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国家大剧院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空间设计装饰色彩周边坏境
【摘要】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呈半椭球形,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西侧,通过空间感受、色彩感受、坏境感受来分别分析大剧院的基本特征。
国家大剧院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通道、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等组成。
大剧院主体建筑呈半椭球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东西长轴为212m,南北短轴为143.64m,建筑总高度为46.285m,地下最深处为-32.50m,总建筑面积21.9万m²。
内部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多功能小剧场等,可进行各种类型、规模的演出。
主壳体外环绕人工湖,建筑入口和各种通道都设在水下。
大剧院在招标时,就吸引了众多设计师前来参加,当结果出来后,更是被各种人评论批判,到底这个坐落于水中的蛋形建筑是好还是坏呢?
一、空间设计感受
当我们沿着低于长安街地平面的一层层台
阶步入大剧院的门前时,还需要再下一层层的台
阶,才能进入大剧院长达80米的幽深长廊,漫
步长廊,头顶上是以玻璃为底材料而建造的人工
湖,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观赏到湖水的波光粼
粼投下来的倒影,从大门口到蛋型主体建筑的80
米距离的长廊本应该是先声夺人之处,但整条长
廊并无出彩之处,反而只是各种平面立面的构
成。
这条长廊既不古典,也不现代,也不后现代;
既不中,也不西,也不中西合璧。
长廊的高度并
不算低,但却给人一种压抑之感,或许是玻璃材料下面具有厚重感的钢架所造成的,长廊两边本应是各种演出的展区,但是完全被墙壁所遮挡,标牌指示也不明确,让初次进入的人很容易忽略,白色的墙壁也阻挡了更广阔的空间。
沿着长廊抵达蛋形的剧院主体建筑跟前时,
映入眼帘的是用十种左右采自中华各地的玉石所
铺就的大厅地板所构成的景观,这还是别具风采
的,一上来给人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都是冲击
性的,为大剧院增辉不少,它甚至成了大剧院最
重要的一道风景。
两扇布满各种椭球形铜钉的大
门也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
抬望眼,顺着错落、
参差的一层层界面及一道道貌似繁杂的空中走廊一直仰望上去,笼罩在头顶的是一个被诸多建筑材料所分割而成的渔网状的穹顶,用无数的巴西红木所镶嵌而成的占三分之一左右面积的穹顶内层,是整个圆形内层的最精华部分,它与地面某些板块颇具水墨意象的石材地板相映成趣,从而使整个剧院的确被赋予了不少艺术气息。
然而,相较于红色的无限扩张感,地面的花纹显得杂乱无章,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石材的天然纹理,使得室内的气氛极其压抑。
由于三个演艺剧场,即歌剧院、音乐厅与戏剧场均是在一个蛋壳下必须落成的,必须要受制于头顶所顶着的那个壳,一个十分有限甚至十分局限的空间,不能破壳而出,因而在现实层面,三个剧场所应遵循的基本空间标准与构成理念,势必会遭遇严峻困境与尴尬。
整
个国家大剧院即为在一个蛋壳下套了三个深入地下
的圆柱体空间,位于两旁的小剧场和戏剧院因为面积
较小感觉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中间巨大的歌剧院
中,坐在一、二层的观众还大致能够观赏演出,而坐
在三、四层上的观众则必须接受要竭尽所能地向下瞰
视的痛苦现实,而且由于剧院前后纵深极其有限,致
使处于十分陡峭的三、四层上的观众有一种头晕目眩、危机四伏的感觉,仿佛随时都可能会滑溜下去,其不舒服感与不安感难以言述。
另外,这个壳体结构中的空间过于零散,各个剧场
间的交通联系很是繁琐复杂,让初次来到剧院的人晕头
转向,并且指示标注的也不清楚,各个电梯楼梯的排列
很奇怪,使人们无形中多走了很多路程。
因为大剧院是
沉入地下的结构,各个楼层也无法标明,每个连接段的
高度也不一样,给人感觉设计师是为了追求另类而另类,
却忽视了剧院最最重要的功能使用问题。
试想,万一大
剧院内发生火灾水灾等意外问题,数千人需要从非常麻
烦而繁复得近乎于迷宫一样的三个建筑中立即撤出,经过这条长达80米的地下通道后,可面对的却是仅有一个主要的出口的严峻现实,且此出口还低于地面,同样处于地下的南门口,据说一般不让观众出入,其他有限的紧急通道观众也大都不知,即使知道,人们也都必须得经过半径几十米的水下才能跑到地面上。
显而易见,这一隐患是根本不能也不可能得以有效解决的。
二、装饰色彩感受
从整体的室内装饰效果来看,大剧院真的是
彰显出我国的特色。
首先,在室内布置的颜色上,
光红色就使用了20多种,分别取自不同的地方。
剧院入口取自于故宫外墙的暗红色涂在简单朴
实的材料上,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
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
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
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灯座点缀在亚光的红色
天花板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
感。
同色下,亚光和亮光在对比中突出了雍容大方的气质。
作为国家大剧院的主角,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通过不同的主色调彼此独立。
在大剧院现代的外衣下伫立着一座中国茅庐。
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直垂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
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恍惚间仿佛置身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前。
走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
歌剧院内部也用这样的金属网包裹着,但看上去却不觉得有金碧辉煌的冰冷,秘密就在于金属背后的红色,如果露出建筑主体也就是水泥的颜色,气氛会非常冷,而红色的背景在金属缝隙间透出来使整个歌剧院都笼罩在一片深橘红色之中,温馨浪漫之感油然而生,并且延伸了空间。
安德鲁先生构思国家大剧院时,将西方的创作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兰花是中国文人所推崇的“四君子”之一,代表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
空谷幽兰、清婉素淡,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气质,渗透到大剧院景观规划中,创造出宁静而幽
雅,浪漫温馨,厚重不浮躁的意境。
兰花草叶的轻
柔造型亦被广泛应用于大剧院建筑造型及室内外装
饰图案中。
大剧院建筑内部装饰华丽,“兰花草”图案体现
在天花、地面、墙壁乃至栏杆扶手等细部装饰中,
处处彰显浓郁的中国特色。
剧院内部大厅、环廊等采用相同的铺装纹饰,
内外呼应,唯材料简化,尺度放大。
大剧院内外所用石材全部国产,集中展示中国丰富的矿藏资源。
三、周边坏境感受
大剧院东边是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国家政府机关的重要办公场所,在安全保卫等方面有特殊规定,大剧院东部环境规划必须满足大会堂的统一要求。
大剧院主体建筑与人民大会堂西门中轴对称,二者建设年代相差50年,建筑形式存在巨大反差,可以通过景观绿化来进行过渡、协调。
大剧院景观环境建成后,愈加衬托出人民大会堂的庄严、壮丽。
大剧院西南周边是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居住的胡同四合院。
南区游客较少,比较安静,傍晚游人较多,主要是住在附近的居民。
南区规划以古老的银杏树为中心,适量栽植秋叶树和花灌木,营造一处优雅的休闲花园。
大剧院景观绿化在建筑外围构筑一道绿
色屏障,使大剧院座落在森林之中,漂浮于水
面之上。
主体建筑造型简约柔和,环境设计亦
追求流畅自然,摒弃浮华。
绿化设计着重把握
植物群落的整体效果,及与建筑设施的配合协
调,绿化树种构成非常简单。
乔木选择生长速
度中慢型的油松、桧柏、臭椿交织出茂密丰富
的林冠线。
花木选择颜色淡雅的红叶李、珍珠
梅,花开惊艳而不醒目。
林缘以大叶黄杨满栽围合,施以柔和起伏的造型修剪,如云雾似波浪。
沿长安街远眺,大剧院掩映在高低错落的绿树丛中,随着树木自身丰富的景观季相变化,春花秋叶皆随时令自然呈现,精美无雕饰。
走在剧院两旁的密林完全以公园的效果呈现,是人们可以在其中游玩,又与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相呼应。
大剧院整体建设过程中,业界内外一直存在各种争议并延续至今。
从建筑形象、建造位置到材料选择、景观风格等,无不见仁见智。
就像大剧院“水上明珠”的建筑造型被喻为“水煮蛋”一样,大剧院的景观设计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无论怎样,这都是一次设计师大胆的尝试,创造另辟蹊径的风格也是不错的选择,人们或许应该尝试去从好的方面来欣赏这个巨大的建筑,发现它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