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为了解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现状,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农户、农村企业、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和供给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农村资金通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流出农村,农户和农村企业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只能满足这些资金需求的一小部分,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民间资金供给满足。
同时,本文对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和融资方案,使农村金融市场供求达到均衡,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市场供求平衡资金需求资金供给农村金融机构
一.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状况
(一).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定义及结构分析
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主体,可分为农户个体和农村企业。
农户个体分贫困型、温饱型、发展型,农村企业分资源约束型、“公司+农户”型,层次不同,特征不同,需求也不同。
目前农户个体中一是处于贫困型的农户,其需求主要是由于生产和生活资金均较短缺,他们作为金融机构放款的承贷主体是不健全的,贷款风险较大,此类需求没有政府财政性扶贫资金,通常很难得到解决;二是处于温饱型的农户个
体,他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具有传统的负债观念,想发展又不敢迈大步子,一般实为都讲究信用,金融机构对其发放小额贷款是较为安全的,该农户群体成了农信社主要的贷款供给主体,这部份的贷款需求,一般均能得到满足;三是出于发展型的农户个体,他们具有较宽松的财富,更多的剩余资源,他们把这些剩余的都进行投资,来赚取更多的财富。
他们具有很好的投资前景,是个体户需求的主要部分,对资金有更大的需求。
农村企业中一部份是资源约束型的企业。
其企业立足于当地资源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
生产是面向市场的资源利用型生产,市场供给和需求均衡变化的不确定因素较大。
因此,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较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的风险性较大,虽然乡村企业一直是农业银行金融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是成长中的乡村企业的资金短缺却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信贷需求的主体转向以农村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为代表。
“公司+农户”型的龙头企业,以其特殊的产业联带效应和对农民增收的特殊影响力,一直被公认为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模式。
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形式的龙头企业,资金实力一般较为雄厚,也是较为健全的承贷主体,贷款风险较小,容易得到商业金融机构的授信而予以贷款支持。
但对于那些处于发展初期而正在形成中的龙头企业,缺乏健全的承贷主体,金融机构难以对其给予贷款支持,主要通过乡镇政府担保获得贷款,有的甚至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融通解决,或“私贷公用”变通融资,虽然这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从某种程度上现实地解决了企业
的资金需求,但不符合《担保法》的要求和信贷规则,法律保护脆弱,易发经济纠纷。
(二).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慢于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农村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农村金融产品陈旧,难以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农村金融体系配置效率的功能作用使得农村资金这一重要资源流失,使农村金融需求严重不足,阻碍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导致其对贷款的需求加大。
国内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高,现行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不利,而为广大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地方证券交易、风险资本市场尚未建立,缺少一个多层次的、能够为广大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
直接融资渠道的受阻和不畅,导致企业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增大,间接融资比重越来越高,发展中的资金单纯依赖银行贷款的情况比较突出。
新办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普遍存在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的问题。
农民办企业,有相当是由个体户发展而来,实行家族式管理,即使改制后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财务制度不健全,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撑,影响银行贷款安全性。
银行对其初期阶段持谨慎态度。
还有民营中小企业对企业的远景考虑普遍较少,计划周密性不强,“计划没有变化快”,因此对资金的需求不确定性较大,变数较多。
在农行逐步淡出
农村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下,农村信用社“倾其所有”对农户发放小额贷款,无法顾及和满足农村民营中小农村企业强烈的资金需求。
二.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状况
(一),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定义及结构分析
2007年央行发布了首份《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全面描绘了近几年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变化情况。
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达到12.4万个,全国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2007年年末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
同时,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15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8%。
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功能正持续增强。
(二),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金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的现状。
一方面,金融市场不发达,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金融体制很难有效地吸收各种闲散资金;与此同时,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形成旺盛的资金需求。
在资金匮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能获得贷款的多数是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和一些有特殊关系的企业,贷款使用不讲效益。
这种资金聚积困难与使用浪费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呆滞的经济反过来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服务的要求,制约着金融业的扩展,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制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
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不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撤并了100 多个设在县级的分支机构,而且曾经是农村资金供给的重要主体的中国农业银行,更是大幅度缩减了其设在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1996-2006间,中国农业银行的机构总数共减少了 41198 个机构网点。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网点的纷纷撤并,到 2006年末,全国下的农村地区只剩下 111302 个金融机构营业网点。
虽然这些网点占到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 56% ,但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却只有 1.26 个(城市平均拥有 2个)。
从分布结构看,平均而言,尽管全国每个县(市、旗)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到 50 多个,但 30% 以上都集中分布在县城城区,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 3 个。
具体而言,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多达 8231 个乡镇只设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而且,还有 3302 个乡(镇)(占到了全国乡镇总数的 10%以上)并未设有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
可见,即便是从早期的金融排斥性理论来看,在广大农村地区,这样的网点收缩与布局,无疑增加了对农村居民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民的金融排斥性,即不但降低了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而且也增加了农户进行储蓄的难度,以及通过银行或信用社购买债券和保险产品的难度。
三.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分析
(一),农村金融市场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
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四类金融组织形态,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两种组织形式:一是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为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的正规金融;二是以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等民间金融为主体构成的非正规金融。
整个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适应性不强、开放性不足、竞争性不够、效率性不高、稳定性不好,在严重制约农村金融供给的同时也抑制了农村金融需求。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方面严重不足,很自然地诱使了各种民间非正规金融的蓬勃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民间借贷已经形成农村各经济主体之间互助性的无息民间借贷、有息甚至高息的农村民间借贷和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三个层次。
而且,这些民间金融已经具有明显的社区性(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亲缘关系)、人格性(交易活动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人格化)、分散性(交易的频率高、金额小,高度分散)和层次性(经济落后地区以民间借贷为主,发达地区已出现较为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等特征。
到 2004 年我国民间融资规模已达到 9500 亿元,占 GDP 的 6.96%左右;本外币贷款的 5.92%左右。
可见,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型融资渠道。
当然,目前的民间融依然还处于地下发展状态,还不具相应的合法性,从而在满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
量不足。
而且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造成对正规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然而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保险、证券、信托、代理、结算等业务极少;在存款方面主要是一般性储蓄品种较多,但是能够提供转帐结算的往来账户、异地存取、以及信用卡等业务较少;在贷款方面主要是生产性贷款较多、生活消费贷款很少,短期流动资产贷款较多、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较少等。
我国农村金融业务仍具有单一性,直接金融业务几乎还等于零,而银行业务儿十年仍停留于简单的存、放、汇业务,而且存、放、汇的方式也是单一和模式化的。
近儿年的金融改革,在金融业务上虽有所创新,但无多大起色。
1,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不完全匹配
(1),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仍然不足。
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
(2),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变不到位,缺乏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意识。
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还停留在一般的存贷款业务上,对于农民来说,这些服务存在着缺乏了解,成本太高,手续繁琐等问题;
(3),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不具备比较优势,其业务活动往往无法适应小农经济,也无法解决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
带来的高风险和巨额成本等问题。
中国实际上缺少的是贴近基层、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
(4),监管资源配置不足,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存在缺陷,缺乏支持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所必需的基础条件;
(5),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个别机构甚至偏离支农方向导致资金过多地流向城市,而且地方政府部门过多干预人事任免和经营;
(6),在机构的设立上过多地依赖于金融资本,因而对蕴藏于民间的巨大的非金融资本形成了一定的排斥性。
2,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自身存在缺陷
(1),多数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的条件,这是造成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较为突出,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状况不透明,对外报送的账表不真实,缺乏可信度。
自有资金不足,生产经营主要依靠负债方式;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贷款的风险化解和补偿能力较弱。
(2),中小企业不重视信息反馈与自身实力的匹配,难以成为银行重点培育和扶持的对象。
一些企业不重视自身资本积累,没有将企业盈利的相当部分用于增加资本金。
成立时注册资本为50万元,经过数年的资本积累,虽然企业综合实力大增,但注册资本没有变化,再加上账表反映不实,只能一直作为微小企业客户向银行融资,无法取得与其实力相当的信贷资金支持,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3),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房产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成为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障碍。
一方面是导致企业厂房等建筑物无法办理抵押贷款;另一主面改制企业减少了土地资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提高,信用等级下降,银行贷款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土地制度、评级制度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约束了农村供给。
大量的城市土地被作为抵押物,但在农村还没有解决。
四.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对策及建议
一个良好的金融体系对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
因此,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是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重视监管队伍的建设以及加强行业与自我监督;
(三),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如加大宣传和诚信教育的力度和健全个人征信体系;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如确立合理的农村财产和产权制度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抵押担保的方式;
(五),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以及其他相关配套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问题研究》作者:龚明华等中国银监会研究局监管研究系列丛书出版社2009-11-01版
2,《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作者:熊德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3,《对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探讨》作者:李宝颖硕士论文
4,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杨培植2011年硕士论文
5,《农村金融的供求失衡分析》作者:蔡晨 200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