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 (1) 人类的出现:大约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人类从动 物界中分化出来。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史 上又一次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形成的标志。
• (2) 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化:从狩猎、采集→农耕放牧→ 农业→工业→后工业阶段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
46亿年
宇宙大爆炸 地质时期(地球内能主导) 地壳增厚(太阳辐射能主导) 原始自然地理系统 原始生命的形成——异养细菌 自养生物 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生物从海洋登陆
• (4) 氧气形成: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CO2)减少(碳酸盐岩类固定在沉积岩中)。O2不断增 加,并出现臭氧层,为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繁衍创造了有 利条件。由于氧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喜氧生物大量产生。而 由于有了氧呼吸,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大 约19倍。 • (5) 天然生态系统的形成:大约在距今4亿年前,生物从海 洋登陆,接受太阳辐射更为充分。结果导致生物种类和数量 大增,水陆都形成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 解者(细菌)组成复杂、完善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天然生态 系统。
为“十”;若A事物增加事物随之减少,则为负因果关系,符号
表示为“一”。 正反馈环是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 环节的连锁反应,加强这种变化趋势,使其脱离初始状态。这种 在变动中自我增强的作用是正反馈的作用。 负反馈环是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 要素的连锁反应,减弱了这种变动,使变化趋于稳定。这种在变 动中自我调节作用是负反馈的作用。
原始自然地理系统 天然生态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性
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人为干扰的场合下, 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者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
制的作用,是其逐渐恢复原态的性质。
1、因果反馈关系(正、负反馈环) 如A事物增加B事物也随之增加,就是正因果关系,符号表示
了生命,最初是异养细菌:靠海洋中的有机物和积聚能 量为生。
• (2) 原始生态系统的形成——光合作用:异养细菌感到食
物匮乏,产生自养生物(叶绿素,称为蓝藻),能进行光 合作用。原始生态系统形成,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次
重大飞跃
• (3) 生物圈逐渐形成:原始生态系统大大改变了自然地理 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元素迁移过程,从而改变了自 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逐渐形成生物圈。由于含有叶 绿素的生物不断增多,因而固定太阳能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性
2、系统的稳定取决于正、负反馈环的力量对比 系统的稳定是由正反馈环与负反馈环两者的力量对比关系所
决定。由于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和负反馈环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自我调节作用,
系统必然是在变动与稳定、增长与衰减间相互斗争。当负反馈环 的自我调节作用强于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时,系统趋于稳定;
但当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超过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时,
系统的稳定遭到破坏,脱离初始状态。
3、各子系统又有次一级子系统。许多系统构成了复杂、庞大的 网络结构,使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即通信)通道纵横交错, 畅通无阻。自然通信的稳定作用和扩散的稳定作用非常有效。涨 落(不稳定性因素、波动)就难以扩散,最终自行衰退,系统保 持稳定。简单系统的通信通道不多,涨落容易扩散而支配整个系 统,稳定性较差。 4、自然地理环境在长达几年-8000万年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本身复杂的网络结构。一旦出现重大的结构 调整,导致不平衡,达到某阈值以后出现不稳定,随机涨落可能 迅速被放大,并扩散到整个系统,形成新结构,出现新的稳定。 所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与不稳定是对立的统一。稳定-不稳定 -新的稳定,以至无穷。在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过程中,表现为节 律性发展。
动,向地表集中。
• 物质的对流导致了物质的分异,最后形成现代地球 内部的三个组成部分:地核、地幔、地壳。
1、自然地理环境进化的方向性
• (1)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是不可逆的 • 白天与黑夜,月圆月缺,春、夏、秋、冬等,包含着时间对
称性的破缺。它们不是原地打圈,而是螺旋式前进。
• (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圈层均存在显著的不可逆现象 • 1) 岩石圈的形成过程(按康德—拉普拉斯假设):混沌→地 壳→地幔→地核,绝不会倒转过来。 • 2) 地壳演化规律(按地洼学说):→地槽→地台→地洼→,
(蓝绿藻;裸蕨,真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发展的方向性
(单细胞,无脊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原始哺乳动 物,哺乳动物,人类)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一是周期性 节律,二是旋回性节律;三是阶段性节律
一、周期性节律 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 律。它发生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基 础上。昼夜更替(自传)和季节更替(公转)是其最主要的表现 形式。 季节节律显著程度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而昼夜节律却 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的。两极和赤道地区出现特殊的节律性。 还包括潮汐周日变化、月节律变化等。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发展方向性 节 律 性 稳 定 性 基本特点
思 路
A
B C D E
理解
方向性
节律性
稳定性
发展演化规律 基本特点
记忆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
先进的耗散结构理论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型系统,具有耗散结构, 其进化发展就是耗散结构的进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 1、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具有方向性 2、原始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 3、天然生态系统的形 4、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性
5、几点说明 1)稳定只是代表整个演化过程的一个阶段。整个地球表层是
不断向前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在
某阶段是稳定的,但自然历史的长河又是发展的。 2)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不会引起自然环境演化的终止,
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在演化过程中,虽然是起“保守”作用,
2、原始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
• 原始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大概经历如下阶段: • (1) 天文期——宇宙大爆炸: 46亿年前,地球起初是一些相互靠近 的宇宙物质、星云。由宇宙大爆炸产生。 • (2) 地质时期——原始自然地理系统开始形成(原始圈层形成): 46亿年后,由于地球内放射性热 的生成率比今天高出许多倍,是 当时地球表层演化的 主要能源 。由于地球 内部热 量大量聚积 → 导 致地球物质 熔融 → 喷溢大量 岩浆、气体 和 水蒸气 → 形成了原始的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标志着原始自然地理系统开始形成。 • 由于此时地球内能占优势, 所以原始大气 以CH4、CO、N2、H2O、 NH3和CO2等为主。 • 原始海洋 和 海水 为低盐、高钙型 ,且水少 ,因此物质、能量的交 换受到一定的限制。
37~20亿年
30亿年
4亿年
生物圈出现,天然生态系统形成 人类生态系统形成
二三百万年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二、四大圈层发展的方向性
随时间的推移,发展不断复杂化,由一种质的状态进 入一种新质状态。具有不可逆的特性。
1)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 地壳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地洼学说); 大陆面积逐渐扩大;
螺旋式向前发展,不可逆。
• 3) 大气圈的演化:原始大气→二氧化碳大气→现代大气。 • 4) 水圈的演化:岩石中的结晶水形式存在于地球的内部→高 温蒸发降水→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低盐、少水、高钙)→ 现代海洋(高盐、多水、低钙)。 • 5)土壤的演化:
从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可依次分为几个阶段:富钙阶段--→富硅 铝阶段--→富铁铝阶段 相应发育的土壤为:钙质土--→硅质土--→铁铝土
2.5亿年后 联合古陆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地质学家斯科特斯博士
地球形成的“固体的冷物质积聚假说”:
• 冷物质积聚过程中: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放热;原始
地球的重力收缩不断使地球增温。地球热能积累到
使内部物质由刚性改变为可塑性,为重力分异创造 了有利条件。 • 在重力作用下,较重的铁、镍物质缓漫下沉,向地 球内部集中;较轻的硅酸盐类物质则缓慢地向上移
地貌发展的方向性(Davis的侵蚀循环学说);
风化壳的发育及土壤的形成过程。 2)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
原始大气,二氧化碳大气,现代大气(氮氧大气)
二、四大圈层发展的方向性
3)水圈发展的方向性 水体体积日渐增大; 大洋含盐浓度逐渐增大(CaCO3;cl-)。 4)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生命起源的方向性(无机到有机;简单到复杂到原始生命); 生物从海向陆发展的方向性(保护,营养物质,理化条件稳定) 植物演化的方向性
• 由于原始大气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基本透明,因此,在强烈的紫 外辐射照射下,环境中的小分子和元素,在原始的海洋中合成 高分子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这为地球生物的诞生,淮备 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3、天然生态系统的形成
• 原始自然地理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物质系统,它还要 继续进化。 • (1)原始生命的形成——异养细菌:大约在30亿年前,地 壳增厚到20km,地球内能对地表的作用再减弱,太阳辐 射能对地表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海洋里的有机化 合物大量积聚,这些物质在太阳能的作用下,终于合成
2、气侯旋回 根据周期长短,世纪内旋回、超世纪旋回和冰期-间冰期旋回
三种。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三、阶段性节律 生物自身特性所形成的节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1、生物生长节律
每种生物的生命运动,其生长过程总是经历着个体的出 生、成长和衰亡,而子代个体又重复这一类似的过程。
2、生物进化节律
地球生物界的进化不是匀速渐变的,而是表现为阶段性 的突变和跃升。(动植物发展的方向性)
• (3) 原始自然地理系统形成——三大圈层紧密联结成统一整体: 约于37~20亿年前,地壳不断增厚。由于地壳增厚,地球内能 对地表的作用减弱,太阳辐射能逐渐成为地球表层的主要能源, 在三大无机圈层中不断转换、耗散,并促成三大无机圈中的物 质交换,使三大圈层紧密联结成统一整体,联结成一个新的物 质系统——原始自然地理系统。

生物圈的形成,标志着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进入了一个
全新的阶段: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把有机界和无机 界联结成整体系统。 实际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 太阳能转变成潜能 → 通过食物链转移 → 最后,食物 链中残存的有机物质的潜能,由微生物通过发酵、腐烂
等形式加以释放。
生物圈的出现,天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使自然界的 两个极重要的地球化学循环建立起来。
但它的作用有一定限度,当某些变动超过“阈值”时,自我调节 便会失去作用,系统会偏离初始状态。
3)系统的稳定性还与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越复杂的系
统,负反馈作用的阈值范围越大,也就越稳定。
珠峰
甘肃黄土高原 巴蜀梯田
黄淮海平原 腾格里沙漠 呼伦贝尔大草原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比较无序到比较有序,成 为越来越复杂的耗散结构。这种发展具有不可逆性质,并将最 终造成其结构与特征的根本改变。 1)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过程 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 总的看来,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由构造 运动引起的海陆变迁、陆地表面起伏程度的改变以及地面物质 的大规模迁移●作为气候变化表现形式的全球冷暖干湿变化, 大气环流形势和气候带的改变;●上述各种变化结果的生物界 的发展。 2)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 人类出现到形成人类生态系统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二、旋回性节律 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 律。比较于周期性节律,这是更高一级、更为复杂的自然节律。 在自然界中,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是旋回性节律的典型范例。 1、地质旋回 岩层的沉积层序(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历程漫长,
而且周期长短变化很大;具有级别不同的周期(纪;世)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特点
1、基本特点 1)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 2)演化是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 3)演化是前进与节律的统一过程 2、三大耗散结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