,蛤蟆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都分到了应得 的田地,而此时当上了民兵营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全身心的投 入建立互助组的事业中去。经过努力和拼搏,梁生宝终于建立了全 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梁生宝的创业过程是艰辛的,他为了 推行一年两熟的生产计划,不惜四处奔波,引进高产稻种,他率领 互助组组员进秦岭割竹子,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部集体化的创业史。 2、思想内涵

从《创业史》看柳青创作的艺术倾向

从《创业史》看柳青创作的艺术倾向 摘要:从生活经历、思想内涵、艺术内涵、表现形式等角度,探讨柳青从《创业史》中折射出的艺术倾向和追求,认为柳青作品思想内涵深刻,表现形式卓越,艺术倾向鲜明,具有史诗性的特点,是同时代同题材作品中的典范。并以此作品巩固了作家在中过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柳青创业史艺术倾向 《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巨著,深刻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的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过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对我国现代、当代文学做出了宝贵贡献的杰出作家,建国初期,柳青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在总结了《种谷记》和《铜墙铁壁》的艺术、思想得失后,清醒地认识到:对作家来说,由生活的旁观者变为生活的参与者,是至关重要的,但要想成为成功的文学家,仅仅停留在探究表面的生活还远远不够。深入生活,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必须是长期的,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作家必须读好“三个学校”,即“生活的学校”、“思想的学校”、“艺术的学校”,而生活是最“基本的学校”,“生活是创作的基础”,“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于是,他毅然于一九五二年,举家到陕西省长安县复甫村安家落户,任县委副书记,一住就是十四年。在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巨变过程中,生活七年之后,一九五九年,《创业史》问世了。作为我国建国十七年里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之处,下面就其艺术 倾向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1善于勾画饱含矛盾的社会蓝图,体现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创业史》深刻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的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以此表明,只有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接着,小说的正文围绕着梁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梁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的建立,深刻而完整的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

柳青创业史读后感2000字

柳青创业史读后感2000字 柳青的《创业史》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红色经典”之一。下面是为大家的柳青创业史读后感2000字,欢迎参考~ 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农村小说这一节,不仅了解了当时的整个创作风格: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也对当时的一些著名作家有了一些了解。其中就重点学习了一下柳青及其他的作品——《创业史》。 研究学习柳青这个作家,不仅仅是对柳青研究有意义,也不仅仅是对陕西今天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其中,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受极左思潮影响那种艰难的环境里,柳青如何以超凡出众之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完成了一次艺术高峰的创造。这是同代人努力在做而没有做到的,柳青做到了。我们研究他,就是研究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的作家,处在不像今天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政策和创作环境下,进行了怎样艰难而勇敢的艺术突围,完成一个文学高峰的创造,我们从中学习和汲取对今天和未来有益的东西。从中让我很钦佩这位伟大的作家,做到了人家所不能做到的,我们真的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这种毅力。但这也让我有所反思:在形势造英雄这个影响因素外,是什么影响我们这一代的专业学子的创作热情那么低,创作成效那么低?难道是当时的社会心态?此时的就业心态?也许可以这么说: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

柳青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我之所以对柳青的作品特别欣赏,也许就是源于这个原因。在还小开始,就经常听爷爷奶奶那些老一辈的长辈讲述他们那时候的故事,所以读起柳青的作品就特别有感觉,就好像是回到了爷爷奶奶年轻生活时的那个时代,知道了那时候生活的艰辛,生存环境的落后。也感触很深,毕竟那个时代的生活对比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太远了。假想了一下,如果自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不愿意,所以,对现在的生活会多几分珍惜,多几分爱意。 柳青的著作很多,不仅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和中篇小说《狠透铁》,还有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说散文集》等。在其的诸多作品中,我读了其的《创业史》。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所读的《创业史》吧。 柳青的《创业史》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红色经典”之一。柳青是1954年开始写《创业史》的,原准备写4部,1959年发表第一部,77年开始修改发表了第二部上卷,78年修改第二部下卷,未及改完就逝世了。因此现在能看到的只有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卷。这部小说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品内容主要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柳青和《创业史》的创作

柳青的《创业史》 一、柳青的生平与创作(1916~1978)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他从事革命活动较早,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1943年在民脂县一个乡政府任文书,历时3年。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长达14年。“文革”期间,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终年62岁。 柳青历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以生活态度、创作态度严肃著称。他在地方做父母官,但不搞特殊化。回到皇甫村,他拣了一个没人住得破庙搬了进去,为了和农民相融合,他把以前留的长发剪短了,剃成了庄稼汉那样的光头,并且留起了两撇小胡子;把干部服脱掉了,穿上了农民常穿的对襟大褂子;写作时戴眼镜,出门就摘了。他深入生活是最彻底的。他经常去农民家去串门,往炕上一坐就聊起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柳青老汉”。他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梁生宝的原型就是农业合作社的主任王家斌。《创业史》就是在皇甫村写成的,出版以后,他把所有的稿费16000元全都交给了公社。他不仅写农民,而且为农民着想,为了改变农民的生活,他经常献计献策。他写作不求快,不图名利,认真修改,一丝不苟。他给自己规定了“三不”:不讲创作经验,不登报,不照相。1978年他在北京病世以后,根据他的遗嘱,骨灰下葬到他家的破庙后头。农民非常爱戴他,文革中,他被卡车拉着游斗,大人孩子都躲在

第15-16课时——《创业史》

创业史 教学目的1、了解柳青的创作概况。 2、掌握《创业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作品中主要人物性格成功塑造的原因。 教学重点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教学媒体PPT. 教学把握 一、作者及其创作简介 柳青(1916—1978/6/30)的《创业史》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尤其是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方面,它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柳青与梁斌、杨沫一样都是从部队出来的作家,他们在解放前,在革命部队中就写过一些作品。但他们的突出成绩都是在建国以后取得的。柳青是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后来在陕西米脂县做过基层工作,在写《创业史》之前,他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在建国前根据自己在农村工作的体验,描写解放区组织变工队,互助合作过程中农民的思想变化为内容的小说叫《种谷记》,后来又根据延安保卫战史实写了一部长篇叫《铜墙铁壁》,它与《保卫延安》写的是同一事件,但在取材的角度上有所不同,《保卫延安》追求的是一种史诗型的结构,从全局上表现保卫延安的战争,《铜墙铁壁》则表现了一个具体的战役,表现人民对战争的支持而产生的巨大力

量。解放后从1952年开始,柳青回到他长期生活过的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经历并参加了农村从土改以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以致人民公社整个发展历程。他在工作过程中考查和了解了农村各个阶层的农民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的过程中在思想上、行动上、心理上所产生的一些变化,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创作《创业史》这部长篇作了准备。柳青在解放初至1960年发表《创业史》时,他写的作品并不多,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对《创业史》的构思和写作中去。原计划打算写四部,从互助组成立一直写到高级社成立,但这个计划没有完成,文化大革命开始是主要因素,作家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身体也搞垮了,粉碎“四人帮”不久就去世了。现在出版的仅是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二部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准备修改整理,但这一工作只完成了一部分。现在的第二部有一半是经过柳青修订的稿子,另一部分是未经修订的稿子。现在我们分析的是《创业史》的第一部。 《创业史》第一部于1960年出版后立即受到文艺界的很高评价,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报刊上介绍,评论文章粗略估计有50多篇,许多文字,许多当代文学著作都给这部小说以很高的评价,有的文字认为:“这部作品在当代大量描写农村题材作品中成就是最突出的,它远远的超过了同类题材的作品。”有的文字认为“它所反映的生活深度是其他任何作品远远不能相比的”。有的文字甚至认为:“在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程度上简直是无以伦比的”。这些评价有它真实、准确的成分,同时有些评价也带有夸张的成份。但这可看出这部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比如说六十年代前期,从1961—1964年就曾出现过对《创业史》评价上的

浅析《创业史》

浅析《创业史》 《创业史》,乍听到这个书名,我自然地以为是与“李嘉诚的创业史”、“马云的创业史”等类似的题材。可是,拿到书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样。这是发生在1959年春天的事,小说以主人公梁生宝带领的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创业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但目前看来,这本书并没有得到年轻读者的青睐。一方面是题材问题,建国初期的农村改革题材离我们太远,那个时代的状况年青的一代人并不了解,陌生感太强;另一个方面,柳青的《创业史》在布局上结构宏伟,气势磅礴,但是不如现代小说的情节紧凑,语言过于凝重,无法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年轻读者的注意力。 但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柳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是梁三老汉,这个形象为大家广泛认同,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个老人很烦人,因为梁生宝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工作上而和儿子斗气,可是又不敢当面和生宝发生冲突,同时又从心里关心着互助组的工作。梁三老汉是一个可爱的老头,真实而又亲切。《创业史》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演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与梁三老汉相反,梁生宝这个人物却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小说中,梁生宝为了互助组的工作,不重视单个家庭的创业大事,放弃与徐改霞之间的爱情。但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这样的形象已经不被大家所喜爱,因为人们不仅认为他虚假,而且极其缺乏人情味。一个人真的可以为了公共事业而完全放弃自己的私人欲望吗?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怀疑,我们更倾向于一个完整的人,七情六欲皆满的真实的人。 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徐改霞,她和梁生宝之间有着为公共事业奋斗的默契,又彼此暗恋着。可是最终却没有如一般小说那样结合在一起。小说(P416)中生宝这样说道:“甭等哩。改霞!你放平稳一点吧。再甭急急慌慌哩。我这阵没空儿思量咱俩的事,你要是真……那就等秋后我消停了再……好吗?改霞?就这样吧!”这里的梁生宝就是典型的公而忘私。而改霞看着生宝的离去,得出这样的结论:大约所有不惹女人爱的男人,都像孙水嘴那样不好摆脱吧?大约所有惹女人爱的男人,都像生宝这样高傲吧?改霞开始从根本上怀疑:两个强性子结亲,是不是能好!…… 因此,两个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样的结局未免有些牵强,真的喜欢对方,是愿意等待的。而从改霞为了与生宝说话,主动创造机会接近他,可以看出她爱

读柳青《创业史》有感

读《创业史》有感 上学期的思想实践课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读一读红色书籍,寒假我跟我朋友一起玩得时候,她们推荐了一本觉得还不错的书,柳青的《创业史》。其实我心中也有自己创业的打算,这种情怀和朋友们的推荐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这本书。之后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益匪浅。 《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是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一些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其各种人物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和错综复杂的斗争和矛盾,反映了中国当时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与农民思想情感上转变。世代遭受人欺侮的农民们,终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感受到人们的尊严。作品中梁三老汉的命运给主题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证明与体现。 柳青的《创业史》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14年的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以梁三老汉父辈创业的故事为本书的开篇,又以梁三老汉解放后经历互助合作的风风雨雨,然后终于走上集体化道路结束,秉承起承转合的路数,作者把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主题意向都安排在了比较圆熟的叙述格局中。 故事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时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就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着母亲流浪到了渭河南侧的一个叫做下堡村的地方。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创业史》这本书描写的是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堡乡蛤蟆滩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经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的互助组形式。实际上,作为一种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产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建国后又在一些地区推广这种互助生产方式,这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初阶段。《创业史》的叙述从这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集体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正如作品开篇的“题叙”所言:“梁三老汉草棚院里的矛盾和统一,与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矛盾和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头几年里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部‘生活故事’的内容”。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写进小说,这便不仅是一幕农家院的悲喜剧了。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

创业史人物

梁生宝: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是近现代文学史中的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