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项目名称脑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神经保护机制及相关因素研究主要完成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徐恩(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项目的总体设计者,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实施和统筹等)
2.詹丽璇(副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参与项目的部分设计,是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3.孙卫文(高级实验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4.左夏林(博士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参与项目的部分设计,是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5.李雯(副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与项目的部分设计,是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6.祝萍萍(主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红会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7.朱婷娜(主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8.梁东海(研究助理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环境卫生系、参与项目的部分设计,是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9.温海霞(博士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10.王小娟(副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项目简介主要研究内容:项目针对急性脑缺血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等,对预处理和后处理在脑缺血后神经保护机制及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①建立短暂全脑缺血的低氧处理模型,更新了人们对急性脑缺血防治的观念。②深入探讨低氧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分子机制,对研发相应的临床措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存活及长期预后,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③探讨了大脑皮层梗死后远隔部位如丘脑和黑质等继发损害的发生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神经损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④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防治措施。
技术创新点:①创新性地建立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低氧预处理短暂全脑缺血模型和短暂全脑缺血低氧后处理模型。②系统研究低氧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发生机制,并针对脑缺血后神经损害的机制,开展治疗研究。③揭示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远隔损害的部分新机制。④开展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国患者的基因多态性筛查。⑤防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⑥提出γ-氨基丁酸在新生大鼠缺氧后在发育早期的不同阶段对海马的作用及其机制。
推广应用:本项目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23篇,SCI论文被引303次(单篇最高达61),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有6篇。主编、副主编教材各1部,参编著作3部,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多次在世界卒中大会、亚太卒中大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学术年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并应邀在国际期刊写综述,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高的学术影响。本项目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改善了脑缺血患者预后,减轻了患者家庭和社
会负担。研究成果已在全国16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本研究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学科建设。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论文1:
论文2:
论文3:
论文4:
论文5:
论文6:
论文7:
论文8:
论文9:
论文10:
知识产权名称无
推广应用情况本项目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23篇,SCI论文被引303次(单篇最高达61),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有6篇。主编、副主编教材各1部,参编著作3部,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多次在世界卒中大会、亚太卒中大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学术年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并应邀在国际期刊写综述,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高的学术影响。本项目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改善了脑缺血患者预后,减轻了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研究成果已在全国16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本研究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