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30多年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东方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痤疮的治疗有独特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陈师认为痤疮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大多是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虚证为辅,主要是由于肾阴不足,相
火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理,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郁滞而成。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脸部而发病。
2 辨证施治
实证多用清热理气之剂,虚证予以滋补肝肾为宜。
内外兼治缺一不可。
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配合外用洁美保健露。
饮食偏嗜及精神紧张、疲劳过度等均可导致痤疮加重。
强调生活调摄,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常用温水清洗,忌用矿物洗面奶及美白产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
2.1肺胃热盛证
金某,女,2l岁,2013年8月7日初诊。
前额、两颊散发红色丘疹,质硬、面部油脂较多,平素喜食辛辣,
大便干燥,睡眠尚可,舌红苔稍黄腻,脉数。
诊为痤疮,属肺胃热盛证。
治以清胃泻肺。
药用南沙参15g,知母15g,炒栀子15g,炒黄芩15g,赤芍15g,炒白芍15g,淡竹叶15g,白鲜皮15g,制大黄6g,蒲公英15g。
7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分服,且配合四物黄连洗剂外用。
二诊面部丘疹质瘪、色淡红,仍有较多油脂,大便及睡眠均可。
前方减大黄,加用养阴活血补血之白蒺藜15g、墨旱莲15g、鸡血藤15g,继服l4剂。
三诊面部丘疹逐渐消,进食辛辣食物后偶有少数皮疹散发于前额,在前两方基础上减炒栀子、蒲公英、鸡血藤,加麦冬15g、丹参15g。
继服l4剂,嘱清淡饮食。
面部丘疹消退,未再复发。
老中医认为此型多为素体胃肠有热,或饮食不节,平素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物,导致脾胃积热、
湿热内蕴、上熏于肺、外受风邪、肺卫失宣、皮毛被郁而发。
常好发于前额,皮损以丘疹为主,伴有皮脂分泌较多,甚或小脓疱,便干,舌红苔多腻,脉滑数。
治以清胃泻肺,药用南沙参、知母、炒山栀、淡竹叶、炒黄芩、金银花、炙枇杷叶、白鲜皮、火麻仁。
并强调清淡饮食,方可达到内外兼治目的。
2.2肝胃不和
吴某,女,39岁,2013年l0月9日初诊。
3个月前面部皮疹红肿疼痛,且有结节,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伴有口苦,症状随经期而变化,四肢不温,饮食可,夜寐差,大便2日一行,舌淡红苔薄,脉濡。
诊为痤疮,属肝胃不和证。
治以疏肝和胃。
药用柴胡15g,郁金15g,合欢皮15g,桑枝15g,桂枝15g,当归15g,丹皮15g,百合15g,茯苓15g,薏苡仁30g,白鲜皮15g,紫花地丁15g。
7剂,每日l剂,早晚水煎分服。
配合四物黄连洗剂外用,并嘱保持心情舒畅。
二诊面部皮疹红肿明显好转,四肢不温、夜寐欠安改善,大便稍干,其他症状无明显变化。
前方减桑枝、桂枝、柴胡,加何首乌l5g、酒黄精15g。
继服14剂。
三诊面部皮疹较前减少,结节色变淡,无明显烦躁易怒,夜寐佳,大便正常。
前两诊方减酒黄精、何首乌、丹皮、百合,加浙贝母15g、木瓜15g、杜仲15g、鸡血藤15g。
继,1~.14剂,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少用美白护肤品,随访痤疮未再新发,且结节逐渐消散。
老中医认为此型多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寒邪侵袭肝胃,肝胃功能异常引起。
平素思虑过多,面部痤疮红肿、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性情烦躁易怒,且多与经期相联系,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以疏肝和胃。
药用夏枯草、柴胡、赤芍、白芍、郁金、合欢皮、桔梗、白鲜皮、桑枝、桂枝。
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戒焦戒燥、戒怒为根本,条达肝气为本证治疗之先,肝气疏则痤疮自愈。
2.3痰瘀互结
高某,男,18岁,2013年8月5日初诊。
面部散发皮疹,新发皮疹与结节瘢痕交错,皮疹新发者伴有明显瘙痒,间或有脓包,结节质硬、色暗,大便干结,舌暗红苔薄,脉滑。
诊为痤疮,属痰瘀互结证。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痰。
药用紫花地丁15g,天丁15g,野菊花15g,赤小豆15g,连翘15g,玄参15g,丹皮15g,竹茹15g,浙贝母15g,白茅根30g,炒栀子15g,制大黄10g,甘草10g。
7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分服。
且配合丹参酮软胶囊3粒、每日3次口服。
炉甘石加硫磺粉洗剂外用。
嘱忌食辛辣,合理作息。
二诊面部未再有新发皮疹,红肿明显好转,瘙痒不明显,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无明显变化。
前方减炒栀子、白茅根、玄参、竹茹、赤小豆、制大黄,加旱莲草15g、白蒺藜15g、法半夏15g。
继服14剂。
丹参酮软胶囊3粒,每日3次口服。
洁美保健露外用。
三诊面部皮疹较前减少,结节色稍变淡,脓包消失,余症状基本未变。
药用紫花地丁15g,天丁15g,黄芩15g,浙贝母15g,丹参15g,南沙参15g,野菊花15g,
白蒺藜15g,竹茹15g,法半夏15g,甘草10g。
继服10剂,配合四物黄连洗剂外用。
四诊面部皮疹结节缩小、
色渐淡,部分痘印瘢痕消失,余无特殊不适。
前方减丹参、天丁、白蒺藜,加瓜蒌皮15g、皂角刺15g、土茯苓15g、鱼腥草15g,继服10剂。
皮疹逐渐消褪,未现新发皮疹,面部结节多数消散。
老中医指出此证多因湿邪日久凝而化痰,湿热或痰热郁久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再与痰邪相结,痰瘀阻于局部。
皮损以结节、囊肿、瘢痕为主,舌黯红脉滑数。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祛瘀。
药用金银
花、连翘、炒瓜蒌、紫花地丁、丹参、土茯苓、皂角刺、淡竹茹、白鲜皮。
皮疹时间较长,结节错杂,且时有新发皮疹,红肿较明显,在用丹参酮软胶囊消炎的基础上用中药清热利湿、化痰消肿,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症状。
2.4肝肾阴虚
方某,女,3l岁,2013年10月18日初诊。
面部皮疹反复发作、色红,时有烦躁,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为痤疮,属肝肾阴虚证。
治以补肾,滋阴泻火。
药用太子参15g,柴胡15g,玄参15g,赤芍15g,白芍15g,山茱萸15g,地黄15g,墨旱莲15g,夜交藤15g,白鲜皮15g,制黄精15g。
7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分服。
配合洁美保健露外用。
二诊皮疹好转,月经量减少,余症状基本未变。
前方减赤芍、白芍、制黄精、墨旱莲,加当归15g、益母草15g、酒女贞子15g、茯神15g、麦冬15g。
继服l4剂。
三诊面部皮疹未见明显红肿,睡眠较好,大便正常,前两方基础上减去茯神、夜交藤、加用白蒺藜15g、肉苁蓉15g。
继服l4剂。
面部皮疹消失,且未复发,月经量亦增多,睡眠佳,二便调。
老中医认为此型多为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肝肾同源,阴虚内热而发。
面部皮疹以红色
或皮色粉刺丘疹为主,或伴有小脓包、小结节,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细数。
治以补肾,滋阴泻火。
药用太子参、柴胡、玄参、山茱萸、地黄、墨旱莲、夜交藤、鱼腥草。
用柔肝滋肾之剂,使精血得补,肝肾得养则痤疮消。
总结:痘痘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原因。
中医认为,皮肤是机体外表的一部分,它与脏腑、经络、气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各种内外在因素作用于人体,引发脏腑功能失常,它表现在肌肤上,就会产生痘痘。
由此可知:其中,内分泌失调及其引发的脏腑功能失常是
引起痘痘的根本原因,不良生活习惯等是痘痘产生的外因,摒弃不良习惯,选择洁美保健露就可以有效的去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