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材料的组织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力造成薄膜破坏的情况
(a) 拉应力
(b) 压应力
应力造成薄膜破坏的一个实例
Image of a telephone cord buckle on a film. After cutting the film, the buckle geometry and the discontinuity reveal film stress relaxation.
界面附着力的可能机理
(2) 物理结合 薄膜与基底之间由于范德瓦尔斯力而结合在 一起。这种作用力起源于原子间短程的相互吸 引。 因而随着界面两侧物质间距的增加, 附 着力将迅速降低。但即使是只依靠这种作用力 ,仍会形成很强的薄膜附着力
(3) 化学键合 界面两侧的原子间形成相互的化学键合。化 学键的形成对提高薄膜的附着力具有重要的贡 献。若界面两侧原子能够形成化学键合,则薄 膜的附着能将可能达到每对原子1-10eV的数量 级
在实验中,尚不能测量薄膜中的生长应力,即不 能依靠实验将薄膜的生长应力直接测量出来
通常,薄膜中生长应力需采用如下的方法确定: 根据薄膜和衬底的热膨胀系数、薄膜的沉积 温度和最终温度计算求出热应力 再根据公式
thin
从实验测出的总应力中减去热应力的部分, 即得出薄膜的生长应力
薄膜中生长应力的起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薄膜中应力的测量
薄膜中存在应力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是其在薄 膜中要引起相应的应变,因而可以用多种方法 对其进行测量(例如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
最直观的薄膜应力测量方法是由测量薄膜的曲 率变化计算薄膜中应力的方法,即应用定量描 述薄膜应力-形变关系的斯通利(Stoney)方 程(1909)
描述薄膜中应力的Stony方程
薄膜中的应力
首先,薄膜与基底常属于不同的材料;其次, 薄膜的沉积过程往往又要在较高的温度、非平 衡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薄膜材料的一个特殊 问题是薄膜中普遍存在的应力
薄膜应力的分布一般来说是不均匀的。但由于 薄膜应力问题的复杂性,薄膜应力多是指薄膜 在断面上的应力的平均值
薄膜中总存在应力。它被称为内应力或残余应 力,其数值随材料、制备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甚至可达100-10000kg/mm2 (0.1-10GPa)数量级
薄膜材料的沉积过程涉及到各种非平衡的过程:
较低的薄膜沉积温度 高能粒子的轰击 气体和杂质原子的混入 大量缺陷和孔洞的存在 亚稳相、甚至非晶态相的形成 薄膜组织的不断演变等
它们都造成薄膜材料的组织状态偏离平衡态,并 因此在薄膜中留下应力。由此也可以理解,薄膜 应力的分布也应是不均匀的
薄膜中的生长应力——其计算
界面附着力的可能机理
上述三种机理或单独,或共同决定着薄膜与 衬底间附着力的大小
而多数薄膜的附着力的机制一般也不能确切 地知道,例如下列的材料体系:
玻璃 - 氧化物薄膜: 光学薄膜 钢铁 – 氮化物薄膜: 防护涂层 硅 – Ta-Si化合物: 电路导线 高分子材料 - Al: 气密性薄膜 金刚石薄膜-硬质合金: 耐磨涂层
机械咬合的界面 界面粗糙度较大,虽界面元素间没有明显的相 互扩散与键合,但界面两侧物质以凸凹不平的 表面相互咬合,则附着力取决于界面的形态和 界面应力。界面粗糙度高时,附着力会较好
界面附着力的可能机理
除界面形态因素外,薄膜附着力还可被分 为涉及了三种不同的机理:
(1)机械结合
(2)
(3) 由于界面两侧凹凸不平而形成相互交错的 咬合。在纯粹机械结合的情况下,薄膜的附着 力一般较低。此时,适当提高界面的粗糙度可 加大接触面积,提高薄膜的附着力
Stony 方程的三点基本假设: 薄膜的厚度远远小于衬底的厚度,df<<ds。 因此,与厚度很小的薄膜相比,衬底的应变 很小 薄膜中的应力是均匀分布的 衬底内的应力为线性分布的
Stony 方程的推导方法:
应用由薄膜、衬底二者组成的材料体系满足
合力 F 、合力矩 M 各自为零的平衡条件
Stony 薄膜应力模型
薄膜组织、气压、温度、偏压对薄膜应力的影响
所有非平衡的薄膜沉积因素都影响薄膜的生长应力
薄膜组织、压力、温度、偏压对薄膜应力的影响
不同薄膜组织中,形态 1 时拉应力较小,但形 态 2 时拉应力增加
沉积温度低时,表面原子扩散不足,薄膜的组 织致密性较低,薄膜中的拉应力不易得到松弛
随着溅射气压的降低,入射粒子的能量增加, 薄膜组织由形态 1型、2 型向 T 型转变,孔洞 减少,因而拉应力上升;气压再降低,轰击粒 子的能量增加,使拉应力转为压应力
薄膜与衬底间的界面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突变型的界面 形成化合物的界面 合金型的扩散界面 机械咬合的界面
四类薄膜界面形态的示意图
突变型的界面 形成化合物的界面 合金型的扩散界面 机械咬合的界面
薄膜界面的不同类型
突变型的界面 界面两侧原子缺少相互间的扩散。此时,若物 质的类型在界面处也发生突变,则界面缺少化 学键合,且形成应力集中,附着力较差
薄膜应力的激光动态监测法
薄膜的曲率可用光学的方法很方便地予以监测;用 监测沉积过程中薄膜对激光束的反射角变化的方法 ,可实现对薄膜应力的动态监测
薄膜应力的构成
薄膜应力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通常可被视为 它是以下两类应力之和:
thin
这两类应力是 热应力 th:由于薄膜与衬底材料热膨胀系数 的差别和温度的变化共同引起的应力
生长应力的产生与薄膜的沉积过程有关,其机制十 分复杂。按其作用机理,薄膜生长应力的影响 因素常被归纳为以下三个类别:
化学成分方面的原因 微观结构方面的原因 粒子轰击过程方面的影响
薄膜中生长应力的起源 ——化学成分方面的原因
薄膜的沉积过程往往是非平衡的。在薄膜沉积 的同时或以后,薄膜内部还可能发生某种化学 反应的过程,并在薄膜中诱发应力,如
薄膜与衬底材料性质的差别越大,沉积温度与 使用温度差别越大,则热应力也越大,并可能 因此导致薄膜的破坏
例如,在 1000C 对钢表面进行 TiC 涂层后, 涂层内会在降温过程中产生压应力,其数值约 为 =160kg/mm2
薄膜中的生长应力——其起源
薄膜的生长应力:由于薄膜生长过程、其微观结 构的非平衡性所导致出现的薄膜应力
W fsfs
f —— 薄膜 s —— 衬底
若薄膜界面处每对原子间的作用能取估计值0.1-
1eV,这将相当于薄膜界面的附着力可达到500-
5000kg/mm2的水平。实际上,薄膜与衬底间附
着力的典型数值最多只有此数值的1/10-1/100
薄膜的界面
为此,需要详细地了解薄膜与衬底间的界面
笼统地讲,薄膜与衬底之间存在的界面可以指 薄膜与衬底之间的理想分界面,也可以指薄膜 与衬底之间客观存在着的一个物质薄层
有杂质原子溶入薄膜的情况。如混杂在薄膜晶 格内的惰性气体杂质、溶解在活泼金属中的氧 原子等,都会使薄膜内出现压应力
有原子、原子团扩散、离开薄膜的情况。如 PECVD 方法沉积的 Si3N4 薄膜中,会由于沉积 产物中释放出 NH3 气分子,薄膜内部原子密度 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拉应力
薄膜中生长应力的起源 ——微观结构方面的原因
形成化合物的界面 界面两侧原子间作用力较强并形成化合物。由 于化合物的脆性一般较大,且化合物形成时伴 随有较大的体积变化,因而界面上存在着应力 集中。当化合物层较薄时,界面的附着力有所 提高;当化合物层较厚时,界面附着力反而下 降
薄膜的界面的不同类型
合金型的扩散界面 界面两侧元素间相互扩散、形成合金层,界面 成分呈现梯度变化。此种界面一般均具有很好 的附着力。在较高能量离子的轰击下,界面原 子也会发生动态混合现象,形成假合金层,提 高薄膜的附着力
在薄膜上施加负偏压将使轰击表面的粒子能量 更高,薄膜中压应力的效应更为显著
薄膜的附着力
划痕之下, 薄膜脱落, 说明薄膜附着力是与薄膜应力并 重的、最重要的薄膜性能之一
薄膜的附着力
薄膜附着力:它指的是薄膜与衬底在化学键合 力或物理咬合、吸附力作用之下的结合强度
将薄膜从其衬底上脱离所需的外力或能量的大 小就代表了薄膜与衬底之间附着力的高低
由于薄膜与衬底在界面处相互制约,因而薄膜 与衬底中将各自产生应变,并诱发应力
这部分由薄膜与衬底材料线膨胀系数不同和温 度变化共同引起的薄膜应力被称为热应力
薄膜中热应力的计算
由上述的定义,即可求出薄膜中形成的热应力 若衬底的厚度远大于薄膜的厚度,则衬底应变可
被忽略。此时,热应力造成的应变为
f(sf)dT T
……
薄膜中生长应力的起源 ——粒子轰击过程的影响
粒子对薄膜的轰击将通过改变薄膜的组织而影 响薄膜中的应力
在衬底温度较低、沉积粒子能量很低的情况下 ,薄膜组织中往往含有相当数量的孔洞,这导 致薄膜中产生一定水平的拉应力
粒子的轰击会导致薄膜产生压应力。其原因与 薄膜受到高能量粒子轰击时,动量传递过程使 薄膜内产生注入缺陷、间隙原子、气体杂质、 孔洞减少、孔洞附近的原子相互接近、薄膜内 原子间距减小、组织致密化效应有关
由此,热应力的计算公式为
f
TEf 1f
f —— 薄膜 s —— 衬底 —— 线膨胀系数 T —— 温度 —— 泊松比 E —— 弹性模量
薄膜中的热应力
温度变化、薄膜-衬底热膨胀系数的差别是薄膜 热应力产生的原因。因而,只要薄膜与衬底的 材料不同,且在薄膜制备以后存在温度的变化 ,热应力就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薄膜-衬底系 统的任何温度变化都会产生热应力
薄膜中生长应力的起源
——微观结构方面的原因
岛状晶核合并的模型:薄膜沉积初期,孤立的 岛状核心间并不产生较大的作用力;随着岛状 晶核逐渐长大和接近,其间相互吸引,薄膜内 产生拉应力,并在岛状结构演变为连续薄膜时 拉应力达到最大值;在连续薄膜形成后,薄膜 中的拉应力将有所降低。即形态 1 型的薄膜不 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因为纤维间存在的大量 空洞使应力发生松弛;形态 T 和形态 2 型组织 的致密性高于形态 1 型的组织,晶粒两侧原子 相互吸引,使薄膜中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形态 3 型的组织发生了再结晶,薄膜中的拉应力水 平下降。
f —— 薄膜 s —— 衬底 E —— 弹性模量 d —— 厚度 —— 泊松比 r —— 曲率半径
式中的负号表明,在系统的曲率半径 r 为正(即 薄膜上表面向上凸出)时,薄膜中的应力为压应 力;否则,应力为拉应力
由测量得到薄膜弯曲的曲率半径,即可根据材 料特性和薄膜厚度,计算得出薄膜中的应力
薄膜附着力既重要,其规律又较为复杂
它既取决于薄膜、衬底材料体系的界面能量
还取决于薄膜的沉积方法、界面状态;后者 通过元素的反应、扩散,薄膜应力、界面杂 质的存在、界面存在的缺陷等影响薄膜的附 着力
薄膜附着力的数量级
为了说明薄膜附着力问题的复杂性,可估计一 下薄膜附着力的数量级
从能量的角度,将薄膜从衬底上剥离下来所作 的功即是薄膜的附着力,它应等于薄膜与衬底 间的界面能减去新生成的表面能,即
生长应力 in:由于薄膜生长过程的不平衡性 或薄膜所特有的微观结构所导致的应力,又被 称为内秉应力(或本征应力)
薄膜中的热应力
薄膜与衬底一般属于不同的材料,它们的线膨 胀系数一般总存在差别
薄膜的沉积过程一般又是在比较高的温度下进 行的。因而,若在薄膜沉积后有温度的变化, 则薄膜与衬底两者将有不同的热涨冷缩倾向
薄膜的沉积过程往往是非平衡的。所形成的不 同的微观结构又会导致薄膜中产生不同的应力
并且,存在着多种描述薄膜生长应力的微观结 构模型
薄膜结构的回复模型:沉积时,原子在表面扩 散的时间不够长,不足以使其在能量最低的位 置上安顿下来,即沉积形成的是有序程度较低 的亚稳结构,其内部还可能发生原子扩散的过 程。沉积后,亚稳态的结构将发生相变、有序 化、回复等微观过程。孔穴、空洞缺陷的消失 、原子排列的有序化等会导致薄膜体积的收缩 、结构的致密化,使薄膜中产生拉应力
薄膜内应力均匀分布 衬底内应力线性分布
薄膜厚度很小, 则衬底应变很小
模型的三点基本假设: 薄膜的厚度远小于衬底的厚度 薄膜中的应力均匀分布 衬底内的应力呈线性分布
体系表现出 的曲率半径
描述薄膜中应力的 Stony 方程
由模型推导出求薄膜应力的 Stony 方程:
f
Esds2 6(1s)r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