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舞蹈中人物角色的形成及其类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物角色的缘起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云南花灯舞蹈中的人物角 色也不例外,他们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人物类型,经过艺术加 工后呈现于舞蹈之中,是生活中的典型化。他们以具体的人物形 象出现,却又不局限于某个具体人物,代表的是某一社会层面人 群的言谈与心理。
(一)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 谈论云南花灯中人物的缘起还要从花灯戏说起。云南花灯 中最早出现人物是在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各地方戏曲剧种酝酿成 形,并随着诸多声腔传遍祖国各地。云南花灯也受其影响吸收、 融合了许多姊妹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经过消化吸收成为了今天人 所乐见的花灯小戏,而其中的人物一般都来源于民间故事或神话 传说。如:《大王操兵》《七星桥》《大舜耕田》《赵匡胤打 枣》《破四门》《补缸》《双接妹》《玉约瓶》《孔雀公主》 《七妹与蛇郎》等等。这些剧中有历史人物,有农民百姓,更有 下凡的神仙,虽然人物众多,但大部分都属于具有代表性的类型 人物,他们诠释的是“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在他们的身 上可以看见普罗大众的影子。故事也都是对日常生活中事件和行 为的再现。 (二)脱胎于小戏中的角色行当 传统花灯中最初并没有行当的区分,只是从性别上将角色 分为“上角”与“下角”即男角与女角。[1]随着花灯的发展,它 的表演也逐渐趋于戏剧化。在戏剧化形态的初期,花灯剧目中 有了戏剧情节和戏剧性的人物,然而核心却往往还是歌舞,戏剧 情节与人物反倒成为了表现手段,并且出现的人物如:瞎子、跋 子、和尚、骗子、公爷、小姐、丫环、老丑之类,都属于“类型 化”人物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人物个性。因此,传统花灯表演中缺 乏个性化人物角色的表演和创造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花灯面 对新的生活与新的观众,内容与形式也都需要革新。曾经粗糙的 “类型化”人物与“花灯小戏”的表演模式已经无法承载那些紧 随时代步伐的宏大题材,所以花灯选择了进一步与京、滇剧进行 有机结合,并选择性的吸收、借鉴了其中的表演程式与人物角色 的划分,将花灯中的人物划分为:小丑、小旦、小生,即所谓的 花灯“三小”。其中“生”于“旦”分别充当男女主角的身份, 而“丑”则主要承担喜剧角色的扮演。其中没有“净”的分配, 可能是因为“净”与“丑”的行当雷同。但有些地方将《大王
关键词:云南花灯舞蹈;人物角色;形成;类型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 文化交融对社会机制的影响研究》 (09Z0084)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文化艺 术传统。明清时期,花灯随“祭社观灯”活动从中原地区传入, 由于受到云南历史传统文化、地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 影响,逐渐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具有云南特色的花灯艺 术。云南花灯舞蹈(以下简称云南花灯)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 分,一直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之内,出现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同时,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鲜明地反 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审美要求。云南花灯中表 现的角色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动、风趣,生活气息 浓郁,加之质朴、洗炼的舞蹈语汇的运用,更是惟妙惟肖的刻画 出了人物鲜明的艺术个性。下面,笔者将对云南花灯舞蹈中人物 的形成、类型、特征作出详尽的分析。
在今后的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区分开不同舞种中扇 子的不同用法,根据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需要处理扇子的技法和 表现方式,使其在民间舞蹈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为诠释作品打下 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源自文库文通过对汉族民间舞蹈胶州秧歌中扇舞的技法和三种女角 的塑造进行深入剖析,论证了中国传统的扇文化在汉族舞蹈中的 充分体现和运用。在胶州秧歌中,由于人物性格年龄和所处环境 各异,小嫚、扇女、翠花三种角色持扇技法、代表动作和扇花运 用也各有特色。从手中所持折扇或团扇便能够看出人物的形象。 扇子是对成功塑造鲜明人物的辅助,人物形象的确定决定了道具 的运用。同是胶州秧歌,在不同的作品中,扇子会随着编导想 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所要刻画的人物需要来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 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早在古 代的舞蹈中就已经能够看到。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舞蹈中,处处体 现扇子和女性微妙的关系,这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到之处。 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把道具与肢体相结合,融入情 感到舞蹈作品中去,使道具起到辅助刻画人物的作用。而在民间 舞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区分开不同舞种中扇子的不同用法, 尤其是区分善于使用扇子的汉族,几种秧歌都有其风格各异的特 点,我们应根据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需要处理扇子的技法和表现 方式,使其在民间舞蹈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为诠释作品打下坚实 的基础。
理论研究·舞蹈
大众文艺
云南花灯舞蹈中人物角色的形成及其类型分析
吴司祺1 额瑜婷2 (1.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1;2.玉溪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云南花灯舞蹈是盛行于云南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 式,它既是花灯小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花灯小戏发展、演变的源 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单独表演,自成体系。它动作柔美温婉、 语汇洗炼、内容丰富、形式多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云岭 “山茶花”的美誉。本文将从云南花灯舞蹈中的人物角色的角度出 发,探讨云南花灯舞蹈中人物角色的形成、类型,并对其进行全面的 剖析与解读。
参考文献: [1]贾安林,撇扇,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新国学网http://book. sinology.cn/, 2008-3-4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J],2005年3月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P82 [3]罗雄岩,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J],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 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中册,2004年9月第1版,上海音乐出 版社,P566 [4]靳苗苗,浅析海洋秧歌与胶州秧歌女角动态差别,[J],文舞相融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下册,2004年9月第1 版,上海音乐出版社,P914 [5]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J],2004年9月第1版,高等 教育出版社,P208 , P216 [6]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J],2006年10月第1版,北京舞蹈学 院“十五”规划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P201 [7]北京市文物局,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明清折 扇,[J],2006年5月第1版,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P86,P87 [8]李北达,民间舞蹈,[J],2006年9月第1版,中国社会出版社,P47 [9]张蔚,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海阳秧歌的民间形式与舞台风格, [M],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P69
(一)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 谈论云南花灯中人物的缘起还要从花灯戏说起。云南花灯 中最早出现人物是在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各地方戏曲剧种酝酿成 形,并随着诸多声腔传遍祖国各地。云南花灯也受其影响吸收、 融合了许多姊妹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经过消化吸收成为了今天人 所乐见的花灯小戏,而其中的人物一般都来源于民间故事或神话 传说。如:《大王操兵》《七星桥》《大舜耕田》《赵匡胤打 枣》《破四门》《补缸》《双接妹》《玉约瓶》《孔雀公主》 《七妹与蛇郎》等等。这些剧中有历史人物,有农民百姓,更有 下凡的神仙,虽然人物众多,但大部分都属于具有代表性的类型 人物,他们诠释的是“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在他们的身 上可以看见普罗大众的影子。故事也都是对日常生活中事件和行 为的再现。 (二)脱胎于小戏中的角色行当 传统花灯中最初并没有行当的区分,只是从性别上将角色 分为“上角”与“下角”即男角与女角。[1]随着花灯的发展,它 的表演也逐渐趋于戏剧化。在戏剧化形态的初期,花灯剧目中 有了戏剧情节和戏剧性的人物,然而核心却往往还是歌舞,戏剧 情节与人物反倒成为了表现手段,并且出现的人物如:瞎子、跋 子、和尚、骗子、公爷、小姐、丫环、老丑之类,都属于“类型 化”人物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人物个性。因此,传统花灯表演中缺 乏个性化人物角色的表演和创造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花灯面 对新的生活与新的观众,内容与形式也都需要革新。曾经粗糙的 “类型化”人物与“花灯小戏”的表演模式已经无法承载那些紧 随时代步伐的宏大题材,所以花灯选择了进一步与京、滇剧进行 有机结合,并选择性的吸收、借鉴了其中的表演程式与人物角色 的划分,将花灯中的人物划分为:小丑、小旦、小生,即所谓的 花灯“三小”。其中“生”于“旦”分别充当男女主角的身份, 而“丑”则主要承担喜剧角色的扮演。其中没有“净”的分配, 可能是因为“净”与“丑”的行当雷同。但有些地方将《大王
关键词:云南花灯舞蹈;人物角色;形成;类型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滇中杂居民族传统舞蹈 文化交融对社会机制的影响研究》 (09Z0084)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文化艺 术传统。明清时期,花灯随“祭社观灯”活动从中原地区传入, 由于受到云南历史传统文化、地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 影响,逐渐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具有云南特色的花灯艺 术。云南花灯舞蹈(以下简称云南花灯)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 分,一直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之内,出现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同时,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鲜明地反 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审美要求。云南花灯中表 现的角色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动、风趣,生活气息 浓郁,加之质朴、洗炼的舞蹈语汇的运用,更是惟妙惟肖的刻画 出了人物鲜明的艺术个性。下面,笔者将对云南花灯舞蹈中人物 的形成、类型、特征作出详尽的分析。
在今后的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区分开不同舞种中扇 子的不同用法,根据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需要处理扇子的技法和 表现方式,使其在民间舞蹈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为诠释作品打下 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源自文库文通过对汉族民间舞蹈胶州秧歌中扇舞的技法和三种女角 的塑造进行深入剖析,论证了中国传统的扇文化在汉族舞蹈中的 充分体现和运用。在胶州秧歌中,由于人物性格年龄和所处环境 各异,小嫚、扇女、翠花三种角色持扇技法、代表动作和扇花运 用也各有特色。从手中所持折扇或团扇便能够看出人物的形象。 扇子是对成功塑造鲜明人物的辅助,人物形象的确定决定了道具 的运用。同是胶州秧歌,在不同的作品中,扇子会随着编导想 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所要刻画的人物需要来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 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早在古 代的舞蹈中就已经能够看到。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舞蹈中,处处体 现扇子和女性微妙的关系,这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到之处。 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把道具与肢体相结合,融入情 感到舞蹈作品中去,使道具起到辅助刻画人物的作用。而在民间 舞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区分开不同舞种中扇子的不同用法, 尤其是区分善于使用扇子的汉族,几种秧歌都有其风格各异的特 点,我们应根据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需要处理扇子的技法和表现 方式,使其在民间舞蹈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为诠释作品打下坚实 的基础。
理论研究·舞蹈
大众文艺
云南花灯舞蹈中人物角色的形成及其类型分析
吴司祺1 额瑜婷2 (1.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1;2.玉溪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云南花灯舞蹈是盛行于云南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 式,它既是花灯小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花灯小戏发展、演变的源 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单独表演,自成体系。它动作柔美温婉、 语汇洗炼、内容丰富、形式多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云岭 “山茶花”的美誉。本文将从云南花灯舞蹈中的人物角色的角度出 发,探讨云南花灯舞蹈中人物角色的形成、类型,并对其进行全面的 剖析与解读。
参考文献: [1]贾安林,撇扇,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新国学网http://book. sinology.cn/, 2008-3-4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J],2005年3月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P82 [3]罗雄岩,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J],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 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中册,2004年9月第1版,上海音乐出 版社,P566 [4]靳苗苗,浅析海洋秧歌与胶州秧歌女角动态差别,[J],文舞相融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下册,2004年9月第1 版,上海音乐出版社,P914 [5]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J],2004年9月第1版,高等 教育出版社,P208 , P216 [6]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J],2006年10月第1版,北京舞蹈学 院“十五”规划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P201 [7]北京市文物局,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明清折 扇,[J],2006年5月第1版,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P86,P87 [8]李北达,民间舞蹈,[J],2006年9月第1版,中国社会出版社,P47 [9]张蔚,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海阳秧歌的民间形式与舞台风格, [M],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