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最新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临床发病率较高,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或“口僻”。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
也有因外邪引动内风或颅脑疾病压迫而发病的(临床少见)。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其病变主要与手足阳明和足太阳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1 临床资料
1.1症状
周围性面瘫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面部板滞、麻木。
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示
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偏斜,口呈斜卵圆形;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楚;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或手将食物掏出。
少数病人伴有耳后或耳下部位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耳内剧痛等。
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
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1.2 常见原因
1.2.1 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1 感染性病变耳部带状疱疹、脑膜炎、腮腺炎、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
1.2.1.2 外感感受风寒之邪,面部经络受凉。
1.2.1.3 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等。
1.2.1.4 肿瘤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等。
1.2.1.5 外伤颅骨骨折、面部外伤。
1.2.1.6 中毒如酒精中毒。
1.2.1.7 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临床上以第1.2.1.1、1.2.1.2病因尤为多见。
1.3 后遗症状
1.3.1 面肌纤维性痉挛。
患侧出现小而快速的、部位不定的
抽搐性收缩,常伴有瞬目运动增多。
面肌痉挛是一种无痛性,有规则的阵挛性面部肌肉抽动,常局限于眼角或口角,痉挛可因说话、吃饭、精神紧张、疲劳而加重,每次痉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1.3.2 面肌联合运动。
有的患者出现张口、示齿、鼓腮、吸吮时眼也跟着闭合变小,相反当闭眼时,口角也牵拉闭合,这就是面肌联合运动,是面神经受损后,其髓鞘恢复不良所致。
1.3.3 鳄鱼泪症侯群。
此症状多出现在面瘫后数周或数月,当患者吃食物时,即有眼泪流下,甚至只要看到或想到可口的食物时,也会泪水汪汪。
1.4 一般资料
40例病人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8岁;其中40-65岁者20例,15-25岁者14例;病程最短者15小时,最长者2个月以上;治疗前有个别患者经其他医院作单纯针刺治疗和内服中药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法
治则:疏风散寒、通络解痉。
处方:以手足阳明经脉及足太阳经脉腧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
主穴: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下关透颧? ;大迎透颧?,下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巨?透四白;
配穴:风池、太阳、翳风、承浆、夹承浆、人中、合谷、后溪、足三里、丰隆、太冲,太溪、外关
每次选取主穴(透穴)2-3个,根据伴随症状加用相应配穴3-4个交替使用。
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取穴基本相同。
手法:选用30号1寸长毫针,进针得气(急性期不强求)后留针,同时用TDP红外线灯照射患侧面部。
一般急性期(即:发病第一周内)用补法,手法宜轻,针刺宜浅,针数宜少,不用电针,留针15-20分钟。
恢复期(即:发病一周后)用平补平泻法或泻法,多针深刺,用电针,留针30-40分钟;后遗症期用补法,针数基本同恢复期,用电针,留针一小时左右。
针刺期间,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2天。
2.2 药物治疗
2.2.1 脱水疗法从根本上去除面神经管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解除血管痉挛,还自主神经以正常功能,从而恢复面部神经的正常血液循环。
经典三联式组合:抗炎药 + 维生素C + 20%甘露醇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合用)
具体用法:抗炎药一般选用头孢类或者喹诺酮类,维生素C 的剂量以2?0至3?0为宜,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加入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中。
以上药物每日静脉滴注一次,连续使用5天;第6天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入20%甘露醇注射液150ml,余用药不变,连续使用2至3天。
注:药物剂量尚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等而酌情考虑,小儿用量酌减。
2.2.2 调整神经营养状态。
维生素B1注射液 2ml、维生素B12注射液 1ml作臀部肌肉注射,或者每次选取面部2―3个穴位分剂量注射,每日一次。
谷维素片10mg、维生素B1 片10mg、尼莫地平片20mg―40mg 口服,每日三次。
2.3 医嘱及辩证调护
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免感染;患者应忌食生冷、肥甘厚味,饮食以清淡营养为主;嘱患者每日早晚作面部湿毛巾热敷,每次半小时。
恢复期应加强眼肌及咬肌的功能锻炼,多作眼睛上翻及鼓腮等动作。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面部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外观大致正常,作笑或示齿等表情动作时,病侧鼻唇沟稍浅,或面部感觉略不适。
有效:症状部分改善,作笑或示齿等表情动作时双侧鼻唇沟不对称。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其中痊愈38例,占95%;显效2例,占5%;有效0例;无效0例,临床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刘XX,女,60岁,教师,病历号:190,初诊日期:2010
年2月3日。
主诉:左侧面瘫15+小时,起于坐车当风,当晚睡觉醒来后自觉头痛不适,耳后疼痛,次日清晨见左侧口眼歪斜。
来诊见:左侧面额蹙额,皱眉眼睑裂增大,左眼不能闭合,流泪,左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进食物时,滞于左腮部,耳后疼痛并牵扯耳心内疼痛明显。
查:乳突部有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听力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老年女性,素体亏虚,脉络空虚,腠理不固,风寒袭于阳明,少阳经脉,筋脉弛缓不收,发为面瘫。
病因(西医):风寒刺激侵犯膝状神经节段,致面神经管缺血、痉挛,功能紊乱。
治疗:祛风散寒,通络解痉。
取穴及操作:取阳明,少阳经穴为主。
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下关透颧?,巨?透四白,风池、翳风,合谷、外关、承浆、太阳。
第一周,浅刺留针,不用电针,用TDP红外线灯照射颜面部20分钟,每日一次,并配合药物治疗,嘱患者忌风,宜保暖、避风寒,戴口罩围巾,并予眼药水滴眼,经治疗7天后,面瘫诸症好转。
再以前穴位为主,多针深刺,留针30
分钟并加用电针,配合TDP红外线灯照射颜面部,每日一次,同时停静脉滴注药物,仅予口服药物和肌肉注射药物,嘱患者加强眼睛上翻及鼓腮等功能锻炼,又经治疗15次后,痊愈。
5 讨论
5.1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阳明之乡”,当面瘫发生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并致经脉失养,筋肌纵缓。
本病史中多有受风,当寒的情况,临床表现常见患侧的麻木,板滞,阴冷,根据“寒者热之”的理论,治疗以疏风散寒,温经通络解痉,通调面部气血为主。
所以临床上用针刺加用TDP红外线灯照射,该治法与疏风散寒,温经通络解痉,激发颜面部经气,通调气血的理论是相符的。
急性期,邪气盛正气虚,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主,要顾护人体的正气,故治疗采用补法;恢复期、后遗症期,正气逐渐回复,邪气尚存,治疗以驱邪为主,故治疗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
5.2 西医认为面瘫是由于缺血或炎症、病毒所致局部神经段水肿,压迫面神经,使面部神经缺血,失去濡养,从而其功能发生障碍,故采用药物静脉滴注或者肌肉注射、口服治疗,从而达到改善局部微循环,促使水肿物和炎性物质排出的目的,这一点正如中医所说的:“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只有炎性物质及水肿祛除了,神经功能才可以正常运行。
此项技术也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原则,值得应用和推广于临床。
5.3 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旺盛则病变较浅,机体抗病能力易治,反则难治,病轻者易治,病重者难愈,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病程越长则恢复越慢。
5.4 综合临床治疗经验,面瘫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法较单
用一种治法效果好,尚可配合灸法、刺络拔罐法以及中药汤剂辨证配合使用等,治疗期间宜避风寒,忌生冷,慎起居,早晚予颜面部热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