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笔记
第一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述对它的阐释
一、导入论题——从“印象”说起
二、提出论点——什么是“复调”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不发生融合。
陀氏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之中,便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主人公对自己、对世界的议论,同一般的作者议论,具有同样的价值和分量。
三、巴赫金对前人成果的述评
第二章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
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
一、主人公——意识和自我意识
陀氏对主人公的兴趣,在于他是对世界及对自己的一种特殊看法,在于他是对自己和周围现实的在一种思想与评价的立场。
对陀氏来说,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
陀氏揭示和刻画的,不是主人公特定的生活,不是他的确切的形象,而是他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最终总结,归根到底是主人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最终看法。
二、作者的立场——对话而非独白
在陀氏的复调小说里,作者对主人公所取的新的艺术立场,是认真实现了的和彻底贯彻了的一种对话立场;这一立场确认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
(一)大型对话
由整部小说构成。
在艺术上是作为一个非封闭的整体构筑起来的,这整体是处于边沿上的生活本身。
(二)微型对话
所有的词句都是双声的,每句话里都有两个声音在争辩。
对话渗透到每个词句中,激起两种声音在斗争和交替。
这就是微型对话。
第五章:内心的对话(即微型对话)
第三章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思想
复调的任务,同一般类型小说里的思想的单一性,是互不相容的。
……
思想在作品中的艺术功能。
陀氏擅长描绘他人的思想,但又能保持其作为思想的全部价值;同时自己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肯定他人的思想,更不把他人已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同自己的思想观点融为一体。
陀氏描绘思想的两个条件:
1、只有未完成的蕴含无尽的“人身上的人”,才能成为思想的人;这
个人的形象才能同有充分价值的思想的形象,结合到一起。
2、深刻理解人类思想的对话本质、思想观念的对话本质。
“巴赫金反
对独白,在他看来,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艺术和语言的本质也是对话,复调是对话的最高形式。
……只有对话才能带来思想活力和生机。
”
陀氏具有一种天赋的才能,可以听到自己时代的对话,或者说得确切些,是听到作为一种伟大对话的自己的时代,并在这个时代里不仅把握住个别的声音,而首先要把握住声音之间的对话关系、他们之间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
陀氏善于在今天的现实中听到和猜出思想的形象。
因此论及陀氏小说中的思想的形象,如同论及他的主人公形象一样,可以发现并指出一定的原型。
但他打破了思想原型的封闭的独白的形态,然后把它们纳入自己小说中的大型对话之中,在那里它们才开始有了新的情节性的艺术生命。
把每一思想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人立场,用一个个声音进行思维……用对话形式,但不是干巴巴的逻辑的对话,而是把带有深刻个性的完整的声音拿来加以比较。
第四章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
和情节布局特点
一、巴赫金先指出陀氏小说和传记小说、社会心理小说,家庭小说和心理小说的不同,比较惊险小说的不同。
二、巴赫金回顾古希腊罗马文化末期以来体裁的发展:
三、苏格拉底对话和梅尼普讽刺
(一)苏格拉底对话的5个特点:
1、形成基础:苏格拉底关于真理及人们对真理的思考具有对话本质的
见解。
2、基本手法:对照法和引发法。
3、“苏格拉底对话”的主人公都是些思想家。
4、除以话激话的引发法外,还利用对话中的情节场景。
5、“苏格拉底对话”里的思想同所有者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梅尼普讽刺的14个特点:
1、增加了笑的比重
2、从“苏格拉底对话”写史实写回忆的限制里,完全解放了出来,具
有极大的自由进行的情节和哲理上的虚构。
3、最大胆的最不着边际的幻想、惊险故事也可得到解释,引发哲思。
4、幻想、象征、宗教因素同极端的、粗俗的贫民窟自然主义,有机地
结合。
5、虚构幻想同哲理、对世界的锐敏观察结合在一起。
6、三点式的结构:情节和对照法的对话,从人间转到奥林匹斯山,转
到地狱。
“边沿上的对话”——“天堂入口的文学”或“死人的谈话”。
7、实验性幻想,指从某种不寻常的角度进行观察。
8、精神实验,指描写人们不寻常的、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
9、典型的场面,指种种闹剧、古怪行径、不得体的演说讲话。
10、充满鲜明的对照和矛盾的结合:善心的艺妓,哲人实际上的自由
和他的奴隶地位,沦为奴隶的帝王,道德的堕落和净化,奢侈和贫困,高尚的强盗等。
11、包含社会乌托邦的成分,通过梦游或远游未知国度表现出来。
12、广泛采用各种文体。
13、有了插入的体裁,梅尼普体增强了多体式、多情调的性质。
14、现实的政论性。
梅尼普体具有内在完整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大的外在的可塑性。
将相近体裁吸收进来:交谈时演说体,自我交谈,筵席交谈,这些体裁的特点:具有对话性。
四、文学的狂欢式和狂欢化:
(一)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
1、四个范畴:取消等级制、插科打诨、俯就、粗鄙。
2、狂欢节的演出:仪式——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脱冕。
3、狂欢节的形象的两重性本质:火的形象和笑的两重意义。
4、狂欢广场。
(二)狂欢化: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
五、庄谐体范围内狂欢化体裁的问题
1、苏格拉底对话的基础是狂欢式
2、梅尼普体的狂欢本质表现得尤为突出
六、陀氏作品的狂欢化
第五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
一、小说语言的类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一章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言语整体,而不是作为语言学专门研究对象的语言。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研究对象是对话关系(其中包括说话人对自己语言所采取的对话态度)。
它是超出语言学领域的关系,同时绝不能脱离言语这个领域。
它不可归结为逻辑关系和指物述事的语义关系。
艺术语言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仿格体、讽拟体、故事体和对话体,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这里的语言具有双重的指向——既针对言语的内容而发(这一点同一般的语言是一致的),又针对另一个语言(即他人的话语)而发。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小说中主人公的独白语和叙述语言
(一)书信体:折射的语言
书信体本身的一个特点,便是总锐敏地感到有交谈者、收信人的存在。
以《穷人》为例,主人公们最为重要的一些自白式的自我表述,无处不贯穿着他们对与他人语言的紧张揣测,要考虑到他人对这种自我表达会说什么,对这自白会有何反应。
自我肯定和自我意识具有深刻的对话性和争辩性。
“前两天在私人谈话中,叶夫斯塔菲·伊万诺维奇发表意见说,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就是会赚钱。
他开玩笑说(我知道他是开玩笑),一个
人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累赘——这就是道德。
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
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虽然只是块普普通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摘。
”
巴赫金做以改写:
他人:应该会挣钱,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累赘。
可是你成了别人的累赘。
杰符什金: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
他人:这算什么有饭吃呀?!今天有面包,明天就会没有面包。
再说是块又干又硬的面包!
杰符什金:它虽然只是块普普通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摘。
(二)模拟讽刺体
以《同貌人》为例,通篇都是主人公与自己的对话,戈利亚德金对待他人言语的三条主线:
1、竭力表现在完全不受他人语言的影响:“他自管自,他无所谓。
”
2、企图躲开他人言语,不让它注意自己:“他也和别人一样,只不过
他没去干罢了,其实他与别人没什么不同。
”
3、对他人言语的退让、服从、恭顺的接受:“如果真需要的话,那么
他也做得出来,为什么不做呢”。
(三)自白性的Icherzalung(第一人称叙述)
以《地下室手记》为例,“地下室人”的自白是高度紧张的内心对话。
是一个对话恶性循环的例子,它既无法结束,也不能完成。
在意识和语言上留有后路。
“地下室人”的两个特点:不仅他的语言,而且连他的面孔也是察言观色、预留后路的。
陀氏作品中的任何语言,都带有交际的成分,其中叙述的语言和主人公的语言,在同样程度上都是如此。
在陀氏的世界里,一般没有任何物的存在,没有对象、客体,只有主体。
因此没有单纯判断的语言,没有只讲客体的语言,没有背靠背单纯指物的语言;只有交际中的语
言,与他人语言接触对话的语言,谈论别人话语的语言,发向他人话语的语言。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语言和叙述语言
巴赫金认为陀氏长篇小说语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话里,而主人公的独白语变得更复杂细腻。
拉斯科尔尼科夫独白语的对话性,进入他内心的语言不是作为一种性格、典型或人物,而是某种生活目的和思想立场的象征,是在令他苦恼的那些思想上的问题中代表着某种解决办法的象征。
梅思金语言和他人语言的相互关系同样紧张,他的内心语言都是以对话形式展开,对话中充满不安感,而主要是对自己语言的恐惧。
斯塔夫罗金的自白,也同伊波利特及“地下室人”的自白一样,有着极度紧张的面向他人的针对性;主人公离不开他人而独处,但同时却又仇视他人,不接受他人的评议。
叙述人的语言在两极中移动,从枯燥的通告式、记录式、完全不做绘神绘色描述的语言,到主人公的语言。
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在陀氏的艺术世界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应该是对话;并且对话不是作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目的的本身。
对话不是行动的前奏,它本身就是行动。
陀氏在自己的宗教乌托邦的世界观方面,把对话看成为永恒,而永恒在他的思想里便是永恒的共欢、共赏、共话。
对话的基本公式:表现为“我”与“他人”的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结语
陀氏继承欧洲小说发展中的“对话路线”,创建的复调小说,不仅是长篇小说的体裁获得长足发展,且是人类艺术思维的巨大进步。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反思
一、影响
(一)艾伦《互文性》
“今天,巴赫金的著作不同寻常地影响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语言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哲学和其它学科等很多领域。
”
“在我看来,与其说互文性概念源自于巴赫金的概念,毋宁说巴赫金本人即是一位重要的互文性理论家。
”
(二)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
“(巴赫金)从未用过诸如“互文性”或“互文”一类的词。
然而在他研究小说的时候(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了阐明兼容文体及其语言学、社会和文化分支的可能性,巴赫金提出了通过词语来承担多重言语的思想。
故而文本变成各式表述片段的交汇处,它将这些片段重新分配和互换,在现存文本的基础上,得出一篇新文本。
既然凡是文本都有互文,那么从此,问题的关键就不在于识别哪一类互文现象,而是衡量由词、文、言语片段引入的对话的分量。
”
“从巴赫金到克里斯特娃,从对话主义到互文性,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描绘的是相同的现象。
”
(三)王瑾《互文性》
第一章《巴赫金:走向互文性》
二、问题
陀氏创作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1、主人公的内在独立性能否不依赖于作者的思想、意识?
2、作家是否通过主人公隐藏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