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水平和事件性质对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水平和事件性质对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影响∗

凤四海1,张甜1,黄希庭1,李丹1,郭秀艳2

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2华东师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

E-mail:xthuang@

摘要:从解释水平理论出发,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不同的解释水平操作,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检验Liberman等提出的活动时间距离设定的解释水平理论,并探讨事件性质对时间距离设定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未来和过去两个方向上,活动时间距离设定均存在显著的解释水平效应,相对低解释水平,高解释水平活动被认为发生在距离现在较远的时间距离上。在设定过去活动的时间距离时,事件性质和解释水平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不论何种性质事件,高解释水平仍对应较远的时间距离;在两种解释水平条件下,负性事件均对应较远的时间紧距离。

关键词:解释水平,事件性质,活动设定时间距离

1 前言

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上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在情境影响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或人格特质[1]。其根源于个体在其独特的生活情境中所形成的认知时间偏向的习惯化[2]。个体相对稳定的时间洞察力能够刻画和预测其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和行为过程特征,因而一直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的研究焦点。尽管不同的领域关于时间洞察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差别迥异,但一个共同的命题是事件结果的效价(value of outcome)或其影响如何随着其发生的时间距离发生规律性变化,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结果的效价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加而打折扣或削减[3]。

关于该命题,研究者提出三种理论解释:认知-情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theory)认为事件结果的时间距离效应取决于结果的情感色彩,基于情感的、具有热效价(hot value)的结果比基于认知的、具有冷效价(cool value)的结果发生更大幅度的时间折扣[4]。根据该理论,在决定事件效价时,时间距离会增加认知结果的重要性而减小情感结果的重要性。与之类似,基于勒温场论的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认为时间距离的效应取决于事件结果的正负效价,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加,所有事件的心理影响都会降低,但负价(事件中的回避成分)比正价(事件的趋近成分)下降得更快,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若一事件同时具备正负两种效价,其吸引力将随时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3, 5]。上述两种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时间折扣现象,但它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很难区分和分辨事件效价的性质,从而阻碍了对其进行实证研究。Trope和Liberman [3]等综合认知及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则从事件的心理表征水平角度为上述时间距离效应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理论认为,时间距离影响个体对于未来事件的心理表征水平,即解释水平。我们通常用更抽象、更一般、更能概括事件实质的信息来表征或解释发生在远的未来(distant-future)的事件,而用相对具体的、情境性的和细节化的信息来表征发生在近的未来(near-future)的事件。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加,与低水平解释相关的成分影

∗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0467)、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40635001)、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0635002)和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科研基金重大课题(NSKD06001)的资助。

响会下降,即发生时间折扣,而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成分影响上升,即发生时间增益(time augmentation)。Liberman等[3, 6]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提炼出事件高低解释水平的一些特征,如高水平解释通常是抽象的、简单的、结构化和连贯的、不依赖情境的、主要的、核心的和决定性的;而低水平解释则通常是具体的、复杂的、非结构化和不连贯的、情境化的、次要的、表面的和从属的等。从操作上看,不同的解释水平通常被界定为是否与目标相关(goal-related vs. goal-unrelated)、事件的“为什么”层面表征或“如何做”层面表征(why vs. how)、事件的抽象或具体(abstract vs. concrete)表征等[3, 6-10]。

自上世纪90年代后,以Liberman等为代表的研究者立足于验证和推广解释水平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牵涉到在不同时间距离上,个体对远的未来事件倾向于“通过活动来描述目标” (description by activity),而对于近的未来事件倾向于“通过细节来描述活动”(activity by description)[7];对远的事件的描述倾向于一致、单维度,对近的事件的描述倾向于多样化、多维度[8];对远的事件体验倾向于一致、原型化,而对近的事件体验倾向于差异性更大、更加具体[8];远的时间洞察力更有利于对创造性和抽象思维任务的作业[9]。不同时间距离上解释水平存在差异得到大量实证研究支持的同时,近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相反方向的效应,即既然不同时间距离和事件的心理表征水平存在如此广泛的联系,那么人们对活动的解释是否也会影响活动的时间距离设定?Lieberman 等[10]的一个研究发现,这一相反方向的效应也是显著的,从而验证了解释水平与时间距离的双向关系。在这里,解释水平理论的推论是:活动解释水平也影响活动发生时间距离的设定,高解释水平的事件或活动被倾向于设定在较远的未来,低解释水平的事件或活动则相反。

为进一步检验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解释水平效应,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对Liberman等[10]的研究范式加以改进,引入过去时间距离设定,研究假设解释水平所代表的不同心理表征水平对“发生”在过去的事件的时间距离设定存在类似于未来事件时间距离设定的效应。在实验二中,考虑到活动时间距离设定不仅受到对活动解释水平的影响,因此引入事件性质因素,试图综合考查解释水平和事件性质对时间距离设定的影响。以往将时间距离作为自变量的实证研究中,较难以令被试区分或辨别事件的性质或效价,而实验二操纵相对得到普遍认同的正性、负性生活事件作为呈现材料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一问题。

2 实验一

2.1 目的

2.1采用时间词语义量表为指标,重复Liberman等实验中有关时间距离设定的解释水平效应的结论;并引入过去时间维度,验证解释水平理论关于时间距离设定和解释水平的双向关系的推论。

2.2 方法

2.2.1 被试

重庆某高校本科生90人参与研究,经事后筛选得到有效测试问卷75份,其中男生37份,女生38份,被试平均年龄19.95±1.423岁。

2.2.2 设计

采用2×2混合设计,被试内因素为活动的时间方向(“过去”—“未来”);被试间变量为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