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工程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种类:10类115种
1、尘肺(13)
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
3、职业中毒(56)
4、物理因素职业病(5)
5、生物因素职业病(3)
6、职业性皮肤病(8)
7、职业性眼病(3)
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
9、职业性肿瘤(8)
10、其它类(5)
职业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1、作用于人体的有害因素的性质
2、作用于人体的量
3、人体的健康状况
4、个体差异
工作有关疾病:
1、表现为行为的或精神、身心方面的疾病,如焦虑、忧郁。

2、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患,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

3、其他慢性疾患,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腰背痛等疾患
4、运动系统损伤
5、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6、消化道疾患
7、行为与心身病
8、生殖系统功能紊乱
亚健康:值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阶段。

主要诱因:过度紧张、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刺激、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劳动生理学(labor physiology)以正常人体对劳动活动的生理反应和适应为主要研究方向。

氧需(oxygen demand)劳动一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氧上限(maximum oxygen uptake)血液在一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氧债(oxygen debt)氧需和实际供氧量的差
传统的劳动类型一般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指产生和付出体力的(能量性)劳动,脑力劳动是指加工或产生信息(信息性)的劳动。

根据劳动时肌肉收缩的状况、参与劳动肌肉量的多寡以及是否做功,体力劳动分为静力作业和动力作业。

静态作业:以依靠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干及肢体保持稳定不变的作业。

动态作业: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的状态下进行作业,是在等张收缩情况下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并运用关节活动做功的作业。

动态作业又有两种特殊形式——重动力作业和反复性作业。

脑力劳动活动的特点:
1、脑的氧代谢较其他器官消耗要高,约为等量肌肉需氧量的15~20倍,占成年人体总耗氧量的10%;
2、脑组织对缺氧、缺血异常敏感。

3、脑力劳动时全身能量消耗的增量低,不超过基础代谢的10%。

工作压力(work-related stress)是工作中当作业需求超过个体的胜任能力时,个体所产生的反应。

压力源——压力——症状(生理反应:血压、心率、头痛、睡眠;心理反应:情绪低、不满意、疲劳、焦虑;行为反应:个体争执、缺勤;组织绩效、事故)——身心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精神问题。

产生因素:
1、个体特征——时间紧迫感强、竞争力强、敌对性强的行为者易产生压力
2、工作因素
1)工作环境——主要指物理环境,如照明、噪声、卫生、空气污染、空间等工作条件
2)人际关系——主要指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3)角色特征——主要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负荷和工作性质
4)组织特征——主要指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个体地位
3、非工作因素
1)生理反应——主要有躯体不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
2)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情感和认知方面,包括工作满意度下降、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疲倦、易怒
3)行为反应——个体表现是逃避工作、怠工、旷工、酗酒、滥用药物、敌对行为;组织上表现为生产能力低下、事故频发、工作绩效降低
工作压力管理:消除压力源、远离压力源、改变对压力的认知、控制压力的后果、寻求社会支持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由于个体致力于一种事业、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人际关系,但不能得到期望的报偿时所引发的一种疲劳或挫折状态;或者是由于个体长期投身于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情境中引起的一种生理的、情绪的和心理的耗竭状态。

职业倦怠的症状:失败、耗尽、疲惫不堪,创造力的丧失,失去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与服务对象、同事、工作及工作单位的疏离,对持续应激的终极消极反应,对服务对象的疏离态度,不良的情绪和自身躯体的疲劳症状。

职业倦怠的5个特征:有显著的情绪性疲劳、耗竭和忧郁等心理症状;心理与行为性症状重于生理症状;症状与工作显著相关;在职业精疲力竭的症状出现之前,个体无心理病理学症状;由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降低了工作业绩和效能。

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建立同事支持系统,促进同事间沟通和交流,起到专业支持、分享成果等作用;建立导师制度,使新手在应激情境中及时获得指导;开展行政协助,增进员工责任感;开展职前培训,使新人认识职业现实;进行个体干预,如合理定义应激源、进行放松训练和身体锻炼,令新员工接受针对各种应激的技能训练。

劳动工效学研究内容包括劳动中人的特性的研究、机器特性的研究、环境特性的研究、人——机关系的研究、人——环关系的研究、机——环关系的研究、人——机——环系统总体性能的研究。

人体测量的类型:
静态测量——指被测者在静止状态下进行的测量。

动态测量——指被测者在规定的运动状态下进行的测量。

测量内容包括形态测量、生理测量、运动测量。

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选用百分位通常有以下3种情况:
(1)适合于90%的人使用,即从5%至95%人使用。

例如操作杆高度
(2)单限值设计。

例如通道的高度,常取95%人身高参数;
(3)一般设计,通常以第50百分位数为依据,例如门铃、电灯升关、门把手的高度等。

劳动强度是以作业工程中人体的能耗能、氧耗能、心率、直肠温度、排汗率或相对代谢率等为指标分级的。

影响劳动强度的参数包括:能量代谢率(rate of energy metabolism),耗氧量(oxygen consumption)、心率。

劳动强度计算公式:I=3T+7M。

劳动强度分为4个等级。

最佳工作负荷(best workload):工作8h不产生过度疲劳的最大工作负荷。

作业疲劳是指劳动者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的持续作业而产生的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差错率增加并伴有疲倦感的状态。

疲劳一般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类。

职业流行病学(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间的联系或因果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描述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在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以及职业危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分现况研究和生态学研究两类;分析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职业毒理学(occupational toxicology)是研究职业环境中化学物质对接触人群的毒性作用,了解这些化学物质与接触人群之问的关系,防止急性、慢性职业中毒的发生的科学。

职业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现场调查、职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志愿受试者的实验研究等。

职业卫生法律体系由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有关技术标准组成。

《职业病防治法》中关于职业病前期预防的三项制度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内容
(1)职业健康检查。

上岗前健康检查、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和应急健康检查四种。

(2)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包括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所有个人职业健康资料。

我国职业病预防工作实行三级预防的原则:
第一级预防是尽可能是劳动者脱离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暴露,例如改变生产工艺工程,使劳动者的接触水平低于允许的接触量或接触水平,对高危人群制定就业禁忌证等;第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病损,采取补救措施,主要工作内容为早期检测病损与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第三级预防是对已患病者及时作出准确诊断,正确进行预防和医疗处理,包括及时脱离接触、进行治疗,防止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等。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并投入运行。

我国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规定的容许浓度类型:
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时间加权平均容浓度值(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上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ceiling,TLV-C):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容器接触限值(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PEL)
职业性有害因素: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金属与类金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等。

2)物理因素:异常天气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视频辐射、激光等。

3)生物因素: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制度、劳动强度、不良体位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因素、车间布局、污染
职业禁忌证:因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而使原有疾病的病情加重,或对特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有特异敏感性,而容易发生职业病、职业中毒或职业伤害,以至于使一些人不能或不适合于参加某种作业的某些疾病、伤残等解剖、生理和病理状态,称为职业禁忌证。

例如肺结核为接触硅尘作业的职业禁忌证。

血液疾患是接触苯作业的职业禁忌证。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接触毒物而发生的中毒。

生产性毒物的分类
(1)按物理形态分类:气体和气溶胶(aerosol)。

(2)按化学类属分类1)无机毒物(inorganic toxins)。

2)有机毒物(organic toxins)
(3)按毒作用的性质分类1)刺激性毒物(irritant toxins)2)窒息性毒物(asphyxiation toxins)3)麻醉性毒物(narcotic poison)4)全身性毒物(systemic poison)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均可由呼吸道迅速进入人体,呼吸道是生
产性毒物进入人体最主要、最危险和最常见的途径。

气态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影响因素:浓度、水溶性、劳动强度、肺通气量、肺血流量及劳动环境的气象条件。

2、皮肤——毒物通过表皮细胞或皮肤的附属物进入人体。

三类:能溶于脂及类脂的物质、
能与皮肤脂酸根结合的物质、具有腐蚀性的物质。

3、消化道——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食物污染以及发生意外时,毒物可经消化道进入人体。

体内过程:
1、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可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

毒物在全身分布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其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及其与体内各组织的亲和力。

2、生物转化。

进入体内的毒物,与体液或细胞内部的物质会发生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可
能直接损害细胞的正常生理和生化功能,亦可能是毒物本身结构发生变化,即毒物在体内组织中,经酶催化或非酶作用转化成一些代谢产物的过程。

3、排除。

毒物可以原形及其代谢物的形式从体内排出。

途径有肾脏(肾小球过滤、肾小管
扩散、肾小管分泌)、消化道、呼吸道、其他途径(唾液、汗腺)
4、蓄积。

长时间接触毒物,当吸收速度超过解毒和排出速度时,体内的毒物会逐渐增多,
称为蓄积作用。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化学结构。

毒物化学结构决定其在体内参与和干扰各种生化反应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决
定了其毒性的大小。

2、物理性质。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在外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人体的机会以及在人体内的
生物转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3、联合作用。

数种毒物或其他形式的有害因素同时存在,这些有害因素可同时或先后共同
作用于人体,其毒效应表现为: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4、剂量、浓度及接触时间。

5、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生产环境影响毒物毒性,劳动强度影响毒物的吸收、分布、排泄。

6、个体敏感性。

常用的毒性指标
(1)剂量(dose)(2)浓度(concentration) (3)绝对致死浓度(剂量) (absolute lethal
concentration)(4)50%致死浓度(致死中量)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5)最低致死浓度(剂量) (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6)极限阈值
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尘粒沉积的三个区域:上呼吸道区(包括鼻、口、咽和喉部)、气管支气管区、肺泡区。

2、人体对粉尘的清除功能
3、对人体的病理作用
(1)全身作用(2)局部作用(3)变态反应(4)光感作用(5)致癌作用(6)感染作用(7)其他特异作用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产性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free silica)、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L/日/人)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

分为四级,级别大,危害大。

物理性有害因素:异常气象条件(高温、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声学系统三要素:声源、传声媒质、接收者
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20 kHz的声音。

小于20 Hz的声波称为次声,大于20 kHz的声波称为超声。

声压:大小表示了声波的强弱。

正常人在1 kHz时能听到的最弱的声压为2×10-5Pa,称为人耳的“听阈”。

当声压达到20 Pa时,人耳就会产生疼痛感觉,称为“痛阈”。

声压级定义:即Lp=20 lg(p/p0)(dB)。

p0=2×10-5(Pa)。

按照发声体特点,生产性噪声分为: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动力性噪声、电磁动力性噪声。

按照频谱特征分为:连续噪声、脉冲噪声。

噪声传播过程中存在衰减、反射、折射、绕射和干涉等现象。

噪声传播工程中的衰减原因:扩散衰减、空气对声波的吸收衰减。

按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分类:局部振动(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系统的机械振动或冲击)和全身振动(人体以立位、坐位或卧位接触而传至全身的振动)
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1)振动对末梢神经的不良作用表现为皮肤感觉迟钝,长期接触振动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振动使末端血管痉挛、短小、扭曲,肢端皮温较正常人低。

3)可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握力下降。

40 Hz以下的大振幅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的改变和无菌性骨坏死。

4)振动引起的听力损失以125~250 Hz的低频音为主。

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
1)振动频率、振幅、加速度等特性。

2)接振时间。

3)环境条件。

4)体位和姿势。

卧位时,对水平振动较敏感;立位时,对垂直振动较敏感。

5)冲击力和静力紧张。

按振动波形分为间歇振动、非间歇振动、随机振动。

振动方向分为垂直振动和水平振动。

电磁辐射包括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 eV以上时,对生物体有电离作用,可致机体损伤,这类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 eV的电磁辐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称为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射频、激光。

射频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1、神经系统。

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障碍。

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昏、
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衰退等,还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多汗、脱发、消瘦等现象。

2、心血管系统。

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有心悸、心区疼痛或压迫感。

3、眼睛。

长期接触较大强度微波的作业人员可发现晶状体点或小片状混浊,甚至出现白内
障症状。

α射线、β射线、中子、质子等属于能引起物质电离的粒子性电离辐射。

职业中毒三类: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长期少量接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慢性之间,在较短时间内接触较大剂量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常见职业中毒
1、金属及类金属中毒(包括铅汞镉锰铍砷磷)
铅及其化合物的侵入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

铅对血红素合成酶具有抑制作用,可致血管痉挛,对神经系统和肾脏有毒作用。

主要症状包括,中毒性类神经症、铅中毒性脑病、肌无力、肌肉麻痹、口内金属味、消化道异常、腹隐痛或绞痛、血尿卟啉代谢产物异常、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肾功能减弱、流产及早产。

汞以蒸气形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经消化道、皮肤侵入。

表现情绪易激动、烦躁、胆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及失眠;初期震颤出现在眼睑、舌及手指肌肉,较重时全身肢体粗大并出现震颤;口腔炎症主要齿龈炎、溃疡、糜烂、吃松动;少数人出现神兵综合症。

砷化物可使神经系统和心、肝、肾等脏器受损;经呼吸道进入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痉挛、昏迷;经皮肤吸收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可致癌引起皮肤癌和肺癌,
2、刺激性气体中毒。

作用表现:急性作用、中毒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慢性损害。

3、窒息性气体中毒
分类:单纯性窒息性气体(能引起组织供养不足而发生窒息的无毒或微毒的一类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甲烷。

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对血液或者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影响血液对氧的输送或阻碍组织对氧的利用,引起组织缺氧。

分为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氢化氰、硫化氢。

4、有机溶剂中毒。

毒作用表现:刺激作用、麻醉作用、其它毒作用(致癌、神经毒)。

5、农药中毒
6、高分子化合物中毒
矽肺发病机制:进入肺内的石英飞尘被巨噬细胞吞噬称为尘细胞,石英表面的羟基基团与次级溶酶体膜上脂蛋白中的氢受体形成氢键,改变膜的通透性致其破裂;巨噬细胞受损后释放出一种致纤维化因子,刺激导致成纤维细胞增生进而胶原纤维增生。

此外,受损巨噬细胞可引起免疫反应,抗原体的复合物沉积在胶原纤维上发生透明性变。

石英粉尘作用于肺泡上皮
细胞,增加其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导致纤维细胞增生。

物理因素职业疾患
1、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多次受到来自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
累计吸收剂量达到1戈瑞以上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类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肠型急性放射病、脑型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人体在较长时间内受到来自体外的连续或间断的电离辐射照射,累计吸收剂量超过1戈瑞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剂量外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内照射放射病(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对机体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2、中暑性疾病。

热射病(由于在热环境下,机体受热和产热大于散热,引起热蓄积,导致
体温调节失调所致)、热痉挛(热环境下,氯化钠等过量损失,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水肿,引起中暑神经系统的技能异常,发生肌肉痉挛)、热衰竭(热作用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以及失水引起血循环量减少,引发脑部暂时供血减少所致)
3、异常气压所致职业病。

减压病(发病机制:高压环境空气各成分分压升高,进入人体气
体分压增高,肺泡内气体分压高于血液中气体分压,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量随之增加,高压气体中中氮占比例较大,且不能被机体消耗,以物理状态溶解于体液中,由于氮在脂肪中的溶解度约为血液中的5倍,氮集中于脂肪和神经组织中。

人逐步脱离高压环境减压过速时,体内溶解氮无法继续维持溶解状态,迅速转变为气相,聚积于组织和血液中。

减压愈快,产生气泡愈快,聚集量愈多。

在脂肪多而血循环少的组织中,含氮多,脱氮困难;在脂肪少而血流通畅的组织中,气泡躲在血管内形成栓塞,阻碍血液循环;
气泡聚积于血管壁外,挤压周围组织和血管,刺激神经末梢;血管内外气泡继续形成,造成组织缺氧及损伤,细胞释放出钾离子、肽、组织胺类物质及蛋白水解酶,作用于微循环系统,致使血管平滑肌麻痹,微循环血管阻塞,减低组织内氮的脱饱和程度)、高原病、航空病。

4、手臂振动病。

职业性肿瘤致癌因素:
1、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白血病、肺癌、皮肤癌、骨癌、甲状腺癌;紫外线——皮肤癌;
机械性创伤、刺激——皮肤癌、骨肉瘤。

2、化学因素。

金属及类金属如砷及其化合物——肺癌、皮肤癌;镉及其化合物、铍及其化
合物——肺癌;六价铬化物、镍化物——鼻癌、肺癌;无机化合物如石棉、纯石英、方石英——肺癌;有机化合物如苯、环氧乙烷——白血病;联苯胺——膀胱癌;二氯甲醚——肺癌;氯乙烯——肺癌、肝癌。

3、生物因素。

某些霉菌的毒素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黄曲霉素——肝癌。

职业性肿瘤的特点:
1、潜伏期。

肿瘤发生受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肿瘤发生的内、外源促进因子及免疫系统的
有效性等诸多因素影响。

通常职业性肿瘤的潜伏期躲在10年以上。

2、阈值。

当有害因素的剂量超过该剂量时会引起机体的健康损害。

3、好发部位。

职业性肿瘤大多有固定的发病部位或范围,多见于呼吸系统和皮肤。

4、病理类型。

电离辐射及双氯甲醚引起的肺癌大多为未分化型细胞癌;铬化物所致肺癌多
属鳞状细胞癌。

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1)职业性呼吸系统肿瘤(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cancer)。

(2)职业性皮肤癌(skin cancer)
(3)职业性膀胱癌(bladder cancer)。

(4)其他职业性肿瘤
职业眼病是指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物质或受到射线辐射等原因造成的眼部疾患。

我国法定职业病包括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

职业性耳鼻喉空腔疾病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耳鼻喉口腔疾病。

法定职业病有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

其他职业病
(1)金属烟热(mental fume fever)
(2)职业性哮喘(occupational asthma)
(3)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allergic alveolitis)
(4)棉尘病(cotton dust disease)
(5)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underground coal miners bursitis)
劳动卫生调查大致分为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及事故调查三类。

危险度评定的内容包括危害性鉴定、剂量反应评价、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类比法、经验法、检查表法、风险评估法和综合分析法。

职业健康监护是指对人群中广泛发生的健康异常及其诸多影响因素进行的连续监视;包括三个步骤:建立适合的机构持续地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集中整理和系统分析,评价分析结果并采取防治行动。

职业健康检查种类:
1、岗前健康检查——对准备从事某种作业的人员在参加工作以前进行的健康检查,目的在
于获得受检者的基础健康资料,尤其是与从事改作业可能产生的健康损害有关的状况和基本生理、生物化学参数;另一目的是发现职业禁忌证。

2、在岗健康检查——为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按一定时
间间隔对从事某种作业的人员的健康状况所进行的检查。

3、离岗健康检查——职工调离当前工作岗位时所进行的检查,目的是发现被检者已从事的
职业是否已对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毒物净化技术:
1、吸收净化技术。

物理吸收、化学吸收(效率高,效果好)。

常用设备:填料塔、湍球塔、
筛板塔。

2、吸附净化技术。

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吸附剂特点:良好的选择性、巨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再生能力、耐磨强度、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成本低廉、物源丰富。

常见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沸石、分子筛。

常见吸附设备固定床吸附、移动床吸附、流化床吸附。


3、燃烧净化技术。

仅适用于可燃物质或高温下分解的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必须是无毒无
害的物质。

主要包括直接燃烧、热力燃烧和催化燃烧三种类型。

4、冷凝净化技术。

只适用于蒸气状态有害物质的净化。

回收获得的物质比较纯净
噪声控制原理:控制声源,控制声场,保护接受者
噪声控制的一般方法:声源降噪,从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个体防护
噪声控制技术措施:吸声降噪(多孔吸声,薄板共振材料,穿孔板共振材料),隔声降噪(隔声间、隔声罩、隔声屏),消声器(消声器是一种在允许气流通过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阻止或减弱声能向外传播的设备。

分类: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微穿孔板消声器、扩散式消声器和有源消声器。


多孔吸声材料的构造特征:表面多孔、内部孔隙率高、孔与孔相互贯通。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机理及特点:
当声波进入多孔材料内部并在其中传播过程中,引起孔隙中的空气振动,与固体筋络发生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