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三单元生物科学与人类降第二章人类生殖工程3.2人类生殖工程1素材中图版选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三单元生物科学与人类降第二章人类生殖工程3.2人类生殖工程1素材中图版选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三单元生物科学与人类降第二章人类生殖工程3.2人类生殖工程1素材中图版选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三单元生物科学与人类降第二章人类生殖工程3.2人类生殖工程1素材中图版选修2

一、人工受精

「人工授精」是通过非性交方式将精液注入女性生殖道内,使不育夫妇受孕。在不孕症的治疗方法中,是一种简单、经济而非手术性的治疗方式。最早的人工授精是在1790年在治疗尿道下裂的患者中获得成功。目前采用新鲜精液的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为17%左右。人工授精结合控制性超排卵以及授精技术的改进,可提高其妊娠率。

人工受精的过程顺序及注意事项

1.人工授精的顺序

(1)排卵日当天,女性的身体保持清洁,前往医院。丈夫的精液可以在家中采集带往医院,若没有事先采集,丈夫也要一同前往医院。

(2)丈夫的精液未采集时,就要在医院采取。

(3)采集了丈夫的精液后,妻子和接受妊娠时的定期检查一样,仰躺在内诊台上。

(4)医生使用内诊用的器具扩大阴道。然后用人工授精注射器吸取精液,由子宫颈管慢慢地将精液注入子宫内(目前医院在进行人工授精时,会先采取一系列方法,再注入子宫,以减少感染及子宫抽痛的副作用,很少有人直接将精液注入子宫)。

2.人工授精适用的对象包括:

1、子宫颈粘液异常

2、排卵障碍

3、精子轻度稀少或精液不液化

4、精子具有抗体

目前人工授精的主要适应症是丈夫精液正常但有性交障碍或精液液化时间过长以及不液化的患者。

进行人工授精的条件是女方的输卵管必须通畅。至于两侧输卵管阻塞或骨盆腔严重粘连及精子极度稀少症或无精症患者,就必须进一步进行试管婴儿或卵细胞浆单个精子显微授精。试管婴儿

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技术(IVF):又称试管婴儿,是指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置于试管内使其受精,再将胚胎前体---受精卵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试管婴儿是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试管婴儿原理

“试管婴儿”并不是真正在试管里长大的婴儿,而是从卵巢内取出几个卵子,在实验室里让它们与男方的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然后转移胚胎到子宫内,使之在妈妈的子宫内着床,妊娠。正常的受孕需要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相遇,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再回到子宫腔,继续妊娠。所以“试管婴儿”可以简单地理解成由实验室的试管代替了输卵管的功能而称为“试管婴儿”。

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避孕原理

⑴抗排卵⑵抗生精⑶抗受精⑷抗着床⑸抗早孕

避孕的方法

⑴安全期避孕。⑵短效口服避孕药避孕。⑶探亲避孕药避孕。⑷宫内节育器避孕。⑸避

孕套避孕。⑹外用避孕药避孕。⑺结扎避孕

预防性传播疾病

什么是性病?

性病,全名为性传播疾病。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国际上将20多种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列入性病范畴。较常见的性病有淋病、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沙眼依原体、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滴虫病、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

通常,性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⑴性行为传播。⑵间接传播。⑶血液传播⑷母婴传播。

据统计,占90%以上的性病是通过性交而直接传染的,因此,性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性接触。

1)普及艾滋病知识。

2)杜绝性紊乱。是防止艾滋病性传播的关键。

3)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

4)使用避孕套。

5)加强个人卫生,防止与AIDS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血液、排泄物接触。

6)不吸毒,不静脉给药。

7)医疗卫生部门应对血制品进行严格筛检,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应使

用一次性注射器。

8)严禁AIDS患者、病毒携带者等高危人群捐献血液、血浆、精子、移植

器官等。

9)有被HIV感染可能的孕妇应作HIV

抗体检测,阳性者应行人工流产,对已生的婴儿应进行临床和血清的检查,未感染的应使用人工喂养。

10)加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和推广。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 念 ..................................................................... .. (1) (一)课程性 质 ..................................................................... .. (1) (二)基本理 念 .....................................................................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 标 ..................................................................... . (2) (一)学科核心素 养 ..................................................................... . (2) (二)课程目 标 ..................................................................... (3)

三、课程结 构 ..................................................................... (3) (一)设计依 据 ..................................................................... (3) (二)结 构 ..................................................................... . (4) (三)学分与选 课 ..................................................................... .. (4) 四、课程内 容 ..................................................................... (4) (一)必修课 程 ..................................................................... . (4) 模块 1 分子与细 胞 ..................................................................... .. (4)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 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最基本元素:C;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H、O、N;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 2 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和一个羧基(—COOH),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脱水缩合反应: 五、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 六、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一些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七、有关计算:

樗蚕的生物学特性与科学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48617245.html, 樗蚕的生物学特性与科学防治措施 作者:万前进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01期 摘要介绍了樗蚕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樗蚕;形态特性;生活习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1-0206-02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属鳞翅目大蚕蛾科,主要寄主有核桃(Juglans regia)、石榴(Punica gran-atum)、柑桔(Citrus reticulata)、蓖麻(Ricinus communis)、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乌桕(Sapium sebiferum)、银杏(Ginkgo biloba)、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白兰花(Mich-elia alba)、槐(Sophora sp.)、柳(Salix sp.)等。近年来,樗蚕对天柱山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檫木(Sassafras tzumu)危害较为严重,幼虫食叶和嫩芽,轻者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把叶片吃光。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30 mm,翅展110~130 mm。体青褐色。头部四周、颈板前端、前胸后缘、 腹部背面、侧线及末端都为白色。腹部背面各节有白色斑纹6对,其中间有断续的白纵线。前翅褐色,前翅顶角后缘呈钝钩状,顶角圆而突出,粉紫色,具黑色眼状斑,斑的上边为白色弧形[1]。前后翅中央各有1个较大的新月形斑,新月形斑上缘深褐色,中间半透明,下缘土黄色;外侧具1条纵贯全翅的宽带,宽带中间粉红色、外侧白色、内侧深褐色、基角褐色,其边缘有1条白色曲纹。幼龄幼虫淡黄色,有黑色斑点。中龄后全体被白粉,青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5~75 mm。体粗大,头部、前胸、中胸对称蓝绿色棘状突起,此突起略向后倾斜。亚背线上的比其他2排更大,突起之间有黑色小点。气门筛淡黄色,围气门偏黑色。胸足黄色,腹足青绿色,端部黄色。蛹呈口袋状或橄榄形,长约50 mm,上端开口,两头小中间粗,用丝缀叶而成,土黄色或灰白色[2]。茧柄长40~130 mm,常以1张寄主的叶包着半边茧。蛹棕褐色, 长26~30 mm,宽14 mm。椭圆形,体上多横皱纹。卵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少数暗斑点,扁椭圆形,长约1.5 mm。 2生活习性 在天柱山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5~10 d。成虫羽化高峰期在5月25—31日,而以10:00至次日2:00为盛。羽化凌晨时从茧柄基部孔洞中爬出停息于茧或枝条上,此时翅柔软,并排出灰褐色体液,经30~60 min,翅硬化后

【精品】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汇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高考考纲要求: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3.获取信息的能力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事件。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准确配对)CDAB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A、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 A. van Leeuwenhoek)B、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C、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D、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D.中心法则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BCDA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A、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B、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C、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

高二生物理科基础试卷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 崇雅中学高中部期末考试 高二理科基础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51.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F 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 ) A 、1/8 B 、7/8 C 、7/16 D 、9/16 52.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 ( ) A 、YR B 、Dd C 、BV D 、AB 53.猴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都有Y 染色体的是 ( ) A.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B.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和雄猴的神经元 D.精子和雄猴的肠上皮细胞 54.下图是人类中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受一对基因控制),则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 A .X 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C .X 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D .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55.关于下列DNA 片段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56.在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 与T 是通过下列哪种结构连接起来的( ) A .氢键 B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C .肽键 D .—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57.用含有15N 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分 离获取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器。可在这类细胞器内完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 58.人的一个受精卵中的DNA 分子数为( ) A 、23个 B 、23-26个 C 、大于46个 D 、46个 59.对于下列式子,正确的说法有 ( ) ①表示DNA 复制过程 ②表示DNA 转录过程 ③图中共有5种碱基 ④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⑤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⑥图中的A 均代表同一种核苷酸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60.某种病毒在逆转录酶作用下,能形成DNA ,在逆转录过程中,依据的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是( ) 61.三倍体西瓜种子长成的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但偶尔也可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出现极少数正常种子。正常种子是 A .二倍体 B .三倍体 C .四倍体 D .二、三、四倍体均有可能 62. 人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细胞中( ) A .只有胰岛素基因 B .比人受精卵的基因要少 C.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63.人们运用卫星搭载种子,培育高产、优质的甜椒、番茄等作物优良品种。其生物学原理是使种子产生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加倍 D .不遗传的变异 64.下列各疾病中,既是突变性状又属伴性遗传的是 A .人类的色盲病 B .人类的白化病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 .冠心病 65.生物在紫外线、电辐射等影响下将可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易发生在 校 学 级 班 号 生考 号 位座 名 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每节习题(及答案)(精选.)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是因为 A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 .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C .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 2 .组成玉米和人体的最基本的元素是 A .氢元素 B .氧元素 C .氮元素 D .碳元素 3 .在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 .水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糖类 4 . C 、 H 、 N 三种还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 73 %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 1 %,这一事实说明了 A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5 .下列化学元素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的是 A . K B . P C . B D . Ca 6 .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化学元素,其配方如下: 其中花卉根细胞吸收最少的离子是 A . Ca2+ B . SO42- C . Zn2+ D . H2PO42- 7 .某块地在施用了含硼的微肥后,其增产效果显著,这是因为含硼的微肥有利于植物的 A .受精作用 B .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 D .同化作用 8 .大海中的水母、海带,陆地上的蜥蜴、山草等都是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些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A .水分 B .蛋白质 C .脂质 D .糖类 9、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的,但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 B、生物体中可有可无的一些元素 C、微量元素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D、Cu、Zn、Mo等元素是细胞内的微量元素 能力提升 10、某婴儿因长期食用劣质奶粉而出现身体浮肿、哭闹不安、肌肉抽搐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血液中缺乏 A、糖类、钙离子 B、蛋白质、钙离子 C、蛋白质、锌离子 D、脂质、维生素D 1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活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化学元素都是氧 B、在活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核酸 C、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成分相同

(整理)高中生物科学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内 内容 容自 自己 己背 背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P102 1864年,德国植物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 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 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P10 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P书无摩尔根实验:果蝇杂交实验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P12 1909年,丹麦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P27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方法:类比推理法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P28 美国摩尔根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 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P42 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方法:对照 结论:杀死的S菌具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P43 1944年美国艾弗里及其同事方法:把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用。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P44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P47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P 33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 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P110 法国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 P111 19世纪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P8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P8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P9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内 内容 容自 自己 己背 背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P102 1864年,德国植物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 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 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P10 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P书无摩尔根实验:果蝇杂交实验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P12 1909年,丹麦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P27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方法:类比推理法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P28 美国摩尔根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 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 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习题

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人体中水的含量约占65%,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说明水对人体重要性的是 ①水和糖类、蛋白质、脂肪一样,为人体提供能量;②没有水,人体内大部分化学反应就根本不会发生;③水的比热小,有利于维持体温;④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离不开水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2、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几种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C是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先后经C3、C5形成(CH2O) B、N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没有N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O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来自于水 D、P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均有ATP的合成 3、青苹果遇碘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这说明 A、青苹果中含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还原糖 D、苹果转熟时单聚糖合成淀粉 4、现提供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溶液)、乙液(0.05g/mLCuSO4溶液)、蒸馏水,则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能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①葡萄糖②蔗糖③胰蛋白酶④DNA A、只有① B、①和① C、①和① D、①、①和① 5、已知某抗原为一蛋白质分子,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如果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根据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要超过10 000的特性,可以推知,通常组成该抗原蛋白质的肽键数一般不少于 A、100个 B、99个 C、90个 D、50个 6、在医疗实践中,器官移植是拯救某些患者的重要方法。但是,无血缘关系的供体器官移植后往往很难成活,具有血缘关系的供体器官移植后成活的概率较大。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看,其原因是 A、无血缘关系个体之间同一类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数量完全不同 B、有血缘关系个体之间同一类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排序完全相同 C、无血缘关系个体之间同一类蛋白质分子的大小、空间结构完全不同 D、有血缘关系个体之间同一类蛋白质分子相差很小 7、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能合成生命活动所需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8、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9、“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 C、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 D、先用低倍镜找到较清晰的细胞,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10、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B、所有生物的组成成分都有DNA C、只有多糖、蛋白质、脂肪三类生物大分子以碳架为骨架 D、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的物质是储存能量的淀粉或糖原 11、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的主要合成场所是细胞核,RNA的主要合成场所是细胞质 B、蛋白质的多样性只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有关 C、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D、R基为—CH3和—C3H5O2的二肽分子中,C、H、O原子的数目之比为8︰14︰5 12、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A或RNA

生物学和人类的关系

生物学和人类的关系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本质,又研究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近30多年来,生物学的理论成就给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最大限度地造福了人类。生物技术又为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提供了实践方法。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然而。事物的两面性又提醒我们,科学对文明的发展既有正面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引起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副作用。那么,我们只有把握生命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各方面作用,才能把人类文明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关键字]生物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类文明 1引言 20世纪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数理科学的广泛而深刻地渗入到生物科学领域以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问世,生物科学已进入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规律,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生命科学的新时代。由于应

用先进技术,生命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理论成就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被认为是20 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由于生命科学的进步向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技术科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概念和新的研究领域,生命科学已成为21世纪的主流科学之一。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人口、食品、健康、环境、 资源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重大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实施和深入发展,将有可能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活动以及各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并为医学提供防治策略、途径和方法。“水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 开展,对21世纪农业的发展,解决粮食问题,将产生巨大 的影响。 由此看出,当今发展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而发展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技术(也叫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

(完整版)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不下真后悔)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 复习计划,应对策略 一、指导思想 (一)全面系统、注重双基;吃透教材、落到实处;培养能力、循环上升。 (二)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扎实搞好高三选修教材的教学和第一轮复习工作 1.夯实基础离不开课本,引导学生看书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2.夯实基础也体现在重视教材中复习题的处理上 3.夯实基础还体现在初中相关知识的复习上. 4.最后,夯实基础还必须注意作好2个规范. (三).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四)加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复习目标 1、用恰当的专业术语,阐述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用适当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一些生物现象和事实。 2、能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和整体、生物与环境的一些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3、能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探究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并对实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科学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高考备战中,培养学生“容易题不失分、中档题少丢分、难度题多得分”的信心和实力,显著提升高考成绩。 三、方法措施 1、搞好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 2、重视教学研究,培养科研精神 ①首轮复习中学生心理准备指导技巧。②首轮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③近五年的高考理综试题和考纲。④复习教学方法。⑤复习课中教师讲和学生练的时间分配。⑥复习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和挖掘学生潜能。 3、加强基础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1)“精讲” 变化结果变化原因变化所在时期 加倍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①有丝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减半细胞一分为二①有丝分裂末期②减数第一、二次分裂末期 加倍DNA复制细胞分裂间期 减半细胞一分为二①有丝分裂末期②减数第一、二次分裂末期 出现DNA复制细胞分裂间期 消失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①有丝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加倍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①有丝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减半细胞一分为二①有丝分裂末期②减数第一、二次分裂末期 (2)“精练” (3)“精评” 生物讲评课应遵循五个原则:

高中生物 第三单元 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 第二章 人类生殖工程 3.2.2 人类生殖技术(1)素材 中图版选修2

3.2.2 人类生殖技术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14 号 现发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自2001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张文康 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安全、有效和健康发展,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保障人民健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各类医疗机构。 第三条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应当在医疗机构中进行,以医疗为目的,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伦理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 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 第四条卫生部主管全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二章审批 第五条卫生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需求和技术条件等实际情况,制订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 第六条申请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开展技术相适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与开展技术相适应的技术和设备; (三)设有医学伦理委员会; (四)符合卫生部制定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七条申请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文件: (一)可行性报告; (二)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包括床位数、科室设置情况、人员情况、设备和技术条件情况等); (三)拟开展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业务项目和技术条件、设备条件、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四)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规章制度; (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申请开展丈夫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的医疗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前条规定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doc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 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

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二 18、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 ..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最基本 ..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 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 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 ..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 ...、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 ...、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 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 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 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 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 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 ..提供了依据 .......;也为生物的进化

高中生命科学(生物)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生物第二册复习资料 【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单细胞动物以整个细胞感受光、热、电和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人和高等动物则通过自身特定的感受器获取这些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脑,在脑中产生感觉。根据外界刺激物的类型,通常可将感受器分为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一、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 1、皮肤感受器 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有许多神经末梢,当受到压力、温度、针刺等刺激时,便会将各种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从神经末梢传递到神经中枢,这些神经末梢统称为皮肤感受器。 2、光感受器 ※折光装置均无色透明,具有折光和聚焦的作用。 视杆细胞:感受光亮 视细胞 视锥细胞:感受色彩 视细胞将光能转换为电信号(神经冲动),必须由视神经传到脑的视觉中枢后才能形成视觉。 3、声波感受器 ①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②外耳收集声波,通过外耳道向内传递,声波可以引起外耳道底部的鼓膜振动。 ③鼓膜内侧为中耳,内有3块听小骨,听小骨将声音传递到内耳。 ④内耳由耳膜和前庭器组成,耳蜗是声音感受器,将声波转化成神经冲动,由听神经传到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前庭器由3个半规管和前庭组成,是感受身体平衡的器官。 4、特殊的感受器: ①鱼类的侧线,用来感受水流和定方位。 ②蛇类的颊窝,感受周边动物散发出的热能。 二、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1、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鼻腔的嗅黏膜和口腔的舌上。 ①分布于嗅黏膜上的嗅细胞可感受溶解在嗅黏膜表面液体中的有气味的化学分子。 ②味蕾顶端有一个小孔,味细胞顶端的微绒毛分布于此,溶解在水中的化学分子经微绒毛由味细胞传换成神经冲动,最终传递给脑产生味觉。 2、昆虫的味觉毛分布于足的末端和口器,而感受气味的毛多分布于触角。 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信息)发生反应,称为反射。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3、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 4、反射弧及其功能: 一、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1、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 2、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组成: ①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内含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 ②树突通常较短,具有许多树枝样分支,是神经元接受信息的部分。 ③轴突较长,分支少,是神经元传出信息部分。 3、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 4、神经冲动传导: ①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称为膜电位。 ②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K+),膜外为正(Na+)。 ③受到刺激时,局部区域(兴奋区)Na+流入细胞内,电位反转为内正外负,即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兴奋区域此时与周邻部位之间有电位差,这就会引起周邻部分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推进,此过程即为神经冲动传导。 ④信息在神经元上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 5、突触传递: ①神经元以轴突末端膨大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合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突触小泡内所含有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③信息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细胞中的元素含量(鲜重) 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 (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B 、Zn 、Mo 、Cu (铁猛碰新木桶) 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其次是C,H,N 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是: C 其次是O,N,H. 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 ⒉组成细胞的元素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三: 化合物的鉴定: (1)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①常见的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②斐林试剂甲液:mlNaOH ; 斐林试剂乙液:ml CuSO 4;③斐林试剂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1:1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再加B 液); ④该过程需要水浴加热; ⑤试管中颜色变化过程:蓝色→棕色→砖红色;⑥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含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①双缩脲试剂A 液:mlNaOH ;双缩脲试剂B 液:ml CuSO 4②显色反应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 液1ml ,摇匀后形成碱性环境;再加双缩脲试剂B 液4滴,摇匀; 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脂肪﹢苏丹Ⅳ→红色; 注意事项: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 淀粉﹢碘液→蓝色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 一: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AA ) ⒈组成元素:C 、H 、O 、N (主); ⒉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 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8种,婴儿有9种);非必需氨基酸:12种 ⒊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见右图) ⒋通式的特点: ①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和一个羧基(-COOH ) ②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 ③一个以上的氨基和羧基都位于R 基上,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 基的不同 注意: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水中的H 一个来自氨基,一个来自羧基,O 来自羧基 R ∣ NH 2—C —COOH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