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作为中国最富活力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社会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近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绝对增长20%以上,全市总人口由770万人增长至994万人。
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对土地、环境和交通运输设施的需求急剧扩展,但是长期以来广州市中心城区发展受到“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和行政区划等三个方面的制约,难以优化空间布局,导致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均无法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0年6月番禺、花都撤市设区。
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广州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广州亟需拟定一个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的长远发展目标,并制定一个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以适应城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为拓展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并对城市规划的体系、层次和思想方法进行探讨,广州市政府于2000年6月邀请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五家国内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了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活动。
2000年9月3日—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邀请全国规划、建筑、交通、生态专业的著名专家成功地召开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研讨会”,同时结合五家规划咨询单位提出的规划概念与方案,对广州整体的发展策略、思路及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并
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概念规划咨询研讨会达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共识:
1、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还将面临持续快速增长,广州应当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2、广州的发展应以区域的共生共荣为前提,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合作的珠江三角洲“组合城市”,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中再创新优势;
3、广州应协调发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强化教育产业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市;
4、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采取“北抑、南拓、东移、西调”的发展战略;
5、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重视北部山区、南部珠江口地区的生态维护以及城市组团间绿化生态隔离带的建设,把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
6、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高快速路与快速轨道构成的双快交通体系。
遵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00年10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建了专门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工作组”,着手开展战略规划的综合与深化工作。
综合与深化工作主要是以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交通这三个专题为核心展开,深化并形成广州市长远发展战略与政策框架,从物质形态的角度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城市结构框架和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模式,同时面对城市的现实发展水平和现状建设条件,为广州大部分处于工业化中期地区的产业化水平
提高、经济健康增长和社会稳定提供机会与保障,从思想和方法上把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为面向21世纪将广州发展成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提供政策引导和规划控制,并作为未来广州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下一阶段的规划工作提供基础与指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包括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2、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
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
续发展的协调。
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基础设施供应,提升城市的发展潜质。
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城市土地利用
1、总体发展战略
1.1城市与区域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东岸广深(香港)城市带、西岸广珠(澳门)城市带作为区域发展主轴,构造了一个“人”字型的发展构架。
应当共同发展为开放式的“区域组合城市”,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保持经济优势与发展潜力。
·广州市正处于珠江三角洲两条发展主轴的交汇点,在“人”字的焦点上;同时还是7条拓展轴的辐射源。
要再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广州对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为加强广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必须首先强化广州市直接吸引区——广佛都市圈的规划发展的协同。
1.2广州市域
·本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
·都会区:原城市规划发展区,增城的新塘和永和两镇,番禺沙湾水道、东涌镇以北的广大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本规划称都会区。
·南沙片区,应依托深水港建设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和资金密集型对外加工业,适当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商业、旅游业和转口贸易业。
规划将本区域建成一个以港口产业、外向型加工业和三高农业为主的片区。
·增城片区,广汕公路以南的城镇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以北的城镇以发展三高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
行政区划整合可以将国家与地方扶持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效应扩散到增城,从而推动增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花都片区,交通区位优势显得十分突出。
可以依托新机场发展成为广州地区的物流中心和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基地。
·从化片区,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和优越的旅游资源。
可利用其独有的环境及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三高农业。
2、都会区规划布局
2.1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
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
·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2.2城市结构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进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进轴”。
该区目前尚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区,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
沙新港,可以提供约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
规划确定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
·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
·结合广州城市沿江发展独特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
规划提出三条沿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
·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
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是旧城人口的主要疏解地区。
·三个大港:
·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航空中心、国家级航空枢纽港。
·深水港——南沙新港区的建设将提高广州市的对外辐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功能。
·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区,将建设成为迎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
·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发展
北部物流中心。
·南部结合南沙新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南部物流中心。
·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西部物流中心。
·东部利用黄埔港、新沙港等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东部物流中心。
2.3人口分布
广州市域适宜总人口约1200-1500万人。
城镇总人口约1100万人,其中约900万人分布在主要沿江城市发展带,约150万人分布在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区,约50万人分布在其它城镇。
3、都会区建设政策
3.1北翼地区
由于新机场地处花都区与广州都会区之间,北翼组团北进与花都区新华镇的南进,不利于新机场的航空安全。
另外,新机场的净空限制和航空噪声对城市向北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取消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北翼大组团”,将广州北翼地区发展用地控制在华南路以南地区。
·北翼地区土地资源比较充沛,但是地质条件差,城市交通也存在瓶颈。
对外交通设施条件较好,北有机场、南接旧城,因此有一定的发展动力,但是又处在机场控制区。
因此,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
作为广州市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的延伸、旧城功能的补充,可以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重点开发“白
云新城”。
·重新检讨原花都总体规划,遏制其向机场地区的发展势头。
积极在花都发展交通产业、空港工业,建设机场带动区、物流中心等。
·严格按照“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在广州市北进发展区与花都区新华镇之间控制大片航空安全与生态控制区,保证必要的生态隔离。
3.2旧城区
·确立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改善的原则,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保持城市特色的政策基点。
·有机疏散,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疏解过高的人口与建设密度,预留和控制公共开敞空间与公共设施用地。
·旧城改造必须坚决遏制以市场为主体的无序的旧城改造,制定整体的旧城改造政策。
·通过整治、改善与适度的旧城更新,建设广州城市传统的商业贸易中心、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
3.3东翼地区
东翼地区是广州市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向,拥有约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有一定的基础。
·建设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CBD21),拉动城市商务、行政功能东移。
·将东翼大组团建设为广州制造业的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中心和广州21世纪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之一。
·推进员村工业用地置换,释放东部组团发展空间,形成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带动的东圃居住组团的建设。
为东部产业区提供充足的
居住及服务设施用地。
·加强南岗—新塘一线的居住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东部产业服务中心及产业工人居住组团,完善东部地区功能,减少大区间的通勤交通。
·将增城市新塘及永和两个镇并入东翼政策区域,统筹产业发展,扩大东部产业发展空间。
·应加强东部新区政策协调,统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3.4南翼地区
·在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建设21世纪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统筹地方经济发展与城市总体发展,保障一个合理的城市结构和生态框架。
·考虑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后,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从城市长期和整体利益出发,落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控制城市策略性增长用地、结构性生态绿地和农业生态绿地。
·考虑本地区城市化以村镇经济为主要动力,针对现状农村地域工业化过于分散的问题,在保证村镇经济适度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实现集约建设。
四、城市生态环境
广州北依白云山,南临珠江。
“云山珠水”为广州20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长盛不衰的地理基底,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快速经济增长、快速城市化打破了广州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对城市活动的支持能力,威胁着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何从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和生态环境系统整体高度,达成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的协调,形成区域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是现在与未来广州城市发展面临的任务之一。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保障。
在维持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支撑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合理、稳定的自然生态体系,引导区域及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是战略规划生态环境专项研究工作的重点。
生态结构的战略选择
1.自然特征:山、城、田、海
山——北部山林地区
城——中部平原城市化地区
田——东南部农田水网地区
海——东南部海域地区
2.生态结构
基于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自然本底及其承载能力,选择适合于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结构模式。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维护“山、城、田、海”的自然生态特征,塑造了广州“山水城市”的生态格局,负山、通海、卧田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最基本生态特征,规划因此在“云山珠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从大区域出发建设“山、城、田、海”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基本构架。
·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在广佛都市圈外围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广州北部连绵的山体,东南部(番禺、东莞)的农田水网以及顺德境内的桑基鱼塘,北江流域的农田、绿化为基础的广州地区环状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廊,从总体上形成“区域生态圈”。
而且东北部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环廊内,而接南海的珠江水系则自珠江口向西北直入环廊,使山水相互融合贯通。
·建设“三纵四横”生态廊道: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城市无限制蔓延,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规划在广州市域形成三纵四横的七条生态主廊道,构成广州市域生态格局。
“三纵”即三条南北向生态主廊道,自西向东依次为:西部生态廊道南起洪奇沥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夫山、芳村花卉果林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中部生态廊道南起蕉门水道入海口,经市桥组团与广州新城之间生态隔离带、小洲果园生态保护区,向北延伸至世界大观以北山林地区;东部生态廊道南起珠江口,经海鸥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生态隔离带至北部山林地区的。
东部生态廊道和西部生态廊道基本沿市域东西行政边界,主要作用是保护广州市域城市发展。
中部生态廊道则位于旧城发展区和新城发展区之间,主要作用是在旧城和新城发展区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的生态隔离带。
“四横”即四条东西向生态主廊道,自北向南依次为:“江高——新塘生态廊道”,沿华南路西北段与规划的珠三角外环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向东延伸至新塘南岗组团东北部山林地区;“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以珠江前、后航道及滨江绿化带为主,顺珠江向东
西延伸;“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西起大石、钟村镇西部的农业生态保护区,经以飞龙世界、香江动物园、森美反斗乐园为基础的中部山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向东经化龙农业大观、莲花山,延伸至珠江;“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沿沙湾水道和珠三角环线及其以南大片农田。
“江高——新塘生态廊道”主要作为中心城区与花都新机场和增城的隔离带,保护广州城市发展;“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主要作用在于隔离中心城市各组团;“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位于中心城市和南部新城之间,主要作用是在中心城市和新城之间形成一条东西向的生态隔离带;“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主要作用为保护广州市域城市发展,控制城市的无限制蔓延。
·另外,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础上,打通汇集到珠江、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等密布城乡地区的河网水系形成网状的“蓝道”系统,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防护林带、公园等线状和点块状的生态绿地,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系,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一体化城乡生态格局。
五、城市综合交通
1、交通发展策略
1.1空港
大力发展新白云国际机场,将新机场发展成为设施一流,服务优良的华南地区空运中心、国家级枢纽机场。
通过完善的高快速道路、轨道交通、铁路、客货流中心等设施,强化新机场对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促进地区发展。
1.2海港
大力发展南沙新港区,逐步疏靖内港,建立以南沙新港区为龙头,以新沙、黄埔港为辅助的广州港区新格局,并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广州港区竞争力,努力将广州港区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航运中心,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广州向海港型城市转变,带动广州实现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职能。
1.3铁路
积极发展城市北部和南部铁路客运站,以缓解流花、天河火车站的紧张局面,建设东北及西北联络线、南部支线,实现广州市域国铁的客货分流,利用市域客运线大力发展市郊列车,强化铁路对区域发展及空港、海港等枢纽的有机联系,强化广州作为华南地区铁路中心枢纽职能。
1.4城市快速轨道
优先发展城市快速轨道线,建立以南北快线为核心,常规线路为基础,市郊铁路、城际快轨为辅助的便捷、高效的都会区轨道交通运输网,形成支持并引导城市发展的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SOD(Service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结合常规公交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向公共交通依赖型转变,推动城市空间拓展与人口疏散。
发展建议:
·建议近中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
·尽快完成地铁2号线建设。
——向南发展的支撑:
·尽快完成地铁2号线中心区段建设以及大学城延长线的论证与建设。
·地铁3号线(中心区——番禺市桥——广州新城)的论证与建设;
·机场快轨线的论证与建设,形成由机场快轨线、三号线构成的联系机场与南部地区的快速客运联系;
·地铁4号线(科学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琶洲会展区—官洲生物岛—新造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的建设论证与开展,促进TOD发展模式的形成。
——向东发展的支撑:
·城市列车(广州站——新塘);
·建议远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
——旧城核心线路的屏蔽:
·连接地铁1号线芳村站与黄埔市郊铁路南岗站的南部线;
·4号线向南部南沙新城的延伸线。
——与周边的联系:
通过良好的换乘枢纽,与城际快轨实现高效联系,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加强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1.5高快速道路
在都会区继续发展并完善环形放射(旧城区)加方格网状(新发展区)的高快速道路系统,强化区域间与枢纽间高效交通联系,适应机动车客货运输的需要,支持并促进城市空间的拓展。
同时,努力形成沿高快速道路的交通生态走廊,尽量减少高快速道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强调在新发展区沿边缘布设高快速道路,并同发展区外围的客货换乘集散枢纽结合,实现对区域服务。
发展建议:
·建议近中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