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分层教学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分层教学的探索
[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班内分层教学引入化学教学中。
同时,考虑到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让学生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引入“隐性”概念贯穿其中。
文章对这种“隐性”分层教学方法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隐性分层教学
一、引言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寻求自我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倾向,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在结合中专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多种层次的情况下,笔者以中专化学教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班内“隐性”分层教学的研究,试图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得,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二、问题的提出
笔者对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从2000年起每年入学新生的文化课程(指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六门课程)总分和化学单科分数做了一个统计和对比,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看出,该校学生每年的入学总分和化学单科的平均分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2001年到2002年下降趋势更为突出。
每年的最高总分和化学单科最高分数也在下降,且从2003年起已有验证入学或“跟读”形式进校读书(即提前入学学生)的学生。
而与此相比较,该校在1998年以前,总分超过700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左右(在1999年以前已做过相关统计),近几年没有达到700分的入学新生。
每年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很大,化学的最低分甚至还不到最高分的1/10,有很大一部分新生连氢、氧等简单物质的分子式都不会写,20号以前的元素符号写不全。
若把层次差异如此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教学班教学,执行同一个教学目标,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三、“隐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一)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有一句俗语:“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说明每一个人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无论在身体体质上,还是在智力因素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再加上后天的社会、家庭和教育的影响,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产生了更大的差异。
教学是一种带有个人行为的活动,必须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施分层教学正是承认这种差距的现实存在。
(二)古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应用
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倡导“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尊重差异,实施有差别的教学”。
中国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四库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三中也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可见古代的教育家很早
就认识到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正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现实应用。
(三)符合人的求知发展规律
人都有一种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且遵循可接受原则。
人在求知过程中,总是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增长。
毛泽东同志1929年在“十大教授法”中提倡在教学中应“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既指出了人的认知规律,又指明了在教学中应设置不同的目标。
教学中制定的学习目标,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觉得这些目标适合,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达到这些目标,学生才会积极主动配合,学习的愿望才能持久。
分层教学以人的求知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为归结点来开展教学,符合人的求知发展规律。
(四)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相符合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经别人帮助时可能达到之水平两者间的差距”。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每一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传统教学采用同一目标、同一教法、同一内容开展教学,考虑的是学生能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能做什么,就教他做什么,根本未针对学生认知方面可能的发展。
而维果茨基则认为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教学的作用是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的“最近发展区”。
(五)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知道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其形成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期不能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及时理解和掌握,学习疑难的不断积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最终成为学习的障碍者。
而且,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障碍,出现学习恐惧心理,必然丧失学习兴趣,对学习的自信心也逐渐消失,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人格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除了要具备某项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是抹杀学生天性的场所。
而“隐性”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隐性”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概念
“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建制的情况下,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隐性”是相对“显性”而言的。
有的学校在搞分层教学时,从最初打破专业限制开展的“分班”教学,过渡到“走班制”。
在具体操作时每一个学生的身份对所有同学是“外显”的,都贴上了不同层次的“标签”。
此处的“隐性”是在班级中不公开学生的层次,由教师把握,做到教师心里有数就行。
这种“隐性”操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向“显性”过渡,最终成为公开的“秘密”。
但经过这种“保护措施”,逐步消除中等生,特别是差生的抵触情绪,让其在时间的磨合、人们的正确看待中,顺其自然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入学之初划分的A,B,C层次是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划分的,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学习上可跃上更高层次。
相反,不努力学习的同学,成绩必然下降。
根据学生表现可实行流动,即B层次的学生可升入A层次;反之,分在A层次的可降到B层次。
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动态管理,同时,也可起到激励作用。
(二)分层教学的操作
1.对学生分层。
新生刚入学,教师对学生不了解,第一次分层主要以学生的入学中考成绩为参考,把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为成绩好的,C层为学习有障碍的,B层为中间层。
教师建议好学生学习A层目标,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B层目标,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学习C层目标,教师只作建议,具体选什么目标由学生自己定。
2.制定各层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客观地把握层次,了解学生,科学地制定目标。
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以免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各个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内容上应基本一致,进度一致,不然在分层结束后,无法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3.分层施教。
(1)分层授课。
在上课伊始,教师写出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目标进行学习,在授课顺序上,一般可先C目标,再B目标,最后是A目标,由低到高,层层推进。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要灵活多样,积极引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操作上,可把一节课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不同时间段对应不同层次教学。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强弱之别,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A层学生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层则采用“启发—研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组则采用“低起点,多反馈,知识点清”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感兴趣。
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具有启发性,教师点名和学生自由回答相结合,注意给差生提供机会。
简单的问题尽量安排给C层学生回答,使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再由B层学生补充,最后由A层学生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体会“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每一个人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分层练习。
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使学生在作业的选择上享有充分自主的权利。
在作业量方面,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可尝试对学习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作业不够认真或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
在作业难度的设计方面,作业难度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使之有思考性,特别是A,B层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
(3)分层辅导。
辅导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起到查缺补漏,完成教学任务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对C层学生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导思想是”扶着过河”,使其“学一点,有一点”。
对B层次学生辅导时,从学习的思维方法入手,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主导思想是“牵着过河”,使其“进得来,学得进,听得懂,留得住”。
对A层次学生辅导时,主要是培养其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以丰富其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导思想是“指导过河”,使其“学得深,学得精,学得广”。
4.分层评价、考核。
在考核上对A,B,C层次应有所区别,不应做统一要求。
否则,容易打击B,C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不应把A层次的考核定得过高、过难。
考试试卷可考虑用一份,各层次需完成的试题,要单独标示,增加几道附加题,由A班学生完成,同时及格分数线的划定A,B,C层次也应有所区别。
在对学生评价时,如果只作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显然是不完整的。
可要求每一个学生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进步还是退步,在哪些方面自己进步了?而在哪些方面自己退步了?对待学生的进步,不管是学习上,还是学习态度上、情感体验上有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造就可用之才。
分层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实际而制定的,学生通过努力都可达到,都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对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自信心是有益的。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在学生中实行班级内“隐性”分层教学,作为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补充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13.
[2]窦洪庚.认知发展机制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4-6.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12-119.
[4]南京林业学校.化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