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李汉荣《山中访友》何其芳《秋天》原文阅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1.次:路途中停宿;这里是停泊,停驻的意思。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3.客路:旅途。
4.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5.前:向前航行。
6.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7绿水:长江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耸立。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5课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步出夏门行之一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李汉荣《山中访友》何其芳《秋天》原文阅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1.次:路途中停宿;这里是停泊,停驻的意思。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3.客路:旅途。
4.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5.前:向前航行。
6.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7绿水:长江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耸立。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5课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步出夏门行之一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