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一、公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国家机关现行的以公车配给为基础的用车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上千亿元的国家财政支出和由此滋生的公款消费、车轮腐败等重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公车改革的呼声近些年来此起彼伏。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现在约有400万辆公车,每年耗资高达300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每年财政支出中教育费与卫生费的总和,足以再建设3个三峡工程了。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4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2009年全国公车采购量创历史新高,将一举突破700亿元。西南某贫困县算过一笔账,每年用于公车的开支,竟占全县行政开支总数的40%;而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县公车数量已超过200辆。公务用车的高额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使公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14年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公车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本次公车改革的要点主要有: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本次公车改革,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同时,将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将有三类人群受本次公车改革影响,一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编在岗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二是地方地厅级及以下工作人员:省区市厅局正职的主要负责人,县市区乡镇(正职)主要负责人,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出发,鼓励他们参加车改。确因工作需要,也可以采取实物保障的方式;采取实物保障的不能再领取补贴;三是司勤人员:对于因取消公车而失去岗位的司机和后勤人员,主要采用内部安置的办法,不能简单推向社会。可以安排转岗,提前退休,适当提高退休待遇。

二、我国现行的公车制度存在很多弊病

1、居高不下的公车费用。自2011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多年公开三公经费。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为61.69亿元、59.15亿元和40.67亿元,虽然公务用车的费用在逐年下降,但是,公车消费占三公经费支出的比例,三年来均超过了50%。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

2、漏洞百出的运行制度。

(1)公车超标超编

2011年,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但是遵照执行的却很少。

这是某单位公务用车自查表,该单位工作人员40人,按照管理办法规定,公车数量确定的标准是每20人不超过1辆,配备公务用车应严格执行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 升(含)以下的轿车和原则上不配备越野车,然而该单位全部违反了。这还只是全国1735个县无数单位中的一个。

(2)公车数量虚低

网易曾公布了一个以北京为例做的统计。2011年北京统计局公布,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总量为480万辆。央视在2010年11月报道北京市公务用车有70万辆左右,占总量近15%,而在2011年4月,北京财政局公布公车数量为6.2万辆,仅占总量的1.25%。

某单位自查表中,5辆车只有2辆在编。一般统计公车数量时,就只显示编制内的车。这就形成了怪圈,似乎你永远无法摸清公车到底有多少。

(3)公车私用严重

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共财政为个人消费买单,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破坏了党纪政纪,仅2014年4月一个月,中纪委4周报通报的719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中,有134起是公车私用的案例,占比达18.64%,位列违规事件榜首。

(4)公车使用率低

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各单位的一般公务用车配备,因为数量上的限制,很多都成为领导用车。而在领导开会或在班处理日常公务时,公车多闲置,处于待命状态,使得公车的使用率很低。

3、问题凸显的公车特权

公车数量过多、档次过高,容易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产生优越感和特权感,滋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倾向。公务车成为了“特权”的象征,官员的特权思想滋生。公务用车的特权思想作祟,更不容忽

视的是对交通规则的破坏。违规使用警报器、鸣笛,闯红灯、超速现象严重,使用警车开道、特殊时期道路管制等等,都是无视交通规则的行为。

二、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公车改革涉及到众多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对这些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改革给政府带来的收益

1.经济收益

公车改革是政府为主体的改革,也是主要发生在政府本身的改革。对于政府来说,是要通过改革降低成本,节约财政支出。这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实行公车改革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减少财政支出,成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事。实行公车改革,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减轻财政负担。已经实行公车改革的地方取得的成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较早实行改革的大庆市,车改缓解了财政压力,车改后与车改前相比,“市财政当年节支293万元,加上收缴上来的196台车辆变现收入700多万元。当年财政可直接节约资金1O00多万元,连同不购买新车所减少的3300万元财政支出合并计算。当年仅车的因素即可减少地方财政支出4300多万元,占大庆市财政总收入的近1/5”。

2.政治收益

政府通过制度改革期望赢得广泛的政治支持,保持其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有效地排斥对其产生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国内外的反对派势力。政治支持最大化是政府实行制度改革的有力保证。

通过公车改革。政府的政治目标是遏止腐败、纠正不正之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获得人民的更大政治支持。群众一直对公车中的腐败问题尤其是公车私用意见很大.老百姓称这种腐败为“马路上的腐败”或“车轮上的腐败”。在近几年的政协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上,公车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上,政协委员呼吁:公车与腐败亲密接触,公车改革势在必行。而公车改革一方面克服了干部及其家人、朋友坐车办私事的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政府人员“公私分明”的习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因车而产生的领导者为政不勤、为官不廉的问题。实行改革,那种买车坐、抢车坐、没有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