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老师的三重身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老师的三重身份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
的奠基阶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

保教结合,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幼儿个性,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由此,我从教师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作为朋友三个维度(身份)着手,通过对幼儿的需要,幼儿的兴趣及幼儿的性格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家长老师朋友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

所谓教育是指对人(教育者)传授知识经验,训练教育塑造人格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按对象年龄的不同可以分为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

而学前教育有以下特点:非义务性、保教结合、启蒙性和直接教育性。

教育一直人们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而学前教育亦是如此。

尤其是幼儿家长更是关心。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熏陶着儿童。

因此,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换言之以怎样一个姿态与孩子相处交流才会得到孩子们的欢迎和认同呢?我认为,现在的幼儿老师应该是多面的,即老师不仅仅只是老师,还可以以一种家长的姿态去亲近孩子,照看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

幼儿老师的第一身份 ---家长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因此导致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溺。

孩子不仅仅只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娇宠备至。

在这种情形之下,当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毋庸置疑孩子家长会有些担心忧虑,担心幼儿园老师会不会像他们一样细心百倍的照顾他们的孩子等类似生活上的焦虑。

作为每一个幼儿老师都知道自己职业的特点便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

但只是保教结合我觉得还是不全面的。

身为老师不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更应该像他们的家人那样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需要更近的走进孩子的心
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儿童需要按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将需要分为6个层次,即生理需要,活动的需要,交往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和欣赏美的需要。

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等的需要。

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此外儿童具有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喜欢参加唱歌,画图,玩沙,玩水等种种活动。

他们在活动中增加了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激发了娱乐的情感,锻炼了儿童的良好个性品格。

对于欣赏美的需要是儿童在社会生活和成人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这些需要能够激发孩子个性积极性的发展。

对于孩子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得到新的需要。

对于儿童的各种需要是否合理是由大人判断的。

当发现儿童有不合理的需要时,成人要及时制止,引导个性积极性正确的发展。

家长还要丰富学前儿童的生活,激起新的需要或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之转化为他们自己的需要。

例如初入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要求他们在成人帮助下自己使用小勺子吃饭,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这种需求转化为幼儿自我服务的需要,发展独立生活能力。

二.在了解学前儿童的需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性格是不稳定的。

幼儿期典型而突出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易受暗示,喜欢与别人交往。

这些性格特点是阳光良好的,与此同时这些性格特点都可以每一个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1992~1993年,杨丽珠和邹晓燕曾对独生子女性格做过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孩子身上也存在着任性,坚持性差、依赖性强、自私胆小不合群的特点。

对于不良性格产生的根本原因,研究表明是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形成的。

目前部分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无原则满足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同时又限制孩子们的自由活动,包办代替造成了幼儿性格方面的缺陷。

作为家长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良性格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积极的塑造:1.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父母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周围事物可以对幼儿的性格塑造起潜移默化的作用;2.带领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通过参加活动可以使幼儿的一些不良性格如胆怯,自负,自私,不顾别人的性格得到改善;3.帮助孩子巩固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不良性格的性格特征,采用适宜的鼓励方式,及时肯定和表扬幼儿所表现的性格特征,使孩子产生荣誉感,激发他们积极向上,逐渐养成良好刚毅的性格。

幼儿老师的第二身份---老师
老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

幼儿老师是幼儿园里共同生活的一员。

她携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她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观点和立场,同时她更了解孩子。

三.幼儿园老师的职责及身份
老师是儿童一日生活的支持者,她以游戏伙伴的身份进入儿童的生活;老师是儿童一日生活的引导者,在顺应儿童的探索需求时还在不断整合提升儿童经验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儿童的发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老师是儿童一日生活的组织者,当儿童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中时,教师组织儿童共同探讨,使更多的儿童共同参与和思考,让孩子在教师组织各种活动自主发展。

四.教师更好的与幼儿相处
有教育学者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给他多少知识,不是训练后他掌握的技能,而是成人和他的生活。

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吃饭聊天游戏散步时成人营造出愉快的氛围和积极的情绪,采用友好的方式相处。

幼儿园是儿童除了家庭之外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因此老师在关心教授他们的同时更要尊重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与孩子谈话保持一颗童心,和孩子们们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放下架子,与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建立一种平等的方式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真正去理解孩子。

当孩子犯错时,老师尽量以温和的态度,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与孩子进行交谈,,当然适当的体态语如微笑,点头,抚摸,下蹲的方式,更能表达老师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和肯定。

教师的这种非语言沟通是建立在老师对儿童爱的基上的。

老师是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引领者。

如何让孩子们既能跑得快跑得远又能顺应老师的心理呢?首先老师要明确一个方向继而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一点点引领向前。

关于幼儿兴趣有以下特点:幼儿的兴趣广泛。

他们对周围的社会生活,事物都很感兴趣。

渴望认识世界,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稳固的中心兴趣,比较肤浅容易改变。

由于知识经验和心理能力的控制,不会深入了解本质。

幼儿的注意特点也说明了这点。

关于幼儿能力的发展每个人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里加得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中有提到因材施教。

早在2000多年,我国的
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有同样的思想。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会有所差异。

在幼儿园,最普遍的就是智力超常幼儿和智力落后幼儿。

因此老师大不可只去关注少部分的超常儿童和普通幼儿而忽略甚至去歧视智力落后的幼儿,而是平等耐心用心去培养学前儿童的能力,正确了解儿童能力水平,指导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组织儿童参加各种活动鼓励和指导,使创造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教师的第三种身份---朋友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以情感为基础的平等的师幼关系会使儿童充满信任和安全感。

五. 老师如何与幼儿相处,引发的思考
曾看过一篇随笔,主题为“坦然面对孩子的挑战”其下的一个小标题是,你多久没和孩子一起滑滑梯了?内容讲得是:两个小朋友主动邀请老师滑滑梯。

刚开始孩子们跑让老师追,眼看被老师追上孩子们爬上了滑梯,这时老师迟疑了,引领自己学生洋洋得意的欢呼。

这一刻引发了老师的思考,老师想到刚入行和孩子们做朋友,一起唱一起跳,一起滚一起爬一起滑滑梯。

而现在却不记得多久没和孩子一起游戏了。

想到这绝对有一股力量推动着自己再次爬上去。

通过这篇随笔我也在想,如果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孩子面前开始在乎自己的年龄和言行,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与孩子越来越远呢?滑梯上的空间不单单只属于孩子也应该是属于老师的。

身为老师我们应该是他们的朋友,与他们同气相求,同声相应。

与孩子在一起游戏体味辛劳付出的同时也可以去体味充实和喜悦;与孩子们成为朋友,还孩子们一起共同探索新世界同时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和不同的孩子接触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体验。

我们不能高大的站立在孩子目前权威的凌驾于幼儿之上。

幼儿的世界不单单存在那里,他们的世界是需要成人去体会和回应的。

在心与心的沟通交流之中,在相互信任和真诚对待之中,孩子的世界才会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与孩子成为朋友,与孩子手拉手一起走走,在满足孩子的时候,在利于孩子经历成长的时候真正活在孩子的世界里。

作为老师,走在前面是孩子的引导者;走在身边是孩子们的朋友玩伴;走在身后是孩子们的追随者。

我想,教师只有不断变换角色,转化身份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相处,成为孩子们拥戴的好朋友,家长心中最信任的好老师,让孩子在幼儿园的晴空中自由自在,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丁祖萌.1986.幼儿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室:《幼儿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高月梅,张泓.1993.幼儿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屠美如主编:《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霍华德·加德纳主编:《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何敏,李季湄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高岚:《学前教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