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督脉
50
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 阴脉之海 (2)调节月经 妊养胎儿 任主胞胎
2.任脉
51
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 十二经脉之海 五脏六腑之海 (2)主女子生殖功能 血海(主月经)
3.冲脉
52
生理功能
(1) 约束纵行的诸经 (2) 主司女子带下
4.带脉
53
生理功能 (1)主下肢运动 (2) 司眼睑的开合 ( 3 )分主一身左右之 阴阳
足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前 线
肢
后
※十二经脉的特点: 1. 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左右各十二条,共24 条。 2. 它们具有一定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 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规律。 3. 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有阴阳表里 的配合 4. 每一条经脉均有本经的专有腧穴。 ※十二经脉的作用:又称为“十二正经”,是经络系 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气血运行的主要干道。经络 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分出, 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
14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经 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阴
起、止点在手 (主要分布上肢) 起、止点在足 (主要分布下肢)
脏
手 太阴 肺经 足 阳明 胃经
阳
脏为阴 腑为阳
腑
肢体外侧 — 阳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9
(三)经络的连属部分
经络 • 对内连属于脏腑 • 对外则联系经筋、皮部
10
1.十二经筋
经筋,又称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十 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
作用: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的作用。
11
2.十二皮部
皮部,又称十二皮部。
属肾”;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等 。 • 总之,奇经八脉可以对十二经脉产生重要影响,在经 络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临床上的意义与十二经 脉一样不可低估。
48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和基本功能
49
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 阳脉之海 (2)反映脑、脊髓 及肾的功能 ( 主生殖功能)
21
体表分布
1. 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及躯干的腹面;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躯干背面(足阳明胃经 除外)。 2. 手经主要行于上肢; 足经主要行于下肢。 3. 左右两侧经脉除少数特殊情况(如手阳明 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外,一般不走 向对侧。
22
(一)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
厥阴经:巅顶
太阳经:头顶 枕项部 少阳经:耳颞部 阳明经:面额部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 “头为诸阳之会”
23
(二)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部 位 第一侧线 胸 部 前 腹 部 面 足少阴肾经 (距腹正中线半寸) 足阳明胃经 (距腹正中线二寸) 足太阴脾经 (距腹正中线四寸) 足厥阴肝经 (从少腹斜向上至胁) 足少阴肾经 (距胸正中线二寸) 经 脉 分 布 第三侧线 第二侧线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距胸正中线四寸) (距胸正中线六寸)
(二)循行特点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别出,称“离”;进入 胸腹腔,呈向心性循行,称“入”;浅出头项部称 “出”;阴经经别在头部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 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合”。 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共“六合”。
6
3.奇经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 经脉,合称奇经八脉。
相对于“正经”而言,别道而奇行;功能特点与 十二正经有异,故称“奇经”。
作用:统帅、联络十二经脉;调节十 二经脉气血。
7
(二)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细密繁多,错 综联络,遍布全身。 分为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三)连属部分
3
(一)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为 • 正经 • 经别 • 奇经
4
1.正经
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 包括 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作用: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5
2.经别
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具有一定循行特点 的最大分支 虽有别于十二经脉,但仍属于经脉的范 畴。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 联系,补充十二正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28
六、循行部位
29
1.手太阴肺经
5. 阴跷脉
6. 阳跷脉
54
生理功能
阴维:维络诸阴 阳维;维络诸阳
7. 阴维脉
8. 阳维脉
55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经 络
第四节 经别、别络、 经筋、皮部
56
第四节
一、经别
(一)含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深入躯体深部、分布于胸腹和头 部的重要支脉。 “别行的正经”
30
2. 手阳明大肠经
31
3. 足阳胃经
32
4. 足太阴脾经
33
5. 手少阴心经
34
6. 手太阳小肠经
35
白 环 俞
7. 足太阳膀胱经
36
8. 足少阴肾经
37
9. 手厥阴心包经
38
10. 手少阳三焦经
39
颔 厌
11. 足少阳胆经
40
12. 足厥阴肝经
41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4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45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 强了十二经脉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 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 联系还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
如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而成“阳脉之海”;任脉 与手足三阴经交会于中极及关元穴,而成“阴脉之海”; 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带脉约束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阳维维于阳,组合 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的阴经。阳跷、阴跷 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
※ 相为表里的两经意义
1. 加强机体的联系:促进了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生理功能上相 互协调配合。并且,通过十二经别和十五别络的沟通,加强 了在体内、体表表里之间的联系。 2. 在病理上也可互相影响,如肺经受邪可影响大肠腑气不通; 心经有热可下移小肠等。 3. 治疗上互为表里的两经腧穴可交叉使用
27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第四章
第三节
经 络
奇经八脉
4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 含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等八条 经脉的总称。 名曰“奇经”,谓有异于“正经”之 意。
43
2 特点:
① 奇经八脉多别道而奇行,不似十二正经之有特 定规律; ② 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 ③ 彼此之间也不存在表里配合关系; ④ 除督脉和任脉外,均不参与十四经气血大循环 ,亦无本经专有腧穴; ⑤ 除带脉外,皆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的分 布。 ⑥ 八脉中每一条经脉的循行也不象十二正经那样 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其中,督脉、任脉 、带脉均单条而独行,冲脉除小部分外亦呈单 行态势。
19
十 二 经 脉 的 示走 意向 图和 交 接 规 律
头 胸
手 三 阳
手三阴
手
腹
足 三 阴 足
足 三 阳
20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体内分布
1. 十二经脉均循行到胸腹腔,其分布虽有迂迴曲折、交错 出入,但基本上属于纵行。 2. 每一条经脉均直接内属于一脏或一腑,称为“属”。 十二经脉还各与其相表里的脏腑相联络,称为“络”。 阳经皆属腑络脏,阴经皆属脏络腑。如手太阴肺经属肺 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余皆依此类推。 某些经脉循行还经过或联通多个脏腑,如足太阴脾经还 注心中等。 3. 阴经中手少阴、足厥阴均上达目系,足少阴上抵舌根, 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
18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2. 3. 4. 手三阴经从胸腹内脏走向上肢,在手指与手三阳经相交会; 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在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下肢,在足趾与足三阴经交会; 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胸腹,在胸腹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二)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构成了一种“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16
肢体内侧 — 阴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其在四肢分布规律表
阴 经 (属脏)
太阴肺经 手 厥阴心包 经 少阴心经
阳 经 (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循 行 部 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 行于外侧) 前 线 上 中 线
肢 后 下 中 线 线 线
17
太阴脾经*
后
面 侧 面
背、 腰部 肩胛部 腋 下 胁、 侧腹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距背正中线一寸半) (距背正中线三寸)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24
(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内侧 (里) 前 太阴经 (肺 ) 厥阴经 (心包) 少阴经 (心 ) 外侧 (表) 阳明经 (大肠) 少阳经 (三焦) 太阳经 (小肠) 前 内侧 (里 ) 太阴经 (脾 ) 厥阴经 (肝 ) 少阴经 (肾 ) 外侧 (表 ) 阳明经 (胃 ) 少阳经 (胆 ) 太阳经 (膀胱)
8
1.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别络是 络脉中较大的部分,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各分 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作用: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2.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 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 作用: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孙络:是络脉再分支之最细的络脉,分布全身, 难以计数。 作用: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手
中 后
足
中 后
25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表
手阳明 手少阳 手太阳 足阳明 经 经 经 经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经 经 经 经
足少阳 经 足厥阴 经
足太阳 经 足少阴 经
里
26
※ 相为表里的两经特点
1. 在四肢末端交接 2. 循行分布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相对应的位置上(足厥阴肝经 与足太阴脾经在内踝上八寸以下交叉变换前后位置) 3. 各自络属于相表里的脏或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正经
足三阴经
经脉
十二经别
足三阳经
经 络 系 统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络脉 连属 部分
十五别络 孙络 浮络
内属脏腑 外联经筋皮部(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13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核心,通过有规律的纵行主 干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以及皮肉筋骨等形体组织,联系成统一 的有机整体,从而确保生命活动在相互关联和相 互协调中正常进行。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 气血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 是长期医疗实践(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经 验的积累总结。
46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奇经八脉虽然除任、督脉外,均不参与十四经气血 循环,但它们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十二经脉气血有余
十二经脉 “沟渠” 十二经脉气血不足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的涵蓄和调节是双向性的,既能蓄 入也能溢出。
47
奇经八脉
“湖泽”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不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但 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奇恒之腑中的脑、 髓、女子胞以及肾脏等也有较为密切的 联系。如督脉的“入颅络脑”、“行脊中”以及“
是把全身的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 称为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 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作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12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1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经脉) 含 义 循行部位 路径、主干 人体深部 络(络脉) 网络、细小分支 人体浅表
循行路径
固定,多为纵行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 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