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改革新思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教学改革新思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看,以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经历了担负人才培养单一职能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双重职能再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足鼎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中,教学和科研作为既有对立冲突属性又有内在统一性的一对矛盾,是研究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处理好这对矛盾,有助于全面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在分析目前学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后,认为不能再按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教学而论教学,应该站在学校整个办学平台上,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统筹考虑,将教学和科研都作为有效手段,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的。
学校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是创新型广东的需要,根据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和办学基础,明确提出以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作为主要培养方向: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工程师。
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具有学科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训练,能领导和驾驭科技型企业,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集专业技术、市场经验和管理才能于一身的科技型企业家。
一、充分发挥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作用
学科与专业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校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逻辑顺序,将学科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优势,奠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第一,依托强势学科,建设高水平专业。
强势学科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是形成优势专业的重要条件。
我校依托6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和相应的博士点、硕士点学科的师资、科研实力和实验设施,先后建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建筑学等19个广东省名牌专业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在这些学科专业率先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以科研带动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第二,依托高水平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建设新专业。
综合、宽广的学科结构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是促进形成新专业的沃土。
我校轻工、机械、电子、化工和建筑等传统工科优势明显。
近年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社科艺术等新兴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学校相应调整、改造原有本科专业,陆续增加了26个新专业,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高水平学科交
叉融合,使本科专业高起点、高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第三,依托学科创新平台,让本科生分享优质学科资源。
学科创新平台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
我校在“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期间,共投入约15亿元资金,建设了6个国家级、1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依托这些平台,设立了25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所有科技创新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参加在研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依托学科建设,打造创新型师资。
我校依托学科建设感召和汇聚高层次人才,组建学科团队和学术梯队,承担课程建设任务。
团队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承担专业领域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以学科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和课程教学,实现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
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地革,将课程基础理论中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丁课本知识基础性强而新颖性不足的缺陷。
二、积极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
科研与教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职能,长期以来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严重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认为,两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学校要充分利用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以科研带动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以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科研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我校坚持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要求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将30%的时间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同时以科研为主的教师积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目前全校有90%以上的教师直接参与科研,近3年来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达3956项。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使教师始终处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将科研的经历和创新的思维传授给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带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005—2006学年度学校273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师南光奖、教学优秀奖,其中90%承担或参与过各类科研项目,50%承担或参与过各类省部级项目。
第二,以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科研成果是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我校要求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倡导科研成果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学生头脑,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化为课程,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
支持教师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
据统计,70%左右的科研成果内容被教师用作课堂教学素材,许多优秀学术著作直接作为教材、教学参考书或文献使用,
成为新的课堂教学内容。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教授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将最新科技信息应用于本科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分别主编《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制浆造纸过程自动测量与控制》教材,均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秦秀白教授一直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其学术著作《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直接作为我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材,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第三,以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索科学知识,开展研究型教学。
广大教师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不少工科课程积极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集体讨论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
如,经管文科课程大量运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阅读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科研项目材料,加深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以科研资源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一方面鼓励学院和科研人员将科研课题的相关经费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用于本科教学,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院士、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开设讲座和作学术报告,要求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讲授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程,倡导教师投身本科教学,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近3年来学院和科研人员共投入1.99亿元科研经费用于购买本科教学仪器设备,改善本科教学条件和环境。
教授、副教授讲授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例达到95%以上。
我校还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验室,打通教学和科研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各级各类研究基地和科研实验室以多种形式向本科教学和本科生开放,将学科和科研的优势条件纳入本科生实验教学基地建设之中。
这些基地和实验室以各种形式承担本科生相关实验教学任务,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及实验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例如,聚合物新型材料成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利用国内甚至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本科生开设了工程流变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等专业实验。
教师使用与真正的科研过程基本一致的程序方法来组织实施这些实验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校近3学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均在80%以上,这些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
第五,以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
教师科研项目的大量增加,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研究计划、开放实验研究、竞赛选题等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增加了学生实践研究的机会,增强了实践研究的能力。
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源于学校在研科研项目的比例不断增大,一批学生承担的科研项目、开放实验项目和课外科技创新项目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
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不仅在实践中
深化了课程知识,而且增强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